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145)

1、陳雲的自律與節製

陳雲很善于自律和節製。比如吃菜,他以青菜豆腐為主,每餐豆腐的塊數都有定量,任何情況下也不多吃或少吃一塊,幾十年如一日。每餐一小碟花生米,永遠是13粒;休息散步,每次準時13分鍾;至于一般禮節性的會客則盡量謝絕,若見也最多3分鍾,從不浪費時間。陳雲還終身堅持飲淡茶,每次隻放3片茶葉。

陳雲也很喜歡一些口味好、有特色、烹調精致的菜餚,但多是清淡的菜,如蟹粉獅子頭、鏡箱豆腐、腰果酥等;至于葷菜,陳雲最喜歡的是魚,如紅燒鯉魚、清蒸鯽魚。但陳雲一向作風樸素,註重節約,所以隻把這些作為“改善”,一個月也不過兩三次而已。

2、毛澤東的一件憾事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處理對外關系時,毛澤東堅持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周恩來致函美駐華大使,表示中國共產黨願意與美國合作抗日。

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等人建議下,1944年7月22日,第一批美軍觀察組9人到達延安。8月7日,第二批觀察組9人也飛抵延安。觀察組組長是包瑞德上校,成員有美駐華使館三等秘書謝偉思等。毛澤東對美軍觀察組訪問延安十分重視。8月15日,毛澤東親筆修改《解放日報》當天的社論《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把美軍觀察組成員稱為“戰友”。毛澤東提出:“放手與美軍合作,處處表示誠懇歡迎,是我黨既定方針。”

觀察組成員耳聞目睹了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根據地欣欣向榮的景象。

他們給美國政府的報告,比較客觀地介紹了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的實際情況。

1944年9月,美國總統私人代表赫爾利來華,後又任駐華大使。赫爾利從意識形態出發,堅決反對共產黨,認為,美國支持史迪威,就會失去蔣介石,甚至可能會去中國。他建議羅斯福撤換史迪威。10月19日,羅斯福同意了蔣介石的要求,召回史迪威,隨後,包瑞德、謝偉思等相繼離職。這時,共產黨意識到,與美國發展關系遇到了麻煩。毛澤東認為,羅斯福總統和美國人民不了解中國的情況,沒有認識到蔣介石已經失去了中國人民的支持。他希望能繞過頑固反共的赫爾利,直接與美國領導人會談,當面陳述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政策,親手開啟對美關系的大門。1945年1月,毛澤東通過觀察組代理組長克羅姆利少校轉告羅斯福:“隻要羅斯福總統表示願意在白宮接待作為中國一個主要政黨的領袖毛和周,那麽他們兩人或其中之一立即可以前往華盛頓參加探索性的會談。”但是,在赫爾利的幹預下,這一計畫未能實現,致使美國喪失了一次同中國共產黨建立友好關系的良機。1945年的這次訪美願望的落空,也就成了毛澤東的一件終生憾事。

3、生命不能全仰仗運動

多少年來,人們對“生命在于運動”,這種觀點已是深信不疑。然而,柏林科學中心社會研究所瓦格納博士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人的預期壽命是不能通過“合理的”體育鍛煉計畫延長的。

瓦格納指出,體育活動作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意識,本身是有價值的。他同時指出,目前對體育與健康之間關系的許多研究包含著通常無法檢查的假設。他根據在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所作的調查,說明不熟練工人和學徒同高級公務員之間的壽命的差大約為八年,並就此指出:“這說明,良好的教育和穩定的收入很有可能大于因搞不搞體育活動所產生的差別。”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醫學教授伯尼·塞格爾從另一個角度對狹義的“運動”提出了不同見解。塞格爾認為,相比身體運動,沉思冥想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緩解身體的緊張狀態,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對穩定血壓,減慢心跳等有積極的作用。

此外,近期醫學研究發現一些行為心理方式也同樣有益健康,比如悔恨能提高人體荷爾蒙分泌水準。

4、毛澤東與魯迅

毛澤東與魯迅都是20世紀的偉人,雖未謀面,但彼此早有了解。尤其是毛澤東,曾在不同的場合和著作中提及或評價魯迅。1934年1月,毛澤東為籌備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住在江西瑞金沙洲壩。

