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100)

1、孩子是上帝派來教育父母的

孩子是一本無字的書,當你用嘴巴教導孩子的時候,別忘了聆聽孩子的教導。孩子比成年人更接近上帝,孩子可以凈化你看世界的目光。 孩子是上帝的作品。孩子從不抱怨周圍的世界,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孩子從不說看破紅塵,孩子對任何事情都抱有濃厚的興趣。孩子從不讓煩惱侵擾自己的睡眠,從不讓悲傷流進自己的心髒;他們善于忘卻昨天的不快,隻追求歡樂和未來。 孩子從不為外在的東西所累,隻要喜悅時有媽媽的懷抱可鑽,隻要恐懼時有爸爸的身後可藏,他們不貪求富貴。

孩子讓你重溫那永遠失落的搖籃歲月,填補你記憶中那段不留痕跡的空白;孩子在讓你補課的同時,教你學會了報恩。 孩子的世界是人間惟一的一塊凈土。他們天真爛漫,無拘無束;他們享受生命,很少在意別人的說教和眼睛。他們總能單純地交往,他們的朋友沒有貧富和美醜,他們也從沒有媚俗的舉止和需求。 孩子是未遭過人手塗抹和歲月剝蝕的自然傑作,一個人若連孩子都不能給以啓迪,那一定是不可救葯的凡夫俗子。

2、撩開衣裳看人

這件事是我從阿公那兒聽來的。

那時候的阿公還很年輕,他帶著五六個伙計“跑船幫”(在船上裝卸貨物)。“跑船幫”是一種需要一定力氣和膽量的營生,雖說掙錢不多,卻來得比較“順手”。做完活之後,他們伙計幾個總是要到碼頭附近的一個小酒店裏,點上幾個小菜,喝上兩碗。

因為去的次數多了,他們便與那家小酒店的掌櫃成了熟人。其中,酒店內那張臨窗的桌子,掌櫃的總是給他們幾個空著。

一天晌午,他們伙計幾個又到那家小店裏喝酒。待進去之後,他們才發現在臨窗的那張酒桌旁,竟坐著一個衣衫陳舊、面容枯瘦的老者,他正守著一盤炒花生米和一碟鹹菜在獨斟獨飲。于是,有一個伙計就走上前去不屑地問:“你為什麽要佔我們的位置呢?”老者抬起頭來,驚愕地反問道:“這是你們的位置嗎?”那個伙計被激怒了,他從衣袋裏摸出兩塊錢扔在桌子上,大聲說:“現在給你兩塊錢,可以讓開了吧?!”然而,那個老者一點也不為那兩塊錢所動,他悠然地斟上一杯酒,細細地品著。

此時,阿公也被激惱了。他走上前去,朝老者挑釁地說:“今天,我們就跟你賭一次,誰身上帶的錢多,誰就坐這個位置!”話音剛落,伙計們紛紛把工錢從衣袋裏掏出來,擺在老者的面前。老者微微一笑;爾後,輕蔑地望了一眼桌上的那些零幣,一句辯解的話也沒有說,便起身走開了。阿公和他的那些伙計們得意洋洋地在那個位置上坐了下來。

不一會兒,在廚房中忙活的酒店掌櫃走了出來,他驚訝地問眾人:“剛才坐在你們這個位置上的那個老者到哪兒去了呢?”阿公和他的伙計們一邊哈哈笑著,一邊把剛才的事情原委說了一遍。聽完之後,酒店掌櫃吃驚地盯著他們問:“你們知道剛才的那個老者是誰嗎?”眾人茫然地搖了搖頭。店掌櫃繼續說:“他就是‘水運船行’的老掌櫃,家裏不光養著三十多條商船,還有十幾家大買賣……”聽了之後,阿公和他的那些伙計們木雕泥塑般地呆坐在那兒。

後來,阿公再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便告誡我們說:“看人,一定得撩開衣裳啊!”是的,在生活中,我們決不可以輕視了別人的存在;往往就是那些其貌不揚,甚至是被我們認為位置低下的人,陡然之間,會帶給我們一種透骨徹心地震撼。從另一個角度說,當我們身遭別人嘲諷與輕視的時候,我們無須過多地辯解與怨怒;隻要像‘水運船行’那位老掌櫃一樣,淡然地來對待那些俗淺的眼光,而事實終將證明身後的一切!

