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陳忌問壘

本篇記田忌與孫臏之間的問答。簡文殘缺,現存部分主要說明在未能構築壁壘時,如何組織配備各種兵力來進行作戰。

陳忌問壘(1)

田忌問孫子曰:“吾卒……不禁,為之奈何?”孫子曰:“明將之問也。此者人之所過而不急也。

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聞乎?”曰:“可。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2)。是吾所以取龐□而擒太子申也(3)。”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見。”孫子日:“蒺藜者,所以當溝池也(4)。車者,所以當壘[也]。□□[者],所以當堞(5)也。發(6)者,所以當埤堄也(7)。長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8)。鏦(9)次之者,所以為長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檄其衰也(10)。弩次之者,所以當投機也(11)。中央無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製曰:以弩次蒺藜,然後以其法射之。壘上弩戟分(12)。法曰:見使{世木}來言而動……去守五裏置候(13),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14)。夜則舉鼓,晝則舉旗。”

* * *

……田忌問孫子曰:“子言晉邦(15)之將荀息(16)、孫軫(17)之于兵也,未……(18)……無以軍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問孫子曰:“子言晉邦之將荀息、孫[軫]…………也,勁將之陣也。”孫子曰:“士卒…………田忌曰:“善。獨行之將也。…………言而後中。”田忌請問…………人。”田忌請問兵情奈何?…………見弗齲”田忌服問孫…………橐□□□焉。”孫子曰:“兵之…………應之。”孫子曰:“伍…………孫子曰:…………見之。”孫子…………以也。”孫…………將戰書柧(19),所以哀正也。誅□規旗,所以嚴後也。善為陣者,必□□賢…………明之吳越,言之于齊。曰知孫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孫氏者(20)…………求其道,國故長久。”

孫子…………問知道奈何。”孫子…………而先知勝不勝之謂知道。□戰而知其所……所以知敵,所以曰智,故兵無……(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陳忌即田忌,陳、田二字古代音近通用。

(2)應猝,應付突然發生的事變。這句的意思可能是說:這種方法是用來應付處于隘塞死地之中的緊急情況的。

(3)“龐”下所缺之字當為“子”或“涓”字。太子申,魏惠王的長子,參看《擒龐涓》註(30)。

(4)蒺藜,古代用木或金屬製成的帶刺的障礙物,布在地面以阻礙敵軍前進。因與蒺藜果實形似,故名蒺藜。

池,護城河。此句意謂蒺藜的作用相當于溝池;(5)堞(die碟),城牆上的矮牆。

(6)發,疑借為瞂(fa伐),即盾。

(7)埤堄(bi ni閉逆),城牆上有孔的矮牆。意謂瞂的作用相當于埤堄。

(8)隋,疑借為隳(hui灰),危也。

(9)鏦(cong蔥),小矛。

(10)徼,通“邀”,截擊。衰,疲憊。意謂截斷敵軍的歸路,阻擊疲憊的敵人。

(11)投機,拋石機。意謂弩的作用相當于拋石機。

(12)分,半。意謂壁壘上弩和戟各佔一半。

(13)候,即斥候。意謂距守望之處五裏設定哨所。

(14)方和圓疑指哨所的外形。

(15)晉邦,晉國。

(16)荀息,春秋時晉國名將。

(17)孫軫(zhen診),《漢書·藝文志》兵情勢家有《孫軫》五篇、圖二卷。疑孫軫即先軫,春秋時晉國名將。

(18)自此以下各簡,字型與本篇前面的簡文相似,其中有的簡似不屬于本篇,但由于殘缺過甚,不能單獨成篇,姑附于此。

(19)柧,或作觚(gu姑),古人在上面寫字用的多棱的木條。

(20)這裏大概是把孫武、孫臏的軍事理論作為一家的學說看待。“明之吳越”,是說孫武運用此種軍事理論于吳越。“言之于齊”,是說孫臏以此種軍事理論言之于齊威王。由于兼包兩個孫子而言,所以稱“孫氏”,不稱“孫子”。

