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作文素材 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專輯(117)

1、聲音

中國的經濟得一步一步來,順水推舟,第一步是珠江三角洲,後來是長江三角洲,以後是京津唐,按照經濟發展的邏輯順序,船也該走到東北了。

——中央政府近日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決策,遼寧省省長薄熙來深感鼓舞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安徽20多萬災民遭受水患之苦,早已融入血液中的信念支撐著受災民眾去抵御災難

把就業的概念放到今天重新審視,可以看出,就業不僅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前提,更是人們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以及給後代帶來希望的手段。

——8月14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司長于法鳴就有關再就業問題回答新華社記者如是說。把就業和實現自我價值聯系起來,無疑是對就業模糊認識的一次廓清

新會徽其實準確傳達了我們目前的人文精神:陰性、如牛皮糖般扭曲在生存的艱難中,但仍然尋求光明;曾歷經深深的悲傷,卻仍然樂觀;古老的燦爛文明印記斑駁,卻仍然堅守。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一經揭曉,其非常鮮明的中國味道便贏得如潮好評

當美國的孩子們在星球大戰類的科幻片中長大時,我們的孩子們是在笑傲江湖類的武俠片中成長;當發達國家的影視媒體為孩子們開啟面向未來的想象大門時,我們的影視媒體卻將孩子們封閉在幾個世紀以前的紫禁城中(指皇宮秘史劇)。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官子木撰文指出,我國孩子們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跟整個文化背景缺乏科普與科幻文化氛圍有關。

一個富裕人家打算請個廚師,來了廚師就要開工資,于是請來出納,人多了菜多了于是請來採購員、司機。開支大了現金多了,請來警衛……一個家庭膨脹起來。

——北大校改引起各方爭議,矛盾同樣也指向了學校行政之痛。中國大學一個普遍的現象是行政反客為主成了大學的主導。有媒體如此形容龐大的學校行政體製的形式

我的MBA(工商管理碩士)是從農村學來的!

——中國首富、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如是說。

2、用“心”看透

《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人為狐所媚,以致餓倒在深山老林,奄奄待斃。後被一獵人救起。兩人恨狐,請獵人入山捕殺之。獵人說,魚吞鉤,貪餌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你們兩人宜自恨,奈何恨于狐?獵人的話很簡單:為狐所媚,不怨別人,怨自己心不正。心不正,狐魅纏身;心正,百毒不侵。彼二人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卻仍然悟不出、看不透,堪稱糊塗。

世事紛擾,當然是看透的好。病看透才能治好,事看透才能辦好。看透的眼光深邃,看透的結論精闢,看透的行動果決。不信?請看:

美色:“芙蓉如面,不過帶肉骷髏。”

吃住:“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大廈千間,夜眠八尺。”

錢財:“兒孫勝于我,要錢做什麽?兒孫不如我,要錢做什麽?”

名聲:“金杯銀杯不如民眾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民眾的誇獎。”

這些話,真是一眼看穿,一語中的,一針見血,令人扼嘆!

但是,世事難參透,難預料。別說一眼看穿,三眼兩眼也看不穿。有的是直觀直視直白,有的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自然看不出門道。真正的看透,是用“心”看透。其目光,是心神的凝聚,是智慧的結晶。眼光亮,是因為心裏明:心機到,目力深。雙目亂眨,或兩眼圓瞪,心神不在,或心神不正,也是有眼無珠,有珠無光。

在網上曾看到一幅漫畫“視野”:丈夫的雙眼是印章,視野便是權位了;女兒雙眼是兩顆星,視野便是明星了;女主人的雙眼是銅錢,視野便是錢財了。心遮目,其心不正,其視便成畸形。世人常斥責的什麽“勢利眼”、“錢眼”、“花眼”等,都是“心眼”在作怪。

說來說去,為人處世,首要的是把心擺正,無論處在什麽位置什麽環境,遇到什麽情況什麽誘惑,都心不狂、心不貪、心不花、心不亂。這樣,才自立于世,作為于世。常懷愛人之心、濟世之心、奉獻之心,于世事就看得真、看得透,不會在常識問題上失態,不會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向,不會在權錢色面前失態。無論從事什麽工作,都會幹好,都會使人民滿意。

3、逆反

望女成鳳的父母對她寄予厚望。從小這個班、那個班的沒少給她報名,但錢花了不少,她卻什麽也沒有學到。聯考的時候,連大專的分數線也不夠。父母隻好又花錢把她送到一所民辦的學校學習外語。可是,她厭學厭到經常逃課。混到畢業,連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父母托人給她找了家公司上班。公司做的是機電設備業務。有一次,一個客戶打電話問她某某型號的泵的重量是多少。她不知道,便問一位同行。同行支吾著說:“我也不知道。”她又問另一位同行,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

同行異口同聲的“不知道”引起了她極大的好奇心。她找來所有有關泵的資料,並實地到廠家去考察,把所有型號的泵的重量、性能等等都記錄下來。很快,她成了這個行業的精英。 她的興趣由設備擴展到技術術語,再由技術術語擴展到外語文法。漸漸地,她的外語水準和技術知識在公司裏無人能及。後來,她考上了研究生,拿到了碩士學位,目前正在讀博士。

人真是很奇怪的動物,硬塞給他的東西,哪怕再好他也不珍惜;而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他卻想方設法地得到。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于父母教育引導子女吧?

