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孔子家語

執轡第二十五

【原文】
閔子騫為費宰①,問政于孔子
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猶御馬之有銜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
子騫曰:“敢問古之為政?”
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內史②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為馬,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裏。善御民者,壹③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是以天地德之,而兆民④懷之。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懷,其政美,其民而眾稱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無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⑤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豐其年。
“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闢,譬猶御馬,棄其銜勒,而專用棰策,其不製也,可必矣。夫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則迷惑失道。如此,上帝必以其為亂天道也。苟亂天道,則刑罰暴⑥,上下相諛,莫知念忠,俱無道故也。今人言惡者,必比之于桀紂,其故何也?其法不聽⑦,其德不厚。故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不蠲,降之以禍罰,災害並生,用殄厥世。故曰德法者御民之本。

【注解】
①閔子騫:即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費:古地名,春秋魯邑。舊址在今山東魚台西南費亭。
②內史:官名,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舊註:“內史,掌政八柄,及敘事之法,受納以詔王聽治,命孤卿大夫則策命,以四方之事書而讀之。王製祿則書之策,賞則亦如之。故王以為左右手。”
③壹:統一,使一致。
④兆民:眾百姓,極言其多。
⑤升聞:上聞。
⑥暴:暴虐。
⑦不聽:不聽從。

【譯文】
閔子騫任費地長官時,問孔子治理民眾的方法。
孔子說:“用德政和法製。德政和法製是治理民眾的工具,就好像駕馭馬用勒口和韁繩一樣。國君好比駕馬的人,官吏好比勒口和韁繩,刑罰好比馬鞭。君王執政,隻要掌握好韁繩和馬鞭就可以了。”
閔子騫說:“請問古人是怎樣執政的呢?”
孔子說:“古代的天子把內史作為幫助自己執政的左右手,把德政和法製當做馬的勒口,把百官當做韁繩,把刑罰當做馬鞭,把萬民當做馬,所以統治天下數百年而沒有失誤。善于駕馭馬,就要安正馬勒口,備齊韁繩馬鞭,均衡使用馬力,讓馬齊心合力。這樣不用吆喝馬就應和韁繩的松緊前進,不用揚鞭就可以跑千裏之路。善于統治民眾,就得統一道德和法製,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諧。所以法令不用重復申告民眾就會服從,刑罰不用再次施行天下就會得到治理。因此天地也認為他有德,萬民也樂于服從。天地之所以認為他有德,萬民之所以樂于服從,因為各種政令美好,民眾就會交口稱贊。現在人說起五帝、三王,他們的盛德無人能比,他們的威嚴和明察好像至今還存在,這是什麽緣故呢?他們的法製完備,他們的德政深厚,所以一想起他們的德政,必然會稱贊他們個人,朝夕為他們祝禱。上天聽到了這些聲音,天帝知道了都很高興,因此讓他們國運長久而年成豐收。
“不善于治理民眾的人,他們丟棄了德政和法製,專用刑罰,這就好比駕馭馬,丟棄了勒口和韁繩,而專用棍棒和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駕馭馬沒有勒口和韁繩,而用棍棒和馬鞭,馬必然會受傷,車必然會毀壞。沒有德政和法製而用刑罰,民眾必然會流亡,國家必然會滅亡。治理國家而沒有德政和法製,民眾就沒有修養,民眾沒有修養,就會迷惑不走正道。這樣,天帝必然認為這是擾亂了天道。如果天道混亂,就會刑罰殘暴,上下相互奉承討好,沒人再考慮忠誠信義,這都是沒有遵循道的緣故。現在人們說到惡人,必定會把他比作夏桀、商紂,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們製定的法令不能治理國家,他們的德政不厚。所以民眾厭惡他們的殘暴,沒有不嘆息的,會朝夕詛咒他們。上天聽到了這些聲音,天帝不會免除他們的罪過,降下災禍來懲罰他們,災難禍害一起發生,因此滅絕了他們的朝代。所以說德政和法製是治理民眾的根本方法。

【原文】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①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②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③之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④之官以成禮。六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可赴急疾。此聖人所以御天地與人事之法則也。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六官為轡,已而與三公為執六官,均五教⑤,齊五法。故亦唯其所引,無不如志。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⑥,以之仁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以之禮則國定,以之義則國義⑦,此御政之術。
“過失,人之情,莫不有焉。過而改之,是為不過。故官屬不理,分職不明,法政不一,百事失紀,曰亂。亂則飭冢宰。地而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飢寒,教訓不行,風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危則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乖離異志,曰不和。不和則飭宗伯。賢能而失官爵,功勞而失賞祿,士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不平則飭司馬。刑罰暴亂,奸邪不勝⑧,曰不義。不義則飭司寇。度量不審,舉事失理,都鄙不修,財物失所,曰貧。貧則飭司空。故御者同是車馬,或以取千裏,或不及數百裏,其所謂進退緩急異也。夫治者同是官法,或以致平,或以致亂者,亦其所以為進退緩急異也。
“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正法,以觀治亂。德盛者治也,德薄者亂也。故天子考德,則天下之治亂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夫德盛則法修,德不盛則飭,法與政鹹德而不衰。故曰王者又以孟春⑨論之德及功能,能德法者為有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能成德法者為有功,能治德法者為有智。故天子論吏,而德法行,事治而功成。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

