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241)

1、披上羊皮

母海象及母企鵝從海中帶回食物,很多小海象及小企鵝會過來討食,但母親隻喂養自己的子女,而將其他乞食者趕開。不過如果小海象或小企鵝不幸在哺育期間死亡或走失,母海象及母企鵝有時就會將它們的母愛轉移到其他嗷嗷待哺的孤雛身上,形同“認養”。但有些動物,譬如母羊,即使自己的小羊死後,也不願將多餘的奶水哺育別人的孤雛。

牧羊人于是想出一個辦法,將死掉小羊的皮毛剪下來,綁在失母的羊孤兒身上,母羊看到亡兒的皮毛,以為是自己的子女,或者是“睹物思情”,因而母性大發,會開始照顧失母的孤兒。

2、牛與鷺鷥

在鄉下,常可見水牛的背上棲息著白鷺鷥,兩者成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牛靠鷺鷥驅趕身上的蚊蟲,而鷺鷥則撲食牛身上的寄生蟲及草中被牛驚擾而跑出的小蟲。但如果鷺鷥太多,就會發生“搶地盤”的情形,一隻鷺鷥會將一頭牛視為它的“流動性地盤”,牛走到那裏,它就跟到那裏。

有時候,兩隻鷺鷥共同“享有”一頭牛,一隻佔有牛的左側,一隻則佔有牛的右側,當別的鷺鷥想來分一杯羹時,它們就會將它趕走。但這種“地盤關系”隻是“一日情”,第二天一早,每隻鷺鷥又要重新去尋找牛(不一定是昨天那一頭),捷足先登搶佔地盤。

3、由舍而得

海參是一種棘皮動物,圓筒形的身體一根腸子通到底,身體一端的開口處是嘴,另一端的開口處是肛門,中間是一些可作消化及呼吸作用的管子。海參自衛的方法非常特別,當它被人類捉住時,會把體內又黏又濕的管線及雜七雜八的東西從肛門噴出來,纏到人的手指上。

當你還來不及“脫手”時,海參就乘機溜走了。碰到螃蟹前來招惹或大敵壓境時,它也同樣“棄甲曳兵”而逃。排出黏稠成團的內髒器官,讓人“慘不忍睹”,而它卻能“無髒一身輕”地從容脫險離去。隻要經過幾個禮拜,海參就可以重新長出一套新的引擎來。

4、整容悲劇

金絲雀是有名的歌手,它們雖天生有一副悅耳的歌喉,但必須在幼童的關鍵時刻,傾聽、學習老歌手的歌,長大後才能有動聽的歌聲。歌聲悅耳的鳥類,羽毛的色澤通常不鮮艷。金絲雀的羽毛本來也是比麻雀更不起眼的黃褐色,但當被飼養為觀賞鳥後,除了歌聲“賞心”之外,還要外形“悅目”,于是人類即動腦筋“改良”它們的“品種”,而產生了乳白、金黃、艷紅等羽色鮮麗的新品種。

但這種改良並非改變其遺傳基因,而是脂粉敷面的整容,即它們羽毛的色彩主要來自吃含有色素的飼料,如果不吃這種飼料,羽毛就會褪色。

5、多動好思

從遺傳基因來看,黑猩猩和大猩猩乃是人類的“近親”,但它們給人的觀感卻很不一樣。塊頭很大的大猩猩給人一種笨拙駑鈍的感覺,而體型較小的黑猩猩則讓人覺得活潑聰明。這可能跟它們的攝食行為相關。

大猩猩是素食的,隻吃二十種草葉和果實,因為食物來源豐富,摘取方便,加上體型壯碩,沒有什麽生物能威脅它們,所以“不必動腦筋”,久而久之肢體和心智顯得遲鈍。而黑猩猩則是雜食性,吃的東西光是植物就多達兩百種,外加鳥蛋、小鳥、蜂蜜、白蟻,甚至小型哺乳動物等。想吃這麽多東西,以滿足口欲,就非得常常“動腦筋”不可,因而變得靈巧異常。