[原文]田忌問孫子曰:“吾卒..不禁,為之奈何?”孫子曰:“明將之問也。此者人之所過而不急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聞乎?”曰:“可。用此者,所以應猝窘處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龐□而擒太子申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見。”孫子曰:“蒺藜者,所以當溝池也。車者,所以當壘[ 也] 。□□[ 者],所以當堞也。發者,所以當俾堄也。長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次之者,所以為長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難其歸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當投機也。中央無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製曰:以弩次蒺藜,然後以其法射之。壘上弩戟分。法曰:見使諜來言而動..去守五裏置候,令相見也。高則方之,下則圓之。夜則舉鼓,晝則舉旗。”

[ 譯文]田忌問孫臏:“我們的部隊(突遇敵人,難以製其進攻,)該怎麽處理呢?”孫臏回答說:“這是聰明的將領提的問題。這是一個人們常常忽略而不看重的問題。..”田忌說:“您能講給我聽嗎?”孫臏說:“可以。這個辦法可以在突然陷入困境,或者進入地形不利的地境時使用。也是我用以戰勝龐涓並活捉魏太子中的戰法。”田忌說:“太好了!但可惜事情已經過去,當時的情景已看不見了。”孫臏說:“當時,我用蒺藜布陣,起壕溝的作用。用戰車布陣,當作壁壘。..當作矮牆。用盾牌當作城頭帶洞的矮牆,既可防御,又可往外射箭。後面部署用長兵器的部隊,作為緊急救援部隊。長兵器部隊後面部署使用小矛的部隊,用以支持用長兵器的部隊。而使用短兵器的部隊,則用來斷敵軍後路,截擊疲困的敵軍。弓弩兵發揮拋石機的作用。陣地中央沒有軍兵,因此布滿..一切就這樣部署完成,完全符合兵法要求。兵法上說:‘把弓弩兵部署在蒺藜後面,然後按要求射擊敵軍。堡壘中,弓弩兵和用戟的兵各佔一半。’兵法又說:‘要等派出去的偵察人員回來報告敵情後方可出擊..要在離守衛陣地五呈遠的地方設定了望哨,要讓了望哨和守衛陣地相互看得見。如果是在高處,就設定方形了望台;如在低處,則設定圓形了望台。夜間用鼓聲聯絡,白天舉旗聯絡。’”

