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中學生最喜歡的100個哲理故事(3)

【寓言典故】楊布打狗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楊布就脫了外衣,穿著裏面的黑布襯衣回來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見陌生人似的,對著他狂叫不止。楊布大怒,拿起一條木棍要揍它。楊朱從屋裏出來說:“不要打它,你怎麽能怪狗呢?如果讓你的狗出去時一身白毛,回來時變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夠不奇怪嗎?”

[教學內容]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簡要分析]內外因相互關系原理告訴我們在個人長成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碰到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楊布碰到問題沒有先從自身找原因,而是責怪別人:怪狗不認識他,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她的兒子又哭又鬧,就對兒子說:“你回去,媽媽回來就殺豬給你吃。”小孩這才作罷。曾妻從街上回來,見曾子正在捆豬,就說:“你瘋了,我是騙騙小孩的。”曾子說:“你怎麽能騙小孩子呢?小孩子什麽也不懂,隻會學著父母的樣子。你現在欺騙孩子,就是教孩子去欺騙別人。做父母的欺騙自己兒子,做兒子的會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樣還有家教嗎?”說完,就一刀戳進豬的喉嚨裏。

[教學內容]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簡要分析]內因是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部環境對個人的成長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環境、親職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實在太重要了。

【寓言典故】愚人吃餅

有個人十分飢餓,走到一個店子裏買煎餅吃,吃完了六個半,就覺得飽了。于是這人非常後悔,給自己打了幾個耳光,說:“我現在飽了,是由于吃了這半個餅的緣故。這樣看來,前面六個餅是白吃了。如果早知這半個餅就能吃飽,就應該先吃這半個餅啊!”

[教學內容]量變與質變

[簡要分析]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的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吃前面貌的餅,是處在量變階段,不吃前面的餅,是不會有後面的質變的發生的,也即是不可能感到飽的。

【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在家裏養了一大群。日子一長,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可讓家裏人餓著,也要讓那些猴子吃飽。不久,家裏的糧食快要吃光了。他想減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們不肯答應,于是他先對猴子們說:“從今天起,我給你們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夠了嗎?”猴子亂蹦亂跳,表示不滿。老頭兒又說:“好吧好吧,給你們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總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搖頭晃腦地趴在地上,十分滿意。

[教學內容]量變與質變

[簡要分析]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能夠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整體上數量不變,隻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故事中的老頭正是利用了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情形,不失時機地把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變換了一下,猴子的態度就前後大不一樣了。

【寓言典故】急性漢子

從前有個急性漢子,剛跨進一家面館就大聲嚷道:“怎麽還不拿面來?”店主拿來一碗面,往桌上一倒,說:“你快吃吧,碗我要拿去洗了。”這個漢子窩了一肚子氣,回到家裏告訴妻子:“真把我氣死了!”話音未落,妻子連忙打起包袱要走人:“你死了,我得去改嫁啦。”妻子改嫁剛過了一夜,後夫就鬧著要離婚。妻子問他是什麽原因,後夫氣沖沖地說:“怪你還不養出個兒子來。”

[教學內容]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

[簡要分析]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的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象這個急性漢子,辦事情急于求成,企圖立竿見影,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寓言典故】姜從樹生

有個楚國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對別人說:“這東西一定是在樹上結出來的。”別人告訴他:“錯了,這是土裏生成的。”這個人固執己見,最後說:“我們打個賭,找十個人來問,拿乘坐的毛驢作賭註。”他們找了十個人問,結果個個都說生姜是從土裏生成的。這個人啞口無言,愣了半天,對別人說:“毛驢讓你牽走,可生姜還是從樹上生出來的。”

[教學內容]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簡要分析]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民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擁護和支持。但人民民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這個楚國人的固執也說明了這一點。

【寓言典故】庸醫斷箭

有個醫生自稱善長外科。軍營裏有位副將在戰場上中了流箭,箭頭深深地扎進膜內,他立即請那位醫生來施行手術。醫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桿,就要辭退。副將說:“箭頭還扎在肉裏頭,怎麽不取出來?”醫生說:“這是內科的事,與外科無關。”

[教學內容]堅持唯物辨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簡要分析]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整個世界處于普遍聯系之中。而這介醫生則是在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寓言典故】蓬頭赤足

