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修辭》系列講座

引用

無痕 的 《修辭》系列講座

一、詞語錘煉

二、句式的選擇與變換

三、辭格及其運用

運用辭格進行修辭,這是寫作中很普遍的現象。因此,認識修辭辭格的性質特征與作用,對于閱讀與寫作水準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意義。修辭的辭格非常多,據修辭學專家的統計,有38種大格,50多種小格。而根據《大綱》、《考試說明》及聯考試卷等要求的綜合分析,中學生應較熟練地掌握的辭格有: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對比、借代、對偶、反復、反語等12種辭格。而要熟悉及了解的辭格還有:移情、移用、通感(移覺)、層遞、頂真、互文、呼告、回文、回環等9種辭格。

下面我們比較著復習前12種辭格。

1.比喻與借代

比喻是人們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 借代是一種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的辭格。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及一些變式;

借代有特征代本體、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屬性代本體及工具、商標、地點、作者代本體等方式。 比較比喻與借代,後者要寬泛得多,運用的面及自由度也大。其中借喻易與借代混淆,下面我們說說二者的異同點:

⑴共同點:借喻和借代都隱去本體,隻出現客體。

⑵不同點:

① 借喻是代中有喻,借代則代不喻

② 借喻側重“相似性”,喻體與本體有相似點;借代側重“相關性”,代體與本體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③ 借喻找出本體後,可寫成明喻句;借代雖然也可找出本體,但無法寫成明喻句。

如,下面句子是借喻還是借代,請一一指出並說明理由。

a.老三……所得的薪資,好象每月也被八道灣逼出了一大半……因此生活也頗窘的。(地點代人)

b.一切腐朽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不適用的部分,一天天地土崩瓦解了,但徹底掃除這些垃圾,仍然需要時間。(借喻)

c.八年抗戰,我們硬是用小米加步槍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具體代抽象)

d.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材料代本體“旗”)

e.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這其實是老實人自己討苦吃。(借喻)

f.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特征代本體)

g.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城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專名代泛稱)

當然,在學習比喻這個修辭格時,我們還當註意區分辨析比喻非比喻。我們可以試判斷下面的句子用了比喻這個修辭格沒有。

a.街上仿佛沒有人,道路好象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花花的令人害怕。(可以沒有人,卻有人;可以加寬,卻沒有加寬;直接描寫“道路”怎樣)

b.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豆與豆比,戲與戲比,結果是具體實在――那夜的豆最好吃,那夜的戲最好看,是比較。)

c.面對巨碑,緬懷先賢的功績。山林松濤的呼嘯,好象化作催征的戰鼓;洋洋萬言的碑文,仿佛變成了彌漫的烽煙,、沸騰的大江。(山林松濤的呼嘯不可能具有“催征的戰鼓”這樣的屬性)

d.張懷英這個人是屬螃蟹的,一貫橫行霸道。

其實,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分在于:

① 比喻的兩項事物不是同類事物(或是本質不同的事物)

② 比喻從表面上看也是在直接說明事物的某種屬性,而實際上它(本體)不可能有這種屬性

③ 比較是切實的,結論是明晰的;比喻隻是用相似點說明,目的在于引人聯想,發人思索。

2.對比與對偶

對比是把對立的(相反、相對)人、事或同一人、事的相反相對的兩方面並列起來形成鮮明對照的一處辭格(重在意義上的對照)

對偶則是把兩個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涵相關的語句成雙成對並列在一起的一種辭格(重在形式上的對稱)

分析下面的句子,說明哪是對比、哪是對照。

a.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b.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c.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d.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e.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f.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

由此看來,辨析對比與對偶,關鍵抓住下面幾點:

① 對偶必須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類相當、平仄相反(協),重在對稱。

② 對偶一般不宜有相同的字

③ 對偶上聯末字多為仄聲,下聯末字多為平聲

對比雖然也常有一些整齊的句式,但這是內容的對照表達使然,因此格式上沒有什麽約束。(而“對偶”裏的“反對”就意義上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中兼格的現象)

當然對比不僅可以是句子的對比,也可以是段的對比。而對偶則主要是句子的對稱,它常有:

正對:即上下兩句內容相近的對偶句互相補充,互相襯托,使要表達的意思更加鮮明、突出、深刻。如: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c.心血操碎,革命偉業似巍巍泰山震寰宇;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反對:即上下兩句內容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句(較之對比,既在形式上有對偶特點,又在內容上兼有對比的作用)。如:

a.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b.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銀河失色,叫滿湖碧水生輝。

流水對(串對):即上下兩句意思相連的對偶句(實際上這是一句話分兩半說,意思是相承的,分別獨立出來都沒有意義)。如:

a.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b.隻恨人間多疫鬼,遂使中華失棟梁

c.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

d.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誇張與雙關

為了表達上(強調、突出)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事、物盡力作擴大(含超前)或縮小的描述,這就叫做誇張。如:

a.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b.李工,咱們就這麽一塊巴掌大的地方,能蓋一座新廠房嗎?

c.他酒沒沾唇,臉就紅了。

運用誇張要註意處理好兩個問題:

⑴它是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可以說:

a.我老頭子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你這樣的好人啊!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不能說:

a.一個南瓜如地球,結在五岳山上頭。把它架在大西洋,世界又多一個洲。

更不能說:

b.她講到自己所受的苦時,眼淚就像自來水管似的噴射出來。

⑵但誇張又要明確、顯豁,不能既像誇張,又像事實。如你可以說:

a.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但不能說:飛流直下三十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你可以說:

b.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

但不能說: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往往垂著一寸長的涎水。

誇張常常要借助某種形式來表達,如:

a.這大的風,這大的雪,這冷的天誰不怕。山嚇得躲,地凍得炸,這大地――簡直成了個冰疙瘩!