3、感謝左手

小時候,常常唱一支歌:“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樣樣事情都會做。”不過,實際上主要使用的是右手,對左手的功能開發不重視,左手在生活中隻是配角,右手才唱主角。

不幸,上個月的一天早晨,我騎腳踏車上班途中,被一年輕人從後面快速超車掛倒,人摔出去,右手觸地,手腕骨折。趕快到醫院,又是拍片,又是正骨,又是打石膏。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這下子,生活亂了套,平添了許多麻煩。于是健康的左手便承擔起了主要職責。我學著用左手料理生活,穿衣,洗臉,刷牙,解手,吃飯,喝水,翻書,全用左手幹,連領工資獎金,也用左手簽名。剛開始,左手很笨拙,但漸漸地就有了進步,還能獨自淘米,洗菜,炒菜,像模像樣,生活能完全自理了,連單手系鞋帶,也有了竅門。

可是,我待左手不太公正,遇到有朋友關切地詢問我右手傷情時,我常常脫口而出:“嘿,倒酶透了,偏偏右手骨折,要是左手摔斷,那也好多了。”朋友也都說:“是啊,是啊,右手太要緊了。”全然不顧左手傷心的感覺。然而左手不提任何抗議,默默地繼續盡自己的職責。

和左手一樣,生活中有許多人和事物,平時往往不被人重視,充其量隻算個配角,有它沒它照樣過,隻有到某一關鍵時刻,才顯示出他們的重要。就是在這樣的時候,有人仍然抱有偏見,輕視他們,傷害他們。而當事過境遷,情勢好轉,用不到他們時,更把他們徹底遺忘了。

我不知道三個多月後,骨折痊愈,右手恢復功能後,會不會忘卻艱難時刻左手做出的諸多貢獻。因為“好了瘡疤忘了痛”往往是人的通病。但至少,我要趁著右手尚打著石膏的時候,多多感謝左手,並且忍著傷痛,命令右手夾著筆桿,寫下這段文字,以便日後提醒自己銘記心中。

4、放大美好

有人問一位盲人:“你什麽都看不到,這麽活著覺得痛苦嗎?”盲人回答:“我痛苦幹什麽?和聾子相比,我能聽見聲音;和下肢癱瘓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啞巴相比,我能說話。之所以能活得比較愉快,是因為我學會了放大美好。”

人的器官雖然有著明確分工,但也並非不可相互替代和彌補。失去手指的人,竟還能把筆綁在手臂上寫字。連手臂都沒有的人,甚至還能用嘴用腳寫詩作畫————13桿的算盤丟失一兩個珠,雖有某些不便,但足可繼續使用。任何人都可以確信,你的一般生理缺陷都能通過你的頑強拼搏予以克服,生活中的失意和遭遇更不是不可逾越。

愛迪生從12歲起再也沒聽見過鳥叫,就永遠與歌聲、笑聲無緣。但他不在意,認為這不但不是障礙,也許可能有益。因為耳聾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幹擾,不必與人閒聊,可以省下大量時間讀書、鑽研。有人問他為什麽不發明一種助聽器,他反問:“你在過去24小時所聽到的聲音中,有多少是非聽不可的?”又說,“如果別人必須對著你邊比劃邊大聲叫喊,一般都不必擔心他撒謊、造謠。”————明明是一種缺陷和痛苦,卻被愛迪生分析、體驗出這麽多“優越性”。他也是在“放大美好”。

愛迪生耳聾後的一段時間,無疑是十分痛苦的。而要是一味痛苦下去,永遠背負沉重的“痛苦”包袱,那就成了另一種平庸、失敗的愛迪生。他的幸運、他的成功在于能及時從痛苦失望中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面臨的現狀,以加倍的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選取最可能獲得突破的某個方面,矢志不移,創造生命的奇跡。所以,前面所說的那位盲人的現狀,掐斷感知危機的那根神經,麻醉和欺騙自己。相反,他們是讓生命僅有的“美好”發揮最大的效能,激勵自己意氣風發不懈進擊。

拿自己的社會地位去跟美國總統相比,拿自己的錢財家產去跟比爾·蓋茨相比,拿自己容貌去跟楊貴妃、鞏俐相比,這世界上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會痛不欲生。生活中確有人慣于為此而折磨自己。這種人是無端尋找和放大痛苦,結果或者消極沉淪或者鋌而走險。

每個人享有的“美好”都有限,有的人甚至少得可憐。讓我們都能科學地“放大美好”,滿懷信心面對風雨人生。

5、隻選一把椅子

有人曾向世界歌壇的超級巨星盧卡諾·帕瓦羅蒂請教成功秘訣,他每次都提到自己父親的一句話。從師範院校畢業之後,痴迷音樂並有相當音樂素養的帕瓦羅蒂問父親:“我是當教師呢,還是做個歌唱家?”其父回答說:“如果你想同時坐在兩把椅子上,你可能會從椅子中間掉下去,生活要求你隻能選一把椅子坐上去。”

