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254)

1、家具問題

居裏夫婦結婚時,他們的會客室裏,隻擺著一張簡單的餐桌和兩把椅子。後來,居裏的父親來信對他們說,他準備送給他們一套家具,問他們需要些什麽樣的家具。

看完信後,居裏若有所思地說:“有了沙發和軟椅,就需要人去打掃,在這方面花費時間未免太可惜了。”

居裏對新婚妻子說:“不要沙發可以,我們隻有兩把椅子,再添一把怎麽樣?客人來了也可以坐坐。”

“要是愛閒談的客人坐下來,又怎麽辦呢?”居裏夫人提出反對意見。最後他倆決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2、冷靜是一種修行

“冷靜”其實是一種修行,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技術上的修行。一個人是否意志堅定,是否執著,是否有所成就,“冷靜”應是冰山之一角。松下幸之助認為“冷靜”是行銷員最好的貭素。我看冷靜應是所有人最好的素養。

杭州的一位馴獸師講過一個故事。他訓練了一隻獅子,平日裏十分溫順。但有一天他進籠與它交流,一進門,風就把籠門關上了,他下意識地摸了一下自己衣袋。這個動作被獅子誤解了,獅子突然怒吼起來,瞪著他。他心中一陣慌亂,知道獅子已經餓了一天,而剛才這個動作是敵意,如果獅子進攻他,他必死無疑。

他站在那兒不動,臉上露出了笑容,眼睛直視著獅子,時間一分一分過去,獅子慢慢從暴怒中恢復過來,舍下他一邊去了。

他用鑰匙輕輕開啟了籠子,剛走到外面,身子就軟倒了。冷靜是什麽?冷靜有時候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

3、尊嚴

2001年,法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對法國臭名昭著的強奸殺人犯喬治的審判。喬治在1997至1999年間,強奸並殘忍地殺害了7位少女。此案證據確鑿,既有基因鑒定,又有一位僥幸逃脫的被害人的指證。連罪犯的律師都放棄了替罪犯做辯護的努力。

法國沒有死刑,罪犯當判無期徒刑無疑。電視轉播畫面上,7位被害少女的家人自始至終坐在法庭上。記者採訪一位受害者的母親,問她究竟在等什麽,兩有空斑白的母親一字一淚地說:“我要他對我女兒說一聲‘對不起’。”

審判持續了15天,最後一天,罪犯終于承認全部罪行,並當庭對所有被害者家屬說:“對不起!”一時間,在場的人都松了一口氣,好像終于爭回了什麽。鏡頭轉向聽從席,又是那位母親,她仍然一字一淚地對罪犯說:“謝謝!”

那位母親認為,喬治受到的處罰是法律對他的懲處,而她死去的女兒的靈魂卻得不到真正的安慰,她執意要聽到喬治說“對不起”,用它作為為格尊嚴還給死去的女兒。得到了滿足的母親,所以要對喬治回一聲“謝謝”!

4、標準答案與集體作弊

我在美國讀研究生的第一個學期期末考試時,被教授污蔑為作弊。因班上還有一位中國女生,大胡子教授說作弊,是指我們兩人的問題部分的答案太過相似。那個大胡子教授平時就有點種族歧視的眼光。我剛掛了大胡子的電話,就接到那位女生的電話,我氣惱地說:“沒有作弊就是沒有作弊。中國人思維一樣,答題有規範,答案看上去相似有什麽奇怪的!”風波很快過去,那位女生得了優,我得了良。

這事過去好多年了,回想起來,大胡子搞不好真的挺委屈。如果熟悉美國教育方式,看到兩位性格思維行事完全不同的學生竟然答案高度相似,除了作弊,就隻能當天方夜譚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習慣了“標準”。答案必有“標準答案”,連評判也是有“標準”的。從國小直到大學,中國學生都學會了揣摩“標準”,留學到美國,潛意識地加以運用,就鬧出被人懷疑作弊的事來。

5、走眼

松下幸之助收到一封信件,內容大致如下:“我是一位眼鏡商人,前幾天,在雜志上看到了您的照片,因為您所配戴的眼鏡不大適合臉型,希望我能為您服務,替您裝配一副好眼鏡。”這是松下幸之助某篇隨筆中的一段。讀到這裏,我猜是一個無名小卒想借名人來自我炒作一番。

松下幸之助沒有答應對方,時間一久,他把這件事忘了。後來那位寫信人竟找上門來,是個60來歲的老人,松下終于同意了他的要求。

那家眼鏡店位于最繁華的地段,一切檢驗裝配都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那裏的店員訓練有素,一切跡象都顯示出那裏的品位很高,實力很大。松下幸之助問對方:“您的用意看來不隻是為了做生意,到底有什麽原因呢?”

