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272)

1、被斥責的勤奮

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什麽?”學生回答:“在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

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麽時間用于思考?”

勤奮的學生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遍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極不情願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于思維在低水準的層次上徘徊,最終一無所獲。

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

2、苦難是道加法題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團老總,在40歲以前,窮困潦倒,家徒四壁,沒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隻身下海,從小本生意開始,在短短的十年內,把一家手工作坊擴張成了資產達億元的私營企業。

有記者採訪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穩定的生活環境,你現在的成就會更大。”

他沉默了一會兒,說:“也許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時生活在農村,沒有經受過那麽多苦難,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樣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會心安理得地過下去,絕不會開辦自的家庭作坊。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要感謝生活。”

苦難並不意味著永遠苦難,幸福也並不意味著永遠幸福。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處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美國曾對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區裏度過的。生活有時真的像魔術,會變幻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認識到苦難本身蘊涵著無盡的契機,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減法題,那麽答案你已經知道,它將減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認為它是一道加法題,那麽演算的結果可能就是一個無窮數。

3、一加一可以大于二

一個猶太人如此教導兒子:“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于2的時候,你就應該想到大于2。”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而產生的大堆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有人應標,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

猶太人的兒子當時正在法國旅行,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即終止了休假,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他一言不發,立即與政府部門簽下了協定。

訊息傳開後,紐約的許多運輸公司都在偷偷發笑,他的許多同僚也認為廢料回收吃力不討好,能回收的資源價值也實在有限,這一舉動實乃愚蠢之極。

當這些人在看笑話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舊木料則加工成底座,廢銅、廢鋁的邊角料則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他甚至把從女神像身上掃下來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

這些廢銅、邊角料、灰塵都以高出它們原來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賣出,且供不應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

商業化的社會永無等式可言,當你抱怨生意難做時,也許有人正在點鈔票而累得氣喘吁吁。這裏面的奧妙在于:你認為1加1等于2,而他則堅持1加1可以大于2。

4、沃爾瑪:不看文憑

排名全球500強之首的美國零售帝國沃爾瑪,被管理界公認為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司之一。《財富》雜志評價它“通過培訓方面花大錢和提升內部員工而贏得僱員的忠誠和熱情。管理人員中有60%的人是從小工做起的。”在沃爾瑪,很多員工都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擁有一張MBA文憑,並不見得能夠贏得高級主管的賞識,除非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傑出的工作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但這並不是說公司不重視員工的貭素,相反,公司在各方面鼓勵員工積極進取,為每一位想提高自己的員工提供接受訓練和提升的機會。在一般零售公司,沒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根本不會被考慮提升為經理,而在沃爾瑪,經過六個月的訓練後,如果表現良好,具有管理好員工、管理好商品銷售的潛力,公司就會給他們一試身手的機會。先做助理經理,或去協助開設新店,如果幹得不錯,就會有機會管理一個分店。因此,今天的沃爾瑪公司的絕大多數經理人員,產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訓計畫,是從公司內部提拔起來的。

5、永遠做一個勤奮的人

在美國,有一個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裏,幾乎都做著同一件事:天剛放亮,就伏在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這個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國際上著名小說大師。

斯蒂芬·金的經歷十分坎坷,他曾經潦倒得連電話費都交不出,電話公司因此而掐斷了他的電話線。後來,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整天稿約不斷,常常是一部小說還在他的大腦中儲存著,出版社高額的定金就支付給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大富翁了,可他仍然是在勤奮的創作中度過的。

斯蒂芬·金的秘訣很簡單,隻有兩個字:勤奮。一年之中,他隻有三天時間是例外的,不寫作。這三天是:生日,聖誕節,美國地球反擊戰(國慶節)。勤奮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永不枯竭的靈感。學術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勤奮出靈感。”

6、失敗不是句號

有家企業招聘文職人員,招聘過程十分簡單,就是讓每個應聘者講一則生活、工作中失敗的故事。應聘者當中,不乏博士、碩士,但最後他們都被一位中專生擊敗。

這位中專生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她說,她中專畢業後,來到深圳,應聘在一家公司任秘書。公司很大,員工也多,每月中旬老板都要例行向員工講一次話。有一次,老板的秘書出差,講話稿由她起草。寫好之後,老板忙于事務沒有看稿,時間到了便匆匆講了,結果讀錯了幾個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氣,便將她辭了。

