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孫臏兵法

奇正

奇正是古代軍事上常用的術語。奇和正相對。正指一般的、正常的,奇指特殊的、變化的。

本篇闡述奇正的相互關系和變化,以及如何運用奇正的原則以克敵製勝。

奇正(1)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2)是也。代興代廢(3),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4)是也。

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5)是也。

有所有餘,有所不足,情勢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6)。有名之徒,莫不可勝(7)。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8),故其勝不屈(9)。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10)。

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11)。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12)。形者,皆以共勝勝者也(13)。以一形之勝勝萬形,不可(14)。所以製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15)。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勝(16)也,如以水勝火。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製形,奇也(17)。奇正無窮,分也。

分之以奇數(18),製之以五行,鬥之以□□。分定則有形矣,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足以靜為動奇,佚為勞奇,飽為飢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故一節痛,百節不用(19),同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形也。故戰勢,大陣□斷,小陣□解。

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20)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不旋踵,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戰勢,勝者益(21)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飢者食之。故民見□人而未見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22);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四百八十七(1)此是篇題,單獨寫在一簡上。

(2)此處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陰陽”。

(3)代,更替。

(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勝,指五行相克,如水勝火。

(5)萬生,各種生物。

(6)有形體的事物,沒有不可命名的。

(7)有名稱的事物,沒有不可製服的。

(8)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意謂用一物的特徵克製另一物,以此駕馭萬物。

(9)屈,窮荊

(10)有形之物沒有不可製服的,問題是不知道用什麽去製服它。《孫子·虛實》說:“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可參考。

(11)敝,荊意謂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的現象和天地共始終而無窮無荊(12)楚和越都盛產竹。古人在竹簡上寫字。此句意謂萬物相勝的現象是寫不完的。

(13)猶言皆以其勝相勝者也。

(14)以一種事物去製勝萬物,是不可能的。

(15)以上兩句的意思是說:用來製勝的原則是一樣的,但用來製勝的事物是各種各樣的。

(16)錯,同措,措置。錯勝,猶言製勝。

(17)以上兩句意謂:用有形對付有形,是正;用無形製服有形,是奇。

(18)《孫子·勢》:“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梅堯臣註:“部伍奇正之分數,各有所統”,可參考。

