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133)

1、吉鴻昌的細瓷茶碗

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不僅以其鐵骨錚錚、英勇善戰讓敵人聞風喪膽,而且還以其體恤民情、正直清廉令人敬仰。

1920年5月,吉鴻昌的父親得了重病。吉鴻昌回家探望,看到父親那依依不舍的眼神,知道父親有話要講,便說:“爹,您有啥話盡管說,孩兒一定銘記照辦。”他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吾兒正直勇敢,為父放心,不過我有一句話要向你說明:當官要清白廉政,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即不許發財。你隻要做到這一點,為父才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難安眠啊!”吉鴻昌強忍悲痛,含著熱淚答道:“孩兒記下了,請父親放心!”

父親病逝後,吉鴻昌即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製。瓷碗燒好後,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隻有25歲。

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

2、劉墉羞和珅

和珅和劉墉經常摩擦,雖經乾隆從中和稀泥,但雙方仍面和心不和。

一天退朝後,和珅想刁難劉墉,便問道:“啥大啥小?啥低啥高?

啥厚啥薄?啥樂啥笑?啥有恩啥當報?請賜教。”劉墉立即回答:“鷹大雀小。草低樹高。臉皮厚白紙薄。鷹撲食樂,得食者笑。羊有跪乳之恩,燕雀有反哺之報也!”

乾隆想樹和珅威信。一天早朝,他把和珅請教過的“啥大啥小……啥有恩啥當報”的問題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再次提出來,並點名要和珅回答。和鸚鵡學舌,把劉墉對他說的那幾句話又說了一遍。文武大臣聽了都發出鄙夷的笑聲。乾隆很奇怪,又讓劉墉回答。劉墉脫口而出:“國法大私情小。臣低君高。天厚地薄。萬歲與民同樂,百姓安居樂業無不歡笑。君待臣有恩,臣當以死相報!”話音一落,滿朝文武齊拍手稱贊。和珅在眾人的歡笑聲中羞得無地自容。

後來和珅問劉墉:“你回答皇上的問題與回答我的怎麽不一樣呢?”

劉墉說:“小人與君子有天壤之別也!”

3、誰謀害了馮玉祥

馮玉祥將軍1948年不幸遇難,但其真正原因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馮玉祥之女馮理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1946年,蔣介石發動內戰,就借“考察水利”之名,派我父親到美國。到美國後,父親看到國內戰亂愈演愈烈,就在美國發表了《告同胞書》,痛斥蔣介石的獨裁,呼吁美國政府和人民停止對蔣介石的援助。蔣介石恨我父親,就開除了他的黨籍,吊銷了我們的護照,迫使我一家人流亡海外。新中國成立前夕,我黨邀請父親回國參加新政協,父親立即決定回來。為了安全,我們乘坐了蘇聯在二戰中繳獲的德國輪船“勝利號”。7月31日,我們秘密離開紐約,8月中旬抵達埃及亞歷山大港。這時,這裏停留的一艘國民黨軍艦引起了父親的警惕。到了9月1日,我們在黑海上航行時,輪船突然起火,濃煙沖進父親的特等艙,但由于醫務室也提前被破壞,父親活活地在煙火中窒息死亡,妹妹曉達也不幸遇難。後來查明,火災是由于電影膠片起火造成的,但具體原因是什麽並不知道。美國和蘇聯都認為這是一次有預謀的政治謀殺,且雙方都指責是對方所為。然而,真正的凶手是誰,也許永遠無法知道了。

4、巧縮名篇添情趣

範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有趣的是,這兩篇文章都曾被人巧妙縮寫,雖短猶妙。林正大把《岳陽樓記》縮寫成一首《水調歌頭》:

“欲狀巴陵勝,千古岳之陽。洞庭在目,遠銜山色俯長江。浩浩橫無涯際,爽氣北通巫峽,南去極瀟湘。騷人與遷客,覽物尤長。

錦鱗遊,汀蘭香,水鷗翔。波瀾萬頃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萬裏,把酒登樓對景,喜極自洋洋。憂樂有誰知?寵辱兩皆忘。”

由文到詞,字數減少到四分之一,而風格意蘊不變,真妙。

黃庭堅把《醉翁亭記》縮成百字短文:“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裏,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水,風高日出,景無窮也。遊也,山餚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籌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按原文順序寫來,所用詞句多從原文信手拈來,突出了原文的主旨。改後仍用“也”字押韻,很合原文風貌,可謂絕妙!

5、郭沫若的“菜名詩”

1962年11月24日,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在福建廈門遊覽,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南海普陀寺。在午宴上,寺裏的法師拿來一張選單,請郭老予以潤色。郭老將各道菜名略作修改、排列,編成了一首順口溜:“一層腐皮紅臘面筋,腐竹酥白碧青,南米粉玉翠花生。半月沉江長生果,酸鹵鳳梨,甜炸酥酡,三杯茅台,醉得不亦樂乎?”當下逗得滿座為之捧腹。

宴罷,郭老詩興大發,又筆走龍蛇地寫下了五言律詩:“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

由于郭老的光顧和題詩,南海普陀寺的素齋自此聞名遐邇。

6、朱德手舉一半

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通過了《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會後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大煉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在全國城鄉泛濫開來。

朱德從3歲起就上山拾柴,到地裏撿麥穗和放羊,對于農村和農田他太熟悉了。他不相信從農村報上來的數位,想把“衛星”現象弄個水落石出。他先去廣州,到農村後聽見農民對辦大食堂不滿意,就直言對基層幹部說,食堂不好就解散嘛!隨後,朱德又將這些想法帶上了廬山。