(山嚇得躲是擬人,地凍得炸是擬物,成了個冰疙瘩是暗喻)

b.男不男女不女的頭發,要多醜有多醜。(要多a有多a)

c.要她穿針引線,綉個枕頭什麽的,就好像十根指頭連在一起,笨得不能再笨了。(a得不能再a了)

(b、c都是用表強調的句式來幫助誇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千萬不要把誇張誤判為其它種辭格。

而雙關則是利用語音或語義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個意思a,實際上是另一個意思b,而這另一個意思b才是說話的真意所在。

利用語音條件的叫做諧音雙關,如:

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老虎拉車――誰趕(敢)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

利用意涵條件的叫做語義雙關,如:

a.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b.書要擺在書架上,或者拋……酒杯要擺在桌子上,但算盤卻要收在抽屜裏,或者最好是在肚子裏。(魯迅《病後雜談》 “算盤”含有“心機”的意思)

利用語境條件的叫做對象雙關,如:

根土嬸正在喂雞,發現屋裏氣氛不對頭,猜想餘望苟又出了什麽餿主意。她把雞食盆一摔,借著罵雞,嚷了起來:“你這隻瘟雞,天都黑了,不往自己窩裏鑽,還滿地亂竄。叫黃鼠狼刁去才好哩!”

(根土嬸用指桑罵槐、一語雙關的方法,下了逐客令。)

理解雙關,關鍵是要明白作者真意所在;同樣,運用雙關,表意不要適得其反。

4.排比與反復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短語甚至詞並列起來,增強語勢、濃厚氛圍的辭格就叫作排比。

而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化某種感情,同時也為了強化某種語氣,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個詞語或句子,這種辭格叫反復。

a.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定語排比)

b.啊,雷鋒!/你白天的/每一個思念/你夜晚的/每一個夢境/都是――/革命……/革命……/革命……(連續反復)

c.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紫藤、秋天的黃菊、冬天的臘梅點綴著那裏人民的生活。(主語排比)

d.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間隔反復)

e.在那段日子裏,人們在憂慮中度日,在沉默中思索,在悲憤中秣厲。(謂語排比即句子排比)

辨析排比與反復,要註意以下幾點:

⑴排比著眼于結構的相同或相似,反復則著眼于詞語或句子的重復。

⑵構成排比的幾項必須是連續的,而反復可以有間隔

⑶構成排比的一組語句總是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相關的內容,而反復常常隻須兩項。

⑷當一個句子中的修辭同時具有排比與反復兩種辭格的特點時,一般判為排比(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如:

真的,世界上實在又有各式各樣的運氣,各式各樣的嘴,各式各樣的眼睛。

單就“各式各樣”這一詞語來說,它是間隔反復;但是,就整個句子來講,它是賓語排比。

你們是那麽平凡,那麽樸實,那麽純真,而且那麽謙虛……

結構相同,可詞語有變化,因此是排比。

5.反問與設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的修辭格就叫作反問。

先提出一個問題,以引起人們的註意和思考,然後緊接著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這樣的修辭格就叫作設問。

如:

a.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反問)

b.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民眾。(設問)

c.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設問)

d.朋友們,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反問)

兩者的辨析關鍵抓住一點,即反問是無須回答的,而設問則是自問自答。

上面我們比較著介紹了10種辭格,下面我們再單獨補充介紹幾種辭格。

1.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寫;

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 包括 把人當作物來寫; 等三種形式。

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 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蟋蟀在這裏彈琴。

事實上,前一種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如:油蛉在這裏低唱。

紅旗飄飄把手招。

第二種形式是把人“物化”。如:他夾著尾巴逃跑了。

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嗄子豎起耳朵聽。

第三種形式是把“甲物乙物化” 如:人們用鮮血染紅了那英勇戰鬥的年代

把黑龍潭的水牽到山下的壩子裏來

2.反語

反語就是說反話(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方式來加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 (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如:

⑴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摘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表諷刺)

⑵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心裏罵著自己的狠心賊。(表親昵)

⑶好容易到了年末,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表習慣)

3.移情

將人的感情轉移到他物上,從而使無情之物顯示出人的情感。

如: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深夜裏,常有鞭聲在慘痛地回蕩……

4.移用

把本是用來形容甲事物的詞語移來修飾乙事物。如:

1.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2.人窮志不窮。

5.通感(移覺)

