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十六

文章小伎
【原文】
“文章一小伎①,于道未為尊。”雖杜子美有激而雲,然要為失言,不可以訓。文章豈小事哉!《易·賁》之彖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子稱帝堯煥乎有文章。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詩》美衛武公,亦雲有文章。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聖賢,桀、紂、幽、厲之昏亂,非《詩》、《書》以文章載之,何以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之,非孔子以文章翼之,何以傳?孔子至言要道,托《孝經》、《論語》之文而傳。曾子、子思孟子傳聖人心學,使無《中庸》及七篇之書,後人何所窺門戶?老、庄絕滅禮學,忘言去為,而五千言與《內篇》、《外篇》極其文藻。釋氏之為禪者,謂語言為累,不知大乘諸經可廢乎?然則詆為小伎,其孔子理謬矣!彼後世為詞章者,逐其末而忘其本,玩其華而落其實,流宕自遠,非文章過也。杜老所雲“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②”,“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韋”,“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多指詩而言,所見狹矣!

【注解】
①伎:技巧。
②致身:慎獨、磨煉的意思。

【譯文】
“文章一小伎,于道未為尊。”這兩句詩雖然是杜甫有所感而發,但是應該算是失言,不足為訓。文章難道僅僅是小事嗎?《易·賁》的彖辭中說:“剛柔互相交錯,就形成天文,以文明之道立身處事,形成人文。觀察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用以體察一年四季的時令變化;觀察人間詩書禮樂等典章製度,以此來教化天下。”
孔子稱贊帝堯的文物製度光明燦爛。子貢認為:“老師的文章,我們可以領悟。”《詩經》中贊美衛武公,也稱其能做文章,可以遵守禮儀規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賢明君主的光輝業績,夏桀、殷紂王、周幽王、周厲王等昏君的醜惡嘴臉,沒有《詩經》、《尚書》等通過文章的形式記載下來,如何能流傳後世呢?伏羲畫八卦,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如果不是孔子用文章的形式作《十翼》來進行解說,後世怎麽理解呢?孔子的高明深刻的道理,是寄托在《孝經》、《論語》的文字形式中得以流傳的。曾子、子思、孟子傳授孔聖人的儒家學說,假使沒有《禮記》的《中庸》和七篇《孟子》等書,後代的人從哪裏窺其門徑?老子、庄子主張消滅禮儀製度,狂妄地說什麽無為,可是五千言的《道德經》和分內、外篇的《庄子》卻又極盡文藻之能事。佛門弟子參禪,說語言是累贅,不知道大乘諸經典是否可以廢棄?既然如此,那麽詆毀為小道,其理由是荒謬的!那些後代的做文章的人,隻註意它的表面形式卻忘了寫文章要載道的根本目的,僅僅追求文辭的華美卻忽視其內容,並形成風氣,彼此推波助瀾,以至越走越遠,這不是文章本身的過錯。杜甫所說的“文章千古事”,“已似愛文章”,“文章日自負”,“文章實致身”,“文章開宎奧”,“文章憎命韋”,“名豈文章著”,“枚乘文章老”,“文章敢自誣”,“海內文章伯”,“文章曹植波瀾闊”,“庾信文章老更成”,“豈有文章驚海內”,“每語見許文章伯”,“文章有神交有道”,如此之類,大多是指詩歌,其見識不免有些狹窄了。

前代為監
【原文】
人臣引古規戒,當近取前代,則事勢相接,言之者有證,聽之者足以監。《詩》曰:“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曰:“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又曰:“我不可不監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周公作《無逸》①,稱商三宗,漢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項氏所以失天下,命陸賈著秦所以失天下。張釋之為文帝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賈山借秦為喻。
賈誼請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觀之。魏鄭公上書于太宗雲:“方隋之未亂,自謂必無亂;方隋之未亡,自謂必無亡。臣願當今動靜以隋為監。”馬周雲:“煬帝笑齊、魏之失國,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齊、魏也。”張玄素諫太宗治洛陽官曰:“乾陽畢功,隋人解體,恐陛下之過,甚于煬帝。若此役不息,同歸于亂耳!”考②《詩》、《書》所載及漢、唐諸名臣之論,有國者之龜鏡也,議論之臣,宜以為法。

【注解】
①《無逸》:傳說為周公所做。無逸:不要貪圖安逸,是周公告誡成王的言論。
②考:考證。

【譯文】
大臣引述古代的事例來規勸君主時,應當選取當時時代較近的前代史實,這樣事勢相接,勸說的人能提出具體而有力的證據,聽的人也可引以為戒。《詩經》說:“商朝的借鏡不遠,在夏後之世。”《周書》說:“現在商朝已經葬送了自己的社稷,我們周朝能不深深地引以為鑒嗎?”又說:“我們不能不以商朝為借鏡。”又說:“殷朝承受天命的時間已久,因為不敬天命,不修其德,以致過早地亡了國。”周公在《無逸》中稱頌商朝的三位國王。漢高祖命群臣談論自己為什麽能得天下,項羽為什麽失天下。又命陸賈撰文論述秦朝滅亡的原因。張釋之為漢文帝講解秦、漢之間的歷史,以此證明秦朝之所以失敗,漢朝之所以成功的緣由。賈山借秦朝作比喻,來說明朝代更替的原因。
賈誼建議請君主閱讀有關商朝、周朝和秦朝的史書。魏徵在給太宗皇帝的上書中說:“當隋朝尚未動亂的時候,自以為天下必定不會亂;當隋朝尚未亡的時候,也自以為必定不會亡。我希望現在的舉措應以隋朝為鑒。”馬周說:“隋煬帝嘲笑齊、魏亡國,可是今天看隋煬帝,也如同煬帝看齊、魏一樣。”張玄素對唐太宗整修洛陽宮進諫說:“乾陽宮修成,隋朝瓦解,我擔心陛下的過失比隋煬帝還要嚴重。如果這項工程不停,唐朝也將與隋朝一樣陷于動亂!”《詩經》和《尚書》所載,以及漢、唐諸名臣的論述,的確可以作為擁有國家之人的一面鏡子,負責諫議的大臣們也應當深入地學習,用心體會。

【評析】
《容齋隨筆》共十六卷,成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洪邁前後共用十八年精力完成。
作為一個勤奮博學的士大夫,洪邁一生涉獵了大量的書籍,並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作者在《容齋隨筆》卷首開宗明義:“餘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先後,無復全次,故目之曰隨筆。”該書問世之際便震動朝野,就連當朝皇帝趙眘也對其愛不釋手,將其作為自己的案頭書。《宋史》稱洪邁“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