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

留守兒童論文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二)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在家長回家時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最佳化親職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三)建立心理咨詢製度。建立心理咨詢製度十分必要,它能幫助留守兒童正確認識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確保其心理健康。學校應逐步完善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教育隊伍,或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心理指導培訓,使其有能力對學生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指導。通過教師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坦然面對成長的煩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實行心理教育課程化。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心理課程非常重要,通過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設立知心信箱等方式進行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及時糾正和消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隔閡,化解矛盾沖突,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飽滿的熱情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通過遊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貭素。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要開設心理信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親子熱線,設立心理咨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除了學校,政府部門也應組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統一指導協調地方的心理健康工作,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採用小組輔導和個別咨詢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組輔導也稱團體咨詢,是一組兒童在輔導教師指導下,經過討論訓練並有效地處理他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小組人數少則四五人,多則十一二人。其成員多為同年級、同年齡的學生,且有類似的待解決的心理困擾。小組內大家討論,各抒己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小組輔導方式易于解決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同伴之間也更容易相互影響。而個別輔導則是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一對一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五)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階段,他們每個階段的成長都有其獨有的特點,因此在活動載體的設計上要有多樣性,要合乎其發展的特點,工作要符合時代特征,具有前瞻性和規律性。在學校、社區創辦家長學校,對家長開展“面對面”的宣傳教育和指導服務。要適應信息時代多元化教育的新趨勢,借助現代媒體的紐帶作用,積極探索創辦廣播、電視、報紙、網路家長學校,開展遠程教育、宣傳咨詢和交流溝通,擴大親職教育的覆蓋面,增強親職教育的滲透力。加強硬體建設,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在校課餘時間提供活動平台,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引導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

(六)加強全局性組織領導。“留守兒童”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整個國家人口貭素的提高,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留守兒童的管理與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的協作才能實現。從橫向看,各部門應加強協調,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與學校共同承擔留守兒童的教育和保護責任。從縱向看,各級政府應協調政策和整合資源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親職教育觀念,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交流溝通,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有效發揮家長對孩子獨特的教育功能。

二、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是大家所共同期望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作為學校,更應該擔負起這個重要責任,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

作者:藺志燕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元湖國小

(二)

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的表現

(一)道德認識不足,思想扭曲

外出打工父母們往往隻重視在外賺錢而忽略對子女進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不重視正確的人生態度的引導,使得“打工主義”、“拜金主義”至上得以滋生和強化,因此,相當比例的留守兒童缺乏一種正確的價值觀。m由于父母們長期在外,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使留守兒童的道德觀念扭曲。根據相關研究和日常的接觸觀察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隻知道接受索取,而不懂得感恩回報;由于老人對孩子過分嬌寵溺愛導致他們對傳統的孝道觀念漠視,自私自利,對他人誠信的缺失等等。留守兒童處于形成基本世界觀、價值觀、社會觀的關鍵時期。父母的缺席,使得留守兒童與社會聯系的紐帶斷裂扭曲,這使許多兒童缺乏是非判斷能力,家庭觀念不強,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對社會的認識模糊懵懂,更談不上掌握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法與認識。

(二)道德情感迷茫,自卑自憐

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生活中的煩惱和挫折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道路上的迷茫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鼓勵與引導……。長此以往,自卑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加深。與此同時,留守兒童處在青少年形成道德情感發展的特殊時期,長期得不到認可的話就極易形成懦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觀等消極情緒。留守兒童在最離不開父母監護的時候,父母卻離開了他們,盡管有隔代長輩或其他親戚朋友的照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關系不同。由于隔代教育的影響或親友對自己孩子與他們之間差別對待等多種因素的存在,造成留守兒童普遍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自閉且逆反心理強。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留守兒童對他人排斥心理強,甚至表現出極度的不自信。

(三)道德行為失範,積惡成習

留守兒童的社會交際面因為沒有父母的參與而狹窄,並且農村經濟條件有限,缺乏課外文化娛樂活動,再加上得不到家長及監護人有效的情感疏導,這很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生活寂寞,思想空虛。為了排解寂寞空虛,他們很容易染上一些惡習。另外,在農村,大多數隔代監護人自己的法律意識相對淡薄,對于孩子的行為,隻要不犯大錯,他們一般都採取默認的態度。這使得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漠視學校對老師的要求。他們中旳不人自暴自棄,逃學、說謊、抽煙、欺負同學、亂花錢等行為時有發生,有的迷戀網咖和遊戲廳,與社會不良人員混在一起,甚至誤人歧途,甚至出現結伙搶劫、偷竊、行凶等犯罪現象。

二、影響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發展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

