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淺談國小生寫人習作有效指導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很多語文教師不願意墨守成規,大膽創新,更多的是努力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有話寫,願意寫,並給予孩子有效的,但不死板指導,創設大語文的教育環境,註重了作文內容、形式的開放性和彈性。下面我就來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談對國小生寫人習作的有效指導。

1、將寫人習作教學貫穿于閱讀教學之中。

寫人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可以說是唇齒依依,關系緊密。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學生,甚至很多老師都不能很好地將其融匯貫通。說起我們的教材,那可真算得上是一本本優秀的作文典範。每一篇課文,都是專家們一次又一次地斟酌討論,聯系我們的學生認知特點,精挑細選的美文。而且,每一個寫人單元都會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編排,後面也一定會安排同一主題的習作訓練。因此,我們為何不在閱讀課堂上下功夫?讓學生愛上閱讀課,進而愛上寫人作文課。

從單元備課入手,找閱讀教學和寫人作文教學的結合點。每一篇課文,都有無數知識點,也有無窮的可挖掘的地方。但每篇課文教學時,我們都涉及方方面面,設計無數個問題,老師和學生勢必都會感到疲憊。我們可以以單元主題為統帥,突顯每一篇課文的精華及特色,讓學生充分地朗讀、感悟、交流,發現內心深處的理解和升華。

審視教材,超越教材。大教育家葉聖陶說:“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裏,必須不斷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遵循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原則,循序漸進。聽,聽教材的聲音,聽老師同學的介紹、朗讀及感受;說,大膽地、積極地說說自己的感受;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充分地、多種方式地讀,遇到優美的地方,還要努力地背誦,讓那些美的環節不要成為匆匆過客,而永久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寫,我們可以把課本中每一篇文章都當作習作例文來講,從習作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和線索,通過這些範例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寫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進行適當的小練筆,有時候也許就是幾句話,一個小小的片斷練習。

2、抓住人物標志特征

在中高年段寫人類習作教學研究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反復強調所謂的外貌描寫不僅僅是指人的“面部”描寫,它還包括人物的身材、風度、體態、舉止、音容笑貌、生理特征、穿著打扮等。要根據習作內容需要去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做到有針對性地寫出人物外貌的獨特徵。如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眼睛;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頭發;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手;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帽子;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胖;可以重點去寫人物的穿著等等。同時還要考慮,人物外貌描寫不僅僅要做到形似,還要考慮如何寫才能傳神。也就是說,不能隻去考慮靜態的外貌描寫,還要註意人物描寫呈現出動態的神韻。因為,外貌描寫是為了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的外在的精神風貌以及內在的品質服務的。故此,教師要強調描寫人物的外貌時不能隨意地去下筆,要充分考慮習作中的每個人物,在性格、精神風貌以及內在品質等方面有哪些獨特的地方。研究實踐表明,通過國小生的仔細觀察、鑒別,國小生驚喜地發現即使是孿生的兄弟姐妹,他們各自的服飾、風度、性格、氣質、品質等方面的都有著一定的差別。有的大大咧咧,有的辦事謹小慎微;有的不修邊幅,有的註重儀表;有的性格內向,有的活潑好動等等。因此,到了高年段不能再像中年段那樣一寫人物外貌時,就是那眾人一個模樣的“長長的腦袋,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了。隻要方法得當,堅持細致觀察、反復訓練,國小生就能夠逐步抓住描寫對象的外貌特點。因為隻要抓住了體現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標志,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有針對性地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才能把人物寫活,讓讀者感覺習作中的人物有立體感、可觸感、鮮活感。

3、把握人物的動作特征

在寫人作文教學流程中,教師要使國小生明確,作文中的人物總是在一定的的具體環境中活動的。作文也正是通過人物所做的事情,來刻畫人物性格的。隻有逼真的行為描寫,才能把人物寫得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生動感人。如果沒有行為動作描寫,人物就會定格。隻有把人物的行為動作加以細致的介紹,把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的表現加以具體的描寫,才能使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才能用事實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品質、地位、處境、狀態,怎樣才能訓練國小生進行行為描寫呢?在研究中,我們採取了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讓國小生去自己觀察周圍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師、父母、鄰居、小伙伴;可以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兒童、幼兒等,通過觀察各種人物的動作國小生會發現,有的人動作敏捷靈巧,有的人動作笨拙遲緩,有的人動作步伐輕盈,有的人躡手躡腳,有的人健步如飛,有的人大搖大擺等。在進一步的觀察研究,國小生發現,人的習慣動作與其性格、品質、身份、健康、地位、處境、狀態有著一定的密切的關系,行動躡手躡腳的人性格比較內向害羞,行動大搖大擺的人性格思想比較開放,行動敏捷靈巧的人性格處事比較灑脫,行動笨拙遲緩的人性格比較膽小怕事,還發現有病的人行動比較遲緩;國小生走路時時常蹦蹦跳跳的,老師走路沉穩大方。此外,由于人物的品質、地位、處境、狀態等等不同,其行為動作也不盡相同。隻要堅持訓練,國小生會漸入情境,會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去有針對性的觀察,去尋找出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點的習慣性動作的細節來,借以描繪出各種不同的生動形象人物來。

