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蘇教版聯考議論文寫作指導

一、議論文的三要素:

論點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帥,任何一篇文章隻有一個中心論點,一般可以有分論點。論點應該鮮明、準確、概括,絕不可模棱兩可,讓人捉摸不定。論點的位置一般有四個:①文題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②開篇 如《改造我們的學習》③文章中間 如《拿來主義》《論積貯疏》④結尾 如《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有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事實論據用事實來說話,而理論論據靠經典性取勝。論據必須圍繞中心論點,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選用的事例與論點若不能保持一致,勢必削弱說服力量。像1999年聯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若寫議論文,就必須要弄清“記憶”與“記憶力”的區別,有的考生所舉的事例就明顯犯了論據與論點遊離的錯誤,舉了郭沫若倒背《紅樓夢》的事例,使說服力大打折扣。選用事實論據還要註意幾點:①論據必須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論據要具有代表性。②論據必須具有新穎性。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類似的內容不是說不可以用,而是說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誰的作文與眾不同呢?③論據的表述要精練、簡要,與記敘文的表述不同,它隻要求表述出與論點相關的內容即可。

論證是議論文寫作的重要一環,它包含的內容也較多。①論證的基本類型:立論、駁論。立論從正面論述,駁論從反面論述。我們寫議論文一般以立論為主。②論證的基本結構層次:三段論式的結構。提出問題(是什麽)→分析問題(為什麽)→解決問題(怎麽辦)也即:引論、本論、結論。

常見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並列式結構四種。一篇文章中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靈活地運用多種論證結構層次會使議論文更具活動性。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喻證法、對比論證、引證法等。

二、如何做到到開門見山提論點

不少議論文往往因"事"生"議"。在表現形式上,文章開頭總是援引事例,而後展開議論。像《反對自由主義》等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在中學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見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旗幟鮮明,立論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這樣的特色:

(1)學習要打好基礎。“根深才能葉茂”,就是說的打基礎的重要性。司馬遷如果不在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史記》嗎?達•芬奇小時候如果不在"畫蛋"上狠下功夫,後來能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嗎?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于攀登上科學的高峰。古往今來,無數有成就的學者、專家,都用自己的經歷,雄辯地作了證明!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味著什麽?那就是犧牲。這種犧牲,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偉大!這種犧牲,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的公利,因而可與日月爭輝!犧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贏得的卻是國家的興旺、人民的敬仰。

(3)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一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在中學裏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會帶來什麽好處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劃線部分就是論點。我們說,議論文的開端起筆,要為全文輔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雲:"通篇之綱領在首一段,首段得勢,則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成論點,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開宗明義,起領全文,就能造成一種氣勢;也利于暢通文思,圍繞論點展開議論;這時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視的。

那麽,如何做到開門見山提論點呢?

首先,必須根據題意要求和對議論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闢的卓見,並形成判斷,已提煉出了文章的論點。也就是說,下筆前已經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對論述的中心已經十分明確,並且從司馬遷、達•芬奇、愛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煉出了"學習要打好基礎"的中心論點;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名言佳句中悟得了"那就是犧牲"的啓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報刊上給年輕選手戴上了許多不恰當的"桂冠"的現象,深切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于"不適當的、不適時宜的褒貶,都足以損害一個人,尤其是過早的贊譽"。正因為"胸有成竹",對議論對象已經形成了明確的見解。並且確認見解符合題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義,有議論的價值,才使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面對論題或議論對象,還沒有引出感想或提煉、概括不出論點,要做到"開門見山"又怎麽可能呢?"

其次,要改變自己的行文習慣,開頭第一句話不用敘述語言,而用議論語言。即是用表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斷句,一下子開啟"議論"的口子。有些同學寫慣了記敘丈,在議論文中也往往出現大段記敘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筆就申述論點,擺出議論的架勢;有些同學下筆前胸無成竹,不管寫什麽議論文,總是以記事開頭,甚至大段記敘完畢之後,才托腮凝神思考應提出什麽論點;上述行文習慣對寫好議論文妨礙極大,如不改變是無法做到開門見山、立論鮮明的。

自然,用事例開頭的“一事一議”的寫法,“事”在前,“議”在後,也是議論義的一種布局,但這類布局較為常見,掌握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對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兩段起筆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頭腦裏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判斷,或者沿襲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就往往會變成這樣的開端:

(1)我國大史學家司馬遷,年輕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終于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義大利名畫家達•芬奇,小時候在“畫蛋”上狠下功夫,終于成為繪畫的一代宗師;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但,幼年時缺少聰明才智,但他發揚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練基本功,終于攀登上科學的高峰……

(3)每次歌唱大獎賽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報刊上把獲獎的年輕選手稱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這樣的桂冠的參賽者,有的甚至還是中學裏念書的學生!我很納悶,這樣的宣揚,對青年的思想進步和藝術成長有什麽好處呢?

……

一篇議論文,除中心論點外,還要有對中心論點起證明、補充和發揮作用的分論點。分論點是由中心論點統率並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我們所說的“開門見山提出論點”,除了首段起筆外,還要求在展開論證後,將每一個分論點分別放在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例如證明中心論點有三個分論點,那麽,這三個分論點就按其邏輯順序依次在三個自然段的開頭提出來,這樣就使文章在論證過程中,分論點的位置十分鮮明,也就為整篇文章立論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舉一篇短論作例:

聞過不跳

聞過不跳。這對實施輿論監督,關系極大。在我們這個封建意識還比較濃厚的國家,領導也好,民眾也好,其民主意識的培養,彼此都需要一個過程。要求每個領導者“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標準太高,不現實,不如暫提“聞過不跳”為好。

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聞過即跳的事,今天並不少見。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輕,它也會跳起來的。跳,說明什麽?不外乎,批評喪失了他的“尊嚴”,或者批評不盡合乎事實,或者批評正好點到他的“穴道”。無論哪種情況,跳,都不是好對策。它既不能裝飾尊嚴,提高威信,也不能用來澄清事實,更不能用來掩蓋錯誤,隻會暴露自己心胸偏狹,辦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提倡聞過不跳,絕非聞過之後,兩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極按捺,“硬著頭皮頂”;甚至伺機報復“秋後算賬”;後一種不跳,曾造成過極為惡劣的影響,歷史已經懲罰了這類“不跳”的“算賬派”。聞過不跳,則是希望“不跳”之後,促進反思,從善如流,從批評中吸取動力和活力,進而把黨和人民交給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原載《解放日報》拾風文有改動)

這篇短論的中心論點是首段首句:“聞過不跳”。這是根據實施輿論監督的實際情沉,從“聞過則喜”這一成語中引申出來的富有新意的見解,開門見山提出來,十分鮮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兩個分論點:一是"莫謂標準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從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開頭提出,不僅證明、補充和發揮了中心論點,使議論得以展開並達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論點的位置突出,在所屬的自然段中也是"開門見山",無疑起了使文章立論更加發人深省的作用。

結合具體材料發表議論,關鍵在于從材料中提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同樣能做到"開門見山"。請看下面一篇文章:

這樣的會風好

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魯迅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委員會舉行全體委員會議。八時半,紀念委員會秘書長陳荒煤同志就來到會場。不到九時,紀念委員會主任委員鄧穎超同志也提前到會。她和部分委員親切地談了一會兒話,然後就座,宣布會議開始。她說這次會議有兩個議程,一是由秘書長作報告,二是請委員們討論。她自己首先對紀念活動提出了具體意見,也對委員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員作了簡短發言。過了一會兒,鄧穎超同志問:"還有意見沒有?"會上沒有人再要求發言。她就宣布:"沒有意見就散會,開短會!"這時是上午九時四十五分。會雖短,卻解決了問題。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會議主持人準時到會。開會,應該有雷厲風行的作風,規定什麽時候開會,就什麽時候到會。所有與會者、包括主持會議的領導人都不能例外。八點開會九點來,寅時開會卯時到,這種松松垮垮、懶懶散散的惡習應該糾正。不顧與會者等候多時,主持人自己姍姍來遲的作風也要克服。領導帶好頭,不僅是有民眾觀點的表現,而且有利于同與會者一起,形成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好作風。

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無論開什麽會,都要講求成效,講求質量。會前必須作好充分準備。會前不作準備,會上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地談山海經,使與會者不得要領,就很難研究和解決問題。我們應當提倡:領導者要做有準備的報告(應該自己動手,而不勞秘書代辦)。

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上述會議時間很短,總共不到一小時,話多則長,話少則短,不拖拉,不耗時間。我們很需要這種作風。現在大家任務很重,事情很多,要通過開各種會議,討論問題,研究問題。但不能把過多的時間,用在會議上。會議,因其內容不同,有的需要長,有的需要短,但無論如何,都應該盡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魯迅講話、寫文章,就主張盡可能短。我們應當學習魯迅,也應當提倡:寧可把長會縮成短會,決不將短會拉成長會!

