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延氣

本篇列舉激氣、利氣、厲氣、斷氣、延氣五事,反復強調激勵士氣、鼓舞鬥志的重要性。

延氣(1)

孫子曰:合軍聚眾,[務在激氣](2)。復徒(3)合軍,務在治兵利氣(4)。臨境近敵,務在厲氣(5)。

戰日有期,務在斷氣(6)。今日將餞,務在延氣(7)。

……以威三軍之士,所以激氣也。將軍令……其令,所以利氣也。將軍乃……短衣絜裘(8),以勸(9)士志,所以厲氣也。將軍令,令軍人人為三日糧,國人家為……[所以]斷氣也。將軍召將衛人者而告之曰:“飲食毋……[所]以延氣……也。延氣 * * *……營也。以易營之,眾而貴武,敵必敗。

氣不利則拙,拙則不及,不及則失利,失利…………氣不厲則懾,懾則眾□,眾…………而弗救,身死家殘。將軍召使而勉之,擊…… (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激氣,激發士氣。

(3)徙,拔營。復徙,疑指進發。

(4)治兵,整治士卒。利氣,使士中有銳氣。

(5)厲氣,即勵氣,意調鼓勵士卒的鬥志。

(6)斷氣,使士卒果斷,有決心。

(7)延氣,疑指使士卒有持續作戰的精神準備。

(8)絜(jie結),疑借為褐(he合)。褐裘,疑即裘褐,粗衣。

(9)勸,勉勵。

[ 原文]孫子曰:合軍聚眾,[ 務在激氣] ,復徙合軍,務在治兵利氣。臨境近敵,務在厲氣。戰日有期,務在斷氣。今日將戰,務在延氣。..以威三軍之士,所以激氣也。將軍令..其令,所以利氣也。將軍乃..短衣絜裘,以勸士志,所以厲氣也。將軍令,令軍人人為三日糧,國人家為..[所以] 斷氣也。將軍召將衛人者而告之曰:飲食毋..[ 所] 以延氣..也。(以下為散簡)..營也。以易營之,眾而貴武,敵必敗。氣不利則拙,拙則不及,不及則失利,失利....氣不厲則懾,懾則眾□,眾....而弗救,身死家殘。將軍召使而勉之,擊..

[譯文]孫臏說:集結軍兵準備打仗時,務必要註意激發將士的士氣。經過行軍再次集合軍隊時,務必註意軍隊的訓練和提高士氣。當軍隊臨近敵軍陣地時,務必要註意激勵士氣。決戰日期確定之後,務必讓全軍將士激發出決一死戰的士氣。在交戰當天,務必要讓將士保持高昂的士氣。..用來為三軍將士壯威,從而激發士氣。..是借以提高士氣。將領..穿短衣並系緊皮衣,用以鼓舞將士們的鬥志。將領下令,命令全軍將士每人隻帶三天口糧,..為了堅定將士們決一死戰的決心。將領召見將擔任後衛的將士們告誡說:..為了保持高昂的士氣。....士兵多而又善戰,敵軍就必定失敗。將士們士氣不高,行動就會遲緩,行動遲緩就去貽誤戰機,那就必然導致失利,....不能救治,出現將士損軀,家庭殘破的情況。將領要派使者去慰問,..

