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人 古代詩人

史鐵生作品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寫作經歷

197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後陸續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1983年他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從1986年起,即為北京作家協會契約製作家,後為北京作家協會駐會作家,一級作家職稱。1996年11月,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風格清新,溫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現方法上追求現實主義和象征手法的結合,在真實反映生活的基礎上註意吸收現代小說的表現技巧,從成名作《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到《插隊的故事》,作品從內容到形式技巧都顯出異乎尋常平淡而拙樸,屬意蘊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劇本經歷

另外,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多夢時節》《與人合作》、《死神與少女》等,《死神與少女》屬于一種新的電影類型——詩電影,這為電影類型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這兩部影片都由林洪洞執導,第三屆兒童電影童牛獎藝術追求特別獎,《死神與少女》以其對人生價值的探索于1989年獲保加利亞第十三屆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與健康電影節榮譽獎。

短篇小說經歷

史鐵生著有短篇小說《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阿麼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別人》《老屋小記》;中篇小說《關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插隊的故事》《禮拜日》《原罪·宿命》《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的猜法》《小說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運設計》《我與地壇》《牆下短記》《足球內外》;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個人的記憶》《靈魂的事》《答自己問》《我與地壇》《病隙碎筆》《扶輪問路》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秋天的懷念》被選入冀教版國小六年級課本,也被選入語文上海版中學七年級課本。

作品介紹

務虛筆記

本書是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中短篇小說結集之一。《插隊的故事》、《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當屬于知青文學的經典佳作,作者以順時或逆時的手法,並互相交插,再現了荒謬特定政治時期,一部分知青的生存狀態及生命狀態,反思人生途路的幸與不幸,並藉此展現了陝北的風土人情以及陝北人的憨直、堅韌、順乎大道的性格。圖片的綴入,無疑為作品的經典性提供了最珍貴的佐證,所以至今為世所矚目。

丁一之旅

這是一部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現代愛情小說。小說家和思想者的史鐵生用潔凈優美,富于詩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寫愛情,性和性愛,追溯愛情的本原,探尋愛情的真諦和意義。那些靈與肉的糾纏,性與愛的排演,那些孤獨的感動和溫情的撫慰,那些柔軟的故事和堅硬的哲理,無不給人以情理之中的體驗和意料之外的啓示。

信與問

這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多年來與朋友、讀者的書信往來及為一些書寫的序跋。從未專輯出版。經過作者親自篩選,並征得持信人的同意,共選取了幾十封書信,近二十篇序文。這本書以文學藝術、當代文學思考為主題,表達了史鐵生作為一位思想的行者,對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的思考,他的文字,迸發出正義與力量,同樣給廣大讀者帶來啓示和鼓勵。

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作為2002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獲,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靈魂的事

《靈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對于生命、愛情和信仰的沉思。有一回記者問到史鐵生的職業,他說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並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裏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我與地壇

我在好幾篇小說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說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隻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晃,而且是越搬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問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活著的事

這是一本思想隨筆集。中國當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難再找出第二個人像史鐵生這樣愛好玄思並且擅長此道的了。所謂擅長,是指他能夠從現實的瑣事裏擷取那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達得優美、機智、引人入勝,讓人不忍釋卷。這是一個文學家所表達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學專著。當然,更不是膚淺的廉價文學。

秋天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文中從許多細節體現了母親對我和妹妹的疼愛。文中寫到“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此話可見母親把心思都用在我身上。同時也表示出是母親臨終前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給了我“好好兒活”的信心。此文章選入國小語文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8課課文。

寫作的事

在這本書裏收錄的大多是史鐵生關于文學的思考。作家談文學往往比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談起來更好,有時候甚至比作家自己的創作還要讓讀者激動。一個好的作家首先是好的讀者、好的文學理論家和文學史家。史鐵生在這本書裏向我們展示了他豐富的文學知識,以及作家獨有的敏銳.....

以前的事

本書集中收錄了史鐵生的回憶性散文。久病的史鐵生在寂寞的輪椅中一次次回憶的往事,由他一貫沉穩而有力量的語言娓娓道來,呈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苦澀,而往往從日常的事情上升到令人心情為之爽凈的玄思。我們能從這些文字中看到命運是怎樣無常地折磨一個凡人,而這個人及他周圍的人怎樣不懈地和命運鬥爭,從而變得不同凡響。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