提倡好的會風,糾正不良的會風,應該是整飭黨風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

(原載《人民日報》葛瓊文)

和《聞過不跳》不同,這篇文章有一個開會的具體材料,作者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認識,提煉出“會風是黨風的一種表現,搞四化建設,必須提倡好的會風”這一中心論點,開門見山提出來,然後用開會的材料作例證,接下去作者小結一筆:這個會議的會風好。又從中提煉出三個分論點:“第一是主持人準時到會”、“第二是報告人作有準備的發言”,“第三是說短話、開短會”,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亮出,使讀者一目了然,明確了會風好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從而使全篇立論更加鮮明。顯而易見,這就是"開門見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就需要我們在下筆前構思好論點提綱,應註意三點:一是註意論點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確周密;二是註意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是否統率和被統率的關系;三是分論點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構思成熟後,就可以鋪紙展筆了。例如《“庖丁解牛”的啓示》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實踐出真知,不斷總結經驗,掌握事物的規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論點: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學習,尋找規律。

(2)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總結經驗,掌握規律。

(3)要運用規律,揚長避短,勇于克服困難,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評的"藝術"》論點提綱:

中心論點:批評要取得效果,必須講究批評的"藝術"。

分論點:

(1)批評必須註意界限和分寸,該批評的進行批評,不該批評的不亂批評。

(2)批評,必須把握住被批評者的性格。

(3)批評,還必須註意尊重被批評者的人格。

(4)講究批評的“藝術”,才能開啟被批評者心靈的大門,使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從而真正提高思想覺悟。

下筆前疏理好論點提綱,作文時,思路就不會阻塞,行文也不會捉襟見肘,做到“開門見山”也就從容不迫了。

當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種多樣,提出論點的方法也遠不止一種。但學會了文章起筆提出中心論點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論點的寫作方法,就掌握了議論文如何發揮論點的威力的一種技巧。而根據題意和議論實際的需要,靈活熟練地運用這種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的方法,對我們寫好議論文來說,是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的。

三、選擇合適的角度,開啟議論的思路

寫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見有些同學拿到作文題後,咬著筆桿,愁眉不展,半個時辰過去,紙上還沒有落下一字。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閉塞。

思路為什麽會閉塞?除了腹中空虛,缺乏寫作材料,因而難以下筆之外,還在于不會選擇寫作角度。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奧說:“即使是同一個蛋,隻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比方說,把頭抬高一點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點看,這個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這番話,形象地闡明了畫蛋可以取不同的角度。寫議論文也是如此。由于議論的對象即客觀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內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使事物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中的這兩句詩,就生動地說明了事物的不同側面各有自己成“峰”成“嶺”的特征。

明白了這一點,那麽不管是命題作文還是看材料作文,題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種議論角度,我們的思路完全不應該閉塞。

1987年語文聯考,上海試卷的議論文寫作題出得很“巧”:《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要求考生從五十年前發生的“七•七”事變這一血的事實中引出感想。把歷史和現實巧妙地聯系起來,使這道作文題有了獨特的視角,透出了新意。而且,題目是出人意料的:命題在七月七日之前,卻想到了七月七日這個語文聯考的日子,可見命題者的巨觀指導思想和獨到的匠心。然而,隻要細心地思考一下,盡管“五十年前的今天”這個概念具有明確的、獨特的涵義,但從這個事件中可以引出的經驗教訓卻是多方面的,“有感”的天地是十分寬廣的,也就是說,本文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一下,可以選擇下面十個角度發表感想:

(1)團結就是力量

(2)落後就要挨打

(3)救國、報國、振興中華

(4)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5)保衛和平,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