這時,馮雪峰剛到瑞金不久。一天,毛澤東來到馮的住處,風趣地說:“今晚約法三章:一不談紅米南瓜,二不說地主惡霸,我們不談別的,隻談魯迅。”還不無遺憾地對馮說:“‘五四’時期在北京,弄新文學的人我見過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周作人,就是沒有見過魯迅。”

馮雪峰告訴毛澤東,有一個日本人說,全中國隻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魯迅,半個是毛澤東。毛澤東聽了哈哈大笑,然後沉思著說:“這個日本人不簡單,他認為魯迅懂得中國,這是對的。”

馮雪峰還告訴毛澤東,魯迅讀過毛澤東的詩詞,認為他有“山大王”的氣慨。毛澤東聽了,又是開懷大笑。1936年,當時在上海的“托派”寫信給魯迅,對中共領導的民族統一戰線及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人加以攻擊。6月9日,臥在病榻上的魯迅憤然請人代筆,口授回信予以嚴厲斥責:“你們的‘理論’確比毛澤東先生們高超得多,豈但得多,簡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無奈這高超又恰恰為日本侵略者所歡迎……”(《給托洛斯基派的信》)對毛澤東們“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同上)。魯迅提及毛澤東見諸文字者為數不多,這是十分難得的一次。

時隔130天,魯迅病危,1936年10月19日早上在上海逝世,享年56歲。翌年同日,毛澤東在陝北公學魯迅逝世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論魯迅精神》的演說。他論述了魯迅的三大特點,即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及由此形成的偉大的“魯迅精神”,號召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學習魯迅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

毛澤東晚年公開提及魯迅已不多見。隻在“文革”後期,毛澤東曾作過“最高指示”:“讀點魯迅。”這可能是毛澤東公開評價魯迅的尾聲。

5、死去的人才沒有希望

有一個富人,他害怕死後他的財產將對他毫無用處。朋友們建議他做些善事,這樣當他不罪的時候,他的善舉不會保護他。他決定接受朋友們的勸告,送給別人一些禮物。然而,他不是毫無保留地給別人,他隻給那些對生活毫無希望的人。

一天,他看到有個衣衫襤褸的人坐在一堆垃圾上,他認為這個人肯定是完全放棄了生活的希望,就給了這個人100枚金幣。這個窮人驚呆了,他問這個富人為什麽從全城的窮人中選中了他而且送給他這麽多錢。

富人告訴說自己曾經發誓中隻給那些對生活完全絕望的人送禮物。聽到這句話,窮人抓起那100枚金幣又扔給了富人,弄得富人狼狽不堪。

富人埋怨窮人說窮人不僅沒有對他心懷感激,還侮辱了他。窮人回答說,因為富人給予的禮物不是出于善心,恰恰相反,這個禮物實在太惡毒了。隻有死人才對生活沒有希望,所以富人給的這份禮物簡直就是死亡。

這個富人不是出自慷慨,而是出自恐懼才行善。他的恐懼使他不能無私地給予,而要有所限製,附加條件。他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對別人做出判斷,卻不知實際上正是他自己完全放棄了生活的希望,他錯誤地認為希望來自財富而不是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6、一個關于誠信的異域故事

在紐約的河邊公園裏矗立著“南北戰爭陣亡戰士紀念碑”,每年都有許多遊人來到碑前祭奠亡靈。美國第十八屆總統、南北戰爭時期擔任北方軍統帥的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坐落在公園的北部。陵墓高大雄偉、庄嚴簡樸。陵墓後方,是一大片碧綠的草坪,一直綿延到公園的邊界、陡峭的懸崖邊上。

格蘭特將軍的陵墓後邊。更靠近懸崖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極小極普通的墓,在任何其它地方,你都可能忽略它的存在。它和絕在多數美國人的陵墓一樣,隻有一塊小小的墓碑。在墓碑的旁邊的一塊木牌上卻記載著一個感人至深的關于誠信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兩百多的以前的1797年。這一年,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歲的時候,不慎從這裏的懸崖上墜落身亡。其父傷心欲絕,將他埋葬于此,並修建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陵墓,以作紀念。數年後,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將這片土地轉讓。出于對兒子的愛心,他對今後的土地主人提出了一個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永遠不要毀壞它。新主人答應了,並把這個條件寫進了契約。這樣,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來。

