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國中作文 國中寫作素材

材料作文審題

文章的立意取決于審題。審題不清,那麽立意就不準;立意不準,就會出現偏題、離題現象。“棋失一著,全盤皆輸”就是這個道理。 

一、材料作文審題原則 

①整體性原則 

仔細閱讀所提供的材料,切實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實質,不要隻抓住其中的隻言片語,以局部代替整體。當然,重視材料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是正確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須在整體架構下進行。如這樣一則作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 

一偉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問她:“你是怎樣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說:“其實,這座雕像原來就在那裏,我隻是將它多餘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其實,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隻要去掉“多餘的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們該怎樣“審”這則材料呢? 

有的同學抓住了關鍵字“雕塑自我”,以此為話題,立意為“我勤奮努力塑造自我”、“我通過多讀書塑造自我”、“我選擇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來塑造自我”等等。有的同學更是出新:“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缺點錯誤。”這樣行不行呢?不行!隻抓住材料本身的“隻言片語”來立意,沒有能夠準確把握出題者的真正意圖,未免偏頗。既然是審題,就應該審得全面,把材料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不是分割蠶食,片面立意。如我們把上面這則材料當做一個整體來分析就不難發現:除了“塑造自我”這個短語以外,“去掉多餘的邊邊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信息。“去掉‘多餘的邊邊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內涵,圍繞這一點立意選材文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再如這樣一則作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 

武漢市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遊人如織。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為什麽要穿著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著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著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為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隻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則 

很多材料包含兩個或更多含義,因此分析材料時,要運用發散性思維,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來的觀點2~5個,然後找出一個對自己寫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寫。如這樣一則作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 

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于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發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麽能不窮呢?”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 

我們無論做什麽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因為越人赤腳、披發,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于嘗試、敢于冒險、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 

“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系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麽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 

③明限製原則 

與話題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限製性非常強,必須要明確材料題旨來確定立意。如這樣一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 

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的男孩,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麽意思呢?”院長交給他一塊石頭,說:“明天,你拿這塊石頭去賣,但不是真賣,不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場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買那塊石頭,而且價錢越出越高。晚上,院長要他明天拿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男孩到寶石市場去賣這塊石頭,結果,石頭的身價較昨天又漲了十倍,甚至被傳揚成“稀世之寶”。 

院長對男孩說:“生命的價值也就像這塊石頭一樣,一塊很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價值。” 

在進行作文訓練的時候,有很多同學以“珍惜”為話題,寫“珍惜友誼”、寫“珍惜時間”、“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學習機會”等,都未免偏頗。隻要我們再全面深入地進行分析,就會明白這則材料的主旨才是話題——“隻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材料對“珍惜”有了更具體的限製。 

④傾向性原則 

有些材料,客觀地敘述一件事,說明事物或現象,不帶命題人任何主觀感情色彩和思想傾向;有些材料則正好相反,在敘述、說明或評論某個事物時,明顯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傾向,這樣我們可從材料的情感傾向入手來審題立意。如這樣一則材料,根據以下材料自選角度作文: 

當斷臂的維納斯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好事之徒趨之若鶩。它們提出種種接上斷臂的奇思妙想。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贊賞。 

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十分明顯。“好事之徒”、“趨之若鶩”等詞貶斥之情溢于言表。對想接上斷臂在做法持否定態度,對斷臂維納斯持贊賞態度。據此可立意為:應順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如果不註意分析情感傾向,立意為:堅持就是勝利或攻書莫畏難。就明顯偏離題意。 

二、材料作文審題方法 

如何快速審準題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關鍵。 

審題方法:找關鍵字句法。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時在文字上有所表現,抓住這些詞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材料:燕子是一種候鳥,起初人們並不是這麽認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饈槍畔@拔叭搜搶鍤慷嗟玫貿齙慕崧邸l煬煲澹嗣親鴟盍?400多年。18世紀,瑞士巴賽爾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築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寫了一張紙條把嘧櫻閽諍未υ蕉俊保⒔笤諮嘧擁耐壬稀5詼年春天,當這隻燕子翩然而歸時,鞋匠意外地發現了一張新的字條:“雅典,在安托萬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個被信奉?400多的的謬誤終于得以澄清。 

