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英語作文 考研英語作文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二十年之回顧_英語教學論文,中學英語教學改革二

那場對文化教育事業破壞極大的“文化革命”的結束至今已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對于中國社會來講是 一個經歷了巨大變革的時代,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講同樣經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 訓,以期取得更大的進展,有必要作一簡要回顧。

新時期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如果說1978年教育部頒發的《全日製十年製中國小英語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起到了撥亂反 正、正本清源,為中國人學外語“正名”,恢復了中學英語教學在中學教育中原有的“名分”,為此後近二十 年的英語教學改革打下了基礎的話,那麽,1981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 設”的戰略決策的確立而製定的《全日製六年製重點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除了繼續肯定外語 的工具性外,第一次把外語教學的地位提高到了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三門基礎科之一的高度,就把如何提高英 語教學質量的問題擺到了各重點中學英語教師的面前,揭開了英語教學改革的序幕。

第二階段。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一系列改革開放國策的出台,1986年國家教委頒發的《全日製中學 英語教學大綱》在進一步充分肯定英語的工具性與知識性之外,還首次闡明了外語教學的性質,是為了“建立 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貭素,……培養大量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紀律並在不同程度上通曉一些外國語的人材”。這就把外語從單純的工具性學科上升到以為交際而 運用語言的交際工具性為主並兼有傳授語言知識、文化生活背景知識,以開闊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貭素 和培養智力的發展性的綜合體,為我們從整體上,全方位地認識中學英語教學的實質擴展了眼界,開拓了思路 ,為全面開展中學英語教學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第三階段。隨著我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速發展,需要培養更多“四有”的社會 主義公民,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貭素和科學文化貭素。國家教委于1992年頒發了九年義務製教育《 全日製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其中明確地提出:“應當使盡可能多的人在不同的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國語。 外國語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開闊視野和提高文化素養。因此,外國語列為 我國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的一門基礎學科。”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轉變。首先,從培養少數人的英才教 育轉變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貭素的教育。中學的英語教學不再是僅為少數人進入象牙塔 的墊腳石,而是成了關系到提高全民貭素的必備條件。其次,把九年製義務教育的英語教學的性質,目的、要 求與高中英語教學區別開來,使中學英語教學更趨于科學性和針對性。中學的英語教學改革從此就在更為廣泛 的領域,向縱深發展。

下面談談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

探討適合于我國國情的外語教學目的與要求。中學外語教學目的及要求是由社會需要和中學教學任務決定 的。教學目的要求直接關系到外語學科應完成的具體任務、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教學安排及考核標準等。 因此,英語教學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確定之後,如何按照國情確定目的,就成了英語教改的首選課題。對英語 教學目的的探討,經歷了由“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英語的能力,並培養一定的聽、說、讀、寫和譯的能 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打好基礎”到“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在口頭上和書 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側重培養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進而到九年製義務 教育英語教學目的:“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語言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 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從一次次提法的改變,不難看出,對于教學目 的的探討是在逐步地趨于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和貼近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實際。首先:在中學外語教學目的能 力要求中刪去了培養翻譯能力一項。這是鑒于多年的外語教學實際中的經驗教訓而確定的。長期以來把翻譯能 力作為教學目的之一,導致了課堂教學中大量使用翻譯性的操練和利用翻譯題考核完成教學目的的程度,結果 是母語過多的佔用了課堂教學時間,減少了英語自身實踐的機會,影響了外語教學質量。第二:突出了聽、說 、讀、寫四項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一,一改傳統的“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發展聽、說、讀、寫 的基本技能,培養在口頭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另外在國中英語教學目的中提出加強“四 會”基礎訓練,打好“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移除了“側重培養閱讀能力”。其二,把“全面提高中 華民族文化貭素”作為英語教學目的之一,降低了對知識結構的難度要求,減少了文法項目和辭彙量,突出英 語學習中能力的提高。另外,針對中學生畢業後去向的不同,作出了“分級”的要求,以便適應學生畢業後不 同要求的分流。第三:把基礎知識與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同時作為目的,辯證地擺正了“知識”與“能 力”的關系。在中學英語的教學中曾有一種偏激的認識,似乎一提“知識”就是走老路,摒棄“能力”的表現 。其實,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基礎知識,必須在語言基礎知識中產生和發展。基礎知識的獲得也必通過 聽、說、讀、寫的多種訓練手段。把“知識”與“能力”同作目的的提法,把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一致起來了 ,使得中學英語教學終于走出了誤區,走向了科學、辯證的道路。

以英語教材的改革喻為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地位和目標基本確定之後,與之相適應的中學英語 教材的編寫就成了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1.在改革初期,由于國外各教學流派思想的涌入,使得許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的教材。但是事實證明 ,這些教材大多與中國的實情相去甚遠,總有顧此失彼的遺憾。于是又把目光向內,立足于借鏡國外先進經驗 ,自己編寫符合我國國情的英語教材。這一從“外”轉“內”的變化,反映了中國英語教學改革日益走向成熟 。

2.按照我國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的國情,編寫了“一綱多本”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面向全國 大多數地區的“六·三”和“五·四”製英語教材,北師大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五·四”製英語 教材,廣東省面向沿海經濟開放地區編寫“六·三”製英語教材沿海版,四川省面向內地農村和邊遠地區編寫 了“六·三”製英語教材內地版,還有上海和江蘇結合在地實際情況編寫了各自的英語教材。

