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指導

豐富充實文章的論據

多數人說到作文總是感到無話可說,有的試卷上的作文隻有簡單化的結論和籠統的斷語,沒有論證過程,文章中有的是“難道我們不應該……嗎?”, “讓我們行動起來,為……唱贊歌吧!”,“我們要對……猛擊一掌,大喊一聲,醒醒吧,不能再……”,這樣幹巴巴的語言。即使文章中舉了一兩個實例也是自己個人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全篇很少引用名言佳句或用理論論據來論述。那麽,這樣的文章都談不上是什麽議論文。不妨看看這樣一些題目,如《談習慣》、《牢騷議》、《知足常樂》。這樣的題目,既可以從正面舉例,也需要用反面論據。既要有個別的具體的論據,又要有一般的社會性的例子。既可以用事實做論據,也應該從理論上來證明。即可以從今天的角度來找論據,也可以到古代歷史中去發掘論據。即可以是中國的,也可以是外國的。既可以是人類的,也可以是自然界的。關鍵是要開闊思路。應該說寫文章不難在材料的收集上,而是難在論據的選擇上。這方面的道理,朱光潛《選擇與安排》一文可以多學習學習。有了論據不是越多越好,寫到文章上去的論據必須是真實的、典型的、代表不同層面的。論據的運用上需要走出幾個誤區,認識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A、論據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心地無私天地寬》,有人大量例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等英雄人物的事跡。結果文章隻看到事實的展覽,看不到事實和事實之間的聯系,通篇是材料的堆砌,沒有議論分析的空間,論點就淹沒在大量的事實敘述中。還有人在運用事實論據時,喜歡詳細敘述,(可能怕字數寫不到)用很多文字敘述雷鋒助人為樂的事跡,不知道去掉那些和心地無私天地寬無關的事實,結果是廢話一大堆。 B、論據不能隻有事實論據的舉證,沒有理論分析。初學者可以學學李斯的《諫逐客書》是這麽寫的。李斯開篇提出論點以後,就是舉 一連串的例據。假如後面沒有分析,那麽這是一堆無用的材料,但是李斯用二句話:“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就把它們的內在關系點明了,然後再用假設推理來分析:“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什麽是理論分析,並不是非要長篇大論說上一番,而是需要對論據做一點評論,話不在于多,而在于分析評論是不是到位,能不能揭示中心。再如李大釗的《今》,簡潔地舉了屈原、林肯的例子。如果不分析,他的論證就是模糊的。他分析說:“一時代的變動,絕不消失,仍留于次一時代,這樣傳演,至于無窮,在世界中有一貫相連的永遠性。”揭示出兩個論據之間的內在聯系。C、論據不要重復使用同一類型的事例。論據要有力應該多樣化。有的人寫《天才來自勤奮》,舉了他周圍好多人勤奮成材的事實。但是,無論怎麽多,隻能證明你周圍有這樣的可能,很難說明有普遍意義,因為它們是同一類型的。如果能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年齡段中舉出例子,那麽就有概括力了,有比較充分的說服力了。學學李大釗的《今》,論據相當多樣化,有理論的、有事實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歷史的、有現實的、有生活中的經驗、哲人的名言佳句、有概括的、有具體的,多種多樣緊緊圍繞論點,突出中心。D、論據不可滿足于正面舉例 。論據要豐富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正反對舉。比如《滴水可以穿石》,正面可以舉王獻之練字,日日苦練,專心致志,終于和父親王羲之同為書法大家。這樣的例子可以舉不勝舉,但是會讓人感到單調。如果從舉上些“小貓釣魚”式的反例,那麽文章的議論會變得既生動又有力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