4、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

有個出生在湘西的孩子,讀了幾年國小後,12歲隨父親到廈門上國中。他不喜歡上那些課,成績差,老留級。他喜歡塗鴉,喜歡上了木刻、雕塑,還有,讀上了他喜歡的書。他15歲就有一幅《下場》發表在《大眾木刻》上。後來,無論是木刻繪畫還是雕塑都成了名家,還成了中央美院教授。他叫黃永玉。

還有個孩子,他出生在19世紀布拉格的一個中產家庭,很聰明,個子不矮,不算難看,可他自己說“曲背斜肩,手足無措,不敢照鏡子”。平時他會感到無端的自卑和抑鬱,安全感隻有“走路、穿衣、沐浴、閱讀,還有閉門家中”。他甚至害怕結婚,結婚前夕居然他在日記上草擬出7條“結婚/不結婚”的得失比較,與自己辯論。他就是這樣一個心理殘疾兒。惟一的是他喜歡讀書,喜歡幻覺似的思考,對人生有不少別人想不到的看法,他的病痛和未婚反讓他擺脫了日常工作和家庭羈絆,促成他的悉心寫作,共出了70餘部短篇小說和3部長篇小說。他叫弗蘭茲·卡夫卡。

義大利詩人馬拉古茲在《其實有一百》中寫道: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隻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歡樂/去唱歌,去理解/一百個世界/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他們告訴孩子:/工作與遊戲、現實與幻想/科學與想像、天空與大地/理智與夢想,都是水火不相容的/總之,他們告訴孩子:/一百並不存在。這首優秀的詩歌在提醒老師和家長,是不是老想著偷走孩子的“九十九”,苦口婆心地,辛辛苦苦地,也道貌岸然地告訴“黃永玉”,“學習與遊戲”是水火不相容的,告訴“卡夫卡”,“現實與幻想”是水火不相容的,告訴他們“一百並不存在”。

其實,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真的有一百!

5、個性有價

他是一位天才的書法家,9歲時參加日本青少年書法展,就在東京掀起一股旋風。四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總價值1400萬日元。當時,日本最著名的書法家小田村夫曾這麽預言,在日本未來的書壇上,必將會升起一顆璀璨的新星。

二十年過去了,一些寂寂無名的人脫穎而出,而他卻銷聲匿跡了。是誰斷送了這位天才的前程?2001年九州島櫻花節,小田村夫專門拜訪這位小時候名震四島的天才,在看了那位天才書法家的作品之後,仰天長嘆說:右軍啊,你毀了多少神童!

右軍是王羲之,一千六百年前的中國大書法家。原來,這位小神童臨摹王羲之的書帖成癮,經過二十年的苦練,把自己的書法個性磨得一點都沒有了。現在他的字與王羲之的比較起來,幾乎能夠達到亂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東西一絲都找不到。在鑒賞家眼裏,他的書法已不再是藝術,而是令人生厭的仿製品。

一個天才因模仿另一個天才而成了庸才!千萬不要丟失自己的個性,那是一個人惟一真正有價值的地方。縱觀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都要堅持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敢于從流俗和慣例中出列的人。

6、國外有趣的人行道

三用人行道 美國路易斯堡市人行道,用白線劃成三條道,愛看櫥窗閒逛的人可走邊道,習慣慢步行走的人走中間道,急于趕路的人可選走外邊道,分道而行,安全方便。

彩色人行道 新加坡有的人行道採用彩色水泥磚或天然的有色石塊鋪成,被稱之為“彩色人行道”。有的彩色人行道,每隔一定的距離就鋪一次帶有特殊圖案的彩塊兒路標,使行人可以順著標志一直走到目的地,用不著求人問路。

閃光人行道 日本愛知縣有50條人行橫道安裝了紅色發光裝置,隻要天黑後有行人穿越,發光裝置便自動閃爍。這種“閃光人行道”,可使交通事故死傷者至少減少四分之一。

自動人行道 在德國柏林市有一種“自動人行道”,它以每小時15千米或25千米的速度移動,在這種人行道的快道與慢道之間,還設定了安全過渡的聯系帶。

玻璃牆人行道 在法國巴黎的列捷範斯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使街道充滿噪聲,人們不得不在人行橫道上築起4米高的玻璃牆,既不影響觀瞻,又能阻擋噪音。