用比喻或形容的形式把人的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格式,也叫移覺。

如:

⑴唱了數十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⑵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6.互文

指古代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辭格。如: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泉香而酒冽

3.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7.呼告

呼告就是對著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話的一種修辭方式。如:

⑴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

⑵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實現四化而奮鬥

8.回文 如:

秀山青水青山秀,香柏古風古柏香。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帖翰林書。 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

9.回環 如:

在前進中調整,在調整中前進。 心貼布,布貼心,多織好布為人民。

沖刺階段的復習安排

一、原則:針對性復習

二、具體做法(步驟)如下:

1.首先以省、市質檢為參照,對自己所復習掌握的中學語文知識及其相關的語文能力做一次全面的檢查反省,查出自己的弱項,查出自己的缺陷,查出自己的不足。

2.其次,針對自己的弱項、缺陷及不足,進行方向明確、目標單純的復習,以求得對知識的融會貫通;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便提高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訓練的過程中,利用以前做過以及未做完的38或58套練習,集中選擇一至二種題項,每連續訓練10次,便進行階段性的檢驗反省,逐步鞏固本次針對性復習的知識。在多次的復習與訓練的迴圈往復中,逐個攻破自己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缺陷。

4.在完成上述任務後,還得記住每隔3-5天完成一篇限時(45分鍾)作文,以便熟悉文字的表達,鍛煉自己的思維,從而保證在聯考考場的作文速度。每隔1-2天讀一篇課外文言文,在這樣的反復閱讀的訓練中,鞏固與提高古漢語知識與文言文閱讀能力。

5.在緊張的總復習時間裏,應學會用讀時評、聽新聞、欣賞一些美文等辦法調整自己的勞逸,既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又使自己于不知不覺中接受新鮮的信息,不時地激活自己的思維,釋放自己的想像。

6.在復習訓練之餘,還必須做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總結整理應試的技巧。總結時既要註意通用的共性的技巧,也應當有自己個人的特殊體會。

7.學有餘力時,可適當地選擇近十年的聯考試卷題做一些回顧訓練,目的是熟悉標準的聯考試卷,提高自己的信心,從而科學地調整臨考心態。千萬不要做偏題、怪題、難題,以免喪失考試的信心。

考前指導

一、考試答題方法之探討

1.五“避”五“就”

a、避難就易(如試卷的全卷處理,你要十分明確,語文考試不可能得滿分,所以你就不要奢望得滿分,這就意味著,你肯定要失分,那麽,既然要失分,我們碰到難題就不一定要做到非解答出來不可,適時地放棄一些難題,從容地保證易題的積分,是聰明之舉,也是解題之一大原則。而就具體試題而言,同樣這條原則可用,因為每一道試題對每一個考生來產都可能存在著盲點與難點,而我們答題時,未必都要把難點弄明白,隻要能正確答題就行。如今年省質檢卷的第一道拼音題: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山坡 疲憊 偏頗 波濤洶涌 破釜沉舟

b.咳嗽 形骸 彈劾 言簡意賅 駭人聽聞

c.饋贈 曾孫 磨蹭 面目可憎 僧多粥少

d.哇噻 山寨 競賽 敷衍塞責 塞翁失馬

你如果無法辨別每一個加點字的讀音,那麽你就不必去弄懂每一個加點字的讀音,而是回避它,從比較簡單地角度如尋找同音字的角度去答題,一樣可以很快地發現a項“坡、頗”同音,b項一時找不到同音字,c項“贈、憎”同音,d項“賽、塞”同音,那麽自然也能很快地正確答題,選出b項。)

b.避盲就明(如文言文閱讀,就要學會隻解已懂,盡力回避不可懂的。畢竟,一篇課外文言文,你不可能像課內文言文那樣每一字每一句都能弄懂,那麽怎麽辦?若不影響全篇大意的理解,你盡管回避它;若會影響全篇大意的理解,那麽你就當借助周邊的語言環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作出適當的推斷。還是以省質檢為例:

第12題,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相率以孝悌不得舍奸人 舍奸人:放走壞人

b、微子,太守不自知過 微子:小子

c、召見門卒,遂待用之 待用:等待任用

d、傳相敕厲 敕厲:告誡勉勵

一方面,這道題的四個加點詞語都是必須解釋的,你無法回避,所以就得借助周邊的語言環境,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作出合理的推斷。另一方面,據題幹要求,你要選出的是解釋正確的一項,那麽你實際上隻要能就你所知的對其中三項的正誤作出正確的推斷即可。也就是說,你可以有一個詞不必懂也能正確答題,而這個空間剛好容納你的盲點,你可以回避它。這四個加點詞語中,就你個人而言哪是最難的,你就回避哪個。既可回避“舍奸人”,也可回避“微子”,也可回避“待用”,也可回避“敕厲”,總之哪個是盲點,你就回避哪個。就大多數人而言,四個詞中難以把握的是“敕厲”,那麽你就回避它,而“舍奸人”這一短語的關鍵是“舍”字,它有可能是“放走”的意思,也有可能是“留……住宿”的意思,從後文語境“閭裏阡陌有非常,吏輒聞之,奸人莫敢入界”來看它是後一種意思,所以a項的解釋是錯誤的。而“微子”這一短語的關鍵是“微”,考生學過《岳陽樓記》,學過《燭之武退秦師》,知道“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那麽結合上下文語境,便知此“微”乃“無、沒有”義,所以b項也是錯的。至于c項的“待用”一詞,可于第一段的“以禮待用”一句中推斷得出含義當為“接待而選拔使用”,將“待”釋成“等待”肯定是錯的。理解了三個詞語,那麽d項不必知道它可解釋為“告誡勉勵”,也一樣會選出作為試題的正選項。)

