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139)

1、眼光是金

莫斯科人埃內斯特·博專門為沙皇研製香水。

有一年夏天,他去北極探險,那裏的自然風光給了他深刻的印象。在奇異的午夜陽光的照耀下,他感到有一股異常清新的氣息沁人心脾,于是靈感突發,一種全新的香水在大腦裏產生了。

回到俄羅斯,他向香水商科蒂建議,生產那種有非常清新氣味的香水。但科蒂拒絕了,理由是造價太高。而與此同時,時裝商科科·夏奈爾對埃內斯特·博的創意產生了濃厚興趣,她說:“你的計畫貴在哪裏?茉莉香精?好吧,盡管放手去做,我要得到世界上最好的香水!”

後來,夏奈爾從埃內斯特·博提供的樣品中選擇了第5號,把它命名為夏奈爾5號香水。

夏奈爾5號改寫了香水製造史,成為了世界上銷量最高的香水。80多年過去了,它的魅力經久不衰,成為香水界的傳奇。

同樣一次機會,有的人視如未見與之失之交臂,而有的人卻能夠牢牢把握實現它的價值。天才的構想,需要天才的眼光。成功的確隻屬于那些善于發現價值,善于把握機會的人。

2、開啟第一萬台發動機

1993年,日本札幌的一位4歲小男孩,從8樓掉了下來。男孩的媽媽當時正在樓下晾曬衣服,看到這一情景,立即飛奔過去,趕在小男孩落地之前,把孩子抱在了懷裏。

這一訊息在《讀賣新聞》上刊出之後,引起日本盛岡俱樂部的法籍田徑教練布雷默的質疑,因為根據報上刊出的示意圖,他發現,要接到從25.6米高的地方落下的孩子,這位站在20米外的媽媽,必須跑出每秒9.65米的速度。而這一速度,在當時的日本,就是成績最好的田徑運動員,都難以達到。

布雷默想,如果《讀賣新聞》沒有搞錯的話,那麽小山美真子必定是個運動天才。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測,同時也為了見一見這位了不起的母親,他決定拜訪一下小山美真子,看看這位年輕的媽媽是否真的創造了一個奇跡。

兩人的見面地點被安排在一家茶藝館裏。當記者把小山美真子帶到布雷默面前,說,這就是小山美真子時,布雷默驚愕得幾乎凝固起來,因為站在面前的不是一位身材高挑、肌肉健碩的女子,而是一個身高不足1.6米、身體略顯纖弱的少婦。

這樣一位弱女子真能跑出每秒9.65米的速度嗎?從他執教二十餘年的經驗看,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當他看到小山美真子手中牽著的那個可愛的孩子和他們那種親昵勁,他徹底打消了“不可能”的猜疑,因為從他們母子二人的身上,他感覺到有一種愛的力量在威逼著他,讓他承認自己錯了。事後,布雷默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我甚至覺得自己都有點卑鄙,我怎能懷疑一個心中充滿愛的人,不會創造奇跡呢?”

布雷默見過美真子後,于1995年離開日本回到法國,在巴黎成立了一家以小山美真子第一個法文字母命名的田徑俱樂部。2002年,他手下的一位名叫沃勒的運動員在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獲得了500米賽的冠軍。當記者問他,作為一名新手如何在眾將帥面前脫穎而出時,沃勒回答:每個人體內都有1萬台發動機,這次我開啟了第1萬台。

不知道這句話是不是他的教練布雷默告訴他的,但是當我在報上讀這句話的時候,我似乎覺得,布雷默在告訴世人,上帝賦予你的能量,足以實現你的任何一個夢想———隻要你有小山美真子那種對兒子的愛。

3、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曾給許多朋友測試過這幾道題,無一不說不可能得出這樣的答案。

你也不妨來試試。請看題:1+1=1 2+1=1 3+4=1 4+9=1 5+7=1 6+18=1怎麽會這樣呢?其實,一語就可道破。我們隻要給這些數位加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其結果就可以成立,完全正確。

1(裏)+1(裏)=1(公裏) 2(月)+1(月)=1 (季度) 3(天)+4(天)=1(周) 4(點)+9(點)=1點(13點即下午1點) 5(月)+7(月)=1(年) 6(小時)+18(小時)=1(天) 簡單的數位遊戲告訴我們:面對生活裏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東西,隻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角度,跳出習慣的思想圈圈,就會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使不可能變為有可能。要知道,登上珠峰的道路也不僅僅隻有一條。有不尋常的努力就可能獲得不尋常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面對人世萬象,就不要輕易說不可能。這不是教唆圓滑、世故,而是欣賞成熟、智慧。

4、互補的安排

傳統戲曲行當分生、旦、凈、醜、末、外,其名稱滲透出來的意味耐人咀嚼。

生角,乃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唱念做打,樣樣精通,怎麽看都不像是生手。生與熟,當然是一對矛盾,互相排斥與沖突。到了較高境界,就會互相滲透與協調。鄭板橋有首詩說得很通透:“40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兩者雖然是離異的,但也是對立的互補者。

