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聯考話題作文的立意與審題指導

廣義地講,作文的“立意”也是在“審題”——作為考生,在“讀”懂題目的過程中,思想的火花不斷閃爍,數分鍾內,文章的藍圖即閃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立意不僅是在審題,更是高級階段的審題。

立意要達到什麽要求呢?

XX年的聯考語文“考綱”首次提出了作文評分“分為基礎和發展兩個等級”的要求,對“發展等級”,提出了的四條要求(XX年僅作了一點“微調”)。這四條要求中,就有兩條與立意直接有關——第一條:深刻,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觀點具有啓發作用;第四條:有創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特征。而第二條中的“意境深遠”一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立意提出的。如果用兩個字把“考綱”對立意的要求概括起來,那就是“深”和“新”,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那就是“獨樹一幟”。

為此,考生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打破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是人們憑自己固有的狹隘的經驗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慣性”是保守的,用以認識客觀事物,輕則片面,重則出現很大偏差,甚至造成錯誤。思維定勢的存在,對作文的審題是極其不利的。

打破思維定勢,可從大量的社會實踐中或通過專門的思維訓練,從正面獲得,使自己的思維品質不斷提高,思想認識“與時俱進”;也可從反面的例子中,吸取失敗的教訓,使自己不蹈他人之覆轍。這裏舉幾個可吸取教訓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鯪魚是一種凶悍的魚,天生就喜歡吃鰷魚。材料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鯪魚和鰷魚養在一個水池裏,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見到鰷魚即飛快地遊去,想吃到鰷魚,但卻一次次地撞在玻璃板上。過了幾天,那些鯪魚都已撞得“頭破血流”,再也不向那邊遊了。這時心理學家把玻璃板抽去,鯪魚和鰷魚都混遊在一起,而鰷魚即使在遊到鯪魚的眼邊和嘴邊,也不去嘗試吃鰷魚了。 這是動物產生思維定勢的典型例子——思維定勢致使鯪魚得了一種“恐鰷症”。

據說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牛頓,也鬧過一個笑話:他的家裏有一大一小兩隻狗,他要讓它們方便地出入院牆,就在院牆下端打了一大一小兩個洞,哪知洞一打好,兩隻狗同時從大洞裏鑽過……

在現實生活中,這方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某高校為關愛貧困生,在食堂專門開設了一個貧困生買飯的視窗,哪知事與願違,光顧此視窗者寥寥。近日多家媒體又報道了某高校創辦“愛心超市”之事:超市營業的盈利,用以資助貧困生,營業之外,還廣泛收集各種捐贈的物品,陳列出來,等待貧困生來領取,結果,又遭冷遇。對貧困生的關愛和資助,無疑是大大的好事,但好事卻不被別人買帳,這究竟怎麽了?“凡貧困者,都樂于受助”——這種思維定勢忽略了高校裏的貧困生與社會上的一般貧困者相比更愛面子這一點差異。

二、發掘材料真金

聯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含金量”都是很高的,所含的“金”,或是耐人尋味的寓意,或是深刻的哲理,或是現實生活之光藝術的折射。發掘材料真金的過程就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

試舉幾個“經典”的例子:

例1: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實驗人員把青蛙放進沸水中,受到劇烈刺激的青蛙舍命一跳,蹦出沸水,挽救了自己;而當把青蛙放到涼水中再慢慢加熱,青蛙會慢慢適應這樣的水溫,當它感覺溫度越來越高想要逃離時,它的肌肉已經因不知不覺的溫度升高而疲勞無力和損毀了,再也不能收縮肌肉奮力蹦出熱水。

這則材料中蘊含的道理,一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是“防微杜漸”。寫作時,不一定面面俱到。

例2:美國有一家大型養鹿場,養了XX多頭鹿。長期以來,群鹿養尊處優,失去一定的抵抗力。有一次,該養鹿場突然發生疫情,鹿子接連死亡,XX多頭弱鹿死掉大半。一青年向場主提出一個“引狼入場”的建議,場主採用了他的建議以後,就把20頭狼引入鹿場。狼入鹿場以後,弱鹿被食;強鹿奔跑逃命,增強了抵抗力,身體也慢慢強健,鹿場從此恢復了生機。

這則材料中蘊含的道理,同樣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但與前一則相比,青蛙是沒有競爭對手的,而鹿子卻有了一個凶悍的競爭對手——狼,理所當然,“競爭”就成了“關鍵字”。

例3:19XX年,一批歐洲的傳教士在大洋洲北端建立了一個傳教站。在其不遠處,有原始部落民族,他們還使用著磨製石斧。于是,傳教士送給土著人大批短柄鋼斧,旨在提高土著人的生產效率。結果卻大出所料,那些鋼斧隻是增加了土著人的睡眠時間。

