首頁 古文典籍 水經註

水經註·卷四

水經註 卷四 河水
【原文】
《淮南子》①曰:龍門②未闢,呂梁③未鑿,河出孟門④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⑤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⑥曰:北登孟門,九河之隥⑦。孟門,即龍門之上口⑧也。實為河之巨阸⑨,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⑩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注解】
①《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和他的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
②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和陝西省韓城市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相傳為禹所鑿。
③呂梁: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于黃河與汾水間,主峰關帝山,位于方山縣東,海拔2830米。大禹治水,鑿呂梁以通黃河,即指此。
④孟門: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西黃河河道中,為水中一巨石。
⑤高阜:高山。滅:淹沒。
⑥《穆天子傳》:晉武帝司馬炎鹹寧五年(279)在汲郡戰國魏王古冢中出土的古書,書中有很多荒誕不經的記載。
⑦九河:禹時黃河的九條支流,近人多以為是古代黃河下遊許多支流的總稱。隥(dènɡ):登山的石級。
⑧上口:入口處。
⑨實:同“實”,是。巨阸(è):巨險。阸:險阻重地。
⑩經始:開始。
漱廣:因沖蝕而變得寬廣。漱:沖刷,沖蝕。
夾岸:兩岸。崇深:高峻深邃。
返捍:重疊捍護。返:通“反”,反復,重疊。捍:捍護,這裏指相倚相撐。
交沖:交相沖激。
素氣:白色的水氣。
崩:迸濺。尋:古代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
懸流:這裏指瀑布。
渾洪:渾濁的洪流。贔(bì)怒:形容氣勢壯大。
浚(jùn):通“駿”,疾速、疾馳。
下口:河的下遊出口處。

【譯文】
《淮南子》說:龍門還沒有開闢,呂梁還沒有鑿通時,河水從孟門上流出,泛濫的大水逆流橫溢,連丘陵、高阜都淹沒了,名叫洪水。大禹疏通後稱之為孟門。所以《穆天子傳》說:北登孟門,這是九河的階梯。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處。實際上是河上的巨險,兼有孟門津的名稱。這裏的岩石首先經過大禹開鑿,又因河水沖蝕,河道逐漸變得寬廣了。兩岸高峻而深邃,傾斜的崖壁相倚相撐,巨石臨近危崖,好像隨時就要墜落下來似的,卻又相互倚拄而懸在危崖邊緣。古人有言:水雖不是鑿石頭的鑿子,卻能穿透岩石,確是如此呀!這裏水流交相沖激,白色的水氣好像飄浮的雲霧,來來往往遙遠觀看的人,常常會覺得仿佛被霧露沾濕似的;如向深處俯視,更加驚心動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濺萬尋的浪花,千丈瀑布從高崖一瀉而下,奔騰澎湃的濁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蕩騰躍,疾馳的洪波層層疊疊崩頹而下,直到下遊出水口。這才知道《慎子》中所記載的:下龍門時,漂流浮竹,不是駟馬所能追上的。

【原文】
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①釀,採挹②河流,醞成芳酎③,懸食同枯枝之年④,排于桑落之辰⑤,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⑥之色,清白若滫漿⑦焉,別調氛氳⑧,不與佗⑨同,蘭薰麝越⑩,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雲: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征之雋句、中書之英談。

【注解】
①宿(xiǔ):一向。工:擅長。
②挹(yì):酌,用瓢舀。
③醞(yùn):釀造。酎(zhòu):反復多次釀成的醇酒。
④懸食:難解。朱謀認為“懸食”二字有脫誤。枯枝之年:指秋冬之季。
⑤排:開啟。桑落之辰:桑葉落的時候。
⑥醑(xǔ):美酒。
⑦滫(xiǔ)漿:淘米水。
⑧別調(diào):另外一種風味。氛氳(yūn):香味很濃鬱的樣子。
⑨佗:同“他”,別的,其他的。
⑩薰(xūn):發出馨香。麝(shè):麝香。越:飄散。
馨逸:飄逸的芳馨。
牽拂:牽挽提攜。相招:邀請。
索郎:即桑落的反語。有擬人的意味。反語:魏晉南北朝時的一種隱語。以兩個字先正著反切(用兩個字拼合成一個字的讀音:前一個字取聲,後一個字取韻和聲調),再倒著反切,成為另外兩個字。顧:眷念。
籍征:書籍征求。征:征求,尋找。雋(jùn)句:優美的語句。
中書:官名中書令之省稱,漢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多以名望之士擔任。英談:美談。

【譯文】
百姓中有一個姓劉名墮的人,一向擅長釀酒,取河水經多次反復釀成芳香的醇酒,存放很長的時間,然後在桑葉落時開啟,所以這酒的名字就叫桑落。這芬芳的美酒,色清白如米泔水,別有一種香味,與其他的酒不同,既似幽蘭發出馨香,又似麝香飄散,自成一種飄逸的芳馨。選擇地方特產進貢給皇帝時,選擇桑落酒作為最好的佳釀。從王公貴族到民間百姓,朋友之間牽挽提攜相互邀請時,都要說:索郎很是眷念,想讓同伴們一起說說話!“索郎”二字互動反切就是“桑落”,這更成為著寫書籍而尋求的名句、中書令文人們的美談。

【原文】
左丘明①《國語》雲:華岳②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③,手蕩腳蹋④,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岩。

