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生命的格調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南通市XX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試題)

馥鬱是丹桂的格調,溫潤是美玉的格調,寂靜是錢鍾書的格調。正如性格決定命運一樣,格調也影響著人生。錢鍾書先生一生安于寂靜,卻創造了不寂靜的人生。

請以“生命的格調”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寫作導引:

在聯考作文題的命製上,江蘇省已經連續四年採用命題作文,而且命題的形式基本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風格,即先有一段提示語,然後有一道作文命題的所謂 “提示語+命題”的命題方式。這次南通市全市調測就江蘇省近年來聯考作文一貫的命題風格,擬出了一道“提示語”加“命題”的作文題。該題的“提示語”中,先列舉兩種植物的格調,形象的告訴考生什麽是“格調”,然後由物及人,指出錢鍾書先生的“格調”是“寂靜”,進而解說“格調”對人的影響。應該說“提示語”在幫助考生審題方面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格調”一詞雖然常見,但學生對它的把握隻是停留在使用上,而對該詞的辭彙意義就不甚了了。同時,說錢鍾書先生的格調是“寂靜”,也似乎不妥當,這些都無形中又加深了審題的難度。

“格調”一詞在詞典上的義項有三:(1)詩歌的格律聲調。亦泛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如:這部影片內容低俗,~不高;蘇辛詞~豪放。(2)指人的風格或品格;風度,儀態。如:誰愛風流高~,共憐時世儉梳妝。(《唐詩紀事•秦韜玉》)。(3)風貌,景象。如:山勢和水勢在這裏別是一種~,變化而又和諧。(《雨中登泰山》)君知否?雨僝雲僽,~還依舊。(陳亮《點絳唇•詠梅月》)。

“生命的格調”,從語詞結構看,題目是偏正式片語,重心在“格調”,“生命”是修飾成分,規定著寫作的範圍。由此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判斷,此題中的 “格調”應取第二種義項。“生命的格調”即相當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審美趣味、人生追求)。這樣看來“生命的格調”不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確邪惡之別。學生寫作時容易涉及這樣一些相關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審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誠實、虛偽等)、個性特點(沉靜、豪放、張揚、內斂、灑脫等)、處世態度(樂觀、積極、悲觀、消極等)。應該說該命題的取材的範圍是寬泛的。值得註意的是,該題寫作時學生極易犯兩種錯誤:一種是“偷換論題”,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調是奉獻”,接下來一直圍繞“奉獻”來寫,而把“生命的格調”人扔在一邊。第二種是“貼標簽”,就是先敘述一個故事,結束時加上一句“這就是生命的格調”一類的話語,以示所謂的“扣題”。

該題在文體上也沒有明顯的文體傾向,可以寫成議論文,也可以寫成記敘文。寫成議論文,可以扣緊什麽是“生命的格調”展開議論,也可以論述如何讓生命具有高雅的格調,還可以用對比的手法闡明生命應該具有什麽格調。隻要觀點明確而集中,富有現實針對性;事例能圍繞觀點,分析精到;見解獨到,鞭闢入裏,都可以敷衍成優秀的作文。寫成記敘文,可以敘述一個與“生命的格調”相關的故事,從中得出關于人生、社會的啓示,也可以記敘一個生命格調形成的過程。總之在文體的選擇上考生有著十分充裕的時空。

範文:

生命的格調

有一種生命的格調叫做淡泊。

濮水之邊,你翩然遠去,僅留下楚使的瞠目與嘆息,誰人如你--庄子,隻偏執那淡淡的清白,與道教合而為一,世界不過是你的主觀產物,名利、地位于你隻是虛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負,駕一葉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風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離去,並未換來你的號啕大哭,誰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舊逍遙山水,以一顆平靜的心相追逐。隻言片語的記載中,對你唯有驚鴻一瞥,卻看到了一份平靜致遠的處世態度。庄子,如同萬花叢中的一株蓮花,開得淡漠孤傲,亦如亂世中寡淡的絲竹之聲,給紛擾的歷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激起歷史遙遠的絕響……