按此思路,其他角色的命名也能找到解釋: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低下,戲曲偏偏要給女性角色以“領銜主演”的高位,一日之計在于旦,一戲之計在于“旦”也。花臉,明明到處塗著油彩,給人以污穢之感,但戲人就是要稱其為“凈角”。醜乃牛的別稱,給人以憨笨之感。舞台上的醜角都是鼓上蚤時遷那類的人物,飛檐走壁,靈巧異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我雖靈巧,但我很“醜”。最先出場暖台的被派為“末角”,運籌于帷幄之間的賬房先生、幕府師爺卻呼之為“外角”。此中明顯的犯擰,不也傳達出互補與協調的智慧麽?

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說,儒道互補,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以此言之,傳統戲曲與日常生活也是二元對立的互補結構。戲曲中各行當的命名,為體現這種結構的肌理,才有生、旦、凈、醜之稱謂。也算是李先生說的那種互補型文化———心理結構的一個註腳吧。

5、長成一顆珍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很想培養一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邊沙灘上挑選沙粒,並且一顆一顆地問那些沙粒,願不願意變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願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他都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粒答應了他。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起那顆沙粒,說它太傻,去蚌殼裏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隻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不值得。

可那顆沙粒還是無怨無悔地隨著養蚌人去了。

鬥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粒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過他傻的那些伙伴們,卻還是一堆沙子,有的已風化成土。

如果說世上有什麽東西能點石成金的話,那就是艱難困苦了。這可是人生的至寶啊!你忍耐著、堅持著,當走過黑暗與苦難的長長隧道後,你或許會驚奇地發現,平凡如沙粒的你,不知不覺中,已長成了一顆珍珠。

6、留條縫隙

父親是建築工,小時候見父親與工友們鋪設水泥地,總是用一些長長的小木條將水泥地隔成一個個方塊,待水泥地幹爽後,再將木條從水泥地裏取出,每塊水泥地之間便留下了一道道窄小的縫隙。

我問父親:每塊水泥地之間為什麽要留縫隙?父親解釋了一番熱脹冷縮的道理,說水泥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給它們之間留有縫隙,就是給它們一個自由伸縮的空間。這樣,水泥地就不會因冷熱變化而引起破裂,自然也就更加堅固、耐用。說到最後,父親感嘆了一句: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啊!

長大後,我再細細體味父親的話語,覺得很有幾分道理。建立人際關系跟鋪設水泥地一樣,有著相同的原理,隻有留下適當的縫隙,才能給人際關系留下一個伸縮自由的彈性空間,才能不會因一時情感冷熱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破裂,這樣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才能牢固、長久。給人際關系留條縫隙,就是留守自己的人格和做人的原則。

7、轉彎

有則寓言是這樣的:有兩個去非洲草原上的旅人,被一頭獅子追趕著。兩個人狼奔豕突起來。“豕”失去了信心,但不解“狼”為何不放棄。“狼”說:“我雖跑不贏獅子,但隻要跑贏你就行。”

這個寓言讓我們感覺到世界就是田徑場:規定了跑道和方向,當事人不能越道,更不能轉彎。就是說,一定要讓成功者“吃”掉失敗者。

但在非洲草原上並沒有人工畫好的跑道,獅子也沒有規定一個奔跑的方向。既然沒有規則,何必顧忌犯規?假如我跑不贏獅子也跑不贏同伴,我就轉彎,向另一個方向跑。我和同伴的生存概率都是二分之一。哈哈!我們平等了。

而且,兩個人“各奔前程”,雙方的生存概率會大于二分之一,因為獅子作出選擇的一剎那會有一陣遲疑,會分散它的精力,也就會減緩它的速度。非洲草原上的羚羊就是聰明地不往一個方向跑,讓獅子不勝選擇才成功地躲過一個又一個生命之劫。

我是不會與比爾·蓋茨同場競技的,因為差距分明擺在那兒。但有時我也會犯糊塗,與對手死拼,還以為自己能跑贏他呢!而他也不肯轉彎。就是說,我們兩個中總有一個會被“吃”。原來,外在的規矩沒有了,內在的規矩還在,那就是重差距而不重差異幾乎成了我們的天性!