7、惱人“一牌多洗”

書市上的名著往往會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是,名著買多了,心中難免萌發出些許鬱悶。名著雖有質量的保證,但“一牌多洗”的現象,讓人骨鯁于喉,不吐不快。

這家出版社把某些名家的作品來了個大雜燴,那家出版社也推出了同樣的拼盤。名家們數量有限的幾部小說和幾篇散文,你選來,他選去,湊成了不同的版本。反正就那些作品,像玩撲克牌一樣,翻來覆去地洗牌,隻是顛倒了一下順序。

更讓人氣惱的是,許多書籍拿名家的姓名,吊讀者的胃口。例如,王躍文寫官場小說出了名,某些反腐小說的作品選,便冠以“王躍文等著”。所謂的“作品選萃”,也就是把若幹著名作家的一些精品之作,重新來一次排列組合。出版社推出這樣的書籍手到擒來,讀者購買時就犯了難。

“一牌多洗”的泛濫,直接影響了讀者的購買心理。“一牌多洗”的始作俑者,實際上是出版社。一些出版社就是利用這種伎倆在書市上揩些油水。竊以為,“一牌多洗”是出版界中的一股不正之風,還是早些剎住為好。

8、貭素教育也要看重考試能力

五分製就是貭素教育,百分製就是應試教育?關于這個話題一直是貭素教育與應試教育爭論的焦點。在此間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認為,這是對貭素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片面理解,貭素教育也應看重考試能力。

何祚庥說,不僅僅上高中、上大學要通過考試,出國留學也要考試,當公務員要考試,提職提級要考試,招聘應聘要考試。事實上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考試。考試不是評判人才高低的惟一形式,但確實是在生活中常出現的形式,至少在大規模選拔人才時,考試還是能保證相對公平競爭的惟一可行形式。所以不應把貭素教育同應試教育完全對立起來。

“學會如何應付考試,也是貭素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何祚庥認為,學生貭素高低中的一個側面,就是考試成績是否優秀。應該說,應付試卷這種考試,是人生道路上較簡單的一種考試;生活中的考試卻要困難得多,也復雜得多。一個學生如果連應付考試的本領在學校都沒學會,怎麽能說這個學生有較好的貭素。

9、徐悲鴻“立馬”圖

徐悲鴻以畫“奔馬”著稱,流傳于世的其他造型的馬則十分稀少。日前,著名畫家、徐悲鴻的嫡傳學生趙峻山家中發現收藏有一幅“立馬”圖,這是徐悲鴻當年贈給他的,更珍貴的是,這可能是一匹“抗戰馬”。

據現年98歲高齡的趙峻山先生講,這幅“立馬”圖是徐悲鴻1937年抗戰爆發時所畫。一次徐悲鴻來湖南辦畫展,請他幫助辦理畫展布置等事宜。開展後的一天,徐悲鴻特地把他叫去,潑墨揮灑,畫了一幅“立馬”圖贈他,並在畫面右上角題書了“秋風萬裏頻回顧,認識當年舊戰場”。畫完後,徐悲鴻意猶未盡,又提筆為他書寫了一副對聯:“開簾見新月,依樹聽流泉”。

徐悲鴻當時畫“奔馬”已非常出名了,為何要畫“立馬”贈他,而不是“奔馬”?這連趙峻山老先生本人都不是很清楚。根據趙峻山老先生自己的理解,老師是借這幅“立馬”圖明志,師生共勉,象征著中華民族共赴抗日戰場。因為畫上那匹馬是一匹“抗戰馬”——“奔馬立定後頻頻回頭的模樣,那眼神似乎是在回望自己馳騁過的、彌漫著硝煙的抗日戰場。”趙峻山老先生這麽認為。

10、小說與散文的區別

一位年輕的朋友問我,何謂散文?怎樣區別小說和詩歌?

我開玩笑、打比方說:

一個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個人忽然被推到水裏——就成了小說。一個人給大地彈射到月亮裏——那是詩歌。

散文,就是寫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寫下來的東西。不使勁,不刻意,不矯情,不營造,更無須“絞盡腦汁”。散文最終隻是寫一點感覺、一點情境、一點滋味罷了。當然這“一點”往往令人深切難忘。

在藝術中,深刻的都不是製造出來的。

散文生發出來時,也挺特別,也不像小說和詩歌。小說是想出來的,詩歌是蹦出來的;小說是大腦緊張勞作的結果,詩歌卻好似根本沒用大腦,那些千古絕句,都如天外來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頭。

那麽散文呢?它好像天上的雲,不由何而來,不知何時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藍天。你一仰頭,呵呵,一些散文片斷仿佛片片白雲,已然浮現出來了。

我喜歡這樣說散文:它是悟出來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