3.教材的編寫由依據單一的教學法體系向多元化發展。教材是信息的載體,向學生提供什麽樣的信息,歷 來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編寫的教材都局限于以結構為主的“知識中心式”。這類 教材有其連貫性、系統性、準確性和適合大班授課的優點。但是其忽視結構的潛在意義、難以培養學生的交際 能力的缺點影響了教學目的的實施。新教材的改革則避免了單一結構,採用了多條主線編寫教材的方式,在信 息的有序和信息的真切性這兩者的結合上下功夫,既重視語言形式由簡到繁,又重視了語言內容體現交際功能 ,以達到使學生既“獲得語言基礎知識”又培養“為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的雙重目的。各套教材較之以往的 教科書都突出了服務于“交際功能”的培養,採取?條主線以上的編寫路子。如“人教版”採用的是結構—— 功能路子,“沿海版”採用的是功能——結構路子,“內地版”則採用情景——功能——語言知識結合的路子 。如此等等,為實現教學目的的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英語教學原則的改革突出了科學性和實用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課堂教學目標有所轉移:由傳授 語言知識為主逐步轉向“著重培養為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課堂教學肩負著學習語言形式和規則的任務,不 如此,就談不上語言的運用。但是更應當看到,外語是交際工具,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就失去了語言學習的意義 。這個觀點逐漸被廣大中學英語教師所認識,並力爭在這方面有所創新。比如,在一些地區推廣使用的“三S” 課堂教學法,即“創造情景、語言交際、激發興趣”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方法,註意設計各種語言環境,讓 學生置身于其中;利用圖畫、實物或體態,誘導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表情達意;進行密集的聽說活動,把學生 從枯燥的、無休止的語言形式操練中解脫出來。2.突破“教師中心”論的傳統觀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課堂教學活動突出學生,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設計者”,成為協助“ 主體”加強記憶的“助學者”,幫助“主體”明了新的語言材料的“示範者”,安排“主體”進行語言操練的 “組織者”,判斷“主體”運用所學材料表情達意準確與否的“判決者”。一句話,教師必須服務于“主體” 的學習活動。其次,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被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註意在英語教學中建立合諧的師生 關系,帶給學生心理上極大的安全感,解除學生的“防御機製”,使得學生全身心地向“經驗開放”,為認知 活動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同時也減少了“情感過濾”,提高外語交際的效率。這種良好的課堂氣氛、師生間 的默契所導致的良好心理氣氛,激發起學生學好外語以及通過學好外語勝任社會角色、完善自我的內部動力。 在近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情意、情景、結構、規則、功能”十字教學法,就較好地體現了以上的教學 原則。3.文化學習逐步滲透到語言教學之中。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的積淀物,它幾乎包含著社會生活的所有方 面。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裏成長,各自的文化對人產生潛移默化不可抗拒的影響。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對同一事物的表達上說什麽和怎麽說都存著很大的差異,這就為套用英語進行交際設下了障礙。所以要真正 掌握英語,就必須了解、熟悉不同文化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在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具體表現。這一點已逐 漸被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所認同:教材的編寫盡量使用真實材料,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教學介紹文化背景,大量 使用圖片、幻燈片和像片等直觀教具。這些都為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同時學習目的語言國的文化提供了條件 。4.自然教學與正規教學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英語教學的效果。正規學習是從語言知識入手,通過記憶和練習把 這些知識轉化成熟練運用的語言技能;自然學習是在語言運用中掌握語言,這兩種學習是掌握外語的必要途徑 。但在傳統英語教學中,自然學習被排斥于外,造成了學習效果低下的狀況。英語教學改革在這一問題上進行 了多方面的探討。其中主要的有:(1)盡可能地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量和提高語言輸入的質量。為此,提出在課 堂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利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不僅為減少母語的負遷移,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在 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景中,通過聽覺去感受英語。同時增加了英語課外泛讀材料,真正讓學生“耳濡目染”英語 ,逐健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語感。(2)增加以內容為中心的語言活動,使學生從意義上而不僅就語言知識上去學習 語言。近年來課文“整體教學”法的興起與推廣,就是這一原則在教學中的實踐。(3)英語課外活動列為教學原 則之一,也為自然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開闢了新的途徑。

英語教學手段趨于現代化。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和教育經費投入的成長,那種“一支粉筆一教師,夾著 教本進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也在逐步被現代化教學手段所打破。投影、幻燈、音像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運 用,創造了悅目、悅耳、悅心的情景。實現了教學方法的最佳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學 習的效率。

回顧近二十年來英語教學改革的狀況、可以看出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是沿著一條科學的、健康的軌道 大踏步地向前發展的。但是改革道路上存在的困難也是不容忽視的。(1)更新觀念是關系到改革能否深入持久發 展的關鍵。觀念的更新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落後的教學思想,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束縛著人們去實踐 新事物。因此,學習和宣傳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意義及目標,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要使每個中學英語教 盛都意識到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而把教改變為自覺的行為。(2)農村外語師資水準的普遍低下已成為實現 英語教學改革的路障,不少農村學校執教者缺乏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訓練,一部分城市中學裏的英語教師也存 在著知識更新的問題。因此,提高中學英語教師貭素,仍是今後一段時間內不可松懈的任務。(3)改革中學英語 考試方法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由于考試方法和製度的滯後使得英語教學改革停滯或大打折扣的事在不少地 方存在著。這一問題如不盡快解決,英語的教學改革就會多走彎路,教改的進程也會因此而減速。各級教育主 管部門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並應著手加以解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