8、呼吸之間

在《裏根自傳》裏,有這樣一個故事。1984年春,裏根訪問中國。他的夫人南希在西安一個小姑娘的售貨點買了幾件小禮品,價值人民幣5元。裏根給了小姑娘一張10元的人民幣,可是小姑娘一時沒有零錢找,窘迫地四處張望。裏根就說:“留下這錢吧。”但他們剛往前走一會兒,小姑娘就追了上來,把該找的5元給了裏根。美國總統在自傳裏寫道:“到這時,我倒成了窘迫的人。我意識到,為了嘗試給小姑娘解圍,我看來是在給她小費,我的反應不夠快,失禮了。”

看了這位美國國家元首的議論,筆者不禁掩卷沉思,對那位經營小本生意的姑娘產生一種深深的敬意。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承認在一位中國姑娘面前“失禮”了,是姑娘的自尊打動了他。隻有自尊才能受人尊敬。《隨園詩話》載:金陵太平門外有乞斃于道,官往相驗,懷中得詩一首雲“賦性生來是野流,手持竹杖過通州。飯籃向晚迎殘月,歌報臨風唱晚秋。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而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未休。”這位不願接受“嗟來食”的流浪漢同樣令人尊敬。

有人請教一位哲學大師:“人活著靠什麽?”大師說:“呼吸。”“那麽,”那人再問,“呼吸又為什麽?”

大師答:“呼者,為出一口氣;吸者,為爭一口氣。”

人的尊嚴、境界都在這一呼一吸之間了。妙!妙極!

9、人生就是一條船

在英國索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裏,停泊著一條很特別的船。

它之所以能進入博物館,是因為有著不可思議的經歷。它原屬于荷蘭一家船舶公司,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裏曾139次遭遇冰山,126次觸礁,21次起火,267次被風暴折斷桅桿,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雖然歷盡劫波,它卻從來沒有沉沒過!

有一名叫培根的律師最早來這裏參觀。當時,他打輸了一場官司,當事人丟下妻兒老母,不幸自殺身亡。這件事給當事人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對培根的刺激也很大……盡管他不是第一次辯護失敗,也不是第一次遇到當事人自殺事件。然而,他總有一種深深的負疚感和犯罪感。

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那些在人生路上遭受不幸的人們,這些人有被騙的,有被罰的,他們或家破人亡,或傾家蕩產,也有的因打輸了官司,落得負債累累……

看到這條船,他深深地感動了,並產生了一種想法,為什麽不讓那些當事人來參觀這條船呢?

于是,他把這艘船的資料抄下來,和它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辦公室裏。

每當有人委托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要給他們講這艘船的故事,並建議他們親自去看看這艘船。從此,參觀者絡繹不絕,這條船名揚天下。

其實,人生就是一條船。人們去參觀,去品讀的,是自己的靈魂。

我們許多人也許一輩子都無法親眼目睹那艘船的滄桑,但我們都能想到,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縱然傷痕累累,永遠不要沉沒———願我們都是這樣一條船!

10、來自海豚的慰藉

近日,應自閉症、腦癱患兒家長的要求,廣州海洋館開放館內5條身懷絕技的大海豚,組織“親親海豚笑顏開——親子活動”,讓智障兒與海豚零距離全接觸,嘗試幫助患兒治療康復。

廣州的智障兒童首度與海豚親密交流,接受海豚的慰藉與心靈開啓,興奮異常。這種讓海豚當大夫,幫助治療自閉症兒童的做法,在國外其實已試驗了很長一段時間,療效較顯著。

早在1978年,美國佛羅裏達的神經病理學家大衛·納澤森就創立了一套“海豚人性療法”,最初套用在患唐氏綜合症的孩子身上,發現他們在海豚的陪伴及刺激下,對于感官刺激的註意力增加,隨後帶來更有效率的學習進展,于是他將這套方法運用于各種對周遭環境刺激缺乏反應的病童,包括自閉症者。海豚是一種極聰明和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喜歡也能跟兒童進行心靈溝通,其和藹可親的外表和善意的舉動更為兒童所喜愛。海豚能發出2000赫至10萬赫的多種波長的高頻超音波,對人的中樞神經有激活作用。當海豚貼近患者頭部發出叫聲時,它發出的超音波對腦癱、唐氏綜合症、神經性運動障礙和先天性孤獨症等患者的神經,能產生極強烈的沖擊和刺激,進而激活患者處于“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加上它那溫柔而又敏感的動作,能令兒童有一種放松感,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接觸,產生一種“安多酚快感”狀態,這是人體產生變化的最強大的推動力,進一步刺激兒童對外界的反應。因而,納澤森認為,在對這些兒童病患治療中,海豚比心理治療師們更有用。

雖然海豚療法早在25年前就已引起了心理科學家的關註,但真正推廣還是近幾年的事。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三個國家均在進行這種海豚輔助康復療法試驗。墨西哥還成立了專門的海豚醫療中心。科研人員與醫生利用海豚給一個個不會說話、四肢麻痹、不會行走、呆頭呆腦隻會傻笑的患有腦癱、自閉症、神經性運動功能障礙等頑症的孩子進行康復治療,海豚憑著溫柔的接觸,以及感性的高頻叫聲,一點一點喚醒了小自閉症患者,及弱智兒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他們中有患腦癱痴呆的能說比較復雜的話了,有四肢麻痹的能走路了,自閉的可以與外界交流了……然而,真正幫助人類治病的到底是海豚的哪一項本領呢?學術界至今眾說不一。這又是一個生物王國的奧秘,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