庄子的身影已在歲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調卻在歷史中彌留。

一篇《桃花源記》令多少人心生艷羨,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傳頌千古,這就是陶淵明,庄生曉夢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東晉傳承了下去,他是受拙歸園田的田園詩人,他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獨愛菊的隱逸者,遠離官場,他獲得了一片桃源天。遠離喧囂,他復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寧靜致遠的心胸讓我們窺見了一種生命的格調叫淡泊。

而今,物欲橫流,信息技術、飛機、汽車……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寬廣,而人們的心卻狹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燈紅酒綠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淵明般淡泊的氣度,于是,我們的生命格調迷失了,我們自己迷失了。當今,有多少人為了金錢、名譽、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卻讓我們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們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調,為何不在這樣喧囂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與陶淵明般獲得心中的一份安寧,幾時生活不富有,擁有心靈的淡泊便可使心靈富足,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內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讓心得以安寧,堅守淡泊的生命格調。

簡評:如果看透作文題目中的“寂靜是錢鍾書的格調”一句的內蘊,那麽對這篇作文的主旨,我們就不會太意外。作者將“寂靜”看透,巧妙地轉變成自己的中心“有一種生命的格調叫做淡泊”,然後由此展開,從庄子寫到陶潛。本文從歷史中來,又不沉湎于歷史,後半部分的聯系現實,雖然有的說法絕對化了,但古今的貫通讓本文的旨意有了一些現實意義。此外,本文簡練、醒目的開篇的第一段,第二人稱的敘述視角,一目了然的層次等等也是可圈可點。

生命的格調

王小波曾多次在他的雜文中調戲格調二字。他說他的《黃金時代》之所以遲遲無法在大陸出版,是受“格調”二字的影響。不少老學究批評他的小說格調甚低。撇開政治因素,那些老古董的意思就是說《黃金時代》太黃,格調太低,理應全面封殺。

然而,就是這本“黃書”,在美國還拿了獎哩。這可不是美帝的分化圖謀。人家不說他格調低而說它的價值高,這是著了哪門子邪?

還是格調。生命認知之格調。

可為什麽我們眼裏格調低下的東西,到了西洋鬼子那兒就不低了呢?

還是拿《黃金時代》來說吧。用東方傳統價值觀來說,這本書確實有點黃。“性”是我國傳統文化之大忌,《黃金時代》犯忌頗深,因而不被認同。然而,“性”是否可歸類為“人性”中的一支呢?“性”不被認同,“性”所反映的“人性”呢?

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人性是不被認同的。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專製主義極權社會,它的文化體系早被專製二字xx了。這種奴性極強的文化中,人性不但被壓抑,這種壓抑的行為還被冠以“存天理,滅人欲”的大高帽。試問,這類文化培育出來的奴才,是“人”嗎?

其實,孔子是個老憤青,他是很有個性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忌憚儒生的個性。可為什麽到了漢武帝,儒學就成了專製主義的幫凶呢?這其實要謝謝秦始皇。他把儒家不和諧的思想都給做了,剩下的被董仲舒加以改造,孔子被改成了孫子,大得傳承。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種東方文化中,過分強調個性,突出個性魅力而不去歌頌統治者宣揚的專製色彩真善美的,就是格調低下。你看那會兒《紅樓夢》才寫完時就知道了。

而正是被近代學究斥之為不懂人倫,無視綱常的西方人文價值體系,恰恰與我們相反。他們把人放在第一位,歌頌人性的真善美。這和歷史原因是分不開的。我沒有研究過西方的書評,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格調低下一說。但我敢打包票,人性的組成之一“性”,隻要不被寫成真正的黃色小說,是能夠被現代西方社會正確認識的。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價值的高低不在其格調,而在其內涵。這想必不是什麽歪理吧?

格調二字可以衍穿生命的始終。而對格調高低的認知足以影響生命的質量和價值。正確理解格調十分關鍵。而人性的價值在格調中的地位應當是超過意識形態的。我認為,隻有正確理解人性,生命的格調才會有生機,生命方才可以理解為人之生命。不是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