(19)節,骨節。意謂身上一處有病痛,全身就都不聽使喚。

(20)然,借為蹨(nian捻),踐踏。

(21)益,增。指增加兵力。

(22)《孫子·勢》:“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

[ 原文]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是也。代興代廢,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玉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有所有餘,有所不足,情勢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形之勝勝萬形,不可。所以製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見勝如見日月。其錯勝也,如以水勝火。形以應形,正也;無形而製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製之以五行,鬥之以□□。分定則有形矣,形定則有名[矣]。..同不足以相勝也,故以異為奇。是以靜為動奇,件為勞奇,飽為飢奇,治為亂奇,眾為寡奇。發而為正,其未發者奇也。奇發而不報,則勝矣。有餘奇者,過勝者也。故一節痛,百節不用,同體也。前敗而後不用,同形也。故戰勢,大陣□斷,小陣□解。後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後。進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仍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下旋睡,孟賁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飢者食之。故民見□人而未見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 譯文]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演進的道理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朝代的興衰替代,就如同一年四季的變化交替一般,是正常而必然的現象。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有勝過別人、能取勝的一面,也有不如別人,不能取勝的一面,就如同金、木、水、火、上五行相生相克一樣,有生就有死,世間萬物都是一樣。有能做到的,也有不能做到的,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有條件具備而有餘的,也有條件不足的情形,情勢發展變化就是如此。因此,隻要是有陣形顯露的軍隊,就沒有不能識別的;而隻要是能識別的軍隊,就沒有不可戰勝的。所以,聖人會運用萬物的長處去製勝萬物,而且能不斷取勝。用兵作戰的人,是靠陣形相互取勝的。陣形沒有不能戰勝的,隻是有人不知道用以戰勝的陣形而已。以陣形取勝的變化,就如同天和地相互遮蔽一樣是永無窮盡的。以陣形取勝的辦法,用盡楚、越兩地的竹子也是寫不完的。陣形是用其長處去取勝的。用一種陣形的長處去勝過萬種陣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可以給陣形規定一定的式樣,但是取勝的陣形卻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善于用兵作戰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勝的方面,這種人預見勝利,就如同預見日月升降一樣準確容易,這種人取勝的措施,就如同用水滅火一樣有效。用陣形對陣形,是常規戰法叫做“正”;不用固定的陣形去對付固定的陣形,是非常規戰法,叫做“奇”。“奇”和“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關鍵在于酌情運用,掌握分寸。要按照出奇製勝的原理,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去製約敵軍。..