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夢溪筆談

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
【原文】
鄜延①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際③,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採入缶⑧中。頗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于世,自餘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餘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注解】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從陝西路分出一部分置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後升為延安府),即今陝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縣:古縣名,秦代設定,治所在今陝西延安東北延河北岸,東漢末年廢。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卷十·物異》中載:“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膏車及燃燈,極明。”文中“舊說‘高奴縣出脂水’”疑即據此。
③水際:水邊。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樣子,文中用來描寫石油與地下水混雜涌出的樣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為通“汪”,形容液體聚積的樣子。
⑤雉(zhì):鳥名,通稱為野雞。
⑥裛(yì):通“澠”(yì),沾濕,濕潤,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連詞,相當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類的器具。
⑨淳漆:純漆。淳:通“純”。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燒。
麻:麻類植物的總稱,古代專指麻的一種,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為麻燭。麻燭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燭,燭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沒有蠟燭,把火炬叫做燭。
幄幕:帳篷。
煤:煙熏所積的黑灰,即煙塵。
松墨:即松煙墨,是墨的一種,用松煙塵和膠搗捶製成。
識(zhì)文:這裏指墨上所標註的文字。識:標記,標註。
至多:很多。至:極,最。
齊: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
魯: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省兗州市東南至江蘇省沛縣、安徽省泗縣一帶,秦漢以後仍沿稱這些地區為魯,今山東省簡稱為魯。
童:禿頂,不長頭發,也指山上不長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樹木被砍伐殆盡。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煙灰製作黑墨的人。

【譯文】
鄜、延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沙石和泉水相混雜,慢慢地流出來,當地人用野雞羽毛沾取它(上來),採集到瓦罐裏。這種油很像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隻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篷都變黑。我猜疑這種煙可以利用,(就)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名稱,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廣泛流行在世上,(不過)從我開始做它(罷了)。因為石油特別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現在山東一帶的松林已經採完,就連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帶有松樹的山,現在大都也都光禿禿的了。製墨的人還都不知道石油燃燒時產生的油煙對製墨有很大好處。石炭(一種煙煤)燃燒時發出的煙也很大,會把衣服熏黑。我高興地開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淤田
【原文】
熙寧①中,初行淤田②法。論者以謂《史記》所載“涇水③一斛④,其泥數鬥,且糞⑤且溉,長我禾黍⑥”。所謂“糞”,即“淤”也。餘出使至宿州⑦,得一石碑,乃唐人鑿六陡門⑧,發汴水⑨以淤下澤⑩,民獲其利,刻石以頌刺史之功。則淤田之法,其來蓋久矣。

【注解】
①熙寧: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68—1077)。
②淤田:用含泥沙較多的江河水漫灌,使泥沙淤積以造田或改良農田土壤。
③涇水:渭河的支流,在陝西省中部,也稱涇河。
④斛(hú):量詞,一斛為十鬥,南宋末年改為一斛五鬥。
⑤糞:肥田,施肥,文中指使水中的泥土淤積下來以肥田。
⑥禾黍: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
⑦宿州: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
⑧陡門:鬥門,即堤堰中用以蓄泄渠水的閘門。
⑨汴水:古代河流名,即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南的索河。本文所指的汴水一般認為應該指汴渠,即從今滎陽市北黃河東南開始,流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縣、商丘市、夏邑縣、永城市等地,再向東南經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泗縣和江蘇省泗洪縣,至盱眙縣對岸入淮河。自隋至北宋,汴水都是中原通往東南沿海地區的主要水運幹道。
⑩下澤:下遊低窪之地。
刺史:古代官名,這裏指主持淤田之事的地方官員。

【譯文】
宋神宗熙寧年間,開始推廣淤田法。談論這件事的人以為就是《史記》中所記載的“涇水一斛,其泥數鬥,且糞且溉,長我禾黍”(意思是說涇河的水一斛,其中含泥土好幾鬥,涇水既可以用來澆地又可以肥田,使我種的庄稼生長茂盛)。文中所說的“糞”,就是淤田。我出使至宿州時,發現過一塊石碑,原來是唐朝人開挖修築了六座鬥門,攔截引導汴河水至下遊的窪地來淤田,老百姓得到了淤田的利益,所以刻碑來頌揚刺史的功勞。由此看來,淤田的方法恐怕是由來已久的。