[ 解析]陳忌即齊國大將田忌,古時“陳”與“田”相同;問壘就是詢問堡壘戰法。這篇文章用田忌向孫臏請教布陣設壘戰法,引出孫臏對馬陵之戰的補敘,從而說明如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布陣設壘,積極防御,伺機消滅敵軍的戰術。孫臏借介紹馬陵之戰,說明他如何布置陣勢,設定堡壘,並不隻是簡單的戰例回憶,而是借此戰例,形象具體地給田忌講述根據地形、地物和本軍當時具備的條件,巧妙地布設陣地,與敵軍對抗,戰勝敵軍的戰術。馬陵之戰,首先是孫臏戰略思想對頭,調動敵軍,按自己的部署,在有利的時機和地點,出其不意地給敵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其次,孫臏戰術運用得當,布陣巧妙嚴密。他選的地形很好,馬陵道兩邊山丘夾峙,隻有中間一條路通過,路兩邊林木叢密,地勢險要,這正是設伏殲敵的理想地形。孫臏能根據地形和當時齊軍的條件,巧妙布陣,從而保證了戰鬥勝利。文中,孫臏詳細說明了齊軍如何用戰車構築堡壘,用盾牌當做城牆,各兵種、各兵器的部署,井然有序,配置得當,能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完全符合兵法要求。所以,當戰鬥開始後,魏軍竟無還手之力,很快就被殲滅了。其實,布陣設壘的原則和辦法,帶兵將領大多懂得,關鍵在于運用得當,運用得妙,方能收到意外的效果。這裏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諸葛亮博望坡火燒曹軍的戰例。曹操打敗袁紹,奪得冀州,又收服遼東之後,形成了獨霸北方,虎視南疆的局面。這時的曹操真是文官武將濟濟一堂,兵強馬壯,實力超群。一日,曹操召集文武眾人商議南征,夏侯惇請求領兵除去劉備。曹操早已把劉備看作強勁對手,正想趁其羽毛未豐時一舉剪除,于是任命夏侯惇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蘭、韓浩為副將,讓他們領兵10 萬,到博望坡去見機行事,伺機消滅劉備。夏侯惇帶領10 萬大軍,而劉備當時隻不過借新野小城暫時棲身,兵馬總計也不過幾千人,夏侯惇哪裏把劉備放在眼裏,隻不過視作“鼠輩”而已,諸葛亮當時還是無名之輩,在他眼中更無地位,拿他的話說,隻不過是“草芥”。夏侯惇帶領大軍耀武揚威,直奔新野。劉備得報,不免緊張、焦急,忙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卻不慌不忙,向劉備借了印信和寶劍,召集眾將聽令。他一一分配任務,叫關羽、張飛、趙雲、劉備等人分頭去執行。這時,供他支配的兵力主要是他新近招募訓練的三千新兵。對他的指揮部署,連劉備都覺得沒有底,關、張二人更是不相信,不服氣。關羽居然質問諸葛亮:“我們都去迎敵,不知軍師卻做什麽事?”諸葛亮說:“我就坐守縣城!”張飛聽了大笑說:“我們都去拼殺,你卻在家裏閒坐,好自在喲!”可是,諸葛亮印、劍在手,關、張也不得不聽令照辦。再說那夏侯惇,領兵到達博望坡,分出一半精兵,由他親自帶領,加緊趕路。忽然看見前面塵土飛揚。夏候惇把人馬擺開,親自出馬到陣前迎敵。一看,趙雲僅帶幾百軍兵前來迎戰,不禁大笑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把諸葛亮誇成神仙,現在看他用兵,用這樣的軍馬和我對陣,這不是趕著狗和羊去與虎豹相鬥嗎?我今天定能實現在丞相面前許下的諾言,活捉劉備和諸葛亮!”說完,驅馬上前,大罵趙雲,挺槍直刺。趙雲沒戰幾個回合,返身“敗退”。夏候惇緊追不舍,跑了十多裏,趙雲回馬再戰,沒幾個回合,再次“敗逃”。夏侯惇更加狂傲,驅軍追趕。韓浩提醒他謹防埋伏,夏侯惇說:“就這樣的敵軍,就算他十面埋伏,我又怕他什麽呢?”夏侯惇放馬急追,又遇劉備接應趙雲交戰,他更樂了:“這就是埋伏的兵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罷兵!”誰知,夏侯惇剛追到博望坡左面狹窄地帶,突然兩邊蘆葦叢燃起大火,這時風正大,剎時四面八方火光沖天,燒得曹軍人喊馬嘶,自相殘踏,死傷不計其數。趙雲回馬殺來,夏侯惇冒煙突火飛逃而去。曹軍沿途又被關羽、張飛沖殺,糧草被燒毀,幾乎全軍覆沒。諸葛亮談笑之間,以三千新兵,戰敗曹軍10 萬人馬,其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利用地形布陣。原來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樹林,名叫安林,道路兩邊還有濃密的蘆葦叢,正是設伏的火攻地形。諸葛亮又觀測算定當天必有大風,風助火勢,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氣。諸葛亮再命趙雲、劉備連連“敗退”,使用驕兵之計,引誘曹軍中計。地利、天時、人和,諸葛亮全利用了,大獲全勝也就是必然的了。諸葛亮博望坡大勝曹軍,和孫臏馬陵道殲滅魏軍,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時、因地、因人,巧妙布陣用兵,真可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實,不僅用兵,各行各業無不這樣,一個工廠,廠長的管理水準不同,效果大不一樣。同樣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法,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可見,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貴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巧妙運用。閱讀《陳忌問壘》的關鍵,不在學習布陣設壘的具體辦法,而在于領會其運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運用于各自的工作。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