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註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蕩水、洹水
【原文】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①東,清水②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③岩,懸河註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④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⑤之士;東岩西谷,又是剎靈之圖⑥。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⑦,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⑧,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飛流,清泠洞觀⑨,謂之清水矣。
【注解】
①黑山:在今河南省浚縣西北。白鹿山: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北。
②清水:清水原是黃河北岸的一條支流,後來與黃河分離,成為海河水系衛河(即南運河)的一段。
③乘(chénɡ):凌越。
④隍(huánɡ):本指護城的壕溝,這裏指溝壑。
⑤結:聚集。禪棲(chán qī):修禪隱居。
⑥剎(chà)靈之圖:有旛(fān)柱的佛塔。圖:即浮圖,梵文Buddhɑ的音譯,指佛塔。
⑦神心:神靈之心。妙遠:高遠。
⑧效深:同深,等深。
⑨清泠(línɡ):清涼。洞觀:清晰明澈。
【譯文】
黑山在(修武縣)縣北白鹿山東邊,是清水的發源地。(清水)上流承接各陂墉散流的水,匯積成一條河川。南流再向西南轉彎,瀑布從岩上凌空飛瀉而下,註入二十多丈的深壑,聲如奔雷,震山動谷。深壑左右石壁層層疊疊,鳥獸也難以到臨此地。溪谷中水花噴濺,霧氣彌漫,一片迷蒙。峰嶺上棲居著不少修禪隱逸之士,岩谷間常可見到些剎柱浮屠。在這樣清幽絕俗的環境裏,高潔的情懷就變得和神靈之心一樣高遠,仁智的天性也同高山流水一樣博大淵深了,這是多麽美妙的境界!這支水經歷了深山幽谷千溪萬澗,清泠明澈,所以稱為清水。
【原文】
《山海經》①曰:淇水出沮洳山②。水出山側,頹波漰③註,沖激橫山。山上合下開,可減④六七十步,巨石磥砢⑤,交積隍澗⑥,傾瀾漭蕩⑦,勢同雷轉,激水散氛⑧,曖⑨若霧合。
【注解】
①《山海經》: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內容包括山川、道裏、祭祀、醫巫、風俗等。
②淇(qí)水:即淇河,水名,在河南省。沮洳(jù rù)山:在今河南省輝縣市。
③頹(tuí)波:傾瀉的水波。漰(pēnɡ):水流激蕩。
④可減:大約。
⑤磥砢(lěi luǒ):多而錯雜的樣子。
⑥隍澗:溝壕溪澗。
⑦傾瀾:傾瀉的大浪。漭(mǎnɡ)蕩:廣大無邊的樣子。
⑧氛(fēn):這裏指水汽。
⑨曖(ài):昏暗,幽暗。
【譯文】
《山海經》說:淇水出于沮洳山,山側有瀑布奔流而下,沖激橫山。這座山上合下開,山洞長度大約六七十步。巨石壘壘錯雜,交積溪間,傾瀉的泉水激騰浩蕩,聲勢如同奔雷,浪花飛濺,水氣氤氳,仿佛雲霧,迷離幽暗。
【原文】
洹水①出山,東逕殷墟②北。《竹書紀年》③曰:盤庚即位,自奄遷于北蒙④,曰殷。
【注解】
①洹(huá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今名安陽河。
②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及其周圍,商的第十代君王盤庚自奄(今山東省曲阜市)遷都于此。
③《竹書紀年》:晉武帝時出土的寫在竹簡上的戰國古書,是完成于戰國末年的魏國史書。
④奄(yǎn):古都邑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東。北蒙:即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及其周圍。《汲冢古文》曰:盤庚遷于北蒙,曰殷虛。
【譯文】
洹水出山以後,東流經殷墟北邊。《竹書紀年》說:盤庚即位,從奄遷到北蒙,叫做殷。
【評析】
清水原是黃河北岸的一條支流,東漢建安九年(204),曹操為了進攻北方的袁尚,在淇水入黃處以大枋木築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資軍運。從此,清水和淇水均稱白溝,它們與黃河分離,成為海河水系衛河(即南運河)的一段。《水經》記清水的最後一句為“又東入于河”,這就是曹操開白溝以前的情況。這裏同時也說明《水經》一書撰于建安九年以前。酈道元在《註》文中說:“曹公開白溝,遏水北註,方復故瀆矣。”因為到了北魏時代,清水早已不註入黃河,所以《註》文作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