老板笑著說:“因為您經常出國,假若戴著那副眼鏡出國,外國人會誤以為日本沒有好的眼鏡行。

為了避免日本受到這種低估,所以我才寫信給您。”

其答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什麽樣的胸襟,就有什麽樣的思維;有什麽樣的思維,就會對行動有什麽樣的解釋。我一邊感到慚愧,一邊也自我安慰:如此謙卑中的高貴,于今日比恐龍蛋化石還更珍稀,我的失誤也屬正常。

6、王魚

布拉特島的水域中,有一種王魚。

王魚有一種本領,能吸引一些較小的動物貼附在自己的身上,然後慢慢地吸收為自己身上的一種鱗片.其實那不是鱗,隻是一種附屬物。當王魚有了這種附屬物後,便會比沒有鱗的王魚,最少大出四倍。

可憐的是,當王魚到後半生時,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這種附屬物會慢慢脫離他的身體,使他重新回到原本那個較小的外形。

被剝奪了鱗的王魚,是非常痛苦難堪的。他無法再適應這個世界,遊動得也很不自然,最後他去自殘,往岩石上猛撞,然後掙扎數日,死去。凡是看過王魚慘死的人,都會覺得王魚太慘,也都會認為,他們不該選擇附屬物作為自身的鱗片。那本來就不是自己的。

作為人,一生中很多情景,確實很像布拉特水域中的王魚。

一個人的高位,一個人的名譽。當這一切到來時,確實會使人變為另一種模樣,比以往“高大”上數倍,就像王魚。問題是,它們總是要脫離你而去。王魚的可憐,往往也是我們的可憐。很多人嘗到了丟官的凄慘,嘗到了英雄不再的失落,嘗到了人世間種種必然返回的無法接受。世界上的一些耀眼政客、馳騁江山的英雄、顯赫一時的名人巨富,常常要去布拉特島觀光。其實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去看王魚。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領悟。早早準備,早早從泥潭中拔腳。

7、不要稿酬

區義國先生是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的法律政策專員,曾幫我們撰寫與基本法有關的文章。雜志出版後,我們按規定標準即付薄酬,沒想到稿費很快被退了回來。

我給區先生的秘書莫小姐去電話問究竟。莫小姐很客氣地告訴我,區先生寫這類文章是不要稿酬的。因為推廣基本法第23條是他的本職工作,屬職務行為。

我就此請教在香港的一位法學博士朋友。他說,這種事很正常,政府官員的這些行為確屬職務行為,本來就不應該收取報酬。他還說,特區政府的高官諸如董建華、梁愛詩,以及問責局長如李國章、何志平等,經常在報紙上就職責範圍內的問題撰寫文章,也都不收稿酬;不僅如此,政府部門有時候要就某些問題向社會解釋,還不得不花錢以廣告的形式刊發。

香港高官的自律,當然不僅僅表現在這些方面。香港一年到頭,各種各樣的酒會、宴會很多,一般都安排有抽獎活動,有的獎品或獎金還相當豐厚,而這樣的抽獎一般都預先作了“安排”,應邀出席這類活動的政府高官或其太太,往往都會“抽”中特等獎或一等獎,高官們即使接受了這些獎品或獎金,也無可厚非。但是,絕大部分場合,高官們都是很高興把自己所得的特等獎或一等獎獎品、獎金奉獻出來,放回重新抽,把特等獎或一等獎很自然地拱手“轉讓”給後面的人。

8、尊嚴

甲申早春有這樣一則小新聞: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想幫助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村女孩,開辦了一間保姆培訓班,結業者供不應求百分之百可以找到僱主;可是,他卻為生源發愁。他做了一項調查,結果是絕大多數農民不願孩子給人家做保姆。看了這個訊息,我幾乎熱淚奪眶而出。我的父老鄉親們,卑如微塵,生計困窘,卻本能地有一種對生命尊嚴的追求。

我知道一些城裏人是不會這麽看的。新潮的會說這些農民觀念陳舊,高貴的會鄙夷他們居然也挑肥揀瘦。但我相信人生而有一種平等的願望。中華民族的每一員都渴望平等、渴望被人尊重。智慧如諸葛亮,受到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的特別尊重。甘願為之鞠躬盡瘁,“兩朝開濟老臣心”;卑微如無名無姓的士卒,由于將軍吳起做出為之吮疽的姿態,甘願不避矢石為之沖鋒陷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表述的就是中國人對于平等與自尊的渴望。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人們當然隻能追求身份的相對平等,明知地位高貴的人擺出的平等與尊重姿態是在作秀,也多少感到滿足。

對于沒有“主子”意識或者說不承認命定主子的21世紀,我們的民眾,如果不是衣食所迫,有誰甘願依附于人受製于人,被人家頤指氣使呢?那些對進城的父老鄉親及其子女,動輒白眼相向的人們,你們能體會到他們渴望被人平等相待的自尊而敏感的心情嗎?