分析掌握敵情清楚準確,就去有相應的取勝陣形,陣形確定自然就會有陣名了。..用和敵軍相同的陣形是不能取勝的,所以必須以變異的陣形出奇製勝,由于這個原因,以靜製動是出奇,以逸待勞是出奇,以飽對飢是出奇,以安定對動亂是出奇,以多對少是出奇,暴露的行動是正,隱蔽的行動是奇。出其不意而又不被敵軍發覺,就能取勝。所以說,奇招層出不窮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斷取勝。人的一個關節痛,其他所有關節便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因為所有的關節都屬于同一個身體。前鋒失敗了,後隊也就不能發揮作用,因為是同一陣形。所以說,作戰的態勢,要大陣..小陣..後衛不追逐超越前鋒,前鋒不能阻擋後衛部隊。前進要有道路可以出去,後退要有道路可以進入。賞和罰都沒有實行,而眾軍卻肯聽令,這是由于這些命令是眾軍能夠執行的。懸出高賞低罰,而眾軍卻不聽令,這是由于命令是眾軍無法執行的。要讓眾軍處在不利的情勢下,仍然拼死前進而毫不後退,這是像孟賁那樣的勇士也難以做到的;如果因眾軍不能做到而責怪他們,那就猶如要讓河水倒流一樣了。所以說,用兵作戰的人,要按情勢處理:軍兵得勝,要讓他們得到好處;軍兵打了敗仗,領兵將領要承擔責任,代兵受過;軍兵疲勞時,要讓他們休息;軍兵飢餓時,要讓他們能吃上飯。這樣就能使軍兵遇上強敵也不怕死,踩上鋒利的刀刃也不會轉身後退。所以說,懂得流水的規律後,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隻;使用軍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解析]就軍事論述而言,孫臏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博大精深”了。說它博大,是因為這篇文章並沒有局限于軍事戰略戰術的探討,而是從宇宙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高度去論述用兵的規律,從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理上去探求用兵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篇文章正是孫臏兵法的理論基礎,也是軍事科學在用兵打仗的戰略戰術方面的理論基礎。這篇文章可說是孫臏兵法思想的總結。孫臏在文章開頭,便用“大地”、“四時”變比的道理作為比喻,準確而生動他說明了軍事作為一門科學,也像宇宙的萬事萬物一樣,有其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列出勝與敗、生與死、能與不能等一系列戰爭中的矛盾,說明戰爭的進程就是矛盾轉化的進程,所謂的用兵之道,就是研究、掌握矛盾轉化的規律。傑出的軍事家,也就是孫臏所說的“聖人”,就是善于掌握這種運動變化規律,善于因勢利導,促使矛盾按自己預計的模式轉化,達到他預期的目標。這也就是孫臏說的“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傑出的軍事家,就是按照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規律去用兵作戰,善于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所以他們便能下斷取勝。孫臏的這一段論述,是人類最先進的理論——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反映。唯物辯證法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並且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子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與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相互影響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以毛主席這段論述和孫胺的論述比較,可以看出二者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隻不過孫臏的認識和表述還隻是樸素的、初級的,不像、也不可能像毛主席的論述那麽細致、那麽深刻、那麽周密。