[解析]這篇文章是專門論述士氣問題的,全文的中心論點是:“合軍聚眾,務在激氣”。就是說,集結軍兵,準備打仗時,務必要有得力措施,激發全軍將士的士氣。這個道理並不難懂,軍隊的士氣在軍隊交戰中往往是起決定作用的,人們常說:“兩軍相遇勇者勝。”一支軍隊士氣高昂,其士兵可以以一當十,以一當百;而一支軍隊士氣低落時,又會十不當一,不堪一擊。下面我們可以看一個著名戰例。當司馬炎奪了魏國的皇權時,晉朝宣告建立,隨後晉軍又先後滅了蜀、吳,使中國重歸統一。但好景不長,晉國的皇族及其支持者們使用各種手段,爭奪帝位,鬧得不可開交,國力大大削弱,致使北方領土落入少數民族之手。這些少數民族先後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中國又重新進入了分裂、爭戰的混亂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晉朝隻統轄半壁江山,稱為東晉。經過幾十年的爭鬥演變,氐族人苻堅建立了前秦,又先後滅了前燕,佔了東晉的漢中和梁、益二州,滅了前涼,成了北方最強大的一個王朝。前秦強大起來,就想吞並東晉,統一全國。為了吞並東晉,苻堅頒布了動員令,大肆征兵,每十個百姓要抽出一人去當兵,年輕會武藝的貴族子弟都受封禁衛軍軍官“羽林郎”的官號,編入禁衛軍出征。同時又征調軍馬,征收軍用物資,強拉民夫送運軍用物資,各地方官又趁機敲詐勒索,尚未出征,已經鬧得民怨沸騰,這不可能不影響軍心。公元383 年8 月,苻堅親自統領步兵60 多萬,騎兵27 萬,羽林郎3 萬,總計近百萬大軍出征。苻堅派他的弟弟苻融和鮮卑貴族慕容垂帶領步兵、騎兵當先鋒。百萬大軍從都城長安出發,浩浩蕩蕩向東進發。東晉朝廷得知前秦皇帝苻堅帶領百萬大軍來攻,頓時亂作一團。隨後,緊急的邊報不斷傳來。朝廷內外更是人心惶惶。朝廷官員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爭論不休。不過,事關東晉生死存亡,最終還是主戰派佔了上風。東晉孝武帝封主戰的宰相謝安為“征討大都督”,統管抗敵事務。謝安很有才能,十分沉著。他首先派他的弟弟謝石代理征討大都督的職務,負責軍隊的指揮工作。派優秀將領謝玄當“前鋒都督”,和謝安的兒子謝琰和桓伊等人,統領八萬精兵前去迎敵。謝安又派胡彬帶領五千水軍去增援壽陽。再說苻堅的大軍在九月到達項城,其前鋒已與東晉軍在淝水一帶對峙。由于秦軍強大,謝石的八萬大軍在離洛澗25 裏處受阻,胡彬的水軍被困,情勢十分危急。胡彬派人送密信求援,結果送信人被秦軍捉往,密信落入敵軍手中。苻堅見了密報,非常高興,當即把大軍留在項城,自己帶八千輕騎兵不分晝夜趕到壽陽前線。他想出其不意地捉住謝石,一下子滅晉。苻堅和苻融商議後,決定先派一人去誘降。派出的人是朱序。這位朱序是東晉官員,在襄陽失守時才投降前秦的。他想起被俘投降之事,深覺羞愧,所以他表面去東晉軍營誘降,實際是去通報前秦軍情,和謝石約定消滅前秦的辦法。得了朱序的情報後,謝石、謝玄等隨即採取行動。在東晉軍中有一支北府兵,這是抗敵義士劉牢之在家鄉招募的志同道合的義軍,經他精心訓練,戰鬥力非常強。謝石派劉牢之帶領他的五千北府兵去突襲前秦的前鋒部隊,掃除東晉軍隊前進的障礙。這支北府兵為了保衛家鄉,收復失地而戰,士氣極高,一聲令下,真如猛虎下山,一下子就沖破了前秦軍在洛水沿岸的陣地,殺進敵營。前秦軍首領梁成從睡夢中驚醒,倉皇上馬,哪能抵敵。不一會兒,梁成被劉牢之的部將殺死,駐在洛澗的前秦軍先頭部隊全軍覆沒。劉牢之收復了洛澗,解除了前秦軍對淮河的封鎖,為東晉軍開啟了前進道路。苻堅聽說梁成被殺,東晉大軍開到淝水東岸,十分吃驚,急忙和苻融一起登上壽陽城樓,觀察淝水對岸東晉軍隊的情況。他看見東晉軍營嚴謹,軍兵矯健,旗幟鮮明,刀槍耀目,更加驚慌。苻堅轉過身觀看壽陽城北面的八公山,這一看,更加驚慌。原來,他看見山上的草木被風吹得左右搖擺,慌亂中竟把那些草木都看成了東晉埋伏的軍兵,他忙對苻融說:“東晉軍隊明明是強敵嘛,怎麽說他們是弱旅呢?”