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水經註

水經註·卷十五

水經註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澗水
【原文】
洛水又東逕檀山南,其山四絕孤峙①,山上有塢聚②,俗謂之檀山塢。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舟師所屆③,次于洛陽,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④舟遡流,窮覽洛川,欲知水軍可至之處。延之屆此而返,竟⑤不達其源也。

【注解】
①四絕:四面絕壁。孤峙:獨自高聳。
②塢(wù)聚:村落。
③舟師:水軍。屆:至,到達。
④參軍:官名,東漢末置,有“參某某軍事”之義,晉以後軍府和王國始置為官員。戴延之:東晉小說家,名祚,字延之,江東(今安徽蕪湖以下長江下遊南岸地區)人。府舍人:某府之舍人。舍人:官名,本宮內人之義,後世以為親近左右之官。虞道元:人名,不詳。即舟:乘船。即:依憑。
⑤竟:最終,終究。

【譯文】
洛水又東經檀山南面,檀山四面絕壁,一峰孤峙,山上有小山村,俗稱檀山塢。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劉裕西入長安,水軍駐扎在洛陽,命令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乘船逆流而上,走盡洛川,探尋水軍可以到達的地方。戴延之到這裏就回去了,最終沒有到水源。

【原文】
伊水又北入伊闕①,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②,伊水歷其間北流,故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③也。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女寬④守闕塞是也。陸機⑤雲:洛有四闕,斯其一焉。東岩西嶺,並鐫石開軒⑥,高甍架⑦峰。西側靈岩下,泉流東註,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賦》⑧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⑨也。闕左壁有石銘雲: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已下。蓋記水之漲減也。右壁又有石銘雲:元康五年,河南府君⑩循大禹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

【注解】
①伊闕(què):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是洛陽乃至全國的著名勝跡,有龍門石窟坐落于此。
②闕:宮門、城門兩側的高台,中間有道路,台上起樓觀。
③《春秋》: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的魯國的編年史。闕塞: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
④趙鞅:春秋晉人,即趙簡子。女寬:春秋晉人,一名女叔寬。
⑤陸機: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字士衡,吳郡吳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與弟陸雲同以文才顯名,號稱“二陸”。
⑥鐫(juān):雕刻。軒(xuān):有窗的廊子或屋子。這裏指石窟。
⑦甍(ménɡ):屋脊。架:架設,構建。
⑧傅毅:東漢文學家,字武仲,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反都賦》:今已亡佚。
⑨達聰:通達聽聞。語出《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⑩府君:漢代對郡相、太守的尊稱,後仍沿用。
部:帶領,率領。一說部署,布置。督郵:官名,漢置,郡的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辛曜(yào):人名,不詳。王琨(kūn):人名,不詳。監作掾(yuàn):監作的屬吏。監作:負有監督製作之責的官吏。掾:官名,官府中輔佐官吏的通稱。董猗(yī):人名,不詳。李褒:人名,不詳。

【譯文】
伊水又向北流入伊闕,從前大禹疏導此山以通水。兩座山相對,遠望好像門闕,伊水從中間流過,向北流,所以稱為伊闕,就是《春秋》中說的闕塞。昭公二十六年(前516),趙鞅派女寬鎮守闕塞,就是這裏。陸機說:洛陽有四闕,這是其中之一。東有巨岩西有高嶺,鑿石開出石窟,在山峰上建起高高的屋宇。西側的靈岩之下,有泉水向東流,註入伊水。傅毅《反都賦》說:憑借著龍門來暢通教化,鑿開伊闕以通達聽聞。闕左壁有石銘說:魏黃初四年(223)六月二十四日,發大水,高四丈五尺,水滿到此以下。這大概是記水位高低而立的。右壁又有石銘說:晉元康五年(295),河南府君沿著大禹的舊跡,率領部下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監作掾董猗、李褒,鑿岸開石,鑿平了伊闕,至今石上的文字還在。

【評析】
此卷共有四條河流,其中瀍水和澗水都是洛水的小支流,此二水之所以能夠立名入卷,因為它們都流經北魏首都洛陽的緣故,情況與前面漯水立卷一樣。洛水是黃河中遊的重要支流伊洛河的支流,今稱洛河,發源于陝西省境華山的藍田附近,東流進入今河南省,在偃師附近與伊河匯合,今稱伊洛河,然後東北流註入黃河。伊水今稱伊河,發源于河南省境內欒川縣附近的伏牛山地,與洛河會合後稱為伊洛河。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