經打聽她才知道,老板的文化程度不高。當年老板闖深圳的時候,僅僅隻有國小文化程度。為此,她自責自己,要是在那些難認的字的旁邊註上同音字就好了。

“這不是你的錯。”有人同情她說。“不是我的錯,但至少說明,我不是一個合格的秘書。因為秘書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吃透領導,我對他了解不夠,就是我的錯。” “那是你應聘的時間太短。”又有人為她辯解。“這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我的工作主動性不夠。”

這時,總經理宣布她被錄取了。

7、中國的各種別稱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中國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註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渥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于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于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于戰國時代“九州”的範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啓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隻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隻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隻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8、給中文一點空間

近日,全國高等語文教學及教材改革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全國20所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一致呼吁,希望社會和高校能多給中文一點空間。盡管被定為基礎性的公共課,但由于定位模糊而廣受爭議,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被一再壓縮甚至被相當部分高校取消的大學語文獲得重新定位。

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全國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學生開設的大學語文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在不少高校的理科院系,大學語文一再被擠壓,甚至被取消。大學語文的教師隊伍也日益邊緣化,他們往往學歷最低,職稱最低,自我評價也最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近幾年來理工科學生的語文水準大大下滑,大學生的人文貭素教育在近段時間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王寧深有感慨地說,無論現在的大學生學什麽專業,打算將來做什麽職業,都不能讓他們對中文陌生,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陌生。

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呼吁,漢語教學日趨尷尬,希望能多關註一下大學語文。“我們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對他們的外語水準有一定的要求,但他們的漢語水準如何,就沒人管了。”這聽起來有點荒唐,但卻是事實。專家們指出,一方面是漢語的國際地位在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成為熱門專業,一方面是國內漢語教學的地位在下降,大學生、包括研究生的漢語水準普遍下降。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不無憂慮地提到,現在的大學生讀書很少,尤其不讀經典,大都是看雜志或是上網流覽信息;對于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英語,其次才是專業課,用在英語上的時間是專業課的六倍以上。他表示,要給中文一點空間,不然,貭素教育就無從談起。

9、讀書是一種回味

之于讀書,回味似乎更雋永更厚重。回味,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細細思量裏,讀書人款款走進智慧的芳圃,採擷思想的精華,暢然有了不受名韁利鎖束縛的自由。明代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會無一點塵。”不斷誦讀,不斷回味,還怕品不出書魂、書香、書韻?

回味,需要反復咀嚼且品味。回味書中的情節、細節,哪怕是一句話,有時都可令讀書人以為哲理無窮,視為至寶。

回味,有時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模糊;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乃回味的一種境界。

有人提出,讀書最好是進入邊緣狀態,既能深入其中,又能冷眼旁觀。實現這一目標,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說,回味是一種雜糅、磨合、交流的手段的話,那麽讓各種風格與精神資源之間進行反復搗弄,這樣就能讓讀書人的思維顯得飽滿,其精神世界富于彈性.

10、別剝削孩子的勞動

據媒體報道,深圳一國小近日開展體驗教育,專門組織學生爭當“皮鞋美容師”和“小小按摩師”。作為教育的內容之一,孩子們平時得給老師擦皮鞋和按摩。學生們的“服務”,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也引起了各方的爭議。

如果把學生這種“服務”的對象換成自己或父母,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因為,自己擦自己的皮鞋,鍛煉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如果是給父母擦皮鞋或按摩,是報答養育之恩,為父母分擔勞動,也理所應當。可是,對老師就不同了。師生的關系是教學關系,不能讓學生進行無償“服務”。老師自己也知道“擦皮鞋和給人按摩都是很髒、很累的活,一般沒人願意幹。”老師平日要得到這些“服務”,要麽花時花力自己動手,要麽花錢獲得,而現在卻無償從學生這裏得到,這是不公平的。

學生的任何勞動隻要不是出于公益目的,校方和社會都不能無償佔有。該校“開展體驗教育”出發點是好的,但忽視了這實質上是老師對學生勞動的一種不平等“剝削”,因此這種做法是不妥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