c.避繁就簡(如遇到多重復句、句群及文段層次分析(這是以前常見的分析),要學會從最易(最小)層分析起,直至答出為止。)

d.避生就熟(如作文題材選擇,在“心靈的選擇”“對手”這些規定範圍裏,切不可選擇寫你不熟悉的生活,比如編寫企業經營、寫官場腐敗、寫學子就業等等。)

e.避短就長(如作文體裁選擇,每人長短自知,同樣在“心靈的選擇”“對手”這些規定範圍裏,切不可就短避長,選擇自己不擅長的文體。切不可輕信某些人的所謂評卷經驗――即寫記敘文不易得高分,寫議論文評分會高些,這是沒有來由的話,更何況歷年聯考優卷中“記敘文”與“議論文”的篇數不相上下。且沒有了擅長的自信,即使易得高分的文體,到了你的手裏也許倒成了你成功的瓶頸。)

2.全局統攝,前後呼應

有些題從局部看當這麽回答(或無解),可全局看當那麽回答(或有解);

有些題調整一下答題順序,試題就會化難為易;(如今年省質檢的文言文閱讀題的第11題,要求判斷d項“或欺負之者,延壽痛自劾責”中的“欺負”一詞與現代漢語的“欺負”是否同義,若你在做這一道題前,已解出了第15題,那麽,你便會發現該題c項是這樣表達的:“韓延壽對屬下,以禮相待,遇到有欺瞞或對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責自己,致使下屬傷心後悔,有的甚至竟以死謝罪。”這就等于告訴你“欺負”一詞在文中解釋為“欺瞞、對不起”是兩個詞,與現代漢語不同。原來挺難的題目到此就變得十分容易了。

有些題初解會誤解,做到後面會發現前後矛盾,此時定當及時糾正;切不可拖到後面全卷做完才來訂正,那時由于你身心都較疲憊,常常會忘記或者會一時想不起來為何要做這樣的訂正。(前面所舉的“欺負”的例子,倒過來也說明這個問題,即你先前可能將“欺負”一詞判斷成古今同義,可到了解答第15題時,細心的人肯定會發現原先的解答沒有將“欺負”一詞分開解釋,故誤解為與現代漢語同義,這時你定當及時糾正,否則會錯過訂正的最佳時機。)

3.從已知推未知

詞語解釋、運用選擇,句群組合選擇填空及各項選擇都可用此法,切不可糾纏未知因素。例如XX年聯考題第5題: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c

①中美關系____動蕩,不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②他比你隻是____差一點,其實兩人不相上下。

③這幾天我__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的。原因在于試題中給出的“一再”和“再三”、“稍微”和“多少”、“常常”和“往往”這三組副詞,意思確實都非常接近,實際上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彼此都可以換用,而且很多詞典的釋義對二者也都不加區別。但必須明確這樣一點:語言中除開少量的絕對同義詞(即等義詞)外,實際上所有近義詞和同義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而必然在某種特定的語境中有所區別,以前試題中出現過的大量實詞(如動詞、形容詞等)的情況是這樣,副詞的情況也是這樣。從這個意義上說,試題中給出的三組同義副詞在意義和用法上的差別還是可以給出嚴格的解釋的。

但是當我們一時無法區別某一對詞時,我們就不應當以這些詞為依據推斷其他詞語,而是要相反。例如許多考生無法區別“一再”和“再三”的不同,但他們照樣積分。原因就在于他們選擇了自己有把握區厘清楚的“多少”與“稍微”這一對詞語,以為“稍微”和“多少”在一些詞典中的釋義也差不多,即都表示“數量不多、程度不深”,甚至說“多少”的意思就是“稍微”。二者有時也可以互換使用,例如“他比你稍微/多少高一點”。但這兩個副詞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區別,比如試題中的第②句,隻能說“你比他隻是稍微差一點,其實兩人不相上下”,不能說“你比他隻是多少差一點,其實兩人不相上下”。這裏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哪個副詞的限製條件還是清楚的:即一方面“多少”一般隻能與積極意義的形容詞或往大裏說的形容詞連用,“稍微”則不受這種限製;另一方面“稍微”能夠與表示限製的範圍副詞“隻”連用,“多少”就不能。所以他們借此排除了a、b項為正選項。接著再以自己相對熟悉的“常常”與“往往”的區別,即“常常”和“往往”盡管在一些詞典中的釋義都差不多,比如說“往往,表示時常發生、經常發生”,甚至說“往往”的意思就是“常常”。二者有時也可以互換使用,例如“吃飯後,他常常/往往到湖邊散步”。但這兩個副詞在用法上也有一些區別,比如試題中的第③句,隻能說“這幾天我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就不能用“往往”。這裏的原因有兩條:一是“往往”主要指“在一定條件下才經常發生的動作”,而“常常”不受限製;二是“往往”在使用時“必須是帶有某種規律性的動作”,而“常常”不受這種限製。換句話說,“常常”的準確釋義是“強調事情或行為動作發生的經常性和頻繁性”,且時間相隔不久,而“往往”的準確釋義是“強調按照經驗在某種條件下的情況通常是這樣的”,且時間相對要長些。試題中的第③句的行為動作,既沒有“一定的條件”,也並不“帶有某種規律性”,還有特指的“這幾天”,所以隻能用“常常”,不能用“往往”。考生們正是這樣排除了d項,得出c為答案的正選項。也就是說,在不能全知的情況下,考生們要善于利用已知項推斷出未知項,而不能靠未知項去推斷已知項。

