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守住精神家園 呼喚個性寫作

劉靜

寫作本是學生獨具特色的語言、思想、情感的體現,是一種精神的個性創作。它是最具創造性的智力活動,是人格內涵的體現,是學生鮮活的精神家園。

但我們會有一個驚人發現,相當數量的作文,從謀篇布局到語詞的選用,甚至開頭結尾,都如出一轍。你很難發現很有個性的文章。不同的學生,卻有著大體一樣精神套路、言語方式,有著大體一樣的大腦!為什麽中學生的作文會如此雷同呢?

一、學生成了“裝在套子裏的人”

學生作文大同小異,沒有個性,面對缺乏真情實感、內容雷同的作文,我最初認為: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經歷、思想認識大致相似,所以,反映到作文中就成了“千人一面”的狀況了。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從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寫作素材入手,引導學生關註自己的日常生活,註意自己熟悉的人,積累生活經驗,以求改變學生作文內容單調的局面。

一次我留作文話題為“真情”。有個學生的內容很特別,寫的是“我”被親生父母拋棄了,在風雪交加之夜,被一個撿破爛的老人,含辛茹苦的養大等等。其語言功力相當不錯,營造出了那麽一種凄慘的氛圍。我經了解知道學生的父母都是機關幹部,他生活在相當優裕的環境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父母倍加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居然用一個凄凄慘慘的故事來表達真情,不禁讓我愕然。我覺得寫出父母親對他的關懷,足以表現出真情,他卻認為“那樣沒勁,隻有這樣才有特點”。不由想起了九八年聯考作文有關堅韌的話題,很多考生寫父母雙亡,自己堅強的生活。閱卷老師的評價是“虛編濫造,矯情造作’。

這說明學生作文有著大致相同的套路,因而“千人一面”了,無論多麽生動、豐富的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套路,都視而不見。由此可見,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是他們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使然,不管生活經驗如何,不管看到了什麽,隻要經過他的大腦選擇加工,落實到文字上,就成了同一個模具的復製品。我覺得學生成了“裝在套子裏的人”。

二、是誰套住了學生

是誰套住了學生的頭腦,不難發現語文教學給了學生狹隘的標準,鉗製我們師生豐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說話方式,壓抑了精神自由。表現為禁絕個人語言、個性語言、多元解讀。

譬如,我們總喜歡耳提面命地引導十幾歲的學生“要寫有意義的事情”,“說崇高的話”;我們總愛說,“《項鏈》是批判資產階級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和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麥琪的禮物》是表達對資本主義製度下小人物悲慘生活同情”,甚至“《綠》是對祖國山水和大自然的熱愛。”崇高、有意義這些人文價值並不錯,理應倡導;但關鍵問題是,怎樣理解、如何把握“有意義”、“崇高”?那些課文也的確可以如此解讀,但是,是否隻有如此唯一的解讀?必須強製性地如此解讀?可否允許教師與學生做出自我的、多元的合理解讀?

教授學生寫作就苦心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挖出深刻積極的中心,而這種中心一般總是局限在政治意義,教育意義的範疇。其中一些內容超出了學生理解的範圍,教師隻好給其灌輸。久而久之,學生在作文中就不再說自己的話了,說假話套話,進入套子中了。學生的作文本應以“求誠”、“求真”為根本,以展現個性,創造性為核心。而實際上,不少學生的作文已變成了與個體生命、心靈毫不相幹,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僅是生活的影印件。寫作的過程壓根就沒有高興、驚嘆、沮喪之類的情感從心底生成。作者的靈性已經喪失了。學生的精神、學生的個性就是如此泯滅的!

我總回想起我上國小、中學的時候,寫作文都必須按一種固定格式、用一套固定的語言來寫,最後還必須歸結到一個固定的主題上去。練習議論文是怎麽個練法呢?第1段必須在四行以內,並且提出論點;第2、3段都必須先設立分論點,然後行文;第4段總結全文,提出口號,也必須在四行以內。純粹一個‘四股文’!且慢,論點還有要求,必須是靠近理想、奉獻、愛國等重大主題。比如寫松樹吧,就必須寫松樹堅貞的品格。這對作者和讀者的靈性都是一種扼殺。

學生的寫作與說話,應以生活化、平民化、率性為主,以樸實和真切為高,以十幾歲學生所能有的精神體驗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聖、崇高甚至偽神聖、偽崇高,去取代他們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獨特個性的語言表達和精神體驗。那樣的話,嚴重說來,就是一種精神專製、精神禁錮!神聖、崇高、庄嚴、進步、深刻、有意義,跟生活化、平民化,跟率性、天真、樸實、淺白、個人與集體、自我與集團、個性與共性,自由與紀律,家人情與天下情,等等,它們一點也不矛盾。相當多的時候,它們是極為和諧地統一于一體的。相當多的時候,一個真正的人、完善的人,如果不懂得前者,那麽就可能並不理解後者。所以我們也應認為,相當多的時候,學生們率性地寫生活、樸實地寫自我、不假掩飾地描摹與訴說,本身就是神聖、就是崇高、就是庄嚴!

三、守住精神家園 呼喚個性寫作

寫作本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寫作源于一種生命覺醒,源于蘇醒的心靈對世界、對人的驚喜和感悟,源于對自身經驗、自身情感的一種珍惜;因而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一個人靈魂的確證,是一個人個性與人格創造。不管他的語言多麽驚異,他的感受多麽與眾不同。實際上越是與眾不同才越有價值,人生因為各不相同的感受而顯得意味深長、社會因為人們不同的個性和色調而顯得豐富多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並堅持不懈的用心去感悟、思索,結自然、社會賦予生命的情感,這樣,學生筆端才會流淌出有靈性和活力的歡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