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國中作文 國中寫作素材

九九重陽節

重陽節 
同義詞 九九重陽節一般指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閒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唐)白居易《九日題塗溪》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唐)白居易《閏九月九日獨飲》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唐)白居易《陵園妾》

陵園妾,

顏色如花命如葉。

命如葉薄將奈何?

一奉寢宮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絲發落叢鬢疏,

紅玉膚銷系裙縵。

憶昔宮中被妒猜,

因讒得罪配陵來。

老母啼呼趁車別,

中宮監送鎖門回。

山宮一閉無開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門到曉月徘徊,

柏城盡日風蕭瑟。

松門柏城幽閉深,

聞蟬聽燕感光陰。

眼看菊蕊重陽淚,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淚無人見,

綠蕪牆繞青苔院。

四季徒支妝粉錢,

三朝不識君王面。

遙想六宮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猶聞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爾軍恩何厚薄?

願令輪轉直陵園,

三歲一來均苦樂。

(唐)崔元翰《奉和聖製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唐)白行簡《李都尉重陽日得蘇屬國書》

降虜意何如,窮荒九月初。三秋異鄉節,一紙故人書。

對酒情無極,開緘思有餘。感時空寂寞,懷舊幾躊躇。

雁盡平沙迥,煙銷大漠虛。登台南望處,掩淚對雙魚。

(唐)獨孤及《同徐侍郎五雲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遊。

(唐)獨孤及《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隻奉萬年酬。

(唐)杜荀鶴《重陽日有作》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中文名重陽節
英文名Double Ninth Festival
別    稱登高節、曬秋節、重九節、九九重陽等
節日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祭祀、自然崇拜
節日活動插茱萸、賞秋、賞菊、登高、踏秋等
節日飲食重陽糕、菊花酒、
節日意義敬祖、敬老、感恩

節日起源

重陽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註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麽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歷史演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隻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2]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2]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2]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3]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4] 

  


民間習俗

  

民俗活動

賞秋

登高賞秋·風情篁嶺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庄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2] 

登高

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製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2]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闢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闢邪翁”。[6] 

  

各地習俗

國內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幹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範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于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于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製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跡,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佳句。

【河南省】2010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7]  ,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這裏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國外

【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遊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傈子飯祭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