然而,孫臏在那個時代,能有這種認識,能作出這種表述,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再說,孫臏能從宇宙萬事萬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入手,來論述用兵的規律,這便是抓註了根本。毛主席說,“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于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 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用這種觀點去回顧前面20 幾篇文章和分析中列舉的大大小小上百個戰例,自然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說,這篇文章是孫臏全部兵法論述的總結,它是軍事指揮員從宇宙發展規律的巨觀高度。研究和掌握用兵根本規律的必讀教材。說這篇文章精深,是因為它在從巨觀高度論述用兵規律之後,又深入一步,從對敵和帶兵兩個方面論述了戰略戰術的根本問題。在對敵問題上,孫臏以“奇”和“正”的辯證關系,論述了基本的戰略戰術。他的基本觀點是:“奇正無窮,分也。分之以奇數,製之以五行。”所謂“正”,就是常規戰法,所謂“奇”,就是出奇的戰法,也是非常規戰法。孫臏認為“奇”和“ 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他主張要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常規和非常規的戰法,更主張按照出奇製勝的原理,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去製約敵軍。這種基本的戰略戰術思想,在本書前面20 多篇文章中,已有很充分的表露。人們之所以說孫臏繼承和發展了我國諸多兵法家的優秀思想,原因正在于此,綜觀整個孫膜兵法論述,始終貫串著一個根本思路:“機動靈活,出奇製勝。”這也正是他超越前人、獨樹一幟的地方。運用這一基本戰略戰術思想,孫臏又列出以變異陣形對陣、以靜製動、以逸待勞、以飽對飢等出奇製勝的策略,並總結說:“奇招層出不窮的人,就能超出常人不斷取勝。”在帶兵問題上,他首先以人的關節作比喻,深刻他說明了各個環節都十分重要,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像人的一個關節痛而引起全身痛一樣,導致全軍受影響。在帶兵問題上,他又集中于軍隊配置和全軍團結一致上。軍隊配置上,他強調了前鋒後衛協調,保持陣形以及進退道路暢通,這是儲存自己,戰勝敵人的基本要求,他抓住了關鍵。在軍隊團結一致上,他深入論述了指揮和賞罰問題,深刻他說明賞罰不在多少輕重,而在合理,更在于指揮得當,指揮不當,高賞低罰也不起作用。指揮得當,尚未實行賞罰也能起作用。他還特別強調了愛兵思想,要關心、體貼軍兵。他提出將領要勇于承擔責任,甚至要代兵受過,這一點特別重要,隻有這樣,才能大得軍心,造就一支“遇上強敵也不怕死,踩上鋒利的刀刃也不會轉身後退”的勁旅。這樣的將領便能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敵船”那樣用兵如神了。戰爭問題最根本的也就是帶兵和對敵這兩條。帶兵即是組織好自己的力量,使其成為銳利無比的矛;而對敵。就是運用自己的矛去刺破敵軍的盾。用兵的戰略戰術,總是圍繞這對矛盾做文章。孫臏在分別論述了戰爭的各個方面後,又在這裏著重總括論述用兵和對敵的基本思路,有其特殊強調的作用和深刻的用意,值得人們特別註意。那些真正懂得用兵規律,善于在戰爭中掌握“奇正”變化,能夠機動靈活,出奇製勝的將領,一定能在戰爭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說到懂得用兵規律,善于出奇製勝,人們往往首先想到諸葛亮,前面已舉過數例諸葛亮用兵如神的故事,不妨再舉當馬謖失了街亭之後,諸葛亮一面派出心腹人員去布置天水、南安、安定官吏和軍民撤退,並派人去接姜維的母親,一面又親自帶兵五千去西域搬運糧草。正當諸葛亮派出五千軍兵的一半運糧出發之後,忽然探馬十幾次飛報,司馬懿帶領15 萬大軍向西城擁來。