9、兩棵紫薇

校園裏有兩棵紫薇,長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紫薇開在夏季,五個月的花期開得紅紅火火。這兩棵紫薇的樹齡無從考證,大家隻知道在紫薇生長的地方,很久前是一座古廟。校長近兩天註意到這兩棵紫薇,是因為學校搞基建,運送建築材料要通過這兩根紫薇的路徑。校長的心裏在琢磨著:是把這兩棵紫薇鋸掉還是把它們移栽別處?

那日校外來了一位老者,註視著這兩棵紫薇出神。他找到校長,提出要買下這兩棵紫薇。

校長心想即使賤賣掉這兩棵紫薇,也比鋸掉好,正好也去掉自己的一樁心事,便讓老者出價。

老者伸出拇指和食指,校長驚訝地“啊”了一聲。老者見校長不再言語,心想校長定是覺得出低價了,接著說每棵八千的價已不薄了,我也是真的看中了這兩棵紫薇,要不每棵再加兩千。校長使勁搖頭,老者不斷加價,最終校長送走了老者,說再多的錢也不會賣了,並決定運送建材的路改道,在兩棵紫薇的旁邊還壘了土,砌了保護欄。

有人問校長,聽老者出價,你當時為什麽驚訝?校長說,我以為他說每棵八百,已出乎我的預料。他那時究竟要出多少價,你就可能賣?“三百。”校長答。

那兩棵紫薇是幸運的,校園外老者的慧眼,讓校園內的人認識了它們的價值。

10、話“清明”

清明時節,一瓣雨花,一縷哀思。

清明,意味著寒冬已去,天氣清和明朗,草木欣欣向榮。相傳,大禹治水之後,人們已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清明。

後來,“清明”被定為我國夏歷上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歲時百向》)清明正是耕耘播種、孕育著豐收希望的季節。

清明成為“節”,是春秋時代的事了。當年鼎力協助晉文公重耳復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後,要求“退居二線”,後幹脆隱居介山。文公希望他復出,但介子推不從。文公心生一計,放火燒山,以為這樣可以逼他出來,誰料介子推寧願抱樹被活活燒死也不肯出山。文公見大錯已鑄成,不禁悲從中來。決定每年此時祭奠介子推,並禁火三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有了個“寒食節”,以後人們又把兩個日子並稱。秦漢開始民間便興起清明節,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值得一值的是除祭祀外還有放風箏、鬥雞、踢球等娛樂活動。

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栩栩如生地展現了12世紀北宋時代清明的繁華景象。清明節除掃幕外,人們還扶老攜幼去郊外踏青、春遊。家家戶戶將柳枝條插在井邊,這便是成語“井井有條”的出處了。清明既然稱“節”,自然就有節日的氣氛和歡樂。許多古籍都記載了我們祖先在清明時的瀟灑之狀:“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彭吹喧天”(《夢梁錄》)。

到了現代,清明時節再也難看到“雨濕渡頭草,風吹墳上花”或“細雨殘鍾荒驛夢,斜陽衰草故人墳”的悲悲切切氣氛。人們已明白,有生必有死,死亡不足懼,重要的是活的得健康而有價值。

這種對死亡的通達態度也不止中國。我在美國看到不少墳場就在鬧市附近,生者與死者毗鄰而居卻不以為忤。我寄居在一個親戚家,他們去拜祭先人時,在後院隨手摘了一些鮮花,便開車直駛墓地。把鮮花擺放在墓碑上,大家恭恭敬敬默哀3分鍾,便算拜祭完畢。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墊上塑膠布的草地上擺開飲料、食物,聊扯起來。墓地就如公園,拜祭權作度假。先人生前是家族的中心,死後也是維系家人的情感紐帶。在這點上,看來東西方是共同的。

清明節是“國粹”。它寄寓著人們的期望:清明,清清明明!世道清明,百姓之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