找出這則材料體現主旨的詞語“好奇”牧先斡玫秸飧齟視錚昂悶嫘氖顧戳艘徽胖教酢保靶車暮悶媸掛桓霰恍歐盍?400多年的謬誤……”再加材料的標題《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關鍵字語的同學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發明和創新的原動力。 

材料:洛倫茲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相對論的核心之一迓鬃缺浠環匠癱閌撬慕蘢鰲h歡狽⑾終庥肱6俚木允笨展巰嗝蓯保h渙耍蛭鞘薔洌蝗葜靡傘r荒曛螅蛩固棺叩秸飫鍤幣燦齙攪送奈侍猓煌氖牽蛩固購廖薰思傻爻迤屏伺6倭ρу氖浚秤杪迓鬃缺浠環匠桃勻碌奈錮硨澹傭賈孿嘍月鄣牡? 

找出關鍵字句“不容置疑”、“毫無顧忌地沖破了牛頓力學的束縛”,似乎矛盾的關鍵字語包含材料的主旨:敢于質疑是成功的階梯。 

審題方法: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閱讀分析材料的因果聯系,從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沖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于是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麽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隻忘記自己叫什麽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 

烏鴉為什麽抓山羊失敗?因為它不顧自身條件(身子太輕,爪子不如老鷹鋒利),盲目模仿老鷹,哪有不失敗之理?從原因入手,可立意為:盲目模仿別人,就如東施效顰,難免遭致失敗。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自我。一切從實際出發。當然,也可從小孩稱贊烏鴉“它也很可愛啊!”分析原因立意,因為它不甘心做一隻普通的烏鴉,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戰,敢于嘗試,勇氣可嘉!從此處立意,更容易寫出新意。也可以從既要勇于嘗試又要講究實際立意。 

材料:古代有一個漁翁,一天,在井裏網撈了兩條大鯉魚;第二天,在井裏撈到了三條鯽魚;第三天,僅僅撈到了幾隻米蝦;第四天,第五天……什麽也沒撈到,這是為什麽呢? 

空間不寬 

水域狹窄 

藏魚不多 井 

裏 

撈 

魚 

原 

因 

結 

果 鯉魚 

↓ 

鯽魚 

↓ 

米蝦 

↓ 

空白 

追 溯 

通過“這是為什麽”的分析,能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廣闊的空間去撒網,方有豐碩的收獲。 

審題方法:聯系實際法。 

材料:人們總佩服“千裏馬”一日千裏,勇往直前的氣概;人們也崇尚“老黃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然而有的人總感到不如意,總想讓“千裏馬”與“老黃牛”搞優勢互補,從而派生出“千裏馬”式的“老黃牛”或“老黃牛”式的“千裏馬”。 

這則材料談的是人們對“千裏馬”與“老黃牛”的態度,如果將材料中的動物聯系到人類社會,學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對人不能求全責備。 

審題方法:領會寓意法。 

材料:一隻蝸牛,很想做成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開始它想東遊泰山,一直爬到山頂,可一計算,要實現這個計畫,至少需要3000年時間,隻好忍痛放棄這個打算。後來它又想南下爬到長江邊上,看一看奔騰的江水,可一計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時間。蝸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暫,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麽也不肯做,最終死在了野草叢中。 

這則寓言分兩個層次:第一層講一隻蝸牛好高騖遠,立志大而不當,結果兩次“宏偉”的計畫都因不切實際而最終流產;第二層講這隻蝸牛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死于草叢之中。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蝸牛悲劇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立志不切實際;二是不肯腳踏實地,不肯從幹好平凡小事入手來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材料:小馬要過河,先問牛大伯,問是否可以趟過去。牛大伯說水很淺,能趟過。小馬正準備過,忽然松鼠告訴他,水很深,不能過,前天還淹死了它的一個同伴。小馬沒主意了,回去問媽媽。媽媽叫它自己多想想,試一試。結果小馬過去了,水不深也不淺,剛好過膝蓋。 

正面:1.獨立思考是可貴的精神貭素 

2.正確的行為導向來源于獨立思考 

3.隻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從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較,方能鑒別是非 

5、.真知從實踐出,真理從實踐來 

6、試一試是成功的開始,敢試才會有成功 

反面:. 1、人雲亦雲,自陷困境。 

2.缺乏獨立精神的人隻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 大腦長在別人頭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從沒有出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