這時,城中僅剩2500 名軍兵,眾官員聞報全都臉變顏色,而諸葛亮卻鎮定自若地指揮說:“把旗幟全藏起來,諸軍各守城上崗棚,不許出入,不許大聲說話。把四座城門全都大開,每門用20 名軍士裝成老百姓,灑掃街道。魏兵來時,不許隨便動。我自有妙計!”諸葛亮說完,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著兩個小童,帶著一張琴,在城樓上倚欄而坐,焚香彈琴。司馬懿的哨探到城下,一看這般光景,不敢進城,急忙去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笑了笑,不相信有這樣的事,便命令三軍停止前進,親自飛馬遠遠觀望。果然看見諸葛亮坐在城頭之上,左面一名童子,手捧寶劍;右面一名童子,手拿拂塵。城門內外,有20 多個百姓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完,疑心大起,急忙傳令,後軍改作前軍,前軍改作後軍,往北山路退走。司馬昭問:“是不是諸葛亮沒有兵,故意裝出這樣的姿態?”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從未冒過險。現在他大開城門,必定有埋伏,我軍進去,必定中計。你們哪裏知道!趕快退走!”諸葛亮見魏兵走遠了,才拍掌大笑。眾官無不異常驚訝,齊問諸葛亮:“為什麽魏兵見了丞相便迅速退走了?”諸葛亮這才說明原因,眾官驚服。諸葛亮隨即下令,讓西城百姓隨軍撤到漢中。諸葛亮料定司馬懿必定回來,立即帶領軍民離開西城。司馬懿退到武功山小路,忽聽山坡後喊殺聲連天,鼓聲震地。魏兵也不知蜀兵到底有多少,不敢停留,扔掉輜重逃去。司馬懿一直退到街亭。曹真聽說諸葛亮退兵,便領兵追趕,卻被姜維、馬岱截住。曹真連忙退兵,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殺死。諸路蜀軍安全退回漢中後,司馬懿又到了西城,向土人一打聽,才得知全部真象,原來諸葛亮唱的是“空城計”,他真是後悔莫及,又一次仰天長嘆道,“我不如孔明啊!”隨即安撫軍民,帶兵回到長安去了。諸葛亮為什麽敢于用空城計,而且成功了呢?諸葛亮自己有一段回答:“司馬懿知道我一生謹慎,必定不會冒險。他見我這般模樣,定會懷疑我有伏兵,所以退走。我這次冒險,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懿必定領兵走山北小路。我已命令關興、張苞兩人在那裏等著了。”諸葛亮雖是不得已冒了一次險,但也並非完全僥幸成功,而是他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經過多次爭戰,很畏俱自己,所以敢運用“虛者實也,實者虛也”的兵法原理。他更派出關興、張苞去山北小路埋伏,大造聲勢,使用疑兵計,讓司馬懿更加深信不疑。諸葛亮空城計成功,實是偶然中的必然。空城計帶有被迫行險的成分,而建興九年春天,諸葛亮又一次代魏時,一再讓司馬懿吃敗仗,那就完全是諸葛亮用兵神妙的結果了。當諸葛亮領兵到達祁山,安營完畢時,見渭河岸邊己有魏兵防備,便對眾將說:“這一定是司馬懿有了準備。我軍現今軍中缺糧,屢次派人催李嚴運米,仍然沒運到。我算定隴上麥子已經熟了,可以秘密派兵去割麥。”于是留下王平等四將守祁山大營,自己帶領姜維、魏延等諸將,前進到鹵城。鹵城太守早已知道諸葛亮厲害,慌忙開城出降。諸葛亮撫慰完畢,又問明隴上麥子確實已經熟了,就留下張翼和馬忠守鹵城,自己帶領三軍向隴上前進。忽然前軍回報說:“司馬懿領兵在前面。”諸葛亮吃驚他說:“他預先知道我軍來割麥子了。”說完便休浴更衣,讓軍兵推出了三輛一模一樣的四輪車來,這是諸葛亮在蜀中已準備好了的。諸葛亮命姜維帶領一千軍兵護衛一輛車,再帶五百軍兵準備擂鼓,埋伏在上邽之後;又命馬岱在左,魏延在右,各領一千軍兵護衛車輛,並各帶五百擂鼓軍兵。每一輛車邊,各有24 人,黑衣赤足,披發仗劍,手執七星皂幡,在左右推車。三人各自受計,領兵推車走了。諸葛亮又命令三萬軍兵都手握鐮刀,帶著馱繩,伺機割麥。又選了24 名精壯軍士,各自身穿黑衣,披發赤足,手持寶劍,簇擁著四輪車,擔當推車使者。又命關興扮成天蓬元帥的模樣,手執七星皂幡,在車前步行。諸葛亮端坐在車上,向魏營而來。魏軍哨探見了大驚失色,不知是人還是鬼,慌忙去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親自出營察看,隻見諸葛亮頭戴簪冠,身披鶴氅,手搖羽扇,端坐在四輪車上;左右24 人,披發仗劍;前面一人,手執皂幡,隱隱似天神一般,司馬懿說,“這又是孔明在耍花樣!”