魯國有一對夫妻,男的編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織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兩口子決定到越國去發展。有人對他們說:“你們搬到越國去,恐怕會窮得揭不開鍋。”兩口子不解:“為什麽呢?”那人說:“草鞋是用來穿的,可越國人是光著腳板走路的;麻布是用來做帽子戴的,可越國人是蓬頭披發、從不戴帽的。你們雖然手藝不錯,可是到一個用不著這種手藝的國家去,不窮才怪呢。”

[教學內容]堅持唯物辨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簡要分析]這對魯國夫妻到越國去一定會受窮嗎?未必!唯物辯證法主張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旁人的勸說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實質上是在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越國人的“篷頭赤足”,對這對魯國夫妻來說,實際上是個潛力巨大的市場,隻要引導得當,設法改變越國人“篷頭赤足”的生活習慣,不愁生意沒有。可惜寓言中的主人公目光短淺,沒有看到這一點。

【寓言典故】黃公嫁女

齊國有一個姓黃的老相公,很講究為人謙遜。他有兩個女兒,長得國色天香。有人贊賞他的女兒,但他也常常說:“小女相貌醜陋,不足掛齒。”長此以往,眾人都信以為真。因此,黃公二女醜惡之名遠播,到了婚嫁年齡,沒有一個人來上門求親。衛國有個人死了老婆,無錢再娶,便跑到黃家求婚。等到婚禮完畢,揭開頭巾一看,竟然是個絕代佳人。訊息很快傳開了,人們才知道黃公過于謙虛,存心把自己的女兒說醜的。于是,二女兒便有許多名門望族來爭相提親了。

[教學內容]堅持唯物辨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簡要分析]唯物辯證法主張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要從矛盾的兩個方面看問題,堅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謙虛本來是種美德,但過分了就會變成壞事。這位黃公的過分謙虛,結果是斷送了女兒的青春。

【寓言典故】踴貴屨賤

齊景公在位時,刑法相當殘酷,動輒就把人的雙腳砍掉。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職業:專門做假腳出售。有一天,齊景公想叫晏子換一換住所,對他說:“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場,又狹小,又嘈雜,請換一個清靜的住所吧。”晏子說:“這是先父住過的地方,我的功德遠不及先父,這間住宅對我來說已經是夠奢華的了。再說家近市場,早晚買東西方便,對我是很有利的。”齊景公笑著說:“先生住在市場旁邊,可知道最近物價的貴賤嗎?”“當然知道。”晏子答道。“那麽,什麽東西賣得貴,什麽東西賣得賤呢?”晏子答道:“假腳賣得貴且在天天漲價,鞋子賣得便宜且在天天跌價。”齊景公聽了臉色大變,于是就不再濫用砍腳的酷刑了。

[教學內容]主觀能動性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

[簡要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表現在人類能積極的能動的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人在實踐基礎上不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通過抽象思維活動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認識具有預見性和創造性、目的性和計畫性。典故中晏子抓住了最能反映本質的現象:用“踴貴屨賤”這一事實揭示了齊國刑法殘酷、荼毒人民的重大問題,不露聲色地向齊景公勸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這正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寓言典故】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時候,力圖變革,大力推行農田水利等新法。一天,一位官員上堂啓奏說:“把八百裏梁山泊的水統統放光,然後墾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王甚為高興,但沉思了一陣說:“可這八百裏湖水放到哪兒去呢?”國子監老先生恰好坐在旁邊,開玩笑說:“可以在旁邊另外挖一個方圓八百裏的大湖用來容水。”王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教學內容]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簡要分析]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製約,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卻是好大喜功,主觀片面,提出的建議不切實際。

【寓言典故】以羊換牛

齊宣王坐在堂上,有僕役牽著一頭牛從堂下走過。齊宣王看見了,問:“把牛牽到哪裏去?”

僕役答:“今天是祭祀日,殺牛祭鍾。”

齊宣王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這副可憐相。沒有罪而要它去送死,這有悖仁慈。”

僕役問道:“把牛放了,鍾還要不要祭呢?”

“鍾怎能不祭?這樣吧,殺一頭羊來祭吧。”

[教學內容]認識的根本任務

[簡要分析]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多變的東西;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以羊換牛、以小易大,僅是事物的現象在變,但齊宣王要搞釁鍾祭神的迷信舉動沒有變,因而用一頭牲畜做犧牲品的需要也沒有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