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248)

1、費希瑪的金魚

在遙遠的波斯尼亞,婦人費希瑪和兩個兒子生活在一個小村裏。有一天,在奧地利工作的丈夫馬爾科奇回來,送給兒子一個魚缸和兩條金魚。次年波斯尼亞爆發戰爭,費希瑪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家園,不得不帶著兩個兒子走上顛沛流離的逃難之路。

在棄家逃離之際,費希瑪仍沒忘記那兩條金魚,它們是兩條活生生的生命啊,于是,她將魚放進了門前池塘裏。

幾年後,戰火平息,費希瑪和孩子們返回家鄉。家鄉處處都是廢墟,他們看到門前的池塘水裏泛著片片金光,仔細一看,是一群活潑美麗的金魚,原來它們是那兩條金魚繁殖的後代。費希瑪和她的孩子們多麽高興啊,仿佛與自己的親人在亂世後重逢,于是,費希瑪繼續飼養那些金魚。

費希瑪和她的金魚的故事流傳開來,人們紛紛前來觀看,並順便買兩條回家送人,于是出售金魚成為費希瑪一家的致富之路,費希瑪和她的孩子們因此過上安寧、殷實的生活。

這就是對善念的回報……

2、引文

拉脫維亞學者阿·彼得洛維奇曾說:“引文是人類智慧發展到較高階段才出現的文明現象。”

芝加哥漢學家布·艾維斯在一本著作中指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引文文化在中國的奇特發展令全球為之矚目。當時各級官員、各派組織及普通民眾開口說話時,總要先引一段‘最高指示’,否則便有遭受責難或罷黜的風險。”日本學者大藏一郎認為,“最近二十年來,引用領袖語錄的風氣雖然式微,但中國根深蒂固的引文文化並未因此消失,而是朝著另外兩個方向蓬勃發展。一是大量引用西方現代典籍,引用對象所在的國家越強大,其觀點似乎就越具說服力;二是大量引用中國古籍,引用的越古老,越生僻,越能換取無知者的敬意。”

阿根廷闡釋學研究者安·西雪麗亞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您怎麽還在不斷引用湯因比、德裏達等人的言論?據我所知,有些開發中國家正在嘗試改變這種狀況。以中國為例,中國一些時髦人士覺得,總引歐美學者的話太俗。現在,他們挺愛援引我們拉美作家的觀點,來證明他們的博學,至少證明他們對搜尋引擎運用得比較嫻熟。估計下一段,他們就該引用愛斯基摩人的格言了。”

3、忘我

1906年的一個上午,美國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一個連續參加十二次學院演講比賽失利的小伙子準備參加第十三次比賽。

賽前,他請教一名老教授。教授贈給他一句話:貓抓老鼠的時候,它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老鼠身上,它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註意自己。小伙子沉思之後,明白了一個道理。小伙子又一次走上演講台,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演講的題目中。當台下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時,他才意識到他的演講結束了。他以《童年的記憶》為題的演講獲

得了此次比賽最高獎,從此,這個小伙子才華發揮得越來越出色,終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就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教育家、演說家——戴爾·卡耐基。

其實,不僅僅是演講,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重要的是全身心關註。忘我,才可能贏。

4、生活之椅

在梭羅著名的《瓦爾登湖》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梭羅的幾句話:我的屋子裏有三張椅子,獨坐時用一張,交友用兩張,社交用三張。因為,“人隻有一個半朋友”,一個肝膽相照的,半個能為朋友犧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隻需兩張椅子,一張給朋友,一張給自己;社交需要三張椅子,留一張自己坐,一張給成長的知識,一張給促膝而談的樂趣。

生活如椅子,刪繁就簡,撤掉多餘的部分,你的生活就簡樸、簡潔、簡練而且豐富、深邃了。坐上庸俗和卑劣,就坐不下偉大和崇高;坐上虛偽和暴戾,純真和善良就無處落座;坐上自私和冷酷,愛心和熱情就無法容納……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簡單得隻需一把椅子,供心靈坐坐。

