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260)

1、過不了河,就摘一個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天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個個目瞪口呆。隻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唯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唯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

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香港有位億萬富翁,創業之初,曾接連遇到了港島經濟危機、股東拆台的沖擊,瀕臨破產的邊緣。“過不了河,就摘一個蘋果”,他想到了上面的那個故事。一番深思熟慮,他猛然發現了“蘋果”的禪心,獲得了這樣一條教訓:渡河之前,一定要準備遊一個來回的力量,即使發生不能上岸的情況,也能平安而返臨危不敗。這條教訓被他奉為經商做人的準則,由此踏上了成功的彼岸。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者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歷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

2、猶大的面孔

幾世紀前,一位大畫家為西西裏城裏一大教堂畫幅壁畫,畫的是耶穌的傳記。他費了好幾年功夫,壁畫差不多都已畫好,就隻剩下兩個最重要的人物:兒時的基督和出賣耶穌的猶大。

有一天,他在老城區裏散步,看見幾個孩童在街上玩耍,其中有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他的面貌觸動了這位大畫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許很髒,卻正是他所需要寫生的面龐。

那小孩被畫家帶回了家,日復一日,耐著性子坐著給他畫,終于畫家把聖嬰的臉畫好了。

但是這位畫家仍然找不到可以充當猶大的模特兒。一年又一年過去了。他深怕這一幅傑作會功虧一簣,所以繼續不斷地物色。

這幅傑作沒有完成的情形,傳遍遐邇。許多人自以為面目邪惡,都毛遂自薦,替他充當猶大的模特兒,但都不是老畫家心中的猶大:不務正業、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一天下午,老畫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當自斟自酌的時候,一個形容憔悴、衣衫襤褸的人搖搖晃晃地走了進來,一跨進門檻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討叫嚷。老畫家把他攙了起來,一看他的臉,不禁大吃一驚:這幅嘴臉仿佛雕鏤著人間所有的罪惡。

老畫家興奮至極,就把這個放浪的人扶了起來,並對他說:“你跟我來,我會給你酒喝,給你飯吃,給你衣穿。”

現在,猶大的模特兒終于找到了,于是老畫家如醉如狂地一邊畫了好幾天,有時候連晚上也都在畫,一心要完成他的傑作。

工作正在進行的時候,那個模特兒竟起了變化。他以前總是神智不清,沒精打採的,現在卻神色緊張,樣子十分古怪。充血和眼睛驚惶地註視著自己的畫像。有一天,老畫家覺察到他這樣激動的神情,就停了下來,對他說:“老弟,你有什麽事這樣難過?我可以幫你的忙。”

那個模特兒低下頭,手捧住臉,哽咽起來了。過了很久,他才抬頭望著老畫家說:“您難道不記得我了嗎?多年以前,我就是您畫聖嬰的模特兒。

3、習慣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

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麽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

到底是怎麽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後隻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

牛應聲而動。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一個成功的人曉得如何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4、善于思考

有一年,市場預測表明:該年度的蘋果將供大于求,這使眾多的蘋果供應商和行銷商暗暗叫苦,他們認定:自己必將蒙受損失。聰明的甲卻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蘋果還在樹上時,他就把自己剪好的“喜”“福”“吉”“壽”等紙字貼在蘋果向陽的一面。由于貼了紙的地方陽光照射不到,蘋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跡——比如貼的是“喜”字,蘋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喜”字。

當別人還在愁自己的蘋果如何推銷時,而甲的蘋果卻早被搶購一空。

第二年,他的這一手,別人也都學會了,但是他的蘋果仍然賣得最火。原來,他的點子更絕:蘋果上不僅有字,而且還能鼓勵“青睞者”成系列購買,即他的蘋果可以組成一句甜美的祝福語:“祝您壽比南山”“祝愛情甜蜜”“永遠想念你”等等。于是,人們紛紛購買他的蘋果作為禮品送人。

5、一個轉身

大約十年前,周潤發主演了一部電影叫《縱橫四海》,裏面有一個鏡頭至今記憶猶新:“周潤發”在一次打鬥中,失去了雙腿,坐上了輪椅。他一直逃避著他愛的那個女人。而有一次,這個女人猝不及防地找到了他的住處,站在他的面前。他愣了一下,馬上轉動輪椅,轉過身,背對女人,緊接著,他又迅速轉過身來,望著女人,臉上竟是一片微笑,像深秋的陽光一樣,溫暖,迷人。那個女人流淚了沒有?不記得了。如果是我,一定會在那一刻淚流滿面——為那片刻之間的堅強和脆弱。

