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人 古代詩人

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人物生平

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大學部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志《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

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凄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于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並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歲。

名字由來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贈友詩詞

1941年,正處抗日戰爭中,西南聯大設立敘永分校。借敘永春秋祠後院以作教室。朱自清先生來敘永小住,那時袁耀祖隻有幾歲,因在李鐵夫先生家與其共居一樓,有所接觸。袁耀祖先生學識淵博,常請教朱自清先生問題,先生耐心回答。朱自清先生是與李鐵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聯大,途經敘永,曾住李鐵夫家多日,相聚甚歡,臨別贈詩二首,李鐵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離開敘永前往昆明途中,寫了一首《發敘永,車中寄鐵夫》詩寄贈熱情好客的好友李鐵夫。詩雲:“堂廡恢廓盤餐美,十日棲遲不憶家。忽報飆輪迎戶外,遂教袱被去天涯。整裝眾手爭俄頃,握別常言乘一嘩。如此匆匆奈何許,登車回首屢長嗟。”詩中表達了朱自清對李鐵夫家居住環境和飲食的贊美,並且因為友誼深厚產生了“不憶家”的感覺。雖然當時是戰亂時期,但敘永的友人們給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溫暖。

個人作品

1922年《雪朝》詩集

1923年《毀滅》長詩

1924年《蹤跡》集詩和散文

1928年《背影》散文

1930年《春》散文

1934年《歐遊雜記》散文

1936年《你我》散文

1943年《匆匆》散文

1944年《倫敦雜記》散文

1945年《國文教學》論文集

1946年《經典常談》論文集

1947年《詩言志辨》詩論

1947年《新詩雜談》詩論

1948年《標準與尺度》雜文集

1948年《語文拾零》論文集

1948年《論雅俗共賞》雜文集

文學貢獻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二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則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徵的散文體製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核心。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這一時期,朱自清的散文著力于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裏獨自漫步池邊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于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鬱悶。《背影》則以樸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致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詩歌

朱自清的詩,盡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人物評價

朱自清的清廉愛國,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評)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鬥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于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梁,寧肯餓死,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

人物紀念

居在江蘇省揚州市安樂巷27號,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198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