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月戰

本篇談到戰爭勝敗與日、月、星的關系。古人認為月主陰,象征刑殺,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時。

篇中雖然涉及此類流行于當時的迷信說法,但篇首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特別強調了人的作用。

月戰(1)

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2),莫貴于人。戰□□□□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戰,不得巳而後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其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磿者也。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十戰而九勝,月有……[十戰]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3)。一單…… * * *……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4)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

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八十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猶言介于天地之間。

(3)過,疑借為禍。古代軍事家多認為屢次打勝仗並不一定是好事,如《吳子·圖國》說:“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

(4)得,疑是俘獲之意。

[ 原文]孫子曰: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戰囗囗囗囗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是以必付與而囗戰,不得已而後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其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孫子曰:十戰而六勝,以星也。十戰而七勝,以日者也。十戰而八勝,以月者也。十戰而九勝,月有..[ 十戰] 而十勝,將善而生過者也。一單..(以下為散簡、缺文)..所不勝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勝。故戰之道,有多殺人而不得將卒者,有得將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將軍者,有覆軍殺將者。故得其道,則雖欲生不可得也。

[ 譯文]孫臏說,“世上沒有比人更寶貴的了。..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能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定留下後患。所以,必須三項條件齊備才能作戰。如果不能三項條件齊備,除非萬不得已,絕不可作戰。能夠把握時機出戰。可以一戰而勝,不必讓士兵打第二仗。沒有計畫就去作戰,卻又能取得小勝利,那是由于天時符合。”孫臏說:“打十仗能取得六次勝利,那是掌握了星辰變化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陽運行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運行的規律。打十仗能取勝九次,那是..。打十仗而能取勝十次,那則是將領善于用兵,而士兵的貭素又勝過敵軍的緣故了。..”..不能取勝的情況有五種,而且這五種之中有任何一種,都不能取勝。所以說,用兵作戰是有一定規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殺死許多敵軍,卻不能俘獲敵軍將領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獲敵軍將領,卻不能佔據敵軍營房;有的人用兵能佔據敵軍營房,卻不能捉住敵軍統帥;有的人用兵遭致全軍覆沒的失敗,卻能殺死敵軍將領。所以說,隻要掌握了用兵的規律,敵軍想要生存也就不可能了。