5、一事無成

1519年,義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正客居法國,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著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實現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的一生,不過是利用白天來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同樣還有一位我們所熟知的荷蘭傑出畫家凡·高,他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的經典作品。但是,他在自己的最後時刻,一直在為自己沒有什麽成就而痛苦。他甚至因為自己一直畫不出他心中認為的傑出作品而燒掉很多畫作。他在最後時刻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

就是這樣兩個為自己沒有成就而痛苦,認為自己一事無成的人,幾百年來一直影響著整個世界,成為全人類的自豪和驕傲。

6、尊重、尊嚴和溫暖

當艾米·漢格德恩繞過學校大廳拐角處的時候,與迎面走過來的一個五年級男孩撞了正著。“小心點,小家伙!”那男孩一邊閃身躲避她,一邊沖她大聲喊道。當他看清眼前的女孩時,他的臉上露出一絲譏笑的神色。隨後,他用手扶著右腿,開始模仿艾米走路時的樣子。

艾米閉上了眼睛,她告訴自己不要理睬他。但整整一天,她仍然想著那個男孩嘲笑她時的樣子。他並不是唯一取笑艾米的人。孩子們總是取笑她說話時的結巴和走路時的一瘸一拐,這種嘲笑讓她感到很孤獨。

那天晚上,艾米沮喪地回到家裏。“電台為迎接聖誕節舉行了一個希望競賽。”吃晚飯時,艾米的媽媽宣布,“寫一封信給聖誕老人也許會實現你的願望。”這個競賽聽起來很有趣,一個想法在艾米腦海裏浮現,她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他拿出鉛筆和紙,寫道:“親愛的聖誕老人,我叫艾米,今年九歲。我在學校裏遇到了一點麻煩。您能幫助我嗎?孩子們都嘲笑我走路、跑步和說話的樣子。我患了大腦麻痹症。我隻想要一個不被嘲笑或者取笑的日子……”

參加聖誕節希望競賽的信像潮水一樣涌入電台,工作人員懷著極大的樂趣讀著這些信。當艾米的信到達電台的時候,台長利·托賓仔細地閱讀了一遍,他認為讓大家聽聽這個特殊的小女孩和她的不同尋常的希望是非常有益的,于是托賓先生給地方報社打了一個電話。

第二天,艾米的一幅照片和她寫給聖誕老人的信登在了報紙的頭版上。這個故事很快傳播開來,全國各地媒體都對這個隻要求一個如此簡單但又值得註意的聖誕禮物——隻要一個不被嘲笑的日子——的小女孩的故事進行了報道。從此,艾米每天都能收到全國各地的信,許多人為她有勇氣把心裏話說出來而向她道謝。通過這些陌生人的信,艾米看到了一個真正充滿關愛的世界。

艾米的希望實現了。她真的得到了一個不再被嘲笑的日子。那一年,印第安納州韋恩堡市市長正式向市民們宣布12月21日為艾米·漢格德恩日。市長解釋說,由于敢于提出這樣一個簡單的希望,艾米給全人類一個有益的啓迪:“每一個人,都想要並且應該得到尊重、尊嚴和溫暖。”

7、您是上帝嗎

1945年冬天,二戰結束後的倫敦一片廢墟。在一個寒冷的早晨,一位盟軍士兵正駕四返回營地。拐過一條街,他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站在一家面包店前,臉緊貼著櫥窗。像這樣在戰爭中失去親人而飢寒交迫的流浪兒隨處可見。士兵停下來,默默地走到小家伙身邊,俯下身子問道:“孩子,你想要幾個嗎?”小孩恐慌地望著這個大個子士兵,怯生生地說道:“是的,先生,我餓!”士兵馬上走進店裏,當他微笑著把面包遞給孩子的時候,小男孩靜靜地望著他,問:“先生,您是上帝嗎?”