便派出兩千人馬,告訴他們:“你們快去,連車帶人,一齊捉來!”魏兵領命,一齊追趕。諸葛亮見魏兵趕來,便叫回車,向蜀營緩緩行進。魏軍全部快馬急追,隻見陰風習習,冷霧漫漫。魏軍拼命追了一陣,卻迫趕不上。眾魏軍大驚,都勒住馬說道,“奇怪!我們急急迫趕了30 裏,總感到就在前面,卻追趕下上。這怎麽辦呢?”諸葛亮見魏兵停下不迫了,又命推車轉回,朝著魏軍歇息。魏兵猶豫了很長時間,又放馬趕來。諸葛亮又調轉車頭慢慢前進。魏兵又追了20 裏,隻見諸葛亮仍在前面,還是追不上,眾魏兵都驚呆了。諸葛亮又調轉車頭倒行,魏兵又想追趕。司馬懿隨後領兵到達,傳令說:“孔明很會奇門遁甲法術,能夠驅使六丁六甲神人。他現在用的就是六甲天書裏的‘縮地法’。眾軍不能再追了!”魏軍剛勒轉馬頭要退走,突然左面戰鼓震天而起,一支軍馬殺了過來,司馬懿急忙下令抵抗。隻見蜀兵隊裏24 人,披發仗劍,黑衣赤足,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的也是頭戴簪冠,身披鶴氅,手搖羽扇的諸葛亮。司馬懿大驚說:“剛才那輛車上坐著孔明,追了50 裏,沒追上他,怎麽這裏又有一個孔明呢?奇怪!真奇怪!”話還沒說完,右面又響起了震耳的戰鼓聲,又是一支軍馬殺來,擁出一輛四輪車,上面坐的也是同樣打扮的諸葛亮,左右兩邊也有一模一樣的24 人。司馬懿疑心大起,回頭對諸將說:“這一定是神兵了!”魏軍心下大亂,再也下敢交戰,各自逃命去了。魏軍正逃的時候,忽然鼓聲大震,又一支軍馬殺來,當先一輛四輪車,諸葛亮坐車上,左右24 名推車使者,和前幾隊一模一樣。魏兵無人不怕。司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有多少蜀兵,十分恐懼,急忙領兵進入上邽,關上城門不敢出戰。一連過了三天,司馬懿不敢開城門。後來見蜀兵退走了,才敢派出軍兵哨探。哨探在路上捉住一名蜀兵,送到司馬懿面前。司馬懿一問,才知三路伏兵都不是孔明,而且每隊僅有一千護車軍兵,五百擂鼓軍兵,隻有誘敵車上才是真孔明。司馬懿不禁仰天長嘆道,“孔明有神出鬼沒之機啊!”這時,副都督郭淮進見,二人計議一番,決定兵分兩路去攻打鹵城。諸葛亮正領軍在鹵城打曬小麥,忽然召集眾將聽令:“我料定敵軍今天夜裏心定來攻城。我算定鹵城東西面麥田裏可以埋伏軍兵,誰敢帶兵去伏擊敵軍?”姜維、魏延、馬忠、馬岱等四將說:“我們願去。”諸葛亮十分高興,命姜維和魏延各領兩千軍兵,埋伏在東南、西北兩處;馬岱,馬忠各帶兩千軍兵,埋伏在西南、東北兩處:“隻聽炮響,你們便從四角一齊殺來。”四將接受計謀,各自領兵去了。諸葛亮自己帶領一百多人,眾人各自帶著火炮,出城埋伏在麥田裏等候。司馬懿領兵直到鹵城城下,天色已黑,便對眾將說:“如果白天進軍,城裏必定有準備。現在可以乘著夜色攻城,這座城池城牆低矮,城壕很淺,很容易打破。”便屯兵城外。到起更時分,郭淮也領兵到達。兩軍會合後,一聲鼓響,把鹵城圍得鐵桶一般。城上萬弩齊發,箭和擂石如雨般傾瀉下來,魏兵不敢前進。忽然魏軍隊中號炮聲連響,魏軍三軍大驚,不知兵從何處而來。郭淮命人去麥田搜尋。這時,隻見四角火光沖天,喊聲震天,四路蜀兵一齊殺到。鹵城城門同時大開,城內軍兵沖殺出來。蜀軍裏應外台,大砍大殺一陣,魏兵死傷無數,司馬懿帶領敗兵,奮力拼死突出重圍,佔了一個山頭,才算勉強穩往了陣腳。郭淮也帶領敗兵奔到山後駐扎。諸葛亮回到城裏,命四將在城外四角扎下營寨。郭淮見蜀軍防守嚴密,無法攻城,又出了一個主意,調集雍州、涼州兵馬合力攻敵,而他自己則領兵去襲擊劍閣,截斷蜀軍後路,使他們糧道不通,再趁蜀軍慌亂時,台力殲敵。司馬懿同意照計行事。郭淮的算盤打得很如意,可惜,諸葛孔明早已料到,作了相應部署。西涼人馬急行軍趕到鹵城前線,走得人困馬乏,剛安營歇息,就被蜀軍殺人營中。西涼兵猝不及防,又十分疲憊,抵擋不住蜀軍精銳,便向後退去。蜀兵又是一陣追殺。隻殺得雍、涼軍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蜀軍大獲全勝。無奈這時情勢發生了變化,諸葛亮接到李嚴急信,說是東吳和魏國聯合,有攻蜀跡象,孔明隻好部署退兵。司馬懿看著蜀軍退走,卻不敢追趕,因為他看見城頭遍插旌旗,城內又有煙霧升起,他怕又中孔明之計。直至探明鹵城確實是一座空城時,司馬懿才敢派兵去追擊。張自願去追擊,司馬懿怕他急躁,不讓他去,在張邵的堅持下,司馬懿才同意了,讓他帶五千軍兵,又另派魏平帶兩萬步兵和騎兵隨後接應,司馬懿又親自帶三千人馬跟進策應。