6、齊心協力

生理學家喜歡訓練老鼠走迷宮,以研究它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實驗生理學家拉西裏在教會一批老鼠走迷宮後,將某些老鼠的大腦皮質切掉一半以上之後,結果老鼠還能照常走迷宮,隻是反應較慢,會有一些小差錯而已。他又將其他老鼠的大腦左切、右切、上切、下切,結果更進一步證實,老鼠走迷宮的能力與它被切除的大腦皮質呈比例下降,大腦皮質切除越多,走迷宮的速度就越顯緩慢,差錯越多,但並不會因此而變得一竅不通。

拉西裏因此認為,老鼠走迷宮的學習經驗並非貯存在腦中的某一特殊部位,而是彌漫性地散布在整個大腦皮質中。

7、缺點變優點

蒼蠅雖然令人討厭,但卻是最傑出的飛行昆蟲,飛行時翅膀振動的速度,每秒可達一千次。沒有翅膀的蒼蠅,就像沒有腿的人,幾乎是難以生存的。但在蓋爾格蓮群島,卻到處都是沒有翅膀的蒼蠅,會飛的蒼蠅反而難得一見。因為該群島經年狂風大作,有翅膀、會飛的蒼蠅,一起飛就立刻被風吹掉,反而不利于生存(蓋爾格蓮群島不僅蒼蠅不會飛,連其他昆蟲也都不會飛)。

這些蒼蠅並不是因長期不飛才使翅膀退化的,而是一生下來就沒有翅膀,這原是使它們失去生存競爭能力的“突變”,在特殊的環境中變成了“適者”的長處,即缺點變成了優點,繼而得以大量繁殖。

8、飽暖中的蠑螈

蠑螈是一種原始的水陸兩棲動物,像青蛙一樣,它們有一類似蝌蚪的幼體,生活于狹隘的水域中。但幼體最後會長出腳和肺,發育成可以到較寬闊的陸地上生活的成體,這是生物進化史上的一重大突破。

然而,墨西哥有一種蠑螈,在雨季生得特別長,水量充沛而使它們原先生長的湖沼沒有幹涸時,蠑螈的幼體就不會蛻變,繼續保持蝌蚪的形貌越長越大,甚至超過正常陸棲成體的大小尺寸,保留著在水中呼吸的羽狀鰓,而且就在水中交配生產下一代,懶得再進化,懶得去見識陸地上廣闊的世界。

9、愚蠢的鱟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趣事:海龜每當繁殖產卵的時候,都是在漲潮月圓之夜,不遠萬裏成群爬上沙灘產卵。據動物專家介紹,海龜是由陸龜演化而來的,雖然早已遷入海域生活與活動,但龜蛋仍保有所有爬蟲類動物的特徵:必須在陸地上,才能使發育中的胚胎得到氧氣的供應。應該說,海龜冒著危險不辭辛苦地回到陸地產卵是為了繁衍它們後代的需要。同樣,作為遠古三葉蟲後代的鱟是幾億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生物,它們有著與海龜同樣的繁殖習慣。到了繁殖季節,成批的鱟便會爬上海灘產卵。

兩種動物的產卵行為驚人相似,但原因並非相同。當初鱟活躍于海洋之中,陸地少有凶殘的掠食生物,上沙灘交配產卵,比在海洋中更安全。現在它們已經完全沒有上海灘產卵的必要,因為它們的卵已經可以在海水裏生存發育。它們產完卵後回到大海,卻不知道自己的後代在海灘上早已成為海禽或人類的口中佳餚。相對于海龜的無奈來說,它們是在緊緊地死守固有的習性。

10、“大”而亡

大象是目前陸地上最龐大的動物,它的“大”跟其攝食行為密切相關。大象是草食性動物,它不僅吃樹葉,還吃樹枝、硬果等,雖然經過可再生的臼齒的咀嚼,但這些含有高量纖維素的東西實在很難消化。為了讓消化液和腸道細菌能充分分解纖維素,食物停留在大象消化道的時間就相當長。人類的食物由入口到排出體外隻需不到一天的時間,但大象則要花兩天半的時間。

因此,大象必須有一個特大號的胃,而巨大的胃部則必須要由巨大的身體來支撐。史前時代以羊齒等為食物的恐龍,面對的也是同樣的難題,為了消化難以消化的東西,身體變得異常龐大,結果走上滅絕之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