苻融看了一陣兒,也沒有看出名堂,隻得下令加強戒備。當時秦晉兩軍隔河對峙,晉軍如渡河進攻,那將十分危險。後來謝玄派了一名使者去對苻融說:“你們如敢和我軍決戰。就請你們稍向後退,在河邊上給我軍讓出一片戰場來!如若不然,兩軍就隻能長期隔河相對了。”當時苻堅的軍隊比東晉多好幾倍,他覺得很有把握戰勝晉軍。同時,秦軍遠道而來,他也不願拖延時日。于是,苻堅同意後退,和晉軍決戰。他哪裏知道,這正是謝石、謝玄和朱序早已訂好的計謀。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苻堅和苻融到了陣前,命令全軍後退。秦軍大部分是被強征或被抓來的漢人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百姓,本來就不願打仗,如今一聽後退,以為是敗了退走,頓時就搶著逃命。東晉軍挑選出的八千精銳騎兵,乘秦軍移動之機,在謝琰、桓伊帶領下,快速搶渡淝水,東晉大隊人馬也緊跟在後涉水渡河。當時正值冬季,河水很淺,東晉騎兵很快就沖過淝水,直向秦軍撲去。苻堅、苻融一看情勢不妙,趕忙下令停止後退。這時,朱序趁機大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後隊的人不知前面情況,隻能聽到東晉軍兵的喊殺聲,以為真是敗了,也都跟著叫喊,更加沒命地奔逃。到了這時,苻堅、苻融還哪裏製止得住。東晉軍兵乖機一陣猛沖猛打,秦軍立即如山崩河決,爭相逃命。苻融被亂軍沖倒,被趕上的東晉軍殺死。秦軍失去指揮,更是亂沖亂撞,苻堅一看大勢已去,慌忙騎馬奔逃,肩上中了一支流箭,也不敢停留。眾秦軍沒命奔逃,聽見風聲,以為東晉軍追來了,聽見鶴鳴,也以為是東晉軍趕來了,“風聲鶴唳”正是出于此處。苻堅帶領百萬大軍耀武揚威而來,最後隻得收拾十幾萬殘軍而回。這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戰”。在這一戰役中,前秦的兵力無疑佔壓倒優勢,但這支百萬大軍大多數是被強征或抓來的,既無訓練,又無鬥志,而東晉軍隊人數雖少,卻是久經訓練的精兵,為保家衛國而戰,士氣高昂,尤其是劉牢之所帶的北府兵,多年來就有驅除胡虜,收復失地的志向,更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表明,士氣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孫臏在文章中不僅提出激勵士氣的問題,還提出如何激勵和保持士氣的辦法。因文章殘缺較多,所提辦法不得盡知,但僅從現有文字可以知道的是:將領以身垂範,身先士卒,日常訓練和教育以及體恤、關心士卒等項。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之後,打的第一場硬仗就是在霍邑。守城隋將宋老生相當勇敢,也有一定智謀,他派出三萬大軍和李淵對陣,先在東門交戰,曾將李淵所帶軍兵逼退數步,後來李淵的女婿柴紹頂住,才沒有敗陣。這時,宋老生又從南門出動一支軍兵,前去夾擊李淵,情勢相當緊急。李世民見狀,帶領軍頭段志玄從高處快馬殺下。隻見李世民手握雙刀,沖到宋老生身後,左砍右劈,連殺數十名敵軍,兩袖之中灌滿了敵軍鮮血,兩把刀也砍缺了。好個李世民,隻把血水一灑,換過軍刀,又沖入敵軍之中,奮勇殺敵。段志玄等人,緊跟李世民,以一當百,殺得隋軍旗倒人亂,馬翻人仰。李世民又命軍士高聲呼叫:“宋老生已被活捉了!隋軍還不趕快投降!”已被李世民殺得喪了膽的南門隋兵自不待言,就連城東正和李淵殺得難解難分的隋軍聽見喊聲,也頓時沒了鬥志,慌忙退回城中,而他們的主將宋老生的一支孤軍卻被關在了門外。宋老生被李世民和李建成兩頭堵住,走投無路,便跳下城壕以求一死。正趕上劉弘基趕到,一刀把宋老生砍成了兩段。霍邑一座孤城,隨即被攻破。這一仗的勝利,首先應歸功于李世民,正是他英勇沖殺,正是他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鼓舞了其部下的士氣,震懾了敵膽,保證了戰鬥的勝利。