在廬山,想不到原本作為糾“左”的重點發言,隨著會議風向的旋轉成了“右”的根源。朱德當時並不認為自己的發言是錯的,也沒註意會場上明顯的情緒變化,還是按照自己想的說,以致最後變為同情彭德懷反黨分子的重要人物之一,遭受了冷落。等他發現會議大勢所趨的氣氛,才悶著頭不再吭氣。

講話最耿直,脾氣最大的彭德懷在會上受到了嚴厲的批判。朱德在會議後期基本保持緘默,用無言表達他的滿腹意見。在會議最緊張的時候,朱德曾和毛澤東談過一次話。他對毛澤東直言指出會議的不足之處,“我覺得這次會議發言民主風氣不夠。”毛澤東先是一愣,想了一會兒,說了一句:“你對一半,我對一半。”表決投票時,按照慣例,大家都要高舉臂膀,便于統計。而朱德雖說也舉手了,但他彎曲著胳膊,手舉到別人一半高的位置。那動作,一看就知道他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舉的手。散會以後,毛澤東在廬山散步時遇見朱德,他對朱德說:“你啊老總,舉手舉了半票?”朱德笑答道:“反正我舉了手,至于手是怎麽舉的,我就不知道了。”

7、當心十個心理陷阱

人的自毀行為看上去不可思議,卻在現實中客觀存在著。以下10種最常見的導致自毀的心理陷阱,讀者可自鑒之。

①求敗的性格。有些人自陷于受欺壓、被打擊的絕境,一籌莫展,即使眼前擺明了有退路、出口,他們還是視而不見,拒絕利用。

②自戀狂。自戀狂常常需要別人不停地贊美、愛慕,為了博取對方喜歡,常盲目答應別人的所有要求。

③情感幼稚。以幼稚的行為引起他人的註意,如此很難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一種打擊自己事業的方式。

④中年危機。感到中年危機者,認為眼前沒有任何挑戰值得奮力一搏,變得死氣沉沉,喜怒無常。

⑤虛幻的期望。志大才疏,對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能作出明智的估計,對自己要求過高,生活目標極不現實。

⑥自卑過重。自卑感嚴重的人在自尊心作祟下,有時會做出荒誕之舉以證明自己的價值,結果反而自取其敗。

⑦報復心強。報復心強者無法泰然面對挫折,結果失去人緣,陷入麻煩。

⑧執拗多疑。心胸狹隘,整日疑神疑鬼,總在揣測別人的動機,勢必會浪費工作精力,影響人際關系。

⑨追求刺激。有些人愛“劍走偏鋒”,隻有將生活節奏調得很快,暈頭轉向之後,才會快樂,所以容易判斷失誤。

⑩欺世情結。有些人總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像別人想像中那樣好,常常引以為咎,以致自尋毀滅來懲罰自己。

8、男人四十的十大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是一個日影西斜的年齡,也是一個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齡。四十歲的陶淵明棄官歸隱,說出了“今是而昨非”的名句。男人年過四十以後,其觀念變化歸納有十大不惑。

第一個不惑,是突然意識到行政事務的煩瑣,自己是一個小人物。

第二個不惑,是雄心萬丈消退之後,突然戀起家來。

第三個不惑,是包容一切,或者說“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第四個不惑,是明白了世界是殘缺的,美是殘缺的,世界上永遠沒有圓滿。

第五個不惑,是不在盲目迷信權威,覺得人跟人差不多,許多“勢”是做出來的。

第六個不惑,是明白了人類煞費苦心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大廈,還有許多有懈可擊的地方。

第七個不惑,叫“敢言”,或者叫“童言無忌”,總覺得人應當說真話。

第八個不惑,叫“承認一切都有定數”,釋然地對待許多事情。

第九個不惑,是打破了對異性的神秘感和膜拜心理,明白了完美的理想女性是沒有的。

第十個不惑,是“念舊”,懷念那些舊人、舊事和曾經給你幫助的朋友。

當然,最大的不惑是明白了要抓緊時間做事了,因為時間于自己已經不多了。

9、老禪師的忠告

老禪師帶著年輕的徒兒出廟下山化緣,歸途中遇見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年邁老嫗。

老禪師當即命徒兒留些幹糧和銀兩給老嫗,徒兒有些不情願。老禪師便開導他說:“生死與功德隻在一念之間,這些銀兩和食物對我們來說隻不過是暫時能維持生計罷了,可對施主卻是救命之物啊。”徒兒似懂非懂,恭謹道:“師傅的教誨弟子會銘記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興寺廟財糧廣積之時,定要救助窮苦百姓。”誰知老禪師聽了卻輕嘆著搖了搖頭。幾年後,老禪師油盡燈枯,圓寂前他把一本經書交到徒兒手中,翕動著嘴唇卻沒能來得及說出最後一句話。

年輕的徒兒繼承師位後持廟有方,破舊的小廟不斷擴建。徒兒心想,等寺廟擴建完畢,一定謹遵老禪師的教誨去廣濟百姓,可是當寺廟頗具規模後,他卻又想,等廟宇更具規模後再濟助行善吧。時光荏苒,等徒兒年至耄耋,寺廟已是殿壁輝煌良田百頃。可是,幾十年來他卻因忙于建廟,疏于善事,最終沒有做過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臨終前,徒兒突然想起老禪師留下的那本經書,當他翻開扉頁,但見經書上赫然寫著老禪師當年未及點明的忠告———

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其實,幫助別人並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後才去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助才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

10、可怕的誤會

我家鄉的林場裏,流傳著一個故事:有一對年輕人結婚了,婚後生育,太太因難產而死,遺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隻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他把房門開啟一看,到處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後,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于是抱起孩子。他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再看看狗,腿上的肉沒有了。

循跡找到廚房,看見一隻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啊,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誤會。

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隻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後果,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其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