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十二

利涉大川
【原文】
《易》①卦辭稱“利涉大川”者七,“不利涉”者一。爻辭稱“利涉”者二,“用涉”者一,“不可涉”者一。《需》、《訟》、《未濟》,指《坎》體而言。《益》、《中孚》,指《巽》體而言。《渙》指《坎》、《巽》而言。蓋《坎》為水,有大川之象;而《巽》為木,木可為舟楫以濟川。故《益》之彖②曰:“木道乃行”,《中孚》之彖曰“乘木舟虛”,《渙》之彖曰:“乘木有功。”又舟楫之利,實取諸《渙》,正合二體以取象也。《謙》,《蠱》則中爻有《坎》,《同人》、《大畜》則中爻有《巽》。《頤》之反,對《大過》,方有《巽》體,五去之遠,所以言“不可涉”,上則變而之對卦,故“利涉”雲。

【注解】
①《易》:《易經》,又名《周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經由周文王的整理和註述,輯錄成冊,成為一部謹嚴的哲學著作。
②彖:《易經》中解釋卦義的文字。

【譯文】
《易經》的卦辭說到“利涉大川”的話有七次,“不利涉”的話一次。爻辭說到“利涉”的話有兩次,“用涉”的話一次,“不可涉”的話一次。《需》卦、《訟》卦、《未濟》卦中的話,是針對《坎》卦的卦體而說的。《益》卦、《中孚》卦是針對《巽》卦的卦體而說的。《渙》卦則針對《坎》卦、《巽》卦而說的。《坎》卦的象義是水,有大河的取象;而《巽》卦的象義是木,木可以做成船和槳來渡河。因此《益》卦的彖傳說:“木道乃行”,《中孚》卦的彖傳說:“乘木舟虛”,《渙》卦的彖傳說:“乘木有功。”另外,船和槳的便利,實際上是取象于《渙》卦的,《渙》卦正是合《坎》(水)、《巽》(木)兩個卦體來取象的。《謙》卦、《蠱》卦則是中爻有《坎》卦,《同人》卦、《大畜》卦則是中爻有《巽》卦。《頤》卦的陰爻陽爻反過來,就變成對卦《大過》卦,變成《大過》卦才有了《巽》卦的卦體,九五爻與《巽》卦卦體離得太遠,所以說“不可涉”,上位的經卦如果陰陽爻互變,就變成對卦《巽》卦了,所以說“利涉”。

光武帝棄馮衍
【原文】
漢室中興①,固皆②光武之功,然更始③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④,北面⑤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詔令罷兵,辭⑥不受召,于是始貳⑦焉。更始方困于赤眉⑧,而光武殺其將謝躬、苗曾,取洛陽、下河東,翻⑨為腹心之疾。後世以成敗論人,故不復議。予謂光武知更始不材⑩,必敗大業,逆取順守,尚為有辭。彼鮑永、馮衍,始堅守並州,不肯降下,聞更始已亡,乃罷兵來歸,曰:“誠慚以其眾幸富貴。”其忠義之節,凜然可稱。光武不能顯而用之,聞其言而不悅。永後以他立功見用,而衍終身擯斥,群臣亦無為之言者,吁!可嘆哉!

【注解】
①中興:國家由衰退到復興。
②固皆:固然都是。
③更始:即更始帝劉玄,字聖公。南陽蔡陽人,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公元25年,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年號更始。他才能平庸,性格懦弱。更始三年,赤眉軍進攻,劉玄投降,被封畏威侯,不久改封為長沙王。十二月,被赤眉將張昂派人縊死。
④爵秩:爵祿。
⑤北面:對人稱臣。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朝見君主則面朝北,所以對人稱臣稱為北面。
⑥辭:推辭,退卻。
⑦貳:背叛,變節。
⑧赤眉:新莽末年山東東部興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為和綠林相區別,用赤色染眉,故稱赤眉軍,主要力量是貧苦農民。赤眉興起後,勢力急劇壯大,幾年間,發展到十萬人以上。但終被劉秀勢力所擊敗。
⑨翻:翻轉過來,此處指反而。
⑩不材:不能成才。
逆取順守:以武力奪取天下,用文治治理天下。
罷兵:停戰收兵。
顯:使其顯貴。
擯斥:排擠,排斥。

【譯文】
漢朝衰微而又復興,固然都是光武帝的功勞,但是更始帝劉玄即天子位之後,光武帝接受了他的封爵官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軍,但光武帝推辭不受召見,在這時開始有了二心。正當劉玄被赤眉軍圍困時,光武帝卻殺了他的將領謝躬、苗曾,攻取洛陽、打下河東,反而成了劉玄的腹心之疾。後代根據成功或失敗來評論人,因此不再議論。我認為光武帝知道劉玄不成才,一定會敗壞大業,因此用武力奪取政權,用文教治理天下,還算可以辯解。那鮑永、馮衍,開始時堅守並州,不肯投降,聽到劉玄已死,才停戰來歸順光武帝,說道:“我實在慚愧帶領我的部眾來幸得富貴。”他的忠義節操,威嚴正氣,值得稱贊。光武帝不能提拔重用他,聽到他的言談就不高興。鮑永後來因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馮衍卻終身被擯棄排斥,大臣們也沒有誰替他說話的,唉!可嘆哪!

