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在文化視野上尋求聯考作文的新突破

我在一月八日的博文裏發了《中國高中生的文化視野亟待拓寬》,後來被一位編輯讀到了,她馬上跟我聯系,讓我加以壓縮修改,再附兩篇聯考優秀作文,現在,這篇稿子在《江蘇教育報》的“高中生周刊”XX年3月12日6版整版推出,附有個人照片和簡介(略)。感謝編輯的厚愛。此文再向高三同學推薦。報紙的標題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每年聯考優秀作文揭曉之後,人們競相從各種不同的視角賞析佳作,我則從這些作文所呈現的文化視野的角度去品味,發現我國高中學生的文化視野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註和思考。下面我想以XX-XX年《課堂內外·創新作文》雜志社編輯的“年度全國各省聯考優秀作文報告”一書為例,看看高中生的文化視野情形究竟怎樣。

從近三年的聯考優秀作文選中我們高興地看到,運用傳統文化視野分析問題是高中生的強項,其次是當代文化視野,這兩方面不去細說。最成問題的是運用國際文化視野方面的能力。請看一組資料(不完全統計):

XX年版,共收優秀作文151篇,其中運用了“國際文化視野”43篇(佔27.7%);

XX年版,共收優秀作文154篇,其中運用了“國際文化視野”32篇(佔20.8%);

XX年版,共收優秀作文114篇,其中運用了“國際文化視野”11篇(佔10%);

上述資料表明,全國各省市有一部分同學的作文運用了國際文化視野,但是,這樣的作文數量偏少,更讓人憂慮的是還有呈下降的趨勢。

當然,產生上述現象,我們也要作具體分析,原因也較為復雜,主要與四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一是與文體有關。比如故事性很強的記敘文就不便使用(極少有此現象),而能夠運用國際文化視野的作文基本上是議論文,也包括一些文化味兒很強的散文;因此,我們不必責怪寫記敘文的同學視野不開闊,否則那就有些苛求了。

二是與作文題有關。能否運用國際文化視野,與作文題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看到,有的聯考作文題目還在暗示著考生去運用。比如XX年湖北省作文題提示語中“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註”一句和XX年浙江省作文題《行走在消逝中》的提示語中“人類在消逝中進步”一句,等于是一個暗示,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前者所選的9篇,運用的高達8篇。後者所選的9篇就有6篇運用。

有些題目沒有暗示。比如同是上海卷作文題,XX年的《必須跨過這道坎》當年所選6篇有3篇運用了。此題相對就容易運用一些。XX年上海題是《他們》,當年所選9篇,均未使用,可能此題不太方便使用;XX年的材料作文“板橋體”所選5篇隻有1篇運用。由此也可看出,如果想運用,題目也是難不住考生的。就這些資料而言,我們當然不能馬上簡單地得出某年學生的文化視野如何如何的結論。

三、與素材積累有關。能否在作文中運用國際文化視野,

前提是平時需要積累一定量的外國材料。有的同學平時缺少有意識地收集這方面的材料,到寫作時當然無法運用。哪怕有些作文題特別好用,你也未必能用得上。比如XX年全國卷(二)是一道材料作文,題目提供了三則外國材料,一則是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發現色盲症的例子,一則是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發明速食麵的例子,一則是法國平民喬利研製幹洗劑的例子。《年度作文報告》一書所選9篇文章,有3篇仍用的原材料,隻有2篇引用了其他外國材料。當然,運用與否還是由內容決定的,也不能為運用而運用,更不是說隻要運用就好。

四、與思維方式有關。我們說的在作文中運用國際文化視野,並不是簡單地引用了外國的事例,而是指站在人類的或國際的高度去看問題,這樣高屋建瓴,好像杜甫說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提倡運用國際文化視野,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擺脫封閉的心態看問題,或者說用“大我”去看自己、看社會、看天下。我們應當正視的現實是,大量的文章缺乏運用國際文化視野的自覺意識,遇到一個問題,習慣于從現實的、本土的、小我的角度出發,從傳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久而久之,容易導致膚淺、功利、短視,容易出現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缺少理性眼光、巨觀視野。

反之,運用國際文化視野來觀照問題,可以開啟我們的思路,站在人類的製高點上看問題,會把問題看得更清、更深、更遠、更全面。運用國際文化視野來分析問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現代思維方式。寫作時必須調動素材積累,要靈活運用聯想思維、想象思維、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等,使我們的文思更活躍,文章內涵更豐富,論辯更有氣勢和說服力。這麽說來,文化視野問題,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寫作技巧問題了。再聯系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新課程標準對當代中學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