[ 解析]這篇文章名叫《月戰》,是說明戰爭如同月亮運行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啓發用兵的人要掌握戰爭的規律,按照戰爭自身固有的規律去用兵作戰,隻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篇文章從巨觀上論述了戰爭勝敗的基本規律,一開頭就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接著又進一步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些見解,說明孫臏確實深諳用兵的規律,他把人的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時、地利、人和綜合提出,這無疑是精明的見解。從古至今,許多軍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認識,許多戰爭的實例也證明了孫臏的論述是正確的。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就有一節專門論述《兵民是勝利之本》。在1938 年5 月,抗日戰爭爆發還不到一年之際,正當日本帝國主義猖狂進攻,我們大片國土淪喪,而抗日力量又還很弱小的時候,毛澤東就從敵我雙方的現狀及必然的發展趨勢上,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毛澤東深刻地闡明了,隻要中國人民組成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民眾投入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必定能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事實的發展果然如毛澤東所預料的那樣,日本帝國主義很快就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終不得不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生動地證明了“兵民是勝利之本”是英明的論斷,也再一次證明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是高明的見解。至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這差不多是每一個統兵作戰的將領都知道的基本原則。當然,真懂,而不是字面上懂,並且會運用的就不是很多了。我們不妨舉兩個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個對比分析。一個是諸葛亮統兵平南。當時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連年豐收,百姓安居于業,國富民強。就在蜀漢建興三年,南蠻首領卻興兵造反,攻打永昌。諸葛亮正想平定後方,解除後顧之憂,以便早日北伐,奪取中原,所以當即起兵50 萬,帶領趙雲、魏延、王平、張翼及數十名川將,出發南征。諸葛亮早已對南蠻情況有了準確的分析,確定了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不但要打敗南蠻,平定叛亂,更要收服南蠻人心,一勞永逸地解決南方問題。出兵第一仗,蜀軍即輕而易舉戰勝了孟獲的先鋒部隊,殺死其第一洞洞主金環三結元帥,活捉第二洞洞主董荼娜和第三洞洞主阿會喃,俘虜大批蠻兵。諸葛亮親自給兩名洞主解綁,又賜給衣服酒食,放他們回洞。其他蠻兵,當然更是給予優待,一律放回。隨後又略施小計,活捉了孟獲。諸葛亮照樣放了孟及其部下蠻兵,眾蠻兵感恩不盡,跪拜而去。孟獲不服,重振蠻兵,再與蜀軍交戰,當時天氣炎熱,正值暑季盛夏,孟獲據江死守。諸葛亮就來了個隔江對峙,讓士兵在軍營上面搭上涼棚,休息兵馬。而孟獲卻整天飲酒作樂,不理軍務。不久,孟獲因董荼娜敗陣,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董荼娜既恨孟獲殘暴,又感諸葛亮仁義,與眾酋長商議,一致決定殺了孟獲,去投諸葛亮,以免百姓遭難。董荼娜手執鋼刀進入孟獲帳中,正趕上孟獲大醉不醒,帳下二將也受過諸葛亮寬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獲捆送諸葛亮帳中去了。孟獲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孟獲第三次起兵,用詐降計,企圖裏應外合,活捉諸葛亮。結果孟獲計謀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將計就計,孟獲第三次被捉。他還是不服,但諸葛亮又放了孟獲。孟獲第四次湊集幾十萬蠻兵再戰,又被活捉。孟獲仍然說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孟獲退入禿龍洞頑抗,諸葛亮得到孟獲的哥哥孟節和銀冶洞主楊鋒的幫助,第五次活捉孟獲。