4、捕捉人物的語言特點

對人物的語言和對話的描寫,就是所謂的語言描寫。而人物的語言描寫不僅僅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性格,還要符人物的職業、年齡、地位、身份、思想、經歷、教養、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

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國小生去觀察、去比較、去分析,國小生發現老師和農民的語言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老師講話大都與教育教學有關,平時的談吐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成分,而農民講的語言大都與種植養殖有關,平時談吐時語言也相對比較隨意一些,這就是職業帶來的自身特點。

再如,通過研究國小生發現老阿公的語言與幼兒的語言也有一定的差異。老阿公說話沉穩,有板有眼,小朋友說話善用一些口頭語,語言比較幼稚、天真。這是年齡的差異帶來的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然而,即使是同一職業、同齡同一性別的人,每一個個體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表達特征。這一點是通過觀察、比較、對比、分析,國小生發現的。在同班同學中:都是國小生,都是同齡人,又都是男生(女生),有的人非常有趣,幽默詼諧;有的人拿腔端調,刻板枯燥;有的人口無遮攔,快言快語;有的人老成持重,不慌不忙;有的人比比劃劃,繪聲繪色;有的人有板有眼,娓娓道來等等。

在觀察、探究過程中國小生還發現人物語言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正像俗話所說“啥人說啥話”,恰如成語所言“言為心聲”。國小生總結出來了諸多種人物在思想感情方面的特點。如,有的人是熱心腸;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人為人冷漠等等,這些思想感情都可以在人物的語言中得到充分的流露,使讀者“聞其聲,如見其人”。

通過探究實踐促使國小生知道了在習作中進行人物的語言描寫時,一定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描寫對象的語言特點。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去生編硬造“語言”了,換言之,更不能無原則地像從前那樣的一味地將自己的語言習慣強加在不同人物的身上。由于方法得當、堅持強化訓練,國小生的作文中不難發現不同人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個性語言。同時還註意訓練讓國小生寫出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這樣,熟能生巧,國小生逐漸的就會寫出作文不但能如聞其聲,又能如見其人的習作來。

讓國小生明確無論是寫人還是還是記事作文,都離不開寫人。因為是人在做事,事在人為。但是,寫人作文不必像記事作文那樣側重寫事,去註重事情的完整和具體,不必要把事例的幾個要素一一寫明。寫人作文就是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情,有針對性的來反映人物的品質、性格、興趣、愛好等特點。再就是,一是通過閱讀教學訓練國小生學會確切地使用好每一個動詞;二是積累行為詞句,三是布置觀察作業用好行為動詞。堅持訓練,國小生會生動傳神地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愛好等準確地刻畫出來。

5、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所謂的心理描寫就是通過對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活動的描寫,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好地突出人物特點。在教學研究過程中,國小生發現,人物心理活動有著復雜的特點。人在不同場合,遇到不同的情況時,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如,一位國小生寫道:期中考試成績發表了,語文我得了99分,數學得了97分,我和媽媽的心理都非常的高興,媽媽一個勁兒地親我。誰料,樂極生悲,我一不小心,把書桌上的水杯刮掉了,“啪”的一聲水杯落在地面上,粉身碎骨了。媽媽見她心愛的水杯碎了,對我好一陣數落,原本高高興興的我,心情一落千丈,委屈的淚水一下子流了下來。在研究中發現,隻有讓國小生要走進習作人物中的內心世界裏,以“人物”的視角觀察,以“人物”的心理去揣摩,才能把“人物”的心理狀態、思想活動和復雜的感情展示出來。通過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具體的刻畫,反映人物內在的感情的形式、發展和轉化過程,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點。

國小生還明確了幾種常用的心理描寫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描寫。就是人物在想什麽。換言之,就是直接把人物心理活動用文字表述出來,在文中常用“他想”、“他覺得”、“他感到”、“他認為”、“他強調”。這種方法旨在直接表現人物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思想內涵;第二種是人物的內心獨白,也叫自白。就是用人物的“自白”或默想來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這種方法可以自然而真實地挖掘人物心靈深處的隱私和潛意識;第三種是用人物間的對話來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第四種夢想、幻覺和夢境也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因為夢境、夢想、幻覺實際上都是人物內心活動的折射,他能把人物深層的心理表現出來。

通過有效指導,讓學生輕松完成寫人習作,更是學生平時知識的積淀和儲備,到最後的緩緩流露,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長期的語文實踐和積累的集中展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