8、哥哥和妹妹

從前,有一個農夫受地主的僱傭,為地主收割庄稼。兩人講條件時,農夫問地主:“我每天割多少?”地主說:“你一直割到照亮天空的那個東西下山就可以了。”“那你每天給我多少的報酬呢?”“我每天給你一小袋面粉。”雙方講妥條件後,農夫下田幹活了。

太陽下山後,辛辛苦苦割了一天庄稼的農夫找地主說:“我已經割了一天了,你也該給我面粉了。”沒想到地主說:“這怎麽算一天呢?”“太陽已經下山了呀!”農夫為自己辯解道。“是啊,可是太陽的妹妹月亮又出來了,她也正給天空照明嘛,所以你還得繼續割。”農夫聽了,無可奈何,隻好回到田裏去幹活了。結果他苦苦地幹到月亮也下山了才來到地主家裏,地主見了農夫說:“現在我給你面粉,你回去拿袋子吧。”

當地主見到農夫拿來的口袋時,嚇了一大跳。原來農夫拿了一個超級的大口袋。“你怎麽拿這麽大口袋?”地主惱怒地問他。農夫回答說:“這是小口袋的哥哥。”地主說:“口袋怎麽會有哥哥?”農夫說:“太陽有妹妹,小口袋為什麽就不能有哥哥呢?”地主無言以對,隻好讓農夫裝走一大口袋面粉。

9、走出傳統模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杜黑任義大利米蘭師參謀長。他敏銳地覺察航空力量的重要性,並堅持建設和發展空軍。這種創新思維,受到當時一些高層軍官的質疑、嘲笑。因此杜黑被軍事法庭判處一年監禁。戰生,杜黑被重新起用,先後任航空部部長等職。如今,杜黑的建立獨立空軍、集中使用空中力量、奪取製空權等思想早已為所有國家的軍隊所公認和採用。

在不長時間後,美國也發生了類似事情。當坦克和裝甲車問世後,美國陸軍的一位步兵軍官便潛心研究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原理。30年代開始,這位步兵軍官不時撰寫出關于機械化戰爭的文章,提出了與傳統大相徑庭的觀點。很快,步兵軍官招來上司的指責。上司嚴肅地警告他,如果敢向鐵定的作戰理論發出挑戰,將把他送上軍事法庭。就是這位因創新研究而險些退役的軍官,後來卻成了歐洲盟軍最高統帥,領導並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並且在退伍後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爾將軍。

10、空牆畫展

巴黎盧浮宮是世界一流的藝術博物館,牆面商業價值無以倫比。

昔日,有塊牆面正是靠懸掛著一幅舉世無雙的藝術珍品——達芬奇的絕版真跡《蒙娜麗莎》而頻頻招徠千千萬萬為一飽眼福的四方遊客的。

遊客的爆滿,為盧浮宮帶來了不菲的門票收入,館方上下莫不拍手稱快,恨不能其情其意就這樣千秋萬代永遠流傳下去。可實在未曾想到,展館會突遭劫難——那幅價值連城的《蒙娜麗莎》,竟在1891年的一天深夜,被“梁上君子”施展手段給竊去了!從此,盧浮宮上上下下,人人都為此一犯愁:今後,再補掛上哪幅畫,方能與原先那幅相媲美而照樣能招徠四方遊客呢?

就在這眾人千愁百難的關鍵時刻,忽有智者建議:何不就讓這牆“留白”?館裏一時無其他更好的良策,于是就權作死馬當活馬醫,試試再說。從此,這面原先掛著《蒙娜麗莎》的名事的偌大的一方牆面,變得空蕩蕩起來。

可令館方萬萬沒想到的是,“留白”的空牆,非但絲毫未減遊客的興致,反倒招徠了比原先多數十倍的四海遊客前來觀瞻看“故事”——看這其中涵藏著的一段“特殊故事”。人們久久駐足凝視著這面空牆,慨嘆著,回味著,猜測著,憤怒著,甚至建議著……場面異常火爆,且日工資甚一日。

兩年下來,竟比以往12年觀瞻名畫的人數總和還多出許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