張領兵急急追趕,走了30 裏,忽聽背後響起喊聲,從樹林裏閃出一彪軍兵,為首一員大將,橫刀勒馬,大聲說道:“ 賊將領兵到哪裏去?”張回頭一看,原來是魏延,便回馬殺過去。戰了不到十個回合,魏延便假裝敗走。張追了30 多裏,不見有伏兵,就又策馬趕去。剛轉過山坡,忽然喊聲大起,一彪蜀軍閃出,為首的大將是關興,橫刀勒馬大叫,“張別走!有我在這裏!”張也不答話,拍馬上前交鋒。戰了不到十個回合,關興又撥馬退走。張隨後緊追。追到一處密林前,張起疑,命人四下探察,沒有發現伏兵。于是,放心又追。魏延又攔在前面,與張再戰,但不到十個回合,魏延又敗走。張怒氣填胸,追上前去,不料,又被關興截住去路。張更加生氣,拍馬上前交鋒。戰了不到十十回合,蜀兵把衣甲等物品扔了一地,塞滿道路,魏軍紛紛下馬搶奪。魏延、關興就這樣文替截殺,張則奮勇追趕。到黃昏時節,追到了木門道口,魏延撥回馬一陣大罵,張更是怒不可遏,不顧一切地殺了過去。又戰下到10 個回合,魏延丟盔棄甲,隻身匹馬向木門道中逃去。張殺得性起,拍馬追向前去。這時天已昏黑,隻聽一聲炮響,山上火光沖天,大石亂柴紛紛滾下,阻斷去路。張這才大驚說道“我中計了!”急忙回馬,然而為時己晚,退路已被塞斷。張這時是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左右兩面都是峭壁,真是插翅難飛了!忽聽一聲梆子響,兩邊萬弩齊發,張及其部下兵將一百餘人,都死于木門道中。這一系列爭戰,把諸葛亮用兵的神妙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多次和司馬懿交兵,對司馬懿可說是了若指掌,因而他可以針對當時當地的具體情勢,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術。先是隴上裝神,嚇得司馬懿閉門三天,從而以疑兵計實現了割麥計畫;接著又將計就計,以埋伏還擊司馬懿的偷襲;然後以逸待勞,不給西涼兵喘息之機,一個突然襲擊,打敗了24 萬西涼大軍;最後,又巧用誘敵什,把張誘迸伏擊圈,殺死了這員魏國大將。這一切策略計謀,諸葛亮運用得得心應手,處處主動,顯示出他深諳用兵之道。從諸葛亮的一樁樁事例中,不難印證孫臏在《奇正》一文中的種種論述。孫臏在本文闡述的原理,對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同樣有指導意義。且不說從政、務工、經商,就拿體育項目中,人們喜愛的足球運動來說,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孫腹論述的重要現實意義。我們中國足球在國際比賽中屢戰屢敗,可見與世界強隊的差距之大。究其原因,打法單調機械即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任何一個熟知中國單調機械的打法實力稍強的隊,隻須集中兵力在中間以逸待勞,便可令中國隊無所作為。反觀當今世界強隊,哪一家是固守一種打法呢?巴西隊不但有漂亮的短傳配合、中路滲透,也有長傳沖吊,斜傳或沉底傳中,更有30 米外的遠射中的。誰能說清他們究竟是什麽派別!其實,這正是巴西人深諳足球之道摒棄了形而上學的觀念,懂得在場上按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踢球,進行最佳處理,所以他們往往踢出人們意想不到的球,令對手防下勝防,收到出奇致勝的效果。他們的勝利往往就在于超出常規。世界其他優秀球隊或優秀選手,往往在不可能進球的情況下進了球,以出人意外的打法或動作取勝,也是這個道理。這當中就有一個“悟性”問題,在足球運動來說叫做“足球意識”,以孫臏的兵法觀點來看,就是他力倡的“機變”,以“奇”勝“正”。這正是取勝的法寶。如果隻會按固定模式踢球,誰能不知如何防守呢?中國足球隊所缺的就是這種“悟性”,或者說是足球意識,因此踢不出創造性的足球,當然就難于取勝了。其道理正如武林中常說的“無招勝有招”。足球的“悟性”,武術的“無招勝有招”,正是孫臏兵法精髓的體現:按照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辦事,這就給人們一個啓示: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因勢利導,機動靈活,出奇創新,才能不斷取勝,實現自己的目標。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