(6)堅持黨的領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7)要不畏強暴、敢于抗爭,正義之戰必勝

(8)發揚延安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9)期望國共再度合作,期望祖國早日統一

(10)隻有改革,才有出路

上述每一個角度,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七•七”事變導致八年抗戰留給人們的思索,其中有經驗、有教訓、有聯想、有啓迪,無疑都屬于“有感”的範疇。有一位考生抓住“落後就要挨打”的角度,文章這樣開頭: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八年抗戰,數千萬同胞喪生在敵人的屠刀下,中華大地,血雨腥風、屍骨遍野,這是何等慘痛的教訓啊!如果我們強大,日寇的鐵蹄又怎敢踐踏我們的國土?歷史已翻過了一頁,但是,“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警世格言,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龍的傳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提出“振興民族的重任已經歷史地落在我們的肩上,是立志改革前進,還是繼續落後挨打?在蘆溝橋畔,我們一定要向祖輩、父輩交出圓滿的答卷!”這個結論,使“有感”的立意具有了鮮明的時代感,有深意,也有深度。

如果說上面這位考生選擇了“吸取教訓”的角度發表感想,那麽也有不少考生選擇了“總結經驗”的角度展開議論,請看這篇文章的開頭:

五十年前的七月七日——“七•七”事變爆發的日子,恐怕將作為恥辱而又令人振奮的一天永遠地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了。今天,當我們重新回憶起八年抗日的風風雨雨,我由衷地感到:萬眾一心的民族團結精神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國富民泰,不團結是不行的。不團結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各行其事,我們已經吃過不少“散沙”的苦頭:鴉片戰爭是清朝政局散亂造成的,小日本敢于侵華又是由于當時軍閥割據、長期內訌造成的……。相反,抗戰時期,我們萬眾一心,團結奮戰,那麽即使虜賊再逞豪也終究被我們趕出了中華大地。

作者深感全民族的團結一心就能使國富民泰、民族振興,文章聯系實際深刻指出:“中國在搞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便是能否萬眾一心。如果你幹你的,我幹我的,上面的政策左耳朵進去,右耳朵出來,企業和企業之間互相踢皮球,甚至搞窩裏鬥的話,那麽改革必將失敗,非但國家搞不好,還會導致外國經濟滲透等等的‘非戰爭性侵略’。因此我們必須不忘前車之鑒,時時牢記團結的重要。團結而心齊,那麽非但沒有人敢來同我們動武,而且在經濟和政治上我們都不會被脅迫。”文章運用正反對比手法,針砭時弊,使“有感”發人深省,促人思索。

同年全國試卷是看材料作文,提供了下列材料:

(1)1987年6月,a縣舉行國小生遊泳比賽,育民國小取得了團體冠軍。

(2)1986年初,育民國小一位老師提出建議:“我們這裏河湖港汊很多,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為校內學生舉辦遊泳訓練班。”

(3)1986年4月,育民國小校務會議同意了這一建議,並決定請一位教練進行理論指導。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國小聽到一些家長反映。有的家長說:“舉辦遊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有的家長說:“我們的孩子是從小在水裏泡大的,還要訓練什麽?”

(5)1986年5月初,育民國小校長在家長會上說:“我們舉辦遊泳訓練班有兩個目的:一是增強學生體質,一是為國家培養體育人才。近年來,我國遊泳水準有了很大提高,出現了一些具有國際水準的優秀運動員,在一些國際比賽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遊泳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至于說在水裏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裏泡大的孩子要成為遊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

(6)1986年5月,在取得了家長同意後,育民國小學生遊泳訓練班正式開始活動。經過科學訓練,學生遊泳水準有了明顯提高。

要求“結合以上材料,就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這個問題寫一篇短評,題目自擬”。這組材料同樣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歸納考生們自擬的題目也有下面十個寫作角度:

(1)向科學要質量

(2)理論指導方向明

(3)實踐—理論—實踐

(4)要善于總結經驗

(5)嚴格訓練出人才

(6)經驗主義要不得

(7)變盲目為自覺

(8)要苦幹,更要巧幹

(9)掌握規律,提高水準

(10)蠻幹——失敗的伙伴

由此可見,聯考議論文總是提供了多種寫作角度。由于議論對象具有多側面的特點,每一側面都可以作為議論的角度,因此隻要抓住了一個側面,深刻理解這一側面的特點,以及這個側面同事物整體、同其它側面的關系,也就抓住了入題的角度。