隻選一把椅子,多麽形象而又切合實際的比喻。人之一生,說長也短,不容我們有過多的選擇,那些左顧右盼、渴望擁有一切的人,往往因為目標不專一,最終卻一無所獲。

近兩年,明星復出成為娛樂圈一大引人註目的景觀。許多曾經在娛樂圈裏大放光芒而已被忘卻的藝人們又紛紛回到幕前“重出江湖”,讓觀眾重溫他們的風採。沉寂了十幾年的梁小龍再度復出後,他坦誠相告:“年輕那會兒,覺得一輩子就這麽幹上了演員有點不甘心,想看看自己還有沒有其他潛質可以挖掘,結果失敗了。我心裏總還是掛念著影視發展,所以就又回來拍片了。”說到底,他的回來是在重新尋找自己的“椅子”。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復出的明星們,命運卻各不同,有的迎來了事業的第二個高峰;更多的則如石沉大海,難以再激起漣漪,甚至使原有的人氣也削減了。因為這些明星們離開娛樂圈之後,或經商、或休息,停止了原來的努力,導致思維僵化,因此難有創新,即使復出,生命力仍不會太長。

在一生中,我們會面臨諸多的選擇,特別是在涉世之初或創業之始,此時的選擇尤為重要。一旦看準了方向,選定了目標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這條路崎嶇不平,障礙重重,為眾人所不齒,同行者寥寥無幾,你都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獨和寂寞,朝著一個主攻方向,尤其在誘人的岔路口,你必須不改初衷,有心無旁鶩的堅定信仰和超然氣度將它走完,一直走進美好的未來。

巴爾扎克曾經不顧家人的反對,立志從事文學創作。然而,在初期創作失敗後,為了維持在巴黎的生活,他決定投筆從商,去當出版家。但這個外行的出版家盡受人家的欺騙,很快就失敗了。緊接著,他又當了一家印刷廠的老板。可不管他如何拼命掙扎,也還是失敗。為此,他欠下了不少債,而且債務越滾越大,以至于警察局下通緝令要拘禁他,他隻好隱姓埋名躲了起來。巴爾扎克終于醒悟過來,開始嚴肅認真地進行寫作,成為驚人的高產作家。

隻選一把椅子,鎖定一種努力的方向,可以決定和影響我們的一生。

6、電腦作文

一種能在電腦內自動生成作文的軟體,隻要按照提示,輕點滑鼠鍵盤,一篇頗有文採的“電腦作文”就出來了。一位初三學生如法炮製出一篇《面對壓力》的作文,居然“蒙”了90分。

電腦作文之所以大受中國小生的“青睞”,是因為,當前中國小的考試內容與現實嚴重脫離,標準化、機械化的考試內容逼著學生死記硬背,很難談得上創新,這就為“電腦作文”的問世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這個軟體正是應試教育衍生出來的“怪物”。

這個軟體與市面上流行的“作文大全”等出版物一樣,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真情實感的抒發。但電腦作文至少有一點好處,就是先讓學生熟悉門道,原來作文可以這麽造,有興趣我也造。

7、美麗的謊言

北京22中的孫維剛,是筆者最為敬佩的一位名師。在孫老師的第三輪實驗班中,有個叫孫碩的同學,他的父親下崗,家庭生活困難。作為班導的孫老師,在得知他的處境後,便定期將陳碩所需的費用送去,並在班裏說:“陳碩的費用全由學校報銷。”後來同學們得知,老師的話是“騙人”的,這些費用全是孫老師自己出的。陳碩在明白了這一“騙局”後,深深為孫老師的良苦用心所感動。他發奮學習,最終跨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 1996年夏天,孫老師的班內有7名同學想參加全國中學生數學夏令營,但每人1000元的費用對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孫老師告訴同學們說,費用可由學校負責。後來學校領導和學生才得知,那7000元的費用全是孫老師從自己腰包裏支出的。

那一年,有5名同學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有位同學還捧回了第37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金獎。 孫老師為何說這些謊話“欺騙”學生?他怕學生不接受自己的饋贈和救助,他擔心孩子們會因無力負擔費用耽誤了前程———這樣的謊言是何等的美麗。