1.父母監管上的力不從心

為數眾多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內部親子之間存在了很多客觀因素,例如相處時間的不連貫性、空間上非直面性、溝通方式的片面性,而且互動頻率極低,使得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像正常父母那樣參與孩子的成長活動,這直接影響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培養。留守兒童的品德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規範的了解、認可到深刻地理解,使之成為自己的價值信念,從而形成穩定的品德。報道中的小可父母在她不到一歲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也就兩三次,自己有困惑從來不和父母交流。父母和孩子的長期分離和缺乏接觸,使孩子在身體和精神成長過程缺乏必要的指導和照顧,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和父母的之間的隔閡逐步加深。情感和心理失衡必然會導致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從而製約孩子的道德情感的發展。

2.隔代撫養中監護人的能力欠缺

父母外出務工,孩子一般由外公外婆或者阿公阿麼撫養。由于撫養人年老體衰,且文化素養不高,很容易產生交往障礙,引起思想摩擦和沖突。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隻知道在物質上滿足留守兒童,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對其約束較少。小可打人事件發生後,學校向小可的阿麼作了通報,其阿麼讓被打學生的家長“按住小可打一頓,也往她嘴裏吐痰”。由此可見,監護人缺乏對其進行正確的品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過分依賴學校

大多數農村兒童的父母都認為,孩子的教育責任完全在學校。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自己則忙于賺錢,對孩子的品德發展漠不關心,完全指望學校的管理和約束。但由于農村物質條件有限,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受到製約,農村學校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力不從心。

(二)農村學校管理不完善

1.學校教育受“應試教育”的束縛

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以“升學率”或文化課成績作為核心,往往重智育輕德育。留守兒童的道德認識不足、道德情感脆弱、道德行為不規範,這些需要德育課程的引導。而事實是,農村學校的德育課程課形同虛設,班會也常常被科任老師侵佔,其它的德育措施更多的則是放任自流。農村學校教師的教學工作繁重,又沒有專職的留守兒童管理員,幾乎無暇召開臨時監護人會議,也很少對孩子進行家訪,導致這些親職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

2.學校缺乏相應的教育機製

從現實情況看,學校的義務教育經費隻能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有專項資金投人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動,使得許多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行動成了一種空洞的口號。留守兒童是學校裏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一個弱勢群體,在品德形成上需要教師多加幫助和關心,但學校很少考慮他們的特殊性,和其他孩子一樣對待,沒有採取相應的特別措施,對他們的教育針對性不強。

(三)社會消極環境的影響

《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指出:“社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社會環境的優劣對未成年人的品德塑造至關重要。然而,現今的農村環境未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道德環境。縱觀近幾年的新聞報道,關于留守兒童的犯罪的報道屢見不鮮。由于缺乏指導,留守兒童自身也缺乏判斷能力,他們很容易從電視節目中、校外閒雜人員那裏受到消極的影響,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我國一直以來在戶籍管理製度上實行城鄉兩種製度,這成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進城接受教育的絆腳石。近幾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準有了較大提高,但城鎮卻沒有為留守兒童教育提供更好的社會條件支持,這也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品德問題突出的原因。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品德發展問題的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品德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加強合作,齊抓共管。

(一)留守兒童的成長需要家庭給予更多重視

1.積極加強溝通聯系,增進親子感情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子女與父母的聯系過少、缺乏溝通管教引起的。首先應該使留守兒童和其父母認識到該問題的嚴峻性,為了使孩子健康成長,作為父母,應該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父母應創造條件盡量多與孩子交流,如多打電話,及時溝通;利用網路影片等,及時了解孩子思想感情的變化,採取應對策略,增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減少“留守”給兒童帶來的孤獨感,讓孩子形成家庭歸屬感。141父母除了去關註孩子,也應有意識的讓孩子關註父母所處的外面的精彩世界,開闊孩子的眼界,也讓孩子體會到在外面掙錢的辛勞等等。

2.要轉變家教觀念,最佳化教養方式

家長要深入的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道德形成方面所起的十分關鍵的作用,不但要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與人為善、勤勞樸實等優秀品德的教育。父母偶爾回家和孩子相處時也要註意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應樹立良好形象,切不可行動魯莽或語言粗俗。長輩要把優秀的道德品質一點一滴的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從而在主觀上遏製不文明、不道德甚至不法的行為。比如父母不要僅僅給孩子金錢,更要培養子女對金錢的正確消費觀,避免孩子由于缺乏教導而產生賭博、上網、浪費等不良行為。

3.祖輩要與時俱進,加強教育意識

祖輩年齡偏高,大多在60歲以上,精力有限,兒女外出打工,在家中不但要替子女種田,還要照顧孩子,因為孩子是隔代撫養,容易因補償心理對孩子溺愛、護短。而且祖輩的文化水準一般較低,大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正規教育,在家主要是務農,教給孩子過多的老經驗,包括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老人保守的思想、陳舊的觀念,不利于孩子創新性的形成。因此對孫輩的教育,要跟上情勢,轉變教育觀念,認真負起責任,做到嚴愛結合,不能嬌生慣養,同時加強對孩子安全方面的監護。祖輩應想方設法填平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多與孩子進行感情交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孩子,加強對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要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其父母多接觸,疏通感情,兩代人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二)留守兒童的發展需要改進學校教育

