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聯考語文:走出科技文閱讀的迷魂陣

沈永生

■ 考得怎樣

好多人有這樣的感受:“現代文小閱讀”碰運氣的時候多,積分率不高。也難怪大家納悶,平時也進行了大量的針對性訓練呀,也是有意識地整體閱讀與理解呀,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呀,可是,等到考試時,要選出“最正確”的一項,似乎這項也對,那項也還說得過去;而要選出“不正確”的呢,或者覺得各項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或者覺得各項都沒什麽問題。總之,很難選出一個答題項。

■ 考些什麽

選項難,那麽,我們就來看看,“現代文小閱讀”到底考些什麽?考綱規定:

考查範圍主要是指那些科學性、邏輯性、知識性較強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文章,通常稱之為科技文;也包括推理性較強的一些文學作品。著重考查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理解的準確性和推斷的嚴密性諸方面的能力的訓練情況,包括對詞語(概念)、句子(原理)的理解,對有效信息的篩選整合,根據已知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等。

■ 怎麽考的

一般來說,有2~4道小題。前面的題是對詞語(概念)、句子(原理)的理解;閱讀區間多在相對靠前的某一段落,也有少量選項肢涉及相鄰段落。後面的題是對有效信息的篩選整合,以及根據已知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等;閱讀區間有時與前類似,主要還是涉及全篇的。

命題方式常是單選,4選1。命題人在編寫選項肢時,文字表述不可能與原文完全相同;有時也不可能完全集中,也有前後勾連的情況,這就容易造成選項模糊。選項模糊的主要類型有五種:

(1)範圍上的混淆,以偏概全,以“全”代“點”。選項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者是外延過小,以偏概全;或者是外延過大,判斷過寬,以“面”代“點”。閱讀時要特別留心材料和選項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飾詞語。

(2)指代上的混淆,顛倒主客,偷換概念。選項偷換概念,用形同義異詞或形近義異詞來迷惑考生。解答時,要註意選項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對象,是否顛倒了陳述主體與修飾語,是否忽略了一些關鍵的修飾詞,是否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

(3)現實和構想的混淆,未已不分,或必不清。選項在概念、判斷上時間超前或滯後。把已經成功的現實和沒有成功為現實的構想或可能性混為一談。閱讀中特別留意“如果”“一旦”“將要”等詞語,從而做出準確判斷。

(4)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關系上的混淆,無中生有,牽強附會。把肯定說成否定,或把否定說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關系,有些屬于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的選項設定。解答時,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據,忌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5)條件和結果、原因和結果的關系上的混淆、顛倒。有些選項在設定時,將條件說成結果,或把結果說成原因,或強加條件及因果關系。要重點辨別,找準答案。

■ 怎麽備考

答題時感覺模糊,原因就在于我們不能透徹理解和準確把握試題選項肢的表述,進而理解和把握文中的原理、事理。怎麽走出迷魂陣呢?我們建議在原文上作主解:

一、整體閱讀作主解

“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行,要養成通過閱讀能從整體上把握材料的習慣。

1. 閱讀自科文 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麽,什麽新發現,或者介紹了一種什麽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有什麽特點,有什麽價值,有什麽作用,對社會有什麽意義等等。

2. 閱讀社科文 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麽,有無分論點,作者的觀點與傾向怎樣,用什麽材料來證明觀點,識別結構有什麽特點,語言有什麽特色等等。

3. 閱讀文學作品 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後弄清作品寫了什麽人、事、景、物、理等,有什麽特點,表達了什麽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或事)等等。

以上這些,我們可以在閱讀材料的周邊適時做出簡易的主解;起碼要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這樣的思想意識,做到心中的數。

下面的做法則必須落到紙上。

二、因“題”製宜做主解

聯考閱讀畢竟不同于平時的一般性閱讀理解,上述“整體閱讀”還要通過做題來實現與體現。怎麽辦?我和我的學生們習慣于,把每小題的每一個選項肢(abcd)所涉及的內容,分別就近主解在原文上,位置或左或右,線條或實或虛。這樣主解是有些笨拙,但笨到極處是聰明。主解是為了比照,這樣主解出來了,就能更直接、更便捷地把選項肢與原文進行比照:緊扣語境,微觀勾勒,識別混淆,迅速捕獲並整合信息,排查並單挑信息點,甚至切近復位驗證。隻有比出了異同,才能選出正確的選項。要是熟練了,也可隻主解部分關鍵字;做得深入一點,還可以主解部分關鍵字。

下面結合安徽卷的第二大題來例說。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9分,每小題3分)