又比如省質檢卷的第5題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d

①像我們這樣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以前由于生活條件所限, 都沒有拍過婚紗照,實在是生活中的遺憾。

②大堤的加固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許多工作要做,他將 關註這件提案,直到完全落實。

③屋裏的人也仿佛覺得他隨時都有可能像以前一樣, 回來了,全然不理會大家,然後又走得 。

a.基本 始終 忽然 突然 b.幾乎 始終 突然 忽然

c.基本 一直 突然 忽然 d.幾乎 一直 忽然 突然

雖然有很多考生一時弄不懂“突然”與“忽然”的區分,但他們普遍都根據已知的“基本”與“幾乎”的差別、“一直”與“始終”的差別,選出正確的項d。

4.以做代選

當內容概括、層次分析似是而非時,考生自己可從結構入手,試一概括,便會發現是非分明。當然,這樣的原則也可運用到信息篩選試題的解答中。如今年省質檢的第8題

8.下列對“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哲學家對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說法及對于人的主體與世界的客體關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系列的問題引發了人們的不同思考與探索,人類有了破舊立新之舉

c.因為智慧首先表現為從問題開始的一種創新能力以及對這些問題所做的不同探索

d.因為哲學家對宇宙本原的不同說法產生了相互對立的理論

這一道題表面上是信息篩選題,其實也就是問答題――作者認為“‘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形成的原因是什麽”的變形。所以我們完全有可能借助原文的內容,自己嘗試做一表達。你很快就在在原文的第二段發現這樣的文字:“自然哲學家對宇宙本原的說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對立的理論,但都是人類意識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與深化,關于人的主體與世界的客體關系問題突出顯示出來:主體與客體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體能否認識客體?如此等等。對此,哲學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自然,根據這些文字你大體可以推斷出這一問答題的答案是:“由于哲學家對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說法及對于人的主體與世界的客體關系的不同回答,是產生各種哲學理論與哲學學派的原因。”當然,也許你的語言不完全是這樣,但你的意思大體如此,那麽,隻要我們拿這個表述去對照選項時,你便會發現a項與自己的表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于是答案的正選項就從命題老師給你的四個選肢中凸顯出來。這就是以做代選,它將幫你排除迷霧,在那些似是而非的選肢中迅速找到答案。

5.先包抄,後壓縮

這主要是針對文字表述題來說的。這樣的表述題一般存在于詩詞鑒賞分析,散文理解表述兩大類型的命題中。雖然近兩年對表述題字數的限製有所放寬,但福建省今年聯考統一採用網上閱卷,這就使得考生答案必須在試卷大小所規定的電腦能讀到的範圍,若超出這範圍,電腦無法讀出,那麽考生寫的再多也是無益甚至是有害的。這實際上就是文字限製,在這樣的限製下,考生若不能清醒地意識到在內容與字數這一對矛盾中,始終要先考慮內容後考慮字數,那就無法有效地組織答案,因為他一旦為字數所束縛,就常常會將主要內容刪去,保留下次要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有了字數限製這樣的一個緊箍咒,他根本無法思考,無法將有效的信息納入自己的思考範疇內。如今年的省質檢題第20題:

文章說:“周庄是以蘇州的毀滅為代價的”。結合第三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若無字數限製,這一道題的答案可以很長,可是,答案卷隻給了考生很有限的空間,你若放縱自己的感受說得很長,勢必造成舍本逐末的結果。而既要考慮字數的限製,又要考慮答案的完整,那麽該怎麽辦?隻有先包抄後壓縮的做法才能完美地解決這一矛盾。你一開始是沒有任何顧慮地將可以用來作答的所有文字都攏進來,于是便從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捕捉到這些文字:“眼前即刻閃現出古蘇州的模樣。是的,蘇州脫掉了羅衫長褂,蘇州現代得多了。盡管手裏還拿著絲綉的團扇,已遠不是躲在深閨的舊模樣。這樣,周庄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而後再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抓住三個要點――①蘇州原是江南古建築的典範,②由于自然、人文景觀遭受破壞,蘇州失去了原味,③周庄于是因保留了明清的古建築群而蜚聲于海內外――組織答案,此時組織答案便可根據命題者預留的空間的大小壓縮字數。不這樣,考生往往顧此失彼,內容與字數無法兼顧。

