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水經註

水經註·卷三十七

水經註 卷三十七 淹水、葉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原文】
郡有葉榆縣①,縣西北八十裏,有吊鳥山②,眾鳥千百為群,其會,嗚呼啁哳③,每歲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則止,一歲六至。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之,其無嗉④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于此山,故眾鳥來吊⑤,因名“吊鳥”。

【注解】
①葉榆縣: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雲南省大理市北。
②吊鳥山:在今雲南省大理市。
③嗚呼:鳥鳴聲。啁哳(zhāo zhā):鳥鳴聲。
④嗉(sù):鳥喉下盛食物的囊。
⑤吊:祭奠死者。

【譯文】
郡裏有葉榆縣,葉榆縣西北八十裏有吊鳥山,成百上千的鳥聚集成群,會集時,繁雜細碎的叫聲連成一片。鳥群每年七八月來到,十六七日就停止,一年來六次。當雉雀來吊時,夜間點火守候捕捉,有的嗉囊裏空空的,卻不肯吃東西,好像特別悲哀似的,人們以為這是義鳥,就不捉它。民間相傳,鳳凰死在這山上,所以百鳥都來吊喪,因此叫吊鳥。

【原文】
夷水又逕宜都北①,東入大江②,有涇、渭之比③。亦謂之佷山④北溪。水所經皆石山,略無⑤土岸。其水虛映⑥,俯視遊魚,如乘空⑦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⑧;傍多茂木空岫⑨,靜夜聽之,恆有清響⑩,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注解】
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長江支流清江及其上遊小河。宜都:古縣名,三國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大江:長江。
③涇(jīnɡ):涇河,發源于寧夏,經過甘肅、陝西流入渭河。渭:渭河,發源于甘肅,經陝西流入黃河。
④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長陽土家自治縣西北。
⑤略無:全無,一點也沒有。
⑥虛映:因清澈見底而顯得空虛無物。
⑦乘空:在虛空中浮遊。
⑧激素:激起潔白的水花。飛清:飛流的清泉。
⑨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
⑩響:回聲。
巡:追逐,追尋。頹浪:傾瀉的水流。

【譯文】
夷水又經宜都北,東流註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濁,涇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經都是石山,基本上沒有土岸。溪水澄清,仿佛虛空無物,俯視遊魚,就像在空中浮動似的。淺處多五色石子,不論冬夏,清流奔瀉,飛濺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靜夜諦聽,常常傳來清脆的水聲,各種鳥類婉轉優美的鳴叫聲相互唱和。人們逐浪暢遊,不但不感到疲憊,而且還樂而忘歸了。

【原文】
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①,為明月池、白璧灣②。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③,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檝④嬉遊,徘回愛玩⑤。沅水又東歷三石澗,鼎足均跱⑥,秀⑦若削成。其側茂竹便娟⑧,致可玩也。又東帶綠蘿山⑨,綠蘿蒙羃⑩,頹岩臨水,寔釣渚漁詠之勝地,其迭響若鍾音,信為神仙之所居。

【注解】
①沅(yuán)水:即沅江,發源于貴州,流入湖南。臨沅縣:古縣名,漢置,故城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②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縣東二百裏。白璧灣: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③風籟(1ài):風聲。空傳:在空中傳蕩。
④檝(jí):同“楫”。船槳。
⑤徘回(pái huái):往返回旋而不離開的樣子。愛玩:喜愛玩賞。
⑥鼎足均跱(zhì):三方均勻聳峙。跱:同“峙”,聳立。
⑦秀:高聳。
⑧便娟:修長而美好的樣子。
⑨帶:環繞。綠蘿山:在今湖南省桃源縣南。
⑩蒙羃(mì):蒙覆遍布的樣子。
頹岩:危聳欲墜的岩石。
寔(shí):通“實”,實在,的確。釣渚漁詠:垂釣吟詠。
信:的確。

【譯文】
沅水又東流,經臨沅縣西,就到明月池、白璧灣。灣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徹如鏡,頭上風聲在空中回蕩,腳下流泉淙淙不絕。經過這裏的人無不來蕩槳嬉遊,流連忘返。沅水又東流,經三石澗,澗中有三石鼎足而立,距離勻稱,其高聳仿佛是斧削而成。旁邊翠竹裊裊婷婷,引人玩賞。沅水又東流,繞過綠蘿山,綠油油的松蘿如紗帳垂披,危聳的山岩憑依著水邊,真是垂釣吟詠的好地方,回音蕩漾,有如鍾聲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

【原文】
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交州①。騭到南海②,見土地情勢,觀尉佗③舊治處,負山帶海④,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⑤,林麓鳥獸,于何不有。海怪魚鱉,黿鼉鮮鱷⑥,珍怪異物,千種萬類,不可勝記。佗因⑦岡作台,北面朝漢,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復道回環⑧,逶迤⑨曲折,朔望升拜⑩,名曰朝台。前後刺史郡守,遷除新至,未嘗不乘車升履,于焉逍遙。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

