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怎樣讓真情縈繞筆尖

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王志霞

內容提要: 作文課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怎樣使學生興趣為文,這是中學寫作課一直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作文課一定要激發作者的真情,才能讓學生寫出文、理、情並茂的文章。

關鍵字: 積累 情感 素養

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見到“情感的偽化”:一副老氣橫秋的“庄肅嚴正”,一番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一套空話連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見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裏行間“神聖”得再也找不回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些陳詞濫調的背後,是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真情失落業已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對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調動學生作文時的真情?

如今,新的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應該是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葯。

一、重視周記訓練,打磨學生的情感積淀。

心理研究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生新和力和積極的情感。周記,顧名思義是一周記事,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學生與教師勾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作心靈處于自由的狀態,這一種狀態如果受到一點幹涉,就會敏感的關閉。通過周記談心,就不一樣,因為談心時大家的心靈都處于同一種放松狀態,它能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的表達真實。

隻要心靈之窗開啟了,你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較為穩定的情感貭素,形成體驗——積累——打磨——升華——再體驗——再積累——再打磨——再升華的良性迴圈,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並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雙贏”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方式的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會在積沉下來,在作文不時表露。

二、每天一個小故事,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體驗。

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裏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個人名垂至今,為我們提供了教材,那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鬱冷峭的陸遊、身經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十七八歲的青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註定他們不會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歷史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三、精心創設條件,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後能發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高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信陵君符救趙》中信陵君表現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屈原列傳》中屈原“心憂天天”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隱忍以有所為”的堅忍深沉催人奮進;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

用蘇丹大災荒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土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陽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間盛開的杜鵑,山谷裏飄過的悠悠白雲);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當然這些圖片或影片也不僅僅為了看而看,結合詩句和成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那麽學生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的關註和理解就不會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師“下水”,促進學生思維擴展

這是我去陽江一中聽課得到的收獲。當時,那個老師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語言(在如今提倡國語教學的大情勢下,方言在課堂上的確有一些不合時宜),連舉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經歷,但是他就是把這個平易的事例與“如何選材”這一個寫作方法天衣無縫的連在了一起,並不漏痕跡的伸展開,談到如何把握文體,如何縮小範圍等。20分鍾課程就在這個老教師煽情的故事和學生激情的回應中過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這個班,一定不會為思路展不開擔心。

畢竟,能“切問而近思”的人並不多,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感受,經過老師濃縮提煉,正值有穿透力和心靈輻射的效果,運用起來就能克服寫作中常見的抒情議論空洞疲軟,獲得自然貼切的效果,而這些感受對于學生卻是一種別樣的感受。這能促進學生感情的激發,思維的擴展。就像開渠引水一樣,學生的寫作熱情就會汩汩而出,此時,你還擔心沒有真情嗎?隻要學生能抓住向他們襲來的,由一個小人物、一樁小事情、一幅畫而產生的真情實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頭的長針,像一陣卷向奔涌而來怒潮,讓學生用最真切、最簡練的文學,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驚惶。

真情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真情中升華。隻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裏,以作文教學為載體,真情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得到愛國情、責任感、革命英雄主義、愛父母、愛他人等情感錘煉,最終成就了一顆顆善良的心。可以預想,在有意識、有計畫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定的情感貭素,而穩定的情感貭素將又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參考資料:

1、劉國正《作文·真話·生活》 選自《作文教學和實和活》

2、張建師《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 動感網路

3、王本陸《時代挑戰與教學問題》 《中國教育報》2000/10/7/4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