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孔子家語

好生第十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①,化若四時而變物②。是以四海承風③,暢于異類④,鳳翔麟至,鳥獸馴⑤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注解】
①靜虛:清靜無欲。
②變物:使萬物變化。
③承風:接受教化。
④異類:指與人不是同類的動植物。一說指少數民族。舊註:“異類,四方之夷狄也。”
⑤馴:順從。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麽帽子啊?”孔子不回答。魯哀公說:“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說話,這是為什麽呢?”孔子回答說:“因為您問問題不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魯哀公說:“重要的問題是什麽呢?”
孔子說:“舜作為君主,他的政治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換無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凈無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物變化。所以,四海之內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動植物之類,鳳凰飛來,麒麟跑來,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感化。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愛惜生命的緣故。您不問這些治國之道而問戴什麽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

【原文】
虞、芮二國爭田而訟①,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②,仁人也,盍往質之③。”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④,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⑤。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⑥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與而退,鹹以所爭之田為閒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注解】
①虞、芮:春秋時兩個小諸侯國。虞國在今山西平陰縣,芮國在今山西芮城縣。訟:打官司。
②西伯:即周文王。
③盍:何不。質:評判。
④畔:指田地的邊界。
⑤提挈:提著,舉著,指負重。
⑥吾儕:我等,我輩,我們這類人。

【譯文】
虞國和芮國為了爭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裏讓他給評判呢?”
他們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著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著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著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于是,他們就一起遠遠地退讓,都把所爭的田作為閒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教導大家就聽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評析】
這也是許多小篇章的匯聚。首章是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哀公不問大事,孔子說的卻是大事。講舜“好生而惡殺”,“授賢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這是從政的根本。“虞芮二國”章是對文王實施教化的贊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