8、過河拆橋

據3月8日《深圳晚報》訊息,119名大學畢業生借了數百萬元助學金,到了還錢的日子卻連人影都找不著,這佔了該還錢人數的10%。在這個呼喚誠信的時代,居然在社會公認是高貭素人才的大學生身上找不到誠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要命的是,這些不光彩的“前驅者”是在過河拆橋:你們畢業了,可還有許多窮學生需要貸款求學呢,你獲得蠅頭小利的同時,毀掉了窮學生們的信譽,你的弟弟妹妹們日後可能因此貸款維艱,甚至喪失求學的機會呀。 好在今後工行可能和有關部門聯合建立額度檔案,屆時不還錢的畢業生就會上黑名單,失信者將為自己的不法行為買單。

9、人格不會過時

最近有一個知名企業向社會招聘高級管理人才,面試中有一道試題:“請寫出你原來所在單位的最大秘密和對我公司有何價值?”應聘者對此各陳所見,但最後被錄用的卻是一位未回答此題的人,企業的老總說:“這樣的人才值得信任。” 可惜這樣的老總並不算多,前不久有位大學生在招聘現場向他人讓座,竟然被招聘者斷定為缺乏競爭意識而拒絕錄用,似乎新型人才的成長,知識和智商才是真格的,什麽人格、品德可以棄也。如今職場招聘,確實存在這種重智商輕人品的偏見。

據專家研究,一個創新的成功,智力因素隻佔20%至30%,人格要素要佔70%至80%。由此我們對“德才兼備”有了深一層的理解:在重視智商的同時,還應致力于情商的提高。如果說,智商測量的是你適宜從事什麽工作,情商測量的則是你在這個工作中能否成功。因此,我們在求職之時,或已從事某種職業,或為了追求某種更好的職業,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努力開發智力,又要養成健康人格。

10、告別戰爭語言

不久前,《南方周末》報道了美國孟山都公司對中國的野生大豆申請專利的事件,一時間輿論大嘩。緊接著,該報又發表了題為《要不要打基因保衛戰?》的後續報道。

我對此事始終保持著強烈的關註。不過,我把它看作一個法律、科學和商業糾纏在一起的有趣事件。在中國加入關貿協定的今天,它給我們的啓示是:我們不僅要接受一套嶄新的商業規則,而且還要接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我們既需要權利意識的覺醒,又需要義務觀念的確立。

但是,當我讀到《要不要打基因保衛戰?》這樣的標題時,心裏卻十分不舒服。刺激我的是“保衛戰”這個詞語。它太重了——一次狡猾的搶註專利事件,還遠遠達不到要我們以“保衛戰”來應對的嚴重程度。這是一種弱者的"過度反應"。

半個多世紀以來,戰爭術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被泛濫地使用著。雖然早就結束了戰爭狀態,二十多年來我們享受著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和平時代,但我們的心態並沒有完全調整過來。在我們的電視、廣播和報刊中,與戰爭相關的、或將戰爭泛化的語言比比皆是。播音員會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諸如“文化戰線”、“教育戰線”、“新聞戰線”一類的詞語,領導幹部會慷慨激昂地高聲宣布“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殲滅戰”、“來一次全民皆兵的民眾戰爭”。我們把政治學習、“嚴打”、申奧、環保統統當作“戰爭”來看待。我們很少使用“和平”、“愛”、“溫柔”這樣一些字眼,即便使用,也顯得羞羞答答。但是,在使用戰爭或者與戰爭有關的字眼時,人們卻顯得理直氣壯。

我們對戰爭的殘酷和邪惡顯然缺乏必要的體認。在我們那些有關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中,戰爭通常呈現出一種“凱歌高奏"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色彩,戰爭遵循著達爾文社會進化論的準則,正義一方必然獲得勝利,邪惡一方必然走向失敗。因此,戰爭是一場盛大的狂歡,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于是,我們把戰爭“生活化”了。我們不自覺地、輕率地使用著無數與戰爭有關的語匯。一個專利保護和基因研究的事件,居然也被冠以“保衛戰"的名稱。在孩子們的作文中,也頻頻地使用著這些字眼。而在我看來,戰爭不是什麽好事情。古人說,“兵”是一個國家的“不祥之物”。沒有一場戰爭的結果不是“千裏無雞鳴,白骨露于野”,沒有一場戰爭的結果不是剝奪千百萬人的生命,毀滅千百萬家庭的幸福,正如有一位西方詩人所說:“每一顆子彈,擊碎的都是母親的心房。”

我希望,我們以後都謹慎地使用那些與戰爭有關的術語;我希望,我們更多地接近和平、愛和同情這樣一些觀念——尤其應當教育孩子們這樣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