“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註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培養科學精神,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更何況,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如果我們沒有一種全球化意識或人類意識,沒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意識,僅僅隻有傳統文化的視野和當代文化的視野,那我們可能成為世界潮流的落伍者。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培養,並努力為此創設良好的氛圍,從而達到中學生整體文化素養的全面提高,為未來造就真正的國際公民。

拿什麽來拯救你,我的母語

湖北一考生

它沒有英語的圓潤上口,沒有法語的優雅悅耳,沒有西班牙語的風情萬種,也沒有德語的嚴肅謹慎,但它有一種韻味讓人永遠也品不完,有一種魅力讓人不忍放手,有一種氣息令人肅然起敬。它就是我們的母語——漢語,可如今母語的規範運用卻被淡化甚至忽略:書寫,越來越邋遢;語言,中外文混雜、不合文法,各類出版物中,錯別字、不通順的句子,比比皆是。國人的語文素養明顯下降。“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推敲錘煉,書寫美觀,都顯得陳舊和多餘,好像這些觀念在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早已落伍。唉,母語,我該拿什麽來拯救你呢?看著你遭受苦難與冷漠甚至弱化、異化,我不禁想痛斥國人,民族的興衰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不應該有所警覺嗎?

仔細想想,母語的悠久歷史是一盞永不熄滅的航標燈。從《詩經》到楚辭,從漢賦到《史記》,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章回體小說,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可謂令人陶醉。但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漢語成了被玩弄或取笑的對象。曾經有篇報道說,一次漢語知識競賽中洋人竟然勝過了中國人,真令人痛心!

唉,我隻知,母語,是一種溫暖的語言,是來自骨子裏和血液裏的東西,是母親那呼喚孩子的親切聲音。我理解母語現在的痛,現狀如刀絞般地割著我的心。但我不會悲哀,因為還有更多像我一樣的同胞們,他們正在凝望,凝望那路口的行人,知道他們定會迷途知返,把握正確的航標,去理解母語的豐富的內涵。

我永遠在為你祈禱,為你驕傲,神聖的母語!

註:這是XX年湖北聯考優秀作文,有刪節。

觸摸城市

浙江一考生

站在塞納河畔,可以觸摸巴黎時尚而又典雅的脈搏;身處第五大道,可以感受紐約華麗而又絢爛的氣息;漫步銀座街頭,可以領略東京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停留黃浦江邊,可以體味上海兼容而又獨特的精神……

風情各異的城市,是人類歷史進程的結晶,彰顯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見證與記錄著文明社會的興衰起落——一個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王朝在各自都市中留下永恆的印記。雄偉的羅馬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亞平寧半島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絕倫的建築與令人驚嘆的壁畫,訴說著古羅馬帝國曾經稱霸地中海的輝煌。還有壯麗的長安城、幽雅的京都城、神秘的開羅城……哪一件不是鬼斧神工的傑作,又有哪一樣不會令我們感嘆古今、追憶昔日的古文明的燦爛?

都市無疑是美麗的,然而它卻並不完美,透過燈紅酒綠和華燈彩照的外表,我們也時常可以見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虛的內心。快節奏的生活壓彎城市人的脊梁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靈,人們習慣于將自己束縛在鋼筋水泥的狹小空間裏,抑或是沉湎于紙醉金迷與醉生夢死的夜生活中。無盡的物質享受沖擊著幾千年來穩定的文明秩序,歐美的“強勢文化”正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席卷全球。激進的現代意識正隨之膨脹,恬靜的古典氣息已無處尋覓。或許人類文明本就應是不斷改變的,都市的生活也應如此。但每當我透過城市那火熱的外表去觸及冰冷的內心時,不由總會生出一絲悲涼:作為人類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應何去何從?是在無盡的物欲中毀滅,還是在精神的涅磐中重獲新生?

我在無限的思考中面對都市,觸摸它的外殼,也渴望觸摸它的靈魂。但願有朝一日它的內質可以像外表一樣美麗動人,但願有朝一日那些虛假與輕浮都會變得真實與堅固,但願是“雲銷雨霽,彩徹區明”,但願我們可以重新觸摸都市那由內而外的如花般綻放的美麗。

註:這是XX年浙江聯考優秀作文,有刪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