領兵將領的模範行動,在這次戰鬥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至于關心和體恤部下,那是古今許多將領都有深刻認識的,這裏講一個關于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征討劉武周途中,為了不給劉武周得力部將宋金剛以喘息之機,曾親自統兵,一晝夜行軍二百多裏,唐軍都已人困馬乏,但隻追上小股敵軍,並未追上宋金剛大隊。眾將士請求稍做休息,李世民不允許,又帶兵猛追,終于追上了宋金剛大隊。敵軍邊戰邊逃,唐軍緊迫不舍,經過八次交鋒,唐軍斬殺、俘虜了數萬敵軍、除宋金剛隻身逃脫外,賊兵全被解決了。這時,李世民已是三天沒有解過衣甲,兩天沒有吃任何食物了。因為是急行軍追敵,軍中沒帶食物,隻有一隻羊,李世民下令把羊肉煮湯,分給眾將士吃了,自己卻什麽也沒吃。眾軍深受感動,又強忍飢餓和疲勞,迫到介休,再敗宋金剛。李世民把僅有的羊肉分給眾將士吃,東西雖少,卻極大地激勵了士氣,這就是李世民了不起之所在。還有一個關于劉備的故事:劉備有一行動,與李世民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劉備帶著十幾萬百姓,三千軍馬撤出樊城,向襄陽退去時,被曹操的大軍迫殺,潰不成軍。張飛領兵殺開一條血路,保護劉備向東逃去,可是他的夫人、兒子以及部下軍兵都失散了。虧得趙子尤碰見甘夫人,救下了甘夫人後,又殺入敵軍之中,東拼西殺,找到糜夫人和劉備的兒子阿鬥。糜夫人受傷,無法再逃,把阿鬥托付給趙子龍,自己投井而死。趙子龍把小阿鬥放在懷中,又提槍殺出曹軍重圍,槍挑劍砍,殺死曹軍將領50 多名,硬是從百萬曹軍中把阿鬥救了出來。當趙子龍見到劉備時,兩人都哭了起來。等喘息稍定,趙子龍訴說了救阿鬥的情形,然後解開衣襟,把睡得正香的阿鬥,雙手交給劉備。不料,劉備卻把阿鬥往地上一扔,說道:“為了你這個小孩子,差點損失我一員大將!”趙子龍慌忙抱起,流淚拜見說:“我趙雲哪怕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主公啊!”劉備這一扔,說明他把部將看得比兒子更重,這種感情,不但令趙子龍感激不盡,終身為其效命,對全體將士也是極大的激勵和安慰。劉備的言行,和李世民的行動一樣,具有無比巨大的力量。本文還談到訓練和教導問題,這一點自然十分重要。不經訓練和教導,何談士氣?前秦苻堅依靠臨時強征的兵去打仗,所以不戰而潰;劉牢之統領訓練有素的北府兵去殺敵,自然是攻無不克。前秦和東晉淝水之戰已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這個問題,無須再多作分析。孫臏在這篇文章中論述了軍隊的士氣問題,深刻而全面,對後人很有啓發。今天我們正在從事偉大的建設事業,這如同一場激烈的戰爭。我們要和世界各先進國家競爭,不但要趕上他們,還要超過他們。在這場競爭中,也必須有一股氣——民氣、士氣、志氣,要有一股不屈不撓、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志氣,要有一股“外國人做到的,我們要做到,外國人沒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要做到”的志氣。近些年來,我們有些科技人員,有些企業,就是憑著這種“士氣”,攻下了一道道難關,在競爭中取得勝利。但也有些企業,就是缺少這種精神,而自甘落後,甚至放棄自己的強項,去求人施舍,看人眼色,任人宰割。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我們應該大聲疾呼民族的“士氣”,痛斥那種不爭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