“藝術默契”與國劇的伴奏

金開誠

任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關系。這種關系在藝術形式上的深刻表現之一,就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存在著心照不宣的“默契”。[5a] “默契”的形成和發展是諒解、定勢、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5d] 諒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礎。同時,因為有心理定勢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穩定性;[5b] 又由于創作欣賞雙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變,而是變動發展的。但這變動乃是在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現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間嚴重破環“默契”,那麽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依存關系便趨于破裂,[5c] 藝術作品也就不能取得應有的社會效果。

就國劇的伴奏而言,使用簡單的民族樂器早已形成“默契”。這種“默契”還不僅僅是出于諒解與定勢,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願望。因為對許多老觀眾來說,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6a] 特別像徐蘭沅、王少卿為梅蘭芳伴奏,在老觀眾心中都已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響隻會起消極的作用。客觀地看,這些伴奏與演唱之間也確有水乳交融之妙。雖然這樣的珠聯璧合已不易見于當世,但因心理定勢的關系,老觀眾仍感到以蒼勁或細膩的琴聲來伴奏各種風格唱腔是最符合聽覺要求的。同時老觀眾也並不保守,在伴奏的發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師們還不斷設計一些花過門、花點子、並在托腔①時準確運用琴聲與唱腔的離合變化,這都已被接受並受到歡迎,所以雙方的“默契”事實上也是處在發展之中的。[6b] 但是,當伴奏突然變為龐大的交響樂隊時,由于背離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賞。[6c] 這種不能欣賞,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默契”運動規律的製約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生事物。[7a]

不過,藝術“默契”雖然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是在創作與欣賞這個大系統內所出現的一種規律性互動,卻也必然受到系統之外的種種社會歷史因素的製約。[5d] 現在隻就新觀眾對國劇演唱與伴奏的聽覺感受來說,由于聽的能力缺乏訓練而未能入于唱腔與伴奏是過于單調以至于陳舊的。[7b、7d] 但從美學上說,國劇的佳妙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確蘊藏著中華民族創造的大量藝術精華。因此許多創作人員和熱心人士深感對它的繼承與發揚負有歷史的責任,為此而進行種種探索以求改革振興,試用交響樂隊來伴奏國劇清唱就是這類探索的一種。[6d、7c] 這種探索,特別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觀眾在精神上的贊助與支持,[7d]這也是一種社會性的默契。

[註]①托腔:戲曲演出時用樂器襯托演員的唱腔。

5.下列對“藝術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d]

a.藝術默契是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對國劇藝術所持有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b.藝術默契的穩定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的諒解、求美心理決定的。

c.藝術默契的變動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相互依存關系趨于破裂而導致的。

d.藝術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藝術運動的規律和種種社會歷史因素製約的。

6.下列對國劇伴奏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使用以京胡為主的簡單民族樂器為國劇半奏,獲得許多老觀眾的充分認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樂器,標志著傳統國劇伴奏的逐漸變化和發展。

c.使用交響樂隊為國劇伴奏,就完全背離了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默契。

d.國劇伴奏引進新樂器新形式,是為了振興傳統國劇藝術而作出的新的嘗試。

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d]

a.要接受現代龐大的交響樂隊為傳統的國劇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觀眾就需要拋棄因循守舊的觀念。

b.隻就聽覺感受來說,即使訓練聽力並改變聽覺的粗略狀態,新觀眾也很難進入國劇藝術的佳妙境界。

c.用交響樂隊來伴奏國劇清唱,意味著京胡、二胡、月琴等簡單的民族樂器將逐漸退出國劇藝術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觀眾的精神支持和缺乏聽力訓練的新觀眾的用心貼近,國劇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參考解析:

5.正確選項d,區間主要在第一段。第一段有“‘默契’的形成和發展是……的結果”的說法,第三段開頭又有“大系統內……,系統之外……”的說法。文章開篇就說“任何藝術……”;而a項說“藝術默契”是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對“國劇……”,概念的外延過小,以偏概全。b項對“藝術默契的穩定”歸因不全,原文還有“同時,……心理定勢在起作用……”。c項與原文的說法混淆顛倒了因果關系;原文是說,嚴重破壞“默契”(即變動),“那麽……依存關系趨于破裂”。

6.正確選項c,區間主要在第二段。註意兩處,一是“龐大”,一是“背離”。使用“龐大”的交響樂隊,才出現“背離”太大的情況;而背離“太大”與“完全”背離又有差別。

7.正確選項d,區間主要在第三段。原文有“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的說法,a項不正確。原文“聽的能力缺乏訓練而……”是已然,而b項“訓練聽力並改變……”那是未然的東西,不能混淆現實與構想、或然與必然的關系。用交響樂隊來伴奏國劇清唱,隻是探索的一種;並不如c項,絕對排斥傳統的京胡、二胡、月琴等簡單的民族樂器,或者它們之間的融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