滄海桑田,一百的過去了。這片土地不知道輾轉賣過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換過了多少個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卻,但孩子的陵墓仍然還在那裏。它依據一個又一個的買賣契約,被完整無損地儲存下來。到了1897年,這片風水寶地被選中作為格蘭特將軍的陵園。政府成了這塊土地的主人。無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依然完整地保留下來,成了格蘭特將軍陵墓的鄰居。一個偉大的歷史締造者之墓,和一個無名孩童之墓毗鄰而居,這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觀。

又一個一百以後,1997年的時候,為了緬懷格蘭特將軍,當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來到這裏。那時,剛好是格蘭特將軍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不小孩去世兩百周年的時間,朱利安尼市長親自撰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並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無名小孩陵墓的旁邊,讓這個關于誠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7、得獎者的低調

1975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恰林·庫普曼,由于在最優資源配置理論方面的卓越成就,他與利奧尼德·康托洛維奇一起在那年得獎。但恰林十分不安,他認為線性規劃的發明者喬治·但澤更應該得獎,或者至少應該和他們倆一起得獎。據說,他曾向1972年度諾獎得主肯尼思·阿羅征求意見:“能否考慮拒絕領獎?”但阿羅從專業的角度認為他完全有資格得到這個獎,並說服他前去領獎。盡管恰林聽取了阿羅的勸告,然而對自己與康托洛維奇平分了那年的總共24萬美元的獎金而感到內心不安。為此,他便將所得獎金中的4萬美元捐獻給了但澤工作過的日內瓦國際套用系統分析研究所,使自己的獎金由12萬美元減少到8萬美元,這一獎金數正好相當于三個人參與分享該年度諾貝爾獎金他自己所應得到的獎金額。恰林的這段故事是過了很久,人們通過讀阿羅的回憶錄才知曉的。這種低調的風格在真正的學者那裏,不算個什麽,但在喜歡炒作的今天看來,還真有些恍若隔世之感。

8、萬聖節的由來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萬聖節,10月31日晚被稱作“萬聖節之夜”,我國媒體也報道甚多。而萬聖節的由來,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合,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遊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如今孩子們化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于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于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與此同時,村民們也都註意在屋前院後擺上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讓其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

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

9、引人向善的十大戒律

有很多的事物,看似是“是”,其實卻是“非”。也有很多的事物,看似是“非”,其實卻是“是”。

美國社會學家肯特·M·基思博士寫了《似非而是》一書,提出“‘似非而是’十大戒律”。戒律之一:人都是毫無邏輯、不講道理、以自我為中心的。但還是要愛他們。戒律之二:你如果行善事,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隱秘動機。但還是要行善事。戒律之三:你如果成功,得到的會是假朋友和真敵人。但還是要成功。戒律之四:你今天所行的善事,明天就會被人忘記。但還是要行善事。戒律之五:坦誠待人使你容易受到傷害。但還是要坦誠待人。戒律之六:思想最博大的最大的人,可能會被頭腦最狹隘的最小的人擊倒。但還是要志存高遠。戒律之七:人們喜歡無名小卒,卻隻追隨大人物。但還是要為幾個無名小卒而鬥爭。戒律之八:你窮數年之功建設起來的東西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毀掉。但還是要建設。戒律之九:人們的確需要幫助,但當你真的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攻擊你。但還是要幫助他人。戒律之十:當你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時,你會被反咬一口。但還是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

也許,這“十大戒律”講得未必全都準確,但在任何時候,“愛”沒有錯,“善”沒有錯,“奮鬥”和“奉獻”更沒有錯。而且“愛”也能“生愛”,“善”也能“引善”,你說對麽?

10、矮杯子為何多倒酒

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倒酒時會受酒杯形狀的影響,相比于長身窄口的杯子,人們往往在短身寬口的酒杯中多倒一些酒。

在這項研究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韋斯克博士進行了3項實驗。首先,他給參加減肥夏令營的97名12-17歲的青少年,每人發了一個杯子,用來倒橙汁喝。這些杯子的容量是相等的,但有的高,有的矮,高杯子的高度是矮杯子的兩倍。結果發現,青少年倒入矮杯子的橙汁量比倒入高杯子的量多出76.4%,女生表現得更明顯。更有趣的是,他們還都以為自己倒入短杯子的飲料比倒進長杯子的要少。

韋斯克的第二個實驗表明隨著年齡的成長,人們不能完全消除“高-矮”視錯覺。第三個實驗是對專業調酒員做的,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這些研究提醒人們:由于人的視錯覺的存在,在衡量和控製飲食時應有所警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