【注解】
①左丘明:相傳為春秋時魯國的史官,《國語》是否為其所作,至今尚無定論。
②華岳:即華山,五岳之一,在陝西省東部、華陰市南,北臨渭河平原,屬秦嶺東段。
③巨靈: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
④蕩:動搖,推蕩。蹋:踢。

【譯文】
左丘明《國語》說:華岳原來是一座大山,阻擋著黃河,河水經過這裏隻得轉一個大彎,河神巨靈,他手推腳踢,把華岳劈成兩半,他的手印足跡至今還留在華岳的岩壁上。

【原文】
戴延之①雲: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鹹悚惕②焉。西北帶河,水涌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雲:銅翁仲所沒處。又雲:石虎③載經于此沉沒,二物並存,水所以涌,所不詳也。或雲: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恆與水齊。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④有聲,聲聞數裏。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⑤,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⑥其胸雲: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⑦,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恆⑧《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⑨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⑩文。後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于是金狄滅。餘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雲: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注解】
①戴延之:戴祚,字延之,東晉小說家,著有《從劉武王西征記》《洛陽記》,俱亡佚。
②悚惕(sǒnɡ tì):恐懼。
③石虎:羯族人,後趙石勒侄子,字季龍。石勒死後,稱趙皇帝,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④嗟嗟(jiē):象聲詞,流水的聲音。
⑤善祥:吉祥的征兆。
⑥銘:雕刻。
⑦度量(1iànɡ):即度量衡,計量長短、容積和輕重標準的統稱。度:計量長短。量:計量容積。衡:計量輕重。
⑧衛恆:晉衛瓘(ɡuàn)之子,字巨山,官至黃門郎,著名的書法家,作四體書勢,並造散隸,著寫《敘篆》。
⑨阿房:即阿房宮,秦始皇時修建的宮殿,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宮:宮殿名,漢高祖時建,為朝見的地方,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漢長安故城內。
⑩尚方:古代製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宮署,秦置。鐫(juān):鑿,刻。膺(yīnɡ):胸。
勝:力能擔任,經得起。
《漢晉春秋》:晉習鑿齒所著,五十四卷,《舊唐書·經籍志》有記載。
苻(pú)堅:氐族人,字永固。殺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于五胡中最為強盛。後與晉謝玄有著名的淝水之戰。長安:古都城名,我國的七大古都之首,大致位于今陝西西安和鹹陽附近的關中平原腹地。
故應:本來應該。躓(zhì):阻礙,牽絆。
宜:應當。屯:堵塞。
虢山:在今河南省陝縣西。

【譯文】
戴延之說,這座城南靠高廣平坦的大山,北臨黃河,瀑布一百多仞,走到邊上往下看去都會感到心驚肉跳。城西北有河水圍繞著,河中水浪涌起幾十丈高,有個什麽東西沉在水中,父老傳說:這是銅翁仲沉沒的地方。又說:是石虎載經的船經過這裏沉沒了,兩樣東西都在這裏,水浪所以涌得這麽高,但實情未知。也有人說,翁仲的頭髻常常露山水面,無論河水是漲是退,都與水齊平。晉軍到了這裏,頭髻不再露出了。現在隻能看見水流有些異樣罷了,水聲嘩嘩在幾裏以外都聽得到。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有十二個很長的狄人出現在臨洮,身高五丈多,以為是吉兆,秦始皇模仿他們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各重二十四萬斤,放置在宮門前,稱為金狄。銅人胸前都刻著這樣一些字:皇帝二十六年,剛剛兼並了天下,建立郡縣,定正法律,統一度量衡。大人出現在臨洮,身高五丈,足長六尺。文字為李斯所寫。所以衛恆《敘篆》說:秦代的李斯,有擅長篆書的美稱,眾山石碑及銅人的銘文,都是李斯所寫。漢代把這些銅人從阿房宮遷移到未央宮前,俗稱翁仲。王莽地皇二年(21),王莽夢見銅人在哭泣,于是非常厭惡,想到銅人的銘文中有皇帝剛剛兼並天下的字樣,就叫尚方宮署的工匠把做夢所見到的銅人胸前的銘文鑿掉。後來董卓毀掉九個銅人,把它們鑄為錢幣。還存在有三個,魏明帝想把它們遷到洛陽,因太重無法搬運,到霸水西邊就停下了。《漢晉春秋》說:有人說因金狄哭了,所以留下來。石虎搬取放置在鄴宮前,苻堅又遷到長安,把兩個銅人毀了鑄成錢幣,還有一個沒有運到,苻堅就發生內亂,老百姓把銅人推進了陝縣北邊的河中,于是金狄全都沒有了。我認為這麽巨大寬廣的河流,本來就不會因這麽一個細小的東西而阻塞,長河巨浪也不應當因這麽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流的。這裏之所以會激起這麽大的波濤,大概像《史記》所記載的那樣:魏文侯二十六年(前420),虢山崩頹,阻塞了黃河河道所造成的吧。

【評析】
這是黃河的第四篇,從山、陝二省間的北屈縣(今山西省吉縣附近)寫起,隨著黃河南流東折,《註》文寫到鄧鄉(今洛陽附近)為止。其間經過龍門瀑布和砥柱三門峽,是黃河五篇之中,沿河自然景觀最特殊的河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