二、各類知識點的答題要則:

1拼音題註意多音字、調號、從眾錯字及拼寫原則,少管n、ng z、zh等。

2字形題重在同音字(即同音替代)的辨析,其次形近字,再次是其它。

3詞語運用虛詞註意前後照應、整體搭配,實詞(含成語)註意詞義差異。

4病句題先看是否達義(即通、順、暢),再看其它語病(成分、搭配、語序等)。

5標點題一定要記住常有兩可情況,錯誤定是非如此不可,因此要手明顯錯誤。

6詞語錘煉、句式選擇、辭格運用等修辭題,突出最佳表達,而非正確與否。

7文學常識題要逐項對照,註意題幹選正或誤的表達。

8詩詞題要精選不恰當項,敢借助他項選擇,避免前後自相矛盾。

9文言文當懂則懂,不懂則算,聯考題常是文難題易,翻譯題要聯系上下文且重在大意,句式題多為復句關系判斷,內容題要細心對照。

10現代文閱讀講求三心(尤其選擇題),表述題先講答全,後講文字數,盡量多從原文中找語句,化簡註意刪減可說可不說的內容。

11改錯題認真找錯,訂正時註意語感。

12造句題通常含內容仿造與形式仿造,二者一定要兼顧。

13小作文少講靈氣,多講要求,寫作時盡可能逐項對照。

14 大作文既註意限製又要註意無限製,選自己能駕馭的題目,用自己擅長的體裁,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寫完檢查錯字病句,訂正不可大塗大畫。

三、近日復習安排

1強化弱項

2熟悉答題技巧,訓練各種能力(會調動知識)

3將文學常識、文言虛詞、文言實詞穿插記憶

4註意:

a復習不可貪求全面(再炒冷飯),不可貪求新知。

b拒絕難題。

四、進入考場前後

1入場前

a能放松則放松、按太陽穴、閉眼、意守丹田

b不能放松就背書(常識、辭彙等)

c回憶各大文體的寫作基本要求或格式套路。

d回顧解題應遵守的原則等

2在場內

a動筆前的閱讀

先讀題(包含卷首說明幾卷、幾題、幾頁)題目類型及題分,了解其分

布以便選擇。

後讀材料(即考題內容),了解覆蓋面及題量(不必細讀),增強信心,

避免遺漏。

再讀文段,可讀現代文段,亦可讀文言文段;唯讀不思考,以達熟悉內

容、消除膽怯,同時潛意識思考。

總原則:熟悉卷子,增強信心,不思考難題,徒增煩惱。

b答題時的正確心態

a動筆前先填姓名、準考號

b歡迎難題,確定信心,超常發揮

c謹記有失才有得。一下子做不來的大膽放置甚至放棄 不因棄題影響大

時間有限,不舍小題難做大題 局,敗壞心理。

d要會丟卒保車。

時間緊的情況下先做易的後做難的,同等難度先做題分大的,後做小的

e不可求拿滿分,盡力奪高分。

c答題時正常過程當是

從頭做到尾,閉塞先舍置(不忘做記號,以免遺漏)

回頭易到難,大分到小分(註意時間流失)

第一卷結束,答題卡填完(不可最後填)

d相信第一判斷

如果說第一判斷帶有某種神意式的主觀感情色彩的話,那麽訂正時就不能跟著感覺走,一定要很理智地做客觀分析,有了充分理由方可訂正。否則保留第一判斷。因為第一判斷精神高度集中,正確率自然高,回頭訂正松懈疲憊。

3.出考場

a不對題。因為語文考題說不清,對的可能錯,錯的可能對,對題無意義。

因為一般不離題,切不可為這毫無意義的對題弄得心灰意冷。

b萬事開頭難,聯考路漫漫,立刻回家去,下科備考忙。

修辭㈢

福州一中 林志強

一、詞語錘煉

二、句式的選擇與變換

三、辭格及其運用

運用辭格進行修辭,這是寫作中很普遍的現象。因此,認識修辭辭格的性質特征與作用,對于閱讀與寫作水準的提高,有著極大的意義。修辭的辭格非常多,據修辭學專家的統計,有38種大格,50多種小格。而根據《大綱》、《考試說明》及聯考試卷等要求的綜合分析,中學生應較熟練地掌握的辭格有: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對比、借代、對偶、反復、反語等12種辭格。而要熟悉及了解的辭格還有:移情、移用、通感(移覺)、層遞、頂真、互文、呼告、回文、回環等9種辭格。

下面我們比較著復習前12種辭格。

1.比喻與借代

比喻是人們在描寫事物或說明道理時,用同它有相似點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 借代是一種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的辭格。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及一些變式;

借代有特征代本體、部分代整體、具體代抽象、屬性代本體及工具、商標、地點、作者代本體等方式。 比較比喻與借代,後者要寬泛得多,運用的面及自由度也大。其中借喻易與借代混淆,下面我們說說二者的異同點:

⑴共同點:借喻和借代都隱去本體,隻出現客體。

⑵不同點:

① 借喻是代中有喻,借代則代不喻

② 借喻側重“相似性”,喻體與本體有相似點;借代側重“相關性”,代體與本體間存在著某種聯系。

③ 借喻找出本體後,可寫成明喻句;借代雖然也可找出本體,但無法寫成明喻句。

如,下面句子是借喻還是借代,請一一指出並說明理由。

a.老三……所得的薪資,好象每月也被八道灣逼出了一大半……因此生活也頗窘的。(地點代人)

b.一切腐朽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不適用的部分,一天天地土崩瓦解了,但徹底掃除這些垃圾,仍然需要時間。(借喻)

c.八年抗戰,我們硬是用小米加步槍趕走了日本侵略者。(具體代抽象)

d.警察到門,吩咐道:“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材料代本體“旗”)

e.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這其實是老實人自己討苦吃。(借喻)

f.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特征代本體)

g.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城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專名代泛稱)

當然,在學習比喻這個修辭格時,我們還當註意區分辨析比喻非比喻。我們可以試判斷下面的句子用了比喻這個修辭格沒有。

a.街上仿佛沒有人,道路好象忽然加寬了許多,空曠而沒有一點涼氣,白花花的令人害怕。(可以沒有人,卻有人;可以加寬,卻沒有加寬;直接描寫“道路”怎樣)

b.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豆與豆比,戲與戲比,結果是具體實在――那夜的豆最好吃,那夜的戲最好看,是比較。)

c.面對巨碑,緬懷先賢的功績。山林松濤的呼嘯,好象化作催征的戰鼓;洋洋萬言的碑文,仿佛變成了彌漫的烽煙,、沸騰的大江。(山林松濤的呼嘯不可能具有“催征的戰鼓”這樣的屬性)

d.張懷英這個人是屬螃蟹的,一貫橫行霸道。

其實,比喻與非比喻的區分在于:

① 比喻的兩項事物不是同類事物(或是本質不同的事物)

② 比喻從表面上看也是在直接說明事物的某種屬性,而實際上它(本體)不可能有這種屬性

③ 比較是切實的,結論是明晰的;比喻隻是用相似點說明,目的在于引人聯想,發人思索。

2.對比與對偶

對比是把對立的(相反、相對)人、事或同一人、事的相反相對的兩方面並列起來形成鮮明對照的一處辭格(重在意義上的對照)

對偶則是把兩個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涵相關的語句成雙成對並列在一起的一種辭格(重在形式上的對稱)

分析下面的句子,說明哪是對比、哪是對照。

a.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b.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c.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究不過是蒼蠅。

d.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e.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f.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筆點天文。

由此看來,辨析對比與對偶,關鍵抓住下面幾點:

① 對偶必須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類相當、平仄相反(協),重在對稱。

② 對偶一般不宜有相同的字

③ 對偶上聯末字多為仄聲,下聯末字多為平聲

對比雖然也常有一些整齊的句式,但這是內容的對照表達使然,因此格式上沒有什麽約束。(而“對偶”裏的“反對”就意義上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中兼格的現象)

當然對比不僅可以是句子的對比,也可以是段的對比。而對偶則主要是句子的對稱,它常有:

正對:即上下兩句內容相近的對偶句互相補充,互相襯托,使要表達的意思更加鮮明、突出、深刻。如: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c.心血操碎,革命偉業似巍巍泰山震寰宇;骨灰撒遍,總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潤人心。

反對:即上下兩句內容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句(較之對比,既在形式上有對偶特點,又在內容上兼有對比的作用)。如:

a.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b.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銀河失色,叫滿湖碧水生輝。

流水對(串對):即上下兩句意思相連的對偶句(實際上這是一句話分兩半說,意思是相承的,分別獨立出來都沒有意義)。如:

a.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b.隻恨人間多疫鬼,遂使中華失棟梁

c.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

d.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誇張與雙關

為了表達上(強調、突出)的需要,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事、物盡力作擴大(含超前)或縮小的描述,這就叫做誇張。如:

a.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b.李工,咱們就這麽一塊巴掌大的地方,能蓋一座新廠房嗎?

c.他酒沒沾唇,臉就紅了。

運用誇張要註意處理好兩個問題:

⑴它是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可以說:

a.我老頭子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遇到過像你這樣的好人啊!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不能說:

a.一個南瓜如地球,結在五岳山上頭。把它架在大西洋,世界又多一個洲。

更不能說:

b.她講到自己所受的苦時,眼淚就像自來水管似的噴射出來。

⑵但誇張又要明確、顯豁,不能既像誇張,又像事實。如你可以說:

a.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但不能說:飛流直下三十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你可以說:

b.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

但不能說: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往往垂著一寸長的涎水。

誇張常常要借助某種形式來表達,如:

a.這大的風,這大的雪,這冷的天誰不怕。山嚇得躲,地凍得炸,這大地――簡直成了個冰疙瘩!

