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古今縱橫選材

此法主要是指援引典型的歷史事實來闡明主旨。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是生動的教科書,是啓人智慧、讓人思考的範本。以史作證,談古論今,將古代事實正反並用,顯示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而比一般的講道理更令人信服。近年聯考作文,有很多考生寫了歷史人物與事件。如XX年《心靈的選擇》,許多人借助歷史展現自己的視野:屈原與汨羅江,項羽的“不肯過江東”,蘇武的牧羊守漢節,昭君的出塞,諸葛亮的謙思,李白的“我輩豈是蓬蒿人”,杜甫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蘇東坡的“突圍”,岳飛與風波亭,文天祥的《指南錄•後序》,譚嗣同的“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這些事例不僅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和說服力,而且表現了作者的視野及閱讀的積淀。

此法選料剪材應該註意:

1.選例典型,敘例恰當。選例的原則是史實要能和觀點相吻合。事例要真實,不編造杜撰;要選典型,盡量選名人名事;可選一例,也可選多例,但不是多多益善,力求以少勝多。

2.先後順序,合理安排。如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也可以從今到古,從國外到國內)。

3.敘述史實,詳略有致。對皆知的要簡練概括;對不熟悉的要具體敘述。可以以一個事實,展開想象,精心描繪;也可通過幾個簡明片斷,扼要援引。

4.事件人物,據需取點。如:庄子,出身于沒落貴族,曾經靠編草鞋維持生計,因家貧曾向管理河道的小官借米過日子,見魏王時穿粗布補丁衣服,草鞋帶子也是斷了之後接起來的,一生隻在蒙地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吏,不久就退隱了;楚王聽說他有才華,派兩位大臣用厚金聘禮到濮水請他做宰相,在濮水垂釣的庄子用龜曳尾于塗的比喻拒絕了邀請;庄子對待生死顯得很理智,其妻死後,惠子前去吊唁,見庄子席地而坐,“擊缶而歌”。這些常識是大家有所了解的,這些素材可以包含著“選擇”“欲望”“孤獨”“尊嚴”“誘惑”“生命”等意義,要對素材所包含的信息有所思考,善于根據文章的需要,去選取某一點,從某個側面去挖掘、聯想、想象,為文章所用,切不可將知道的都寫而成為無目的的談古。

5.有敘有析,不忘議論。分析可以是一段話,也可以是一兩句。可在敘述事例之前,也可以在敘述事例之後。總之應使事例論據與論點融為一體,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充分顯露事例與論點的關系,確切有力地說明觀點。

也應註意,近幾年,聯考作文趨古避今,成了一種時尚,大多考生平時缺少積累,作文時搜腸刮肚,東拼西湊,寫出來的多是“普及型”的名人軼事,說“勤奮”便祖沖之、李時珍、陳景潤,談“愛國”便屈原、岳飛、孫中山。幾十萬考生,同寫一個作文題,都是寫盡人皆知的幾個人、幾件事,豈不讓人生厭!要懂得當一種寫法成為流行時,其危險系數就大了。大量的李鬼冒充李逵,李逵就必須有新招數;考生作文就要回避大陸貨,最好要有自己獨家的開發或獨到的發現,否則就會成為第二個、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庸才、蠢才。

【例文借鏡】

捍衛漢語

都德的《最後一課》一直以來就深深地震撼我的內心。如果連自己的母語都無法說,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痛苦!

直至今天,在“英語”世界“殖民”的今天,法國仍舊以舉國之力“捍衛”法蘭西語言的尊嚴,法蘭西語言學院是專門負責督察法國文學報刊中法語不規範行為,而法國的外交官被規定,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場合中,都必須用法語發言……

我們源遠流長的漢語文化是否到了應該被捍衛的時候呢?