孟獲還說不服,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這樣捉了放,放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獲終于心悅誠服,歸順蜀漢。不但孟獲歸服,廣大蠻區百姓更是把諸葛亮視作神明,許多年以後還供奉他的牌位哩!第二個事例是劉備統兵伐東吳。當關雲長兵敗麥城,從臨沮小路逃走時,中了吳軍埋伏,被吳將馬忠捉住。隨後關雲長的義子關平來救,也被捉住。關雲長父子不肯投降,被孫權下令斬首。劉備得報,哭得死去活來,在登基的第二天就要御駕親征,討伐東吳,為雲長報仇。趙雲等苦苦勸諫,請劉備以天下為重,應該先討曹魏,不可先伐吳。可劉備一心隻以結義兄弟為重,不聽眾人勸諫。誰知禍不單行,劉備大軍還沒出發,張飛又被部將殺了,割下首級送到東吳去了。這一下,劉備更不聽勸諫了,連他一向言聽計從的諸葛孔明的勸諫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許再諫。劉備終于統領70 多萬大軍,殺出川東,為其兄弟報仇。起初,蜀軍雖然連連獲勝,氣勢奪人,但也損失了老將黃忠。待到陸遜出任東吳大都督後,吳軍改變了策略,陸遜不許諸將出戰,隻是堅守險要隘口。劉備命令眾將猛攻,卻攻不下來,心中十分焦躁,謀士馬良提醒劉備防備陸遜用計,劉備卻說:“我用兵一輩子,難道還不如一個黃口孺子嗎?”“他能有什麽計謀?隻不過是膽怯而已。他們接連吃敗仗,現在哪裏敢再出戰!”當時正值盛夏,暑熱難當,蜀軍攻不下,吳軍又不出戰,劉備就下令把營地移到山林茂盛、靠近溪澗的地方,想等夏天過去再用兵。劉備身邊的文武官員還齊聲稱賀:“陛下神機妙算,眾臣比不上!”其實,劉備的決策正如陸遜預計的一樣,蜀軍的災難不遠了。當然,劉備身邊還有人比較明智,馬良就提請劉備把移營情況畫成圖本,送去向孔明征求意見。誰知劉備卻說,“我也懂得兵法,何必又去問丞相呢?”馬良再三苦勸,劉備才讓馬良畫成圖本去問孔明。孔明看完圖本,當即拍案叫苦:“是誰讓主上這樣扎寨?這個人該斬!”馬良說明是劉備自己,孔明無奈嘆道:“漢朝的氣數完了!”就在劉備移營開始時,陸遜得報,不禁大喜,當即派人去向孫權報告,指日可以打敗劉備,請孫權派大軍接應。蜀軍移營完畢,隻顧在蔭涼之處休息,軍心已經懈怠。這時,陸遜調兵遣將,在一天夜裏,施用火攻之計,火燒蜀軍營寨。蜀軍沒有防備,營寨又在樹林之中,四處起火,頃刻之間就成了一片火海。吳軍趁機東沖西殺,蜀軍早已亂了,哪還有還手之力。劉備得到張苞、傅彤拼死保護,又得到關興、趙雲一次次救授,才算脫出重圍,僥幸不死。這一仗,70 萬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傷心又慚愧,終于一病不起,自覺無顏回去見群臣,最後死在白帝城。從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十厘清楚地看出,“天時、地利、人和”在用兵之中是多麽重要。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後,又在孟獲先發動叛亂時,出兵平南,可說是順應情勢,符合民心,得了天時、人和之利。在平蠻中,諸葛亮堅持攻心為上,不但優待廣大蠻兵,對孟獲也是七擒七縱,因而大得南蠻上下之心,所以蠻族許多首領,甚至連孟獲的哥哥孟節都轉而支持諸葛亮,幫助諸葛亮。在平南的進程中,諸葛亮在天時、人和方面的優勢更是不斷增強。在利用地利上,諸葛亮也是十分出色,他禮聘呂凱作行軍向導。呂凱十分熟悉蠻區情況,他把繪製的《平蠻指掌圖》獻給諸葛亮,並且一路毫不保留地提供情況。諸葛亮特別重視現場偵察,他不止一次親自偵察地形,了解情況,所以他能做到用兵如神。就拿火燒藤甲軍來說,他利用地利可說是妙極了,他讓魏延連輸15 陣,棄七座寨柵,順利地把敵軍引入兩邊全是光峭石壁的盤蛇谷,然後用從兩邊山上扔下的火把把事先準備的黑油櫃車引燃。一時間櫃車中的地雷爆炸,火光四處飛,那些敵軍身上披的用油浸過的藤甲見火就著,敵軍又無處逃,無處躲,隻有被燒死的份兒。這石壁夾峙的山谷,確實是火燒藤甲軍最理想的地方。諸葛亮平南,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全得了,因而大獲全勝。反觀劉備討代東吳,他隻從兄弟感情出發,完全不顧當時魏、蜀、吳之間的情勢大局,把矛頭指向本該聯合的東吳,這首先就有背大勢,失了最根本的天時,他又不聽眾臣苦諫,一意孤行,在內部雖還不致失去人心,但對士氣總不會毫無影響。再說,盛夏用兵,天時也不利。在具體指揮上,他驕傲自滿,輕敵麻痹,不肯聽馬良忠告,在樹林中連營七百裏,更是犯了兵家大忌,完全失了地利。劉備伐吳,天時、地利、人和全失,哪能不敗。從以上兩例的鮮明對比中,我們可以深刻地認識到,一個聰明的軍事家,能夠百戰百勝,就在于他懂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並且善于把握和運用天時、地利、人和之利。其實,天時、地利、人和,不僅用兵要講,從政、經商、務工等等,也都得講,一個聰明的事業家就必須像聰明的軍事家那樣順應時勢,合乎民心,因勢利導,發揮優勢,從而取得成功。不管客觀條件,盲目蠻幹,沒有不失敗的。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