【注解】
①步騭(zhì):字子山,臨淮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三國吳將軍。交州:即交州刺史。東漢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治今廣東省廣州市。
②南海:古郡名,秦始皇置,治今廣東省廣州市。
③尉佗:即趙佗,劉邦立為南越王,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④負:背靠。帶:環繞。
⑤沃衍(yǎn):肥美平坦的土地。
⑥黿(yuán):大鱉。鼉:揚子鱷。鱷(è):體軀龐大並且非常凶猛的馬來鱷。
⑦因:憑依。
⑧復道:上下兩重通道,即空中通道。回環:回旋環繞。
⑨逶迤(wēi yí):彎彎曲曲綿延不絕的樣子。
⑩朔:夏歷每月的最初一天。望:夏歷每月十五。
刺史:古代官名,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後沿為地方官職名稱,漢武帝時設定。郡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漢景帝改名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遷:調動官職。除:任命官職。
升履:登臨。
原藪(sǒu):原野湖澤。殷阜:富足。

【譯文】
建安年間(196—220),孫吳派遣步騭去當交州刺史。步騭到了南海,縱覽那個地區的情勢,觀看尉佗舊時的治所,那地方依山面海,平曠開闊,一望無際,高處是桑園,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間的鳥獸應有盡有。還有海怪魚鱉、黿、鼉、鱷魚、珍寶異物,千奇百怪,種類萬千,不勝枚舉。尉佗憑倚山岡修建高台,高台朝北,面向漢土,圈出地基,方圓千步,陡峭高百丈,頂上面積約三畝,在四周建了回旋曲折的復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遙拜,名為朝台。前後各任刺史、郡守,新來上任時,無不乘車而來,登台暢遊。步騭登高遠望,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視原野湖澤,殷富豐盛,于是說道:這裏真是海島上的肥沃之地,是宜于建立都城的地方。

【評析】
淹水是長江水系河流,但《經》文與《註》文記載的淹水並非同一條河流,所以鄭德坤《水經註圖·總圖部分》繪有兩條淹水,即“《經》淹水”、“《註》淹水”,“《經》淹水”為今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註》淹水”為今普渡河,此河源出洱海,北流在祿勸縣以北註入金沙江。《葉榆河》篇,篇名就不同一般,在《水經》全文中,凡河流均稱水,稱“河”的隻有兩條,即卷十四《沽河》和卷三十七《葉榆河》。但在《水經註》中,“沽河”一名在卷十四《濕餘水》《沽河》《鮑丘水》三篇之中,均出現過一次。所以雖然酈道元極少用“河”字簡稱河流,但“沽河”之名至少是他認可的。至于“葉榆河”,酈道元在此篇《註》文和相關的其他篇中,均稱“葉榆水”,絕未使用“葉榆河”之名。前面已經指出,在古代,“河”是黃河的專名,“江”是長江的專名。以後這兩個專名作為通名使用,因此北方的河流多稱“河”,如海河、淮河、涇河、渭河等等,而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珠江、湘江、贛江、錢塘江等等。當然,把這專名用于通名的習慣,是後來慢慢形成的,所以沽河一名,由于沽河在北方,這或許是一種特例,而葉榆河一名,由于葉榆河在南方,這很可能是《水經》的錯誤。《漢書·地理志》益州葉榆縣說:“葉榆澤在東。”葉榆縣在今雲南大理縣以北洱海沿岸的喜州附近,所以漢葉榆澤就是今洱海。但《水經註》葉榆水,其一部分流程似乎與今元江和越南的紅河相合,卻又和滇池、溫水等相糾纏,所以錯誤極多。陳澧在《水經註西南諸水考》中已有論及。夷水今稱清江,是長江支流,發源于湖北省利川市以西,東流在宜都附近註入長江,全長四百多裏,流域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公裏。油水在《經》文和《註》文中都相當明確,記及它流經孱陵縣。三國吳孱陵縣在今湖北省松孱縣南,這一帶河湖錯雜,水道變化甚大。今松滋以西,古代油水或即今界溪河。但松滋以東,由于水道紛歧,已經無法考實。澧水今仍稱澧水,為註入洞庭湖的四大水之一,發源于湘、鄂兩省邊境,下流從津市進入河湖水網區,在安鄉縣附近匯合沅江,註入洞庭湖,全長近四百公裏,流域面積達一萬八千多平方公裏。沅水今稱沅江,是洞庭湖四大水之一。發源于貴州省苗嶺,在天柱縣以東流入湖南省,東北流註入洞庭湖。幹流全長一千多公裏,流域面積約九千多平方公裏。《泿水》一篇,《經》文和《註》文都有許多錯誤。從《水經註》內容來看,可以發現整篇是由許多的資料拼湊起來的。按《註》文,此水上流指今廣西東北部的洛清江,中下流則接柳江、黔江和西江。最後有一段即在《經》文“其一又東過縣東,南入于海”之下,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今珠江三角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