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同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顏色;絢爛的古巴比倫文化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化,如今人們隻有在亞巴遜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的輝煌。唯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尊崇。

可是如今,漢語似乎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在肯德基、麥當勞等外來快餐文化橫行中國的時候,外來語言也極大地沖擊著漢語的地位。

漢語,我們的母語,如今已愛莫能助岌岌可危,等待我們的捍衛。據中國語言學會的調查,在如今成千上萬的註冊商標中,有百分之五十是“洋”商標,採用外語名稱固然無可厚非,可怕的是那種崇洋媚外的心理。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四級過不了卻拿不到畢業證書,製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學子畢業後寫文章是漏洞百出。

我很敬佩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頒獎儀式上,楊先生堅持用漢語發言,捍衛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母語的應有地位,盡管楊先生的漢語不甚標準,盡管楊先生隻是一個美籍華人。但憑此對漢語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們沒有理由不敬佩楊振寧先生,他不僅是學術上的巨匠,也是人格上的大師。

有人比喻如今的漢語就像一條流行的牛仔褲,盡管是新的,卻洋洋灑灑地打著幾塊補丁。媚俗、低級、粗濫的語言就是這些“補丁”。我真的不希望我們流傳千百年的漢語,被司馬遷、魯迅等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的漢語,就此露出衰亡的征兆。

捍衛漢語,捍衛我們的母語!

切題準確,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內容充實,是本文突出的優點。由都德的《最後一課》引出法國對法蘭西語言的捍衛,進而設問:“我們源遠流長的漢語文化是否到了應該被捍衛的時候呢?”這一問切中命題的思想主旨,高瞻遠矚,發人深思。接著以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對比闡明漢語使世人折服的生命力,以漢語岌岌可危的生存環境論證必須捍衛漢語。全文縱橫古今,放眼世界,思騖八荒,神遊萬古,于盈盈尺幅之間,融文史底蘊,瀉筆底波瀾。表明了作者豐厚的文化積淀和廣闊的思維視野,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例文借鏡】

一步與一生

路的兩旁氤氳著乳白色的霧氣,前面是一條悠長悠長的古道,迷離神奇。[形象化的描寫,把人帶入迷離神奇的氛圍中。]

我預備沿著這條布滿神秘的古道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極細的光線從遙遠的天際投射過來,撫摩著那歷經悠悠歲月的古道刻痕,它閃耀著奪目的光線。

一串串腳印散落在歲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尋找那決定人一生的那一步,專心去發現一個刻滿幸福的出口。[“我要去尋找那決定人一生的那一步”,點題。]

我漸行漸遠,我漸進漸遠……

終于,我發現路在此時分成了兩個岔口,兩扇高大的門擺在面前,它們的上面鐫刻著“一步與一生”,蒼勁的字型中流淌著布滿理性的溪流。

我開啟其中一扇門,發現上面雕刻著許許多多的小字,我仔細註視,仿佛時光在這裏輪回翻轉……

“曾經的庄子從這裏走過,為了擺脫一個屈從權勢的社會,他推開了這扇門,然後決絕地跨了過去,做了一棵在夜裏獨自守望月亮的樹。”[活用課本(《庄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中例子,給人以親切感。]

“曾經的五柳先生從這裏走過,為了摒棄官場的醜惡,他駕著破舊的馬車從這扇門駛過,然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用課本中陶淵明《飲酒》詩。]“曾經的東坡先生從這裏走過,為了遺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過去,在荒涼的黃州‘倚杖聽江聲’,任憑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

[三段均用“曾經的……從這裏走過”,引出三個歷史人物,句式整潔,富有文採。]

我品讀著這曾經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譜寫成一曲滄桑而漂亮的歌謠。

我又走到另外一個路口仰望另一扇門,它上面同樣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項羽面對劉邦的追兵從這裏逃走,憶起昔日的鴻門宴,不禁哀嘆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殘忍陰險的秦檜從這裏步入罪惡的深淵,殺岳飛,貶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個讓人唾棄的一生,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居心叵測的xx從這裏走上了分裂國家的道路,嘴角邪惡的笑臉幹枯了他醜惡的靈魂。”

[再用三個事例,從反面闡述,與前面的三個事例構成對比。]

我不想再讀下去,撫摩眼前的這扇門,滄桑而厚重。歷史本沒有錯!錯的是他們洞開了本不應該洞開的大門,跨出了他們本不應該跨出的一步![小結上文。]

楓竹林飄蕩著幸福的歌謠,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門,它閃著幽藍幽藍的光,我毫不猶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黃金般的人生!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將古今中外的人事信手拈來,材料豐富;語言美麗,富于變化;善用比喻,把人生喻為兩扇不同的門,這就把人生這一抽象的概念,化為了具體可感的形象,靈動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將課本中積累的材料——《庄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鮑鵬山,第五冊)、《飲酒》(第三冊)巧妙運用,顯示出積累運用語言材料的良好功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