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北大學生談語文學習經驗

任羽中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記性、韌性、悟性”這六個字是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李成良贈給我的,這是他二十年來治學經驗的總結,我也一直視若珍寶,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我想,如果考“狀元”有什麽秘訣的話,那麽有這六個字就是了。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這“六字真言”尤其有價值。?

1、記性

大家都反對死記硬背,這是對的。僅僅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光靠一點背死書的功夫也肯定沒戲。讀書就是要把書讀活,要能讀出書裏邊和書背後的道理。可惜有時候我們“矯枉”太“過正”了,就出現問題。我知道很多中學生壓根兒就不去背書,要背的話也就背背數理化公式和英文單詞,對那麽多的唐詩宋詞、絕妙好文是不願意去理睬的,這樣怎麽行呢?腦子裏沒有足夠的積累,一提筆寫文章就是滿篇的空話,或者幹脆咬一個鍾頭筆桿,這不僅在考場上要吃大虧,就是平時談吐之中也會讓人瞧不起的。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我們隻有努力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才可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的經驗就是多背一些書。我們的高中語文課本裏邊就有很多文章值得終身銘記。比如《涉江》,這是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一篇騷體詩,讀起來真是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我不僅記住了許多精美的句子和傳世的箴言,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陶冶,因為這詩篇之中,不僅有語言的美,還有音樂的美,更有人格的美!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

人的記憶能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同學記性好,過目不忘,有的則要笨一點,常常腦筋短路,我就屬于後者。比如背《琵琶行》和《長恨歌》這樣的長詩,就感到吃不消。但隻要自己肯老老實實地下苦工夫,一天念它個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大家看《射雕英雄傳》,裏邊有一個情節就是老頑童教郭靖背《九陰真經》,郭靖是個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後也能成誦,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每天早晨有40分鍾左右的“早自習”時間,這個時間千萬要抓住,晨讀效果是最好的。這段時間不要拿來做題,要拿來背書。還有一點要提出的是,很多同學不喜歡朗讀,總是抱著書本埋著頭默默地讀或念。我則更喜歡找個僻靜的地方大聲朗讀,聲音越大越好,感情越充沛越好。我現在還記得聯考第一天的早晨,因為太緊張,6號夜裏沒有睡好(這其實很正常,大家都會緊張,關鍵是你不要因為自己的緊張而背上什麽包袱),所以 頭昏得要命,才6點過一點,天還沒有完全亮開,我就拿了一本《古文選讀》到陽台上去高聲朗讀,從《報任安書》、《報孫會宗書》到《出師表》,越讀越覺得精神振奮,那麽多古人高大的形象都在眼前浮現,自己也禁不住覺得“高大”了起來(笑)。最後讀了一個多鍾頭,大汗淋漓,剛起床的抑鬱、焦躁一掃而光。以這樣的狀態來參加聯考,應該是很不錯的。?

“記性”二字在我看來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廣泛的涉獵,要向“博聞強記”努力。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一點點東西是絕對不夠的,現在的聯考也要求我們知識面要廣一些。我們應該多讀一點,多記一點。

?

2、韌性?

“韌”字裏邊是有無數文章可作的。1998年的聯考作文題就是“我選擇了堅強”或者“我戰勝了脆弱”,這也就有“韌”的意思。我認為任何人想要成功,都絕不能離開持之以恆、鍥而不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韌勁。?

“韌性”特別體現在學習持之以恆上。我覺得學習上最好要有一個比較細致的計畫,每天該幹什麽,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自己心中應該有數。比如課外閱讀,很多同學都知道其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堅持,把大好時光白白地丟掉了。我在高二時訂了一個讀書計畫,每天臨睡前用30~60分鍾讀課外書,即使除夕之夜也沒有中斷。結果兩年下來,我把《史記》的“列傳”、“本紀”、“世家”讀完了,把朱東潤先生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和翦伯贊先生編的《中國史綱要》讀完了,還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集》(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讀偵探小說真是最好的休息)等一大堆“閒書”,這個“成績”的得來不是靠廢寢忘食,而是靠每天那雷打不動的半點鍾!所以鄭振鐸先生就講,“不怕做得少,隻要天天堅持做,最終一定有成績”!韌性的另一種表現是不服輸,不怕跌倒,失敗了絕不氣餒。大家讀書考試難免有許多挫折,有時甚至遇到很大的失敗。有的同學基礎不是太好,成績老是考不上去,或者在一個不太讓人滿意的中學讀書,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于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實逆境往往更能鍛煉人,所謂“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來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起于艱難困苦的,讀書也一樣。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不能放棄努力!