這則材料中蘊含的道理是,其一,觀念的更新比工作手段的更新更重要;其二,提高人的貭素才是當務之急。

例4:每逢山溪水漲,他就守候在溪邊,把他的學生一個一個背過小溪。他的事跡不脛而走,被人們譽為“人橋”。 不久,他被提升為文教辦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個嬌小的姑娘。姑娘沒有背孩子渡水,而是到處奔波,還掏出自己的工資…… 不久,小溪上架起一座橋,孩子們可以順順暢暢上學了。姑娘至今還在山村國小,教著4個年級的50名學生。

這則材料是一篇微型小說的故事梗概,小說看似很淺,但“思想”卻不淺:兩種價值觀,兩種人才觀,在激烈地碰撞,構成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小說沒有一句說教,卻向處于轉型期的社會,提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材料蘊含的真金發掘不出,或發掘出來的部分成色不足,立意的“深”和“新”則無從談起。

三、巧妙選擇角度

角度是人們看待問題的出發點,“橫看成嶺側成峰”。現實生活中,高明的攝影師都會巧妙選擇角度來拍攝出人們喜愛的照片來。我們所觀賞到的電視節目,特別是藝術類的節目,每一幅圖象,都是導演在比較了同一瞬間拍攝的角度不同的若幹幅圖象後優選出來的。同樣的道理,寫話題作文,選好角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好的角度會使人耳目一新,大有出奇製勝之效。

一般說來,有這樣一些角度:正面,側面,反面,多側面,全景式,探究式,等等。

正面的角度,是從正面直接接觸問題,或敘述,或議論,直抒胸臆,不作迂回。正面的角度似寫起來難度小一些,但卻容易使文章寫得來面面俱到而缺少深度,缺少新意。從這個意義上講,正面的角度要出好文,難度還要大些。當然,駕馭能力強的考生,也不妨選擇這個角度。

側面的角度,是選擇一個小小的側面切入,由于角度小,寫作起來相對難度小一些,立意的“深”和“新”容易表現出來。XX年聯考,江蘇的作文話題是 “水的靈動,山的沉穩”,這個話題既大又雅,寫起來有很大的難度。某考生卻能妙選角度,選擇了兩個歷史名城——西安和南京,來進行“山與水的對話”,將泛指的“山”和“水”範圍變小,將頗為抽象的“靈動”與“沉穩”變得具體而實在——一滴水能反映太陽的光輝,西安和南京何嘗不能反映“水的靈動,山的沉穩”?角度一選好,加上童話式的對話,這篇作文自然便身價倍增了。古今中外,以側面的角度取勝的佳作極多,宋代的“深山藏古剎”的例子則是到了極至。側面的角度好處多多,但“小小的角度”的選擇卻又是相當難的。不過,還是建議考生突破難點,盡可能選擇側面的角度。

反面的角度,即是通常所說的“反彈琵琶”。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話題,就有考生“反彈”——力陳記憶移植後造成的人的墮性的增加,個性的缺失,智慧產權的危機,倫理道德的混亂,等等。由于理由充足,文筆優美,而得到了高分。反彈琵琶容易標新立異,但掌握不好火候卻又容易“彈”錯。

多側面的角度,即是選取幾個不同的側面,共同表達一個中心。近幾年來,每年都有一些考生選擇這樣的角度寫作——一般選取兩個或三個不同的側面。如XX年重慶某考生的《菊花飄香的時節》,就選擇了“菊之淡”、“菊之傲”和“菊之殤”等三個不同的側面,立體而生動地詮釋了“自我認識和他人期望”的話題。這方面,餘光中先生的《鄉愁》是最為傑出的典範。

全景式的角度,即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寫作。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XX年一位上海考生一篇《熔爐》,硬是把當年“雜”的話題寫絕了。當時,我在讀了《熔爐》後,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爐火純青”,是比喻學問、技術或辦事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地步,如用此成語評論一篇聯考作文,似有不當,但我還是選擇了這個成語。一則中學生的考場作文寫到這個程度——視野之開闊,胸襟之博大,思想之深邃,文筆之流暢——已幾近完美;二則作者以“熔爐”為題,以“煉劍”作結點題,意在“鍛造一把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劍’”,就更用得著這個成語了。著名學者鄧拓倡導“要做雜家”,該考生應是學生中的“雜家”。但是,沒有足夠的底氣,選擇全景式的角度來寫作,卻又是極難的。

探究式的角度,即是採用探究問題的方式進行寫作。如前面談到的“高校助困”這個話題,就很值得探究。

角度的選擇因人而異,因題而異,因考生自身準備的寫作材料而異。前面所舉的許多例子,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列出好多角度供選擇。

總之,考場上,考生應結合題目的實際,揚已之長,避已之短,磨礪思維之劍,亮出立意的奇招,打出自己獨有的旗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