那麽,怎樣開啟思路、抓準角度呢?這就要借助于聯想。如果說,"抓角度"是文章構思的出發點的話,那麽聯想就是幫助完成構思的一種重要手段。聯想,是根據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生活材料和體驗,進行由此及彼的一種有目的的、主動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這裏的關鍵是"由此及彼",開啓想象的門扉,對事物作多角度思維。拿看材料作文來說,根據材料進行多向聯想,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眼:

(1)著眼材料中的關鍵語句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單句話的聯想。例如上述全國試卷提供的一組作文材料,由其中“經過科學訓練,學生遊泳水準有了明顯提高”一句話,聯想到"向科學要質量"的寫作角度即是;

(2)著眼材料中的一段話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一段話的聯想。例如從材料中"至于說在水裏泡大的孩子不需要專門訓練,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水裏泡大的孩子要成為遊泳健兒,也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嚴格訓練"這段話,聯想到“嚴格訓練出人才”、“經驗主義要不得”、“變盲目為自覺”、“要苦幹,更要巧幹”等寫作角度即是;

(3)著眼全部材料蘊含的意義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整體的聯想。例如從全組材料的含義聯想到“理論指導方向明”、“實踐—理論—實踐”、“掌握規律,提高水準”等寫作角度即是;

(4)從材料蘊含的“潛台詞”著眼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暗示聯想。例如想到“要善于總結經驗”這個寫作角度,可以說是受了有的家長提出的“舉辦遊泳訓練班會不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這個問題的“暗示”。家長提出的問題有“潛台詞”,而“要善于總結經驗”不僅指提高遊泳水準而言,也回答了家長的疑惑:學會總結經驗,對學習也會帶來莫大的益處。

(5)從材料的反面去領悟,展開聯想,這可稱之為逆反聯想。例如“蠻幹——失敗的伙伴”這個寫作角度,就是從不進行理論指導下的科學訓練將會導致的後果著眼的。對材料"反其意"思考,就是逆反聯想的特點。

掌握了正確的聯想方式,善于“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也就掌握了開啟思路。進行多角度思維的技巧。當然,聯想源于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感受和知識水準。隻有善于觀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對生活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使聯想具有扎實豐厚的基礎;隻有視野開闊,博採眾長,具有豐富的知識,思想才能敏銳,聯想才有依附,文思才會活躍。對我們來說,這“源”與“流”的關系是應當牢記的。

關于議論文寫作(二)

課堂bbs

一、作文見解新穎四法

聯考《考試說明》規定作文發展等級第四項“有創新”,其中有一條“見解新穎”。何為“見解新穎”?就是“見人之所未見,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雲亦雲,老生常談,這確實體現了寫作上的創新精神。那麽,怎樣才能做到“見解新穎”呢?

1、逆視法。就是在思考問題時,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認識常規,得出全新的見解。比如,人們常常譏笑“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門”,隻有敢于在達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獲得更多的教益;人們常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作為借口,我偏說“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潔身自好,拒絕誘惑;一株牽牛花,別人贊美它勇于攀登,奮發向上,我偏批評它隻要見到誰位置高就去攀附。

2、側視法。就是運用發散思維,另闢蹊徑,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引發新的認識,得出不同的結果,產生新的見解。比如,以“濫竽充數”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評南郭先生不懂裝懂的惡劣作風外,還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評齊宣王的“大鍋飯”政策,聯系現實談改革平均主義的必要性;(2)批評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擊現實社會中官官相互的腐敗現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評現實生活中不學無術卻空佔位置的無賴作風;(4)贊頌齊緡王不墨守成規,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見解互不相同卻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透視法。即在人們普遍認同的認知習慣或傳統觀念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視一樣,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全新的見解。如台灣著名作家柏楊有一篇文章題為《講真話不是美德》,乍看起來讓人懷疑是不是寫錯或印錯了。讀罷全文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認為:講真話不是一個人的美德,講真話是一個基本的做人態度。一旦講真話成為美德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扭曲。見解新穎,立意深刻,發人深省。