逸詩書
【原文】
逸《書》、逸《詩》①,雖篇名或存,既亡其辭,則其義不復可考②。而孔安國③註《尚書》,杜預註《左傳》,必欲強為之說,《書》“汩作”註雲“言其治民之功”,“咎單作《明居》”註雲:“咎單,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傳》“國子④賦轡⑤之柔矣”註雲“義取寬政以安諸侯,若柔轡之御剛馬”,如此之類。予頃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穎⑥為《書》學諭,講“帝釐下土”數語,曰:“知之為知之,《堯典》《舜典》之所以可言⑦也;不知為不知,《九共》、《槁飫》略之可也。”其說最純明可嘉⑧,林君有《書解》行于世,而不載此語,故為表出之。

【注解】
①逸:散失。《書》:《尚書》。《詩》:《詩經》。
②考:考證。
③孔安國:孔子的十一世孫,約漢景帝元年到昭帝末年間在世,跟隨申公學《詩經》,又跟隨伏生學《尚書》。漢武帝末年,魯共王在孔子的舊宅中發現了古文《尚書》、《禮記》、《論語》,都是科鬥文字,當時沒人能夠認識。隻有孔安國能解,用當時的文字將尚書主解出來,一共有58篇。
④國子:公卿大夫的子弟。
⑤轡: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⑥林之奇少穎:林之奇,字少穎。
⑦可言:可以解說。
⑧可嘉:值得嘉獎、表彰。

【譯文】
散失的《尚書》、散失的《詩經》,雖然有些篇名留存著,但既然它的內容亡逸了,那麽它的意義就不再能夠考證了。可是孔安國註《尚書》、杜預註《左傳》一定要想給它們作出解釋。《尚書》的“汩作”,孔安國注解說,“這是說他治理邊疆功勞”,“咎單作《明居》”,註解說:“咎單,是管理土地的官,寫了《明居》,是關于民法的。”《左傳》中“國子賦轡之柔矣”,杜預註解道:“它的意義在于,要用寬松的政治來使諸侯安定,就像柔軟的韁繩駕馭剛烈的駿馬一樣。”像這一類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學教授時,林之奇(字少穎)做了《尚書》學的教諭。在講“帝釐下土”幾句的時候,他說:“知道就是知道,這就是《堯典》、《舜典》可以解說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這種觀點是最精純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書解》流行在社會上,可是沒有寫上這幾句話,因此我為他發表出來。

虎夔藩
【原文】
黃魯直《宿舒州太湖觀音院》詩雲:“汲①烹寒泉窟,伐燭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甚新,其意蓋言抵觸之義,而莫究②所出。惟杜工部③《課伐木》詩序雲:“課隸人入谷斬陰木④,晨征暮返,我有藩籬,是闕是補,旅次⑤于小安。山有虎,知禁⑥。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突。夔人屋壁,列樹白桃,鏝焉牆,實以竹,示式遏。為⑦與虎近,混淪⑧乎無良賓客。”其詩句有雲:“藉汝跨小籬,乳獸待人肉。虎穴連裏閭,久客懼所觸。”乃知魯直用此序中語。然杜公在夔府所作詩,所謂“夔人”者,述其土俗⑨耳,本無抵觸之義,魯直蓋誤用之。又《寺齋睡起》絕句雲:“人言九事八為律,儻⑩有江船吾欲東。”按《主父偃傳》:“上書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諫伐匈奴。”謂八事律令而言,則為字當作出聲讀,今魯直似以為平聲,恐亦誤也。

【注解】
①汲:汲水,打水。
②究:追究。
③杜工部:杜甫,因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所以常被人稱作杜拾遺、杜工部。
④課:監督。陰木:山陰的樹木。
⑤旅次:旅途中小住的地方。
⑥禁:畏忌。
⑦為:因為。
⑧混淪:弄混,混淆。
⑨土俗:民土風俗。
⑩儻:通“倘”,倘若,如果。

【譯文】
黃魯直《宿舒州太湖觀音院》詩寫道:“汲烹寒泉窟,伐燭古松根。相戒莫浪出,月黑虎夔藩。”“夔”字非常新奇,它的意思大概是抵觸的意義,可是沒有人追究它的出處。杜甫《課伐木》詩的詩序說:“督促罪犯到山谷中砍伐山陰的樹木,早上出去,晚上回來。我們有籬笆,哪兒缺了就在哪兒補上,居處的地方于是能夠稍得安寧。山上有老虎,老虎也知道畏忌。如果它依仗著堅利的爪牙,一定會在天色黑時來沖撞的。夔州人的房屋牆壁,是排列著的白桃枝,塗上泥而成為牆的,當中用竹子填實,用來表示阻遏。因為跟老虎離得近,常把老虎和賓客到來的聲音弄混。”這首詩的詩句說:“藉汝跨小籬,乳獸待人肉。虎穴連裏閭,久客懼所觸。”由此可知黃魯直是用這首詩的詩序中的話。然而杜甫在夔州府所作的這首詩中,所謂的“夔人”,是記述當地的風土民俗罷了,本來沒有抵觸的意義,黃魯直大概是錯用了這個字。另外,《寺齋睡起》這篇絕句說:“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考察《主父偃傳》,原話是“上書說了九件事,其中八件都是談論律令的,一件事是諫伐匈奴的”,意思是八件事是就律令而說的,那麽“為”字應該讀成去聲,現在黃魯直似乎是認為該讀平聲,恐怕也錯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