1.轉變學校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農村學校大多都還停留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上,隻註重基礎知識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不註重道德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基本上以成績的好壞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好壞,甚至放棄了對成績差的學生的教育。另外由于個別老師貭素較低,對學生任意辱罵,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對學生品德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學校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應該隻以分數的髙低來衡量學生的好壞,而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孩子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和向上的精神生活。

2.建立相應的管理機製

留守兒童的精神世界因為少有父母的參與而顯得閉塞,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德育問題就要想方設法的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而這個任務很大一部分要靠學校去承擔。學校應建立一套成熟的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機製,比如健全寄宿製度,製定動態的檔案檢測製度,配備心理輔導教師,鼓勵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等。3.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對家庭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來說,和同伴群體的友好相處,是他們最大的慰藉。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滿足留守兒童旳箱求。創設條件並鼓勵學生參加文藝活動、興趣活動小組、勞動實踐、志願者、社會調査等校內外活動,改善留守兒童孤僻、內向的性格,學會主動與人交流,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並在實踐活動中認識社會、了解國情,感受快樂,陶冶悄操。

(三)留守兒童的德育需要社會各層面共同構建

1.完善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扶助工作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改善和健全機製,實施對留守兒童的有效監護。如放松外來務工子弟進城接受教育的限製,允許在城市工作外來務工的子女接受當地的公辦教育。

2.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環境

凈化農村風氣,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好的校園周邊環境。要依法加強對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嚴格執行中國小校園周邊200米內不得有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營業性網咖等;[5加強治安管理,嚴查在學校周邊搗亂的社會閒雜人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免受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蝕。

作者:李曉麗單位:鄭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三)

一、留守兒童情緒性行為發展特點及成因分析

經研究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情緒性行為問題因性別而表現不同。通常男生表現為攻擊性、情緒不穩定的現象較多,女生多表現為抑鬱焦慮、自卑退縮、學習壓力大等。同時,年齡階段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性行為亦不相同,中國小階段的留守兒童,其情緒性行為問題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即處于三、四、五年級的留守學生,其情緒性行為表現較為明顯,年齡較小時,由于心智等發育因素的影響,表現不強烈,相反,國中階段年齡較大的留守學生,由于心智逐漸成熟且經過長時間的學校情感教育,會逐漸呈現好轉趨勢。這說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情緒性行為問題教育應主要集中在國小及國中的最初階段,這樣效果更好。產生這些情緒性行為的原因除了父母、家庭因素之外,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和對父、母親的安全性依戀也是這些問題形成的主要構成因素。就目前的留守兒童問題調查研究分析來看,造成情緒性行為問題的後續原因,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征處在主要地位。調查統計顯示,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處于人格形成與性格轉變的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特別需要長輩的關愛和引導,這其中父母的引導佔據很大份量。鑒于農村的社會組成及家庭組成特點,父母在子女的教育與引導中佔絕大部分比例,其他長輩的教育與影響微乎其微。因而長期與父母處于分離狀況,導致這部分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情感交流和關懷,一些不良情緒也就應運而生,長期積累,就會產生認知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心理成長方面的異常,出現情緒性行為。而實際調查研究顯示了,父母進城務工造成的家庭情感缺失、家庭環境的惡化是他們不良人格特點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校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1.葉瀾教授認為:學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學校對待留守兒童,應直面其家庭情感的缺失,要求教師尊重、信任和愛護他們,一視同仁,使他們感覺到教師平等的關愛。

2.教師組織、參與每個學生實際情況的信息調查並記錄檔案,重點關註留守兒童,然後根據這些檔案信息,堅持因材施教,對于留守兒童情感缺乏狀況,需進行獨特的情感教育。

3.學校應該行使教育的權利,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環境。而寄宿製可以實現對這部分留守兒童更好的監控和規範,學校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推行學校寄宿製,營造良好的人際心理氛圍,以降低家庭社會功能弱化的影響。

(二)留守兒童情緒性行為策略思考

1.從思想教育進行強化,提高學校的科學管理水準,平等對待每位學生,關註留守兒童,給予他們充足的愛,從而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溫馨的大家庭,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確的是非觀和判斷力。

2.學校應發揮教育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並利用自己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和權利,與學生家庭建立靈活多樣的家校合作模式,融合兩者的優勢,彌補個體不足,從而確保學校的教育與家庭的教育始終處于一個方向。

3.教師不能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要善于表揚留守兒童,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以幫助其樹立自信。比如,教師可為每個學生創造合適的施展才華的舞台,並表揚、鼓勵他們,從而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真正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4.班級是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既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家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班集體的力量,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品質。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班集體活動,使之在集體活動中感受到溫暖與快樂。

作者:李建花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沙井鎮中心學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