人生也是如此啊,有時候,我們隻需要一個轉身,隻要幾分鍾時間,喘息片刻,作一個小小的調整,小小的停頓,然後就可以從容地將心底的悲傷換作臉上的笑容。

看過一個女作家寫的文章,名字就叫不扶。說她在一個雨天,看到街上一個打扮入時的女人摔倒了,而她並沒有去扶她,怕給她造成尷尬,怕使她更加難堪。像那個轉身一樣,隻幾秒鍾時間,那個女人就從容站起,繼續前行。

而許多時候,好心的人們不願給我們轉身的時間和自由,非要將我們的一切探個究竟不可,使我們無處躲藏。所以,我們隻好將眼淚流在臉上,將脆弱和不堪呈現給別人———這樣恰恰加重了我們的痛苦。

人,有些時候,實在需要一個轉身,不被打攪地獨自悲傷。

6、隻要彎一次腰

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出門遠行,在路上發現了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揀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有聽見。耶穌沒說什麽,自己彎腰揀起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裏換了幾文錢,並用這些錢買了十幾顆櫻桃。出了城,兩人繼續向前走,沿途都是茫茫的荒野,看不到人煙,也找不到水源。耶穌猜到彼得渴得厲害,就故意弄掉一顆櫻桃。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掉。耶穌邊走邊掉,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幹,就將在更多的事上操勞。”

看了這個故事,人們大多哈哈一笑。可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太多像彼得那樣的人。

7、老鷹的再生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麽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

當老鷹活到40歲時,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它隻有兩種選擇:等死,或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

150天漫長的操練,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老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候新的喙出來。它會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來。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老鷹開始飛翔,重新得力再過30年的歲月!

8、水土太好的麻煩

19世紀的美國人大量種植從澳大利亞引進的桉樹以促進當地的林業。但後來美國人遭到了報復,以桉樹為基礎的企業紛紛倒閉。這種樹難于切割和加工:柱子總會沿徑向裂開;鋸下的板子會彎曲;裂紋會擴展開來,由于布滿莫名其妙的裂紋,因而無法把鋼軌釘上去。桉樹在美國生長極快,在3年內,1枚種子會長成直徑24釐米高14米的大樹。它吸收鄰近植物所需的水分,使其他植物窒息而死。而在澳大利亞,桉樹完全沒有上述劣跡。

原來,在澳大利亞,吃葉子的昆蟲和一些真菌會減緩桉樹生長速度。當其種子撒布到全球各地時,卻把這些天敵留在了家鄉。麻煩在于桉樹已經進化得適應這些天敵。在正常的害蟲配套下慢速生長時,桉樹的組織才是最最佳化的。

把澳大利亞一種優質木材變成美國的一種有害樹木,原因是美國的水土太好了,本來是棟梁之材的植物也逃脫不了成為廢材的命運。

9、高貴與自由

不久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偕夫人來到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小鎮度假。雖然是首相夫婦大駕光臨,但小鎮依然我行我素,該曬太陽的曬太陽,該談戀愛的談戀愛,每個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萊爾是個“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當一回事,因為眾生平等。布萊爾喜歡泡吧,小鎮惟一的一家酒吧老板絲毫不給面子,按預定計畫關門休假去了。不過,老板仍然很禮貌地在酒吧門口留下這樣一張字條:“歡迎布萊爾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現在我們在放假,假期結束後我們會回來的。很抱歉!”

另一件事是我姑媽從德國“帶”回來的:德國政府訂立新法規,要求豬農們必須遵守以下一些條例——豬農每天至少花20秒,即早晚各10秒,跟每一頭豬相處;每頭豬都必須接觸到光線,冬季時更要提供額外光源,以免它們心情憂鬱;給每頭豬提供兩三個木頭玩具或稻草人作為消遣,以防它們無事生非打架……這似乎有點難,但德國人做到了,因為法律是神聖的。他們信仰法律。

人的一生要面對許多人要經歷許多事,但無論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貴,其實這也不難,學會平視權威,你會變得氣宇軒昂,即高貴;學會尊重法律,你會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

10、自家孩子為何最愛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們撰文介紹說,他們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對“情人眼裏出西施”這一現象進行研究,並進而開始研究為什麽母親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也會覺得他們都是天下最可愛的這一現象。

科學家在試驗中讓20名母親分別觀看自家小孩以及其他孩童的照片,並同時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技術對受試者的腦部活動進行監測。結果科學家發現,當受試者面對自家小孩或是親友的小孩時,大腦中負責“批評”的區域思維活動明顯減弱,但負責“表揚”的區域思維活動則同時出現明顯增強,這最終導致了母親的評判標準出現了波動,評判結果也就具有明顯的主觀性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