4、統覽法。即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執于一端,非此即彼,而應統覽全局,全盤考慮,善于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魚,讓兩人選擇——可能馬上就有人說,選擇魚竿好,或是選擇魚好,其實這兩種見解都失之偏頗:因為選擇了魚,很快就會吃光,如果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會餓死;若選擇魚竿,在到達水邊之前,也有可能餓死。可見,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明智的。那麽,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其實,隻要我們通觀全局,分析情勢,綜合考慮,新的見解自然會產生——兩個人合作起來,先填飽肚子,再帶上魚竿去趕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面對文題或材料,隻要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維,就完全有可能獲得新穎的見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見解新穎”,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謬,則不可取。

二、論據運用的原則及方法

論據就是確立論點的理由和依據。一篇議論文,它總是要表明一定的觀點和主張,闡述一定的見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點。為了讓論點被別人承認,或者說使觀點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據來加以支撐,這個依據,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據。

論據可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理論論據多是引用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時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別是經典性和權威性的言論,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議論文,用得多的還是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于雄辯,一般說來,事實論據比理論論據更有說服力。

現在,不少學生議論文寫得松散、遊離,寫得欠深度、欠力度,沒有說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會運用論據。

一般說來,議論文論據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即材料與論點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能完全支撐論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甚至會阻塞文章的思路。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這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對論據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因為運用論據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為支撐論點而運用的,為證明論點而服務的,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你的事實論據再典型,你的道理論據再精闢,也是沒有價值的。

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實論據要確鑿,也就是說用作論據的事實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不能胡編亂造;如果是虛假的,或個別事實不真實,都會導致論點經不住推敲的結果。所以,列寧說,論點“應該設法根據正確的和不容爭辯的事實來建立一個可靠的基礎”(《統計學和社會學》,《列寧全集》第23卷)。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論據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對此,我們絲毫馬虎不得。

2.選擇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論據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論據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做為論據,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從古到今,由中而外,從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佳句而俗語,皆可作為有力的論據,使文章豐滿起來。但是隻要用到名人名言佳句作為論據時,總有一批學生連舉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學生所的幾個人物,又往往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時代、同一個類型、同一個領域,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錯誤。因為從同一個角度舉出來的論據再多,再貼切,也隻能代表一個方面普遍意義。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選擇論據,避熟就生,避舊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會增加,就有利于闡述道理,會令人耳目一新。

3.運用的精練性。

論據運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佔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裏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一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容。但有的同學認為論據越多就越能充分證明論點,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紅皂白硬塞進去,結果會大大削弱議論的力量。

另外,有的同學敘述事實論據時,不突出重點和精華,不註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許多的敘述描寫,有時還有詳細的故事情節,文章幾乎成了記敘文,使文章的論點無法得到充分的證明,這是寫議論文的大忌。議論文重在議論,不應重在記敘。事實材料的敘述要簡明扼要,有時隻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面說就行了。從頭到尾詳盡描述,應該註意糾正。議論文中的事實,應該隻是敘述而不描寫,是擇要交代梗概,舍棄其中的細節;摘取事件的一點,舍棄其他與論點無關的部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敘述隻是為議論而服務的,一定要註意高度概括,隻要能證明論點就行。

4.材料的新穎性。

現在非常強調創新,學生的作文也很重視有新意,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則可以通過論據的新來使文章增添新意。

論據的新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如果選用的事實論據都是陳谷子、爛芝麻,都是老生常談,遊離于日新月異的生活,落伍于前進的時代,缺乏新鮮感和說服力,這樣難免使人生厭。不能一談到身殘志堅,就寫到張海迪,一談到革命紀律性,就寫邱少雲,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所以使用事實論據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新鮮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二是舊材料的新作法。有時,我們找不到新的材料,當然也可以運用一些舊的材料,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力求用舊材料寫出新意,讓人感到材料雖然是熟悉的,但你這樣運用這樣處理仍讓人感到不同凡響。有的同學把領袖人物、著名人物、先進人物、名言佳句警句當作“萬能膠”,而且多年不變,沒有從中挖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不註重平時的閱讀積累,不善于從生活中選擇新鮮的論據,說到這個論點,或者說到那個論點,都是常用的幾個論據,讓人味同嚼蠟。曾在報刊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在議論文寫作中,選擇新鮮的別人尚未用過的論據是金子,別人已用的論據你能變換角度去用是銀子,別人經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在論據的運用中,我們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銀子,而不是石子。

