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孔子家語

論禮第二十七

【原文】
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遊侍①,論及于禮。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語汝以禮,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②,勇而不中禮謂之逆。”子曰:“給奪慈仁。”子貢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禮者?”子曰:“禮乎,夫禮所以製中也。”子貢退,言遊進曰:“敢問禮也,領惡而全好者與?”子曰:“然。”子貢問:“何也?”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③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④,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明乎郊社之義,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閒;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是以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眾之動,得其宜也。”
言遊退,子張進曰:“敢問禮何謂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⑤,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製。是故以其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勢,宮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軾,鬼神失其享,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百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⑥四海。”
子曰:“慎聽之,汝三人者。吾語汝,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苟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矣。兩君相見,揖讓而入,入門而懸興⑦。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舞,夏鑰序興⑧。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行中規,旋中矩,鑾和中《採薺》。客出以《雍》⑨,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于禮焉。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⑩,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理也;樂者,節也。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于禮謬;不能樂,于禮素;薄于德,于禮虛。”
子貢作而問曰:“然則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偏。夫夔達于樂而不達于禮,是以傳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凡製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三子者,既得聞此論于夫子也,煥若發蒙焉。

【注解】
①子張:即顓孫師,字子張。子貢:即端木賜,字子貢。言遊:即言偃,字子遊。三人均為孔子弟子。
②給:言語便捷。此指言語不得體。
③禘(dì):宗廟四時祭之一,每年夏季舉行。嘗:古代秋祭名。
④射:指鄉射禮,即卿大夫舉士後舉行的射禮。饗:以酒食款待。
⑤瞽(gǔ):盲人。相:攙扶,幫助。
⑥祖洽:倡導和諧。舊註:“祖,始也;洽,合也。言失禮無以為眾倡始,無以合和眾。”
⑦懸:懸掛。興:作。指奏樂。舊註:“興,作樂也。”
⑧夏鑰:大夏之舞,執籥以舞。序興:指文武之舞依次而舞。舊註:“夏,文舞也。執符,籥如笛。”
⑨客出以《雍》:宴會完畢,客人出來時奏《雍》。雍:樂曲名。舊註:“雍,樂曲名,在《周頌》。”
⑩升歌清廟:登堂時唱清廟之詩。清廟:《詩經·周頌》篇名。

【譯文】
孔子在家休息,弟子子張、子貢、子遊陪侍,說話時說到了禮。孔子說:“坐下,你們三人,我給你們講講禮。禮周詳地運用到各處無所不遍。”
子貢站起來離席回話說:“請問禮該如何?”孔子說:“虔敬而不合乎禮,叫做土氣;謙恭而不合乎禮,叫做巴結;勇敢而不合乎禮,叫做乖逆。”孔子又說:“巴結混淆了慈悲和仁愛。”子貢說:“請問怎麽做才能做到合乎禮呢?”孔子說:“禮嗎?禮,就是用來節製行為使之適中的。”子貢退下來,子遊上前說:“請問,所謂禮是不是為了治理惡劣習性而保全良好品行的呢?”孔子說:“是的。”子貢問:“那該怎麽做呢?”孔子說:“祭天祭地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鬼神的;秋嘗夏禘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祖先的;饋食祭奠之禮,是用以致仁愛于死者的;舉行鄉射禮、鄉飲酒禮,是用以致仁愛于鄉親鄰裏的;宴會飲酒的禮儀,是用以致仁愛于賓客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禮儀,秋嘗夏禘的禮儀,那麽治理國家就像在指著自己的手掌給別人看那樣容易。因此,用這些禮儀,居家處事有禮,長幼就分辨清楚了;家族內部有禮,一家三代就和睦了;在朝廷上有禮,官職爵位就井然有序了;田獵時有禮,軍事演習就熟練了;軍隊裏有禮,就能建立戰功了。因為有了禮,宮室得以有了製度,祭器有了樣式,各種器物符合時節,音樂符合節拍,車輛有了定式,鬼神得到了該有的祭享,喪葬有了適度的悲哀,辯說得以擁有支持的人,百官得以恪守其職分,政事得以順利施行。加在每人身上的,擺在面前的,人們的種種行為舉動都能夠適宜得當。”
子遊退下去,子張上前問道:“請問什麽是禮呢?”孔子說:“所謂禮,就是對事物的治理。君子有什麽事務,必有相應的治理手段。治理國家假如沒有禮,就好像盲人沒有扶助的人,茫然不知該往哪走。又如整夜在暗室中找東西,沒有燭光怎麽能看得見呢?所以說沒有禮就會手足無措,耳目也不知該聽什麽該看什麽,進退、作揖、謙讓都失去了尺度。這樣一來,居家處事就會長幼無別,家族之內祖孫三輩就失去了和睦,朝廷上官爵就失去了秩序,田獵練武就失去了策略,軍隊攻守就失去了控製,宮室建造就失去了製度,祭器就失去了式樣,各種事物就失去了合適的時間,音樂就失去了節製,車輛就失去了定式,鬼神就失去了祭享,喪事就失去了合度的哀傷,辯說就失去了支持的人,百官就會失職,政事就不能施行。凡加在每個人身上的,擺在面前的,人們的種種行為舉動都失其所宜。這樣,就無法協調民眾一致行動了。”
孔子說:“仔細聽著,你們三人!我告訴你們,禮還有九件事,其中四件是大饗禮所特有的。如果知道了這些,哪怕是個種田人,隻要依禮而行,他也是聖人了。兩位國君相見,互相作揖謙讓後進入大門,入門後鍾鼓等樂器齊奏,兩人又互相作揖謙讓後登上大堂,登上大堂之後樂聲就停止了。這時在堂下又用管樂奏起《象》的樂曲,接著執籥的人又跳起《大夏》之舞和各種舞蹈。擺設籩豆與牲俎,按序安排禮樂,備齊各種執事人員。這樣,來訪的國君就感受到了主人的盛情厚意。在這裏,人們來往走動都符合規定,周旋時步子都合乎規矩,車子的鈴聲也合著《採薺》樂曲的節拍。客人出去時,堂下奏起《雍》的樂章;撤去席上食具時,奏起《振羽》的樂章。所以,君子的行動沒有一件事不在禮節之中。客人進門時鍾聲響起,是表示歡迎之情;登堂時演奏《清廟》詩章,表示贊美其功德;堂下吹奏《象》的舞曲,表示崇敬祖先的功業。所以,古代的大人君子相見,不必互相說話,隻憑禮樂就可以傳達情意了。禮,就是理;樂,就是節。沒有道理的事不做,沒有節製的事不為。不懂得賦《詩》言志,禮節上就會出差錯;不能用音樂來配合,禮節就顯得單調枯燥;道德淺薄,禮就會顯得虛假。”
子貢站起來問道:“按這麽說,夔對禮精通嗎?”孔子說:“夔不是古代的人嗎?他是上古時代的人啊!精通禮而不精通樂,叫做質樸;精通樂而不精通禮,叫做偏頗。夔大概隻精通樂而不精通禮,所以傳下精通音樂的名聲。不過古代的人,各項製度都存在于禮中,製度也靠禮來修飾,實行起來大概還是靠人吧。”
三個弟子聽了孔子這番話,眼前豁然一亮,好像撥開了迷霧。

【評析】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孔子想用禮、樂來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孔子閒居”篇講的就是孔子對禮的一些重要見解,如什麽是禮,怎樣做才符合禮,並全面地論述了禮的功用:“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饗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認為“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