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2016年聯考河南卷作文談

6月7日,聯考如期而至,中午時分各地作文題目先後揭曉,備受社會矚目,各色人等紛紛吐槽。開啟電腦,新浪、搜狐、網易紛紛開設作文評論欄目;網上各路大神的段子更是各顯神通,一片紛紜議論之聲。甚至有人把聯考作文和春晚、韓寒並稱為三大段子狂歡對象。社會如此關註聯考作文,可見聯考影響之巨。在全民狂歡,眾聲喧囂之際,更需要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理性分析。

針對河南省作文題,我從三個方面對這道題目進行一下粗淺的分析。一是準確的卷面材料。二是命題意圖,價值取向。三是就這則材料的立意分析。

首先來看作文材料。從目前所知道的資料(來自網路、學生口述等),材料大意如下:學校開運動會,最後一個項目是“山羊過獨木橋”,規則是學生從獨木橋兩邊同時上橋,在橋中間時兩人相遇會有一個人下橋一個人通過,但在這個項目的預賽時,有一對同學在橋中間抱住轉身,雙雙通過,裁判認為這樣做有爭議。

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材料性質是敘事性顯性材料。作文命題的形式與XX年、XX年一樣,延續了新課標卷的命題傳統。可以說學生面對材料,就形式來說完全沒有陌生感。原因有二,一是與近幾年聯考題一致,二是與復習備考題型一致。洛陽市三次大練習作文命題都準確把握了聯考卷的要求,可以說二者高度一致。一練作文材料考察了創新思維,二練作文測試了合作共贏,三練作文漫畫《好與快》。具體到洛陽外國語學校,高三一年我們進行了70餘次密集訓練,寫作文不少于五六十篇,可以說學生對這種類型的命題爛熟于心。我遇到從考場下來的學生,學生反映試題和密集練沒大的區別。材料選取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運動會的“山羊過獨木橋”。學生即使沒有參與過這個項目,但根據字面理解不會有障礙。獨木橋相遇問題,結果就是過不過得去的問題,解決辦法揭示如何過的問題,過去了還要思考符不符合規則的問題。這樣一解讀,材料揭示的問題就清晰顯現出來。所以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則材料不難,但要準確把握還要深入分析。

二是命題意圖,價值取向。知往鑒今,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回顧一下XX年和XX年的作文題。XX年船工順手補船的故事,命意在于道德問題,舉手之勞行善,幫人惠及,知恩圖報。強調助人行善,恰恰揭示出社會大眾面對危境、困局、弱者時道德的缺失,命題的價值引導意圖明顯,喚醒社會舉手之勞行善。聯系當年的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沒人扶屢屢發生,不難看出聯考作文對當下生活的幹預和價值引領。XX年切割鑽石的故事,命意在于經驗與勇氣,做好一件事經驗重要,沒有勇氣卻無法行動;勇氣可嘉,沒有經驗則會蠻幹出錯。做好一件事,二者缺一不可。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就會發現材料的價值取向正是深化改革既要有經驗,更要有勇氣。我們在平時指導學生時,要告訴學生關註生活,關註社會,關註當下;要有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憂國傷時的情感,悲天憫人的胸懷;世界的眼光,審美的情趣。自古科舉以取士,目光短淺,胸襟狹窄,情趣低下者,不堪重用。聯系社會現實應成為每位考生的自覺意識。

XX年作文,山羊過獨木橋的遊戲,我認為命題人的著眼點在于規則和合作共贏。“規則”作為考題不是第一次了,XX年北京卷題目就是“規則”。無獨有偶,XX年北京卷作文“老規矩”,前者關註製度層面的遵守規則,後者關註文化層面的傳統道德禮儀的傳承。製定遊戲規則,用來規範遊戲的進行,不遵守規則就是犯規,理應被淘汰出局,所以裁判的質疑是無可非議的。但規則在執行過程中,會遇到新情況,參與遊戲的人合理加以改變,兩人合作,不失為共贏之策。

過獨木橋是這則材料設計的一個情景,在絕境中,仿佛隻有一條路可走,人們的思維往往會陷入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在生活中,就表現為有你沒我的極端;在國家民族之間,就表現為你死我活的極端對立。聯系同學、鄰裏、同事、國家之間關系,就會明白過獨木橋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再難的路也要走,于是就有了變通的餘地與可能。人與人之間,家國民族之間,遵守合理的規則,就可以合作共贏,和諧相處。有了這層認識,再來看材料命意,就會明白,規則需要遵守,合理改變規則合作共贏是命題者的價值取向,或說是正確的立意方向。

洛陽市二練作文賣豆腐和賣豆腐湯二者合作共贏,可以說與聯考題高度暗合,但二者差異還是明顯的。二練重在創造核心技術基礎上的合作共贏,聯考則重在變通規則基礎上的合作共贏。

三是作文立意分析。面對一則敘事性材料,審題立意的基本方法有找關鍵字法,對象分析法,由果溯因法等。這則材料的關鍵字是“規則”,材料中出現的人物有三組,一是守規則的隊員,二是改變規則的隊員,三是裁判員。事件的結果是守規則的隊員一人下橋,一人獲勝;不守規則的隊員,兩人同時通過獨木橋,雙雙過關。裁判員認為這樣的結果有爭議。我們從事件的結果追溯原因,確定立意的角度。掉下橋的隊員一勝一負,因為遵守了遊戲規則,沒有人質疑,可以據此立意為“要遵守規則”。雙雙過關的隊員,因為改變了規則,受到質疑,可以據此立意為“不要破壞規則”。這兩種立意角度,其實質是一樣的。可我們從過獨木橋的結果看,兩人合作取得了共贏,可見材料中人們的議論也可以理解為對這種行為的肯定,可立意為“合理改變規則,合作共贏”,或“規則需要遵守,也要合理改善”。

片面理解材料,絕對化運用材料,很難說得上是準確。

沒有見到試卷原題,材料實為道聽途說,不當之處在所難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