【注解】
①六官:指下文所講的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②司徒:官名。主管教化。舊註:“教官所以成德。”
③司馬:官名。主管兵事。舊註:“治官所以成聖,聖通征伐,所以通天下也。”
④司空:官名。主管建築工程、製造車服器械等。舊註:“事官所以成禮,禮非事不立也。”
⑤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封建人倫準則。
⑥以之德則國安:舊註:“德教成,以之仁則國和;禮之用和為貴,則國安。”
⑦以之義則國義:舊註:“義,平也。刑罰當罪則國平。”
⑧不勝:不能製伏。
⑨孟春:初春,即春季的第一個月。

【譯文】
“古代統治天下的帝王,用六官來總理國家。冢宰之類的官來成就道,司徒之類的官來成就德,宗伯之類的官來成就仁,司馬之類的官來成就聖,司寇之類的官來成就義,司空之類的官來成就禮。六官控製在手就如同有了韁繩,司會使仁義均齊就如同有了內側韁繩。所以說:駕馭四馬的人要控製好六條韁繩,治理天下的人要掌握好六官。因此,善于駕馭馬的人,端正身體攬好韁繩,使馬均勻用力,讓馬齊心一致,即使走曲折婉轉之路,到何處都隨心所欲。所以可以走長道,可以赴急難。這是聖人用來掌握天地和治理民眾的法則。天子把內史作為左右手,把六官作為韁繩,然後和三公一起來控製六官,使五教均齊,使五法齊備,隻要你有所指引,沒有不如願的。遵從道,國家就能治理;遵從德,國家就能安定;遵從仁,國家就能和平;遵從聖賢,國家就能平安;遵從禮,國家就能長治久安;遵從義,國家就會有信義。這就是施政的方法。
“過錯和失誤,是人之常情,人不可能沒有過失。有了過錯而能改正,就不為過。因此,官屬不理清,職責不分明,法律政策不統一,百事失去綱紀,這叫做混亂。混亂就整飭冢宰。田地沒有種好,財物沒有增加,萬民飢寒,教令不行,風俗yín亂(版 權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邪僻,人民流離失散,這叫做危險。危險就整飭司徒。父子不親,長幼失序,君臣上下離心離德,各有其志,這叫做不和。不和就整飭宗伯。賢能的人失去官爵,有功勞失去獎賞利祿,士卒心懷怨恨,兵力虛弱不堪使用,這叫做不平。不平就整飭司馬。刑罰暴亂,奸邪不能被製伏,這叫做不義。不義就整飭司寇。度量不詳審,舉事失去條理章法,城邑不修,財物流散,這叫做貧窮。貧窮就整飭司空。所以駕馭著同樣的車馬,有的可以行千裏,有的走不到數百裏,這就是所謂進退緩急不同啊。各級官員執行的是同樣的官法,有的人治理得很好,有的人卻導致了混亂,這也是因為進退緩急不同造成的。
“古時候天子常在冬末考察德政,調整法令,用以觀察治亂。德政深厚,世道就安定;德政淺薄,世道就混亂。所以天子隻要考察德政,那麽天下的治亂,坐在朝堂之上就可以知道了。德政深厚,法令就會得到修治,德政不深厚就要整飭,法令和政治都合乎德就不會衰敗。所以天子又在春季的第一個月評論官吏的德行及功勞才能。能夠遵守德政和法治的為有德行,能夠施行德政和法治的為有才幹,施行德政和法治有成效的為有功勞,能運用德政和法治來管理政事的為有智謀。因此天子評定官吏,而德政和法治得到推行,政事得到治理而大功告成。冬末調整法律,初春評定官吏,這是治國的關鍵。”

【評析】
這是孔子回答閔子騫問政的一篇對話。孔子把治理民比喻為駕馭馬,把德法比喻為銜勒。德法為御民之具,銜勒為御馬之具。“善御民者,壹其德法,正其百官,以均齊民力,和安民心”,“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治民“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御馬“無銜勒而用棰策,馬必傷,車必敗”。接著又講六官猶如馬韁繩,天子控製好六官,並定期對他們進行整飭、考核,這是“治國之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