?

3、悟性

所謂“悟性”似乎不大好捉摸。王國維先生講的“古今成就大學問大事業者”經歷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也就是講的“悟性”。我以為一個學生,如果有比較扎實的基本功,有比較廣寬的知識面,又肯動腦筋想問題,那麽他肯定會處在更高一些的“境界”中,他也往往可以有那種豁然開朗的感受。這大約即是有悟性了。?“悟性”的得來,除了勤奮苦讀之外,還要培養懷疑精神,要善于結交學習上的朋友,後兩點是非常要緊的。?“懷疑精神”說白一點就是要多提問題。“提問題”其實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能夠提出問題,尤其是有價值的問題是了不起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準備,有比較縝密的思維,並且對問題已有了相當的領悟。舉個例子,《論語•微子》裏寫子路問荷?丈人:“子見夫子乎?”丈人回答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句答語一般都被理解為對孔子的批評,可仔細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剛一見面,怎麽一開口就斥責別人的老師呢?如果他極為鄙夷孔子,又怎麽會對萍水相逢的孔門弟子禮敬有加,又是殺雞備酒,又是留宿呢?這個矛盾之處該怎麽解釋,我至今沒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中間有脫漏的句子。為了找答案,我仔細讀了好幾種《論語》的註本,收獲是很大的。

再舉一個例子。1999年聯考歷史試卷中有一題是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這個題出得好極了),我從報紙上看到以後,馬上想起自己高中時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當時我對歷史課本上的有關論述感到疑惑,比如都說中法、中日兩次戰爭之後,“洋務運動”就“破產”了,可我認為僅僅損失兩支艦隊並不意味著滿盤皆輸,“洋務運動”給中國造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近代工業布局,引進了無數的新思想、新技術,培育了兩個全新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怎麽能說“破產”了呢?我帶著疑問讀了陳旭麓先生的有關著作,讀了《近代史研究》、《歷史研究》上的相關論文,結果也獲益匪淺。我想如果讓我來答1999年的聯考歷史題,應該也能拿一個不錯的分數。

學習上交一些朋友是很有好處的。中國古代的大學者非常註重與朋友交流切磋,因為如果獨學無友的話,隻能導致孤陋寡聞。我在這點上也有切身的體會。我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他們要麽以文採見長,要麽數理化特別好,還有的和我一樣酷愛文史哲,和他們在一起往往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啓發思想,而且互相鼓勵、開展競爭,這樣學習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一個脫離于群體之外,光是埋頭死讀書的做法並不可取,讀書也需要“對外開放”。

?

周芬芬(北京大學法學院)