(山嚇得躲是擬人,地凍得炸是擬物,成了個冰疙瘩是暗喻)

b.男不男女不女的頭發,要多醜有多醜。(要多a有多a)

c.要她穿針引線,綉個枕頭什麽的,就好像十根指頭連在一起,笨得不能再笨了。(a得不能再a了)

(b、c都是用表強調的句式來幫助誇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千萬不要把誇張誤判為其它種辭格。

而雙關則是利用語音或語義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兩種意思,表面上說這個意思a,實際上是另一個意思b,而這另一個意思b才是說話的真意所在。

利用語音條件的叫做諧音雙關,如:

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 孔夫子搬家――凈是書(輸)

老虎拉車――誰趕(敢)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

利用意涵條件的叫做語義雙關,如:

a.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

b.書要擺在書架上,或者拋……酒杯要擺在桌子上,但算盤卻要收在抽屜裏,或者最好是在肚子裏。(魯迅《病後雜談》 “算盤”含有“心機”的意思)

利用語境條件的叫做對象雙關,如:

根土嬸正在喂雞,發現屋裏氣氛不對頭,猜想餘望苟又出了什麽餿主意。她把雞食盆一摔,借著罵雞,嚷了起來:“你這隻瘟雞,天都黑了,不往自己窩裏鑽,還滿地亂竄。叫黃鼠狼刁去才好哩!”

(根土嬸用指桑罵槐、一語雙關的方法,下了逐客令。)

理解雙關,關鍵是要明白作者真意所在;同樣,運用雙關,表意不要適得其反。

4.排比與反復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短語甚至詞並列起來,增強語勢、濃厚氛圍的辭格就叫作排比。

而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化某種感情,同時也為了強化某種語氣,有意識地重復使用某個詞語或句子,這種辭格叫反復。

a.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定語排比)

b.啊,雷鋒!/你白天的/每一個思念/你夜晚的/每一個夢境/都是――/革命……/革命……/革命……(連續反復)

c.春天的櫻花、夏天的紫藤、秋天的黃菊、冬天的臘梅點綴著那裏人民的生活。(主語排比)

d.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間隔反復)

e.在那段日子裏,人們在憂慮中度日,在沉默中思索,在悲憤中秣厲。(謂語排比即句子排比)

辨析排比與反復,要註意以下幾點:

⑴排比著眼于結構的相同或相似,反復則著眼于詞語或句子的重復。

⑵構成排比的幾項必須是連續的,而反復可以有間隔

⑶構成排比的一組語句總是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相關的內容,而反復常常隻須兩項。

⑷當一個句子中的修辭同時具有排比與反復兩種辭格的特點時,一般判為排比(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如:

真的,世界上實在又有各式各樣的運氣,各式各樣的嘴,各式各樣的眼睛。

單就“各式各樣”這一詞語來說,它是間隔反復;但是,就整個句子來講,它是賓語排比。

你們是那麽平凡,那麽樸實,那麽純真,而且那麽謙虛……

結構相同,可詞語有變化,因此是排比。

5.反問與設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的修辭格就叫作反問。

先提出一個問題,以引起人們的註意和思考,然後緊接著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這樣的修辭格就叫作設問。

如:

a.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反問)

b.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民眾。(設問)

c.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設問)

d.朋友們,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反問)

兩者的辨析關鍵抓住一點,即反問是無須回答的,而設問則是自問自答。

上面我們比較著介紹了10種辭格,下面我們再單獨補充介紹幾種辭格。

1.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寫;

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 包括 把人當作物來寫; 等三種形式。

乙事物來寫的修辭方式 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蟋蟀在這裏彈琴。

事實上,前一種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如:油蛉在這裏低唱。

紅旗飄飄把手招。

第二種形式是把人“物化”。如:他夾著尾巴逃跑了。

指導員講得真來勁兒,嗄子豎起耳朵聽。

第三種形式是把“甲物乙物化” 如:人們用鮮血染紅了那英勇戰鬥的年代

把黑龍潭的水牽到山下的壩子裏來

2.反語

反語就是說反話(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方式來加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 (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如:

⑴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摘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表諷刺)

⑵幾個女人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各人心裏罵著自己的狠心賊。(表親昵)

⑶好容易到了年末,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表習慣)

3.移情

將人的感情轉移到他物上,從而使無情之物顯示出人的情感。

如: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深夜裏,常有鞭聲在慘痛地回蕩……

4.移用

把本是用來形容甲事物的詞語移來修飾乙事物。如:

1.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2.人窮志不窮。

5.通感(移覺)

用比喻或形容的形式把人的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格式,也叫移覺。

如:

⑴唱了數十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⑵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

6.互文

指古代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一種辭格。如: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泉香而酒冽

3.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7.呼告

呼告就是對著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跟他(它)說話的一種修辭方式。如:

⑴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

⑵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實現四化而奮鬥

8.回文 如:

秀山青水青山秀,香柏古風古柏香。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帖翰林書。 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

9.回環 如:

在前進中調整,在調整中前進。 心貼布,布貼心,多織好布為人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