以上分析了論據運用的四點原則,在具體處理論據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兩點:

1.善于引述論據。

論據的作用是證明論點,因此,引述論據時要貼切。所謂貼切,就是論據和論點相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論據時,必須依據論點的需要酌情變通,或“縮簡”,或“改造”,其高度必須和論點相一致,否則會造成論據遊離,減輕說服力量。引用論據還要簡明概括,引用論據的目的在于說理,這決定了論據的目的性、簡明性、概括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敘述材料時,要把握好側重點,剔除與論點無關或與論點關系不大的材料,並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若敘述過細,則顯得拖泥帶水,雜亂無章,甚至會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

我們應該明白,議論文中的事例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它的任務是確立論點,而不在于向讀者展示本身發生的過程,因此,陳說事實應簡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敘代議。所用事實若為人們所熟知,那隻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證明論點即可;所用事實若不為人所熟知,也同樣要力求簡要,做到要言不煩。

2.學會分析論據。

分析是聯系論點和論據的橋梁,是豐富文章內容的關鍵。中學生的議論文,大多不善分析,隻是停留在論點加論據上,致使議論文淺顯空洞,缺乏說服力,因此,中學生要想盡快突破議論文的寫作障礙,提高議論文寫作的能力,就必須學會分析論據。

用事例論證不是做數學的證明題,不能擺個事例就了事。圍繞論點擺出論據後之後,一定要圍繞論點對論據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與論點之間有什麽關系,講清它們為什麽能證明論點,千萬不能擺事實而不講道理,隻是單純地羅列事例。分析是聯系論點和論據的橋梁,是豐富文章內容、開掘議論文深度的關鍵。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論點成為有機的統一體;隻有通過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系,才能使文章產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以上簡要地分析了議論文中論據運用的原則和方法,廣大中學生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加以揣摩,並加以貫徹落實。我們相信,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如果能處理好論據的運用,那麽你的議論文一定會更具有邏輯性,更具有說服力。

三、議論文的平行結構

議論文結構中較為常見的是平行結構。平行結構是指在論證某個觀點或論題時,將其分解成具有一定聯系的幾個方面來加以論述,而這幾個方面都是從屬于中心論題或觀點的,它們之間地位平等,呈平行關系,故稱平行結構。依據平行結構與論點(或論題)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成如下幾類。

(一)分解類。論證中平行結構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恰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系。如初語教材中《理想的階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梯”,並列的幾個部分可以說是對“奮鬥”一語的分解與具體化:

1、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2、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3、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布局謀篇來進行論證。

(二)闡述類。論證中平行的幾個方面是對中心論點的屬性和思想意義的揭示與闡發,是作者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比如某年華東六省中學生作文大賽中的一篇奪魁作文——《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辯證地引出學習、工作應有這種精神後,便用了一組平行結構來闡述它的含義:

1、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

2、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3、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

4、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遊的精神。

此類形式最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闡釋類的議論文,如《談理想》、《說自信》等,很適宜採用此類結構。

(三)利弊類。議論文常要論述某種主張、做法,而要證明應不應這樣做,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談作用說危害了。比如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議論文《勤有三益》,作者為了說明“為人當勤勞”這一觀點,就採用了如下的平行結構:

1、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飢寒也;(創財)

2、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考也;(健體)

3、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又如1995年聯考優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寬以待人,嚴于律己》,作者在論證時,也用了此種結構:

正確態度:寬于待人,嚴于律己。

1、寬以待人,才會有知人之智;

2、嚴于律己,則會有自知之明。

論述得既簡明而又頗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數也就不足為怪了。

論述主張、做法類的議論文常用此形式,如《學生要不要參加家務勞動》、《課外閱讀小議》。

一般來講,在應試議論文的寫作中,適時恰當地採用平行結構,有如下一些好處: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

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採用平行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韻酣暢,有如重浪排闥,給讀者造成強烈印象,從而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再次,議論時恰當合理地採用平行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範圍內的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我們可以說,平行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