如果要我說對自己的聯考成績哪科最滿意的話,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是語文。倒不是因為語文分數最高,而是因為語文的成績是最令我吃驚的――對于一個平時語文成績慘不忍睹,一次模擬大考差點與班級平均分持平的人來說,132分的聯考成績令我十分吃驚,當然更讓我滿意。可以說,語文在我成功的聯考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從小就對語言方面的課程有一種偏愛,尤其喜歡語文。唐詩、宋詞將文字的種種不同風格的優美都演繹到了極致,而小說、散文、雜文又別有一種令人心動的風採,因此,我對學習語文尤其是學習寫作有一種莫大的興趣。說起來,在很久以前(特別是指高三以前),語文也曾是我的強項之一。但是,自從上了高三,我的語文成績就開始一落千丈,成為我的一個小包袱。我記得當時每次考試完了,向爸爸匯報成績的時候,他總是十分不解地問我:“你的語文不是一向挺好的嗎?怎麽現在成這樣了?”而我則隻能笑笑,無言以對。說實話,我也一直感到很奇怪,為什麽會成這樣呢?老師很好也很幽默,講起課來深入淺出而且極富激情,是我們學校公認的好老師。我學習也頗為刻苦的,為什麽成績反而大不如前了呢?思來想去,有一天終于豁然開朗:原來我對語文的興趣已經大不如前了。每次看到語文習題,總是覺得十分煩躁,覺得很沒意思,很枯燥。而對于作文,我則更有一種近似痛恨的感覺――可能我這樣說有些誇張,但是有一段時間我的確是看到作文心裏就很不舒服。我對于應試作文一向都是不太感興趣,總是覺得那些文章太假,太虛偽,充滿了華麗的名人名言佳句或是響亮的口號,要不然就是擺出一副歷盡滄桑的樣子與讀者探討人生哲理問題。我實在是厭煩到極點。也許我這樣說對于有些同學來說是不公正的,畢竟他們還是真正用自己的心去寫文章的,但是據我所知,絕大部分人無論是考試還是平時寫作文都隻是根據分數的需要拼湊一篇東西交上去。就我個人而言,從小到大,盡管老師一直在教導我們寫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才能打動別人,但我寫給老師們看的作文沒有一篇不是假的。散文還可能有一些真實的東西在內,至于記敘文則是百分之百的瞎編亂造,寫議論文的時候,每次都是強忍著心中的惡心硬著頭皮寫下一些符合評分規則,讓老師看著舒服的文字。這種不好的感覺自從我開始有一些所謂自己的、與老師不太相同的想法時就逐漸產生了,到我讀高三的時候已經積累了五六年,再加上當時可能是因為我本來就處在學習的迷茫期吧,不知道學習的理由何在,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心情過于煩躁不安,這種種原因集合在一起,終于導致我對語文暫時失去了興趣,而沒有興趣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在語文成績上遭遇滑鐵盧。以上?嗦的一大段決不僅僅是表示我對于應試作文的惡感或是對于語文教育的批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我這篇文字的人能夠明白一個道理:成績不好的時候不要慌亂,更不要盲目的多背多練,而是應該首先分析自己成績不好的原因,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然後才好對症下葯,這樣自然是事半功倍。? 找到自己的症結所在後,我開始了艱難的語文復興計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興趣低落的問題。我找來幾本唐詩、詞選,每天讀上一兩首,讓自己重新燃起對語言文字之美的熱愛,平時多看看《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雜志,《語文報》上面的學生作文看不下去,就強迫自己看,還把其中一些寫得好的片段、語句摘抄甚至是背下來。名言佳句警句當然也不能放松,每天都要背上幾條。(在這裏我要介紹我的老師的一個方法:在黑板的一側開闢一個小小的專欄,每天讓一個同學上去寫一句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一天一換,有的時候老師上課還會比較當天的感覺):我都已經這樣做了,為什麽成績反而越來越差呢?難道我的努力都白費了嗎?懷著這樣一種心情,我把我的試卷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終于看出了我語文的另一個缺陷:基礎知識太過薄弱,一些很基本的題都答錯了,閱讀也做得不好,尤其是科技說明文和現代文閱讀。雖然作文分數比以前提高了一點(有些高興,畢竟努力沒有白費),但是由于這一段日子時間分配不當,沒有復習基礎知識,導致總成績不升反降。想到這裏,我又振作起來,開始了新一輪對語文的挑戰。我先是找來一本成語詞典,每天看幾十個(這也是我們老師介紹的方法);詩詞仍然是每天必讀的,除此之外還每天朗讀一篇好的文章,議論文、散文都可;遇到不認識的字不再輕易放過,而是將其查個水落石出;對語文基礎知識每天都背個十來條;買來一些閱讀訓練,堅持每天將古文、科技說明文、現代文各做一篇,而且也並非做完就算,而是與答案認真對照(補充一句:建議買有答案詳解的練習),分析自己究竟錯在何處,讓自己的思維方式竭力向答案靠攏……我不否認這樣做會使自己越來越模式化,失去自己的個性,但是我也很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孰重孰輕:人總是不可避免的要受社會的影響,並為之而改變,盡管你自己也許並不喜歡。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夠堅持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的人,但是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在這一點上,我是個聰明的學生。聯考前一兩個月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提高作文成績,我和幾個好朋友相約練習寫作文。我們從《語文報》、《作文通訊》等上面找了一些好題目,寫完了以後相互看並且做出誠實的評價,最後再請老師批改指正。本來是準備每天寫一篇的,可是堅持了兩三天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時間太緊張了,最後隻好隔幾天寫上一篇,大家相互交流。那些天裏我對作文的興趣空前高漲,所寫的文章幾乎是高三一年的總合,幾乎是有些近似狂熱了,我的幾個朋友也是如此。我想,和同學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既能帶動自己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習變得充實而快樂。

至今我依然懷念那短暫的幾十天所帶給我的快樂。努力了這麽長一段時間後,聯考終于姍姍而至。記得進考場的時候,我的心情非常平靜,我沒有去想結果會怎樣,隻想把自己的最好水準發揮出來,不辜負我那麽多天的努力。我真的沒有想到,最後的成績能有這麽高,真是很開心,很滿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