【原文】
蟭蟟①之小而綠色者,北人謂之螓②,即《詩》所謂“螓首蛾眉”者也,取其頂深③且方也。又閩人謂大蠅為胡螓,亦螓之類也。

【注解】
①蟭蟟:蟬的一種。又稱“蛁蟟”,實即“知了”之古稱。
②螓(qín):一種形體短小而方頭寬額的蟬。
③頂深:指頭部前後較長。

【譯文】
有一種形體短小而綠色的蟬,北方人叫做螓,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螓首蛾眉”的螓。《詩經》用以形容美人,就是取意于螓的頭部前後深厚且額頭方正。福建人又稱一種大蠅為胡螓,大概是和螓屬于同一類的昆蟲。

白雁
【原文】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即此也。

【譯文】
北方有一種白雁,像雁而形體小,羽毛是白色的,深秋時就飛來。白雁飛來就是霜降的季節,所以河北人把這種鳥叫做“霜信鳥”。杜甫詩說“故國霜前白雁來”,指的就是這種鳥。

海陸變遷
【原文】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①耳。堯殛鯀于羽山②,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幹之類,悉是濁流。今關陝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餘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

【注解】
①湮:通“堙”,壅塞、埋沒,亦猶今言積淀。
②堯殛(jí)鯀(ɡǔn)于羽山:相傳鯀治水不成,被堯誅殺(一說流放)于羽山。古地理上的羽山,學者多謂在今山東郯城東北,或又相傳在蓬萊。

【譯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沿著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間往往夾雜著螺蚌殼及像鳥卵的石子(鵝卵石),橫亙在石壁上像帶子。這裏應是昔日的海濱,而現在東距大海已有近千裏。所謂大陸,看來都是由重濁的泥沙積淀而成的。古史記載堯殺鯀于羽山,舊說羽山在東海中,而現在卻在陸地上。凡黃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幹等河流,全都是混濁的水流。現在關陝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峽谷中流動,最深處不下百餘尺,所攜帶的泥沙每年向東流,都成為造大陸的泥土,大陸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溫州雁蕩山
【原文】
溫州①雁蕩山②,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③,未嘗有言④者。祥符⑤中,因造玉清宮⑥,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⑦西域書⑧,阿羅漢⑨諾矩羅⑩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蕩;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遊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
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解】
①溫州:古代州名,在今浙江省溫州地區一帶。
②雁蕩山:著名風景區,在浙江省東南部的樂清市東北。
③圖牒:圖譜,圖表,這裏指地理方面的著作與圖冊。
④言:說,文中是“記載”的意思。
⑤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趙恆年號(1008—1016)。
⑥玉清宮:雁蕩山道觀名。
⑦按:根據。
⑧西域書:文中泛指有關佛教的著作。西域:漢以後稱玉門關以西地區為西域。
⑨阿羅漢:梵語音譯,是“聖者”、“得道者”的意思。
⑩諾矩羅:羅漢名。
震旦:古代印度稱中國為震旦。
芙蓉峰:山峰名,雁蕩山風景點。
龍湫(qiū):雁蕩山著名瀑布,下有瀑布沖蝕而成的水潭。
貫休:唐末詩僧,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擅長書畫。
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省,東晉置永嘉郡,隋代置永嘉縣。古永嘉指今溫州一帶,今永嘉縣與溫州市以甌江分界。
類:似,類似。
幹(ɡān)霄:直入雲霄。幹:觸犯,文中形容山峰很高,直沖雲霄。
地:指與山峰高度齊平的周圍高地。下文“地面”意同此。
龕(kān)岩:布滿像凹陷的佛龕似的岩石。龕:供奉神或佛像的石室、小閣。
迥(jiǒnɡ)然:突出的樣子。迥:形容差別很大。

【譯文】
溫州的雁蕩山,是名聞天下的一座神奇秀麗的山,然而自古以來的地理圖書,卻從未見有提到過它的。大中祥符年間,因為朝廷建造玉清昭應宮,在這裏開山伐木取材,才有人發現它,當時它還沒有名氣。按西域佛教書籍的記載,阿羅漢諾矩羅居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蕩山芙蓉峰下的龍湫。唐代僧人貫休所作的《諾矩羅贊》中,便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的詩句。這座山的南面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俯瞰前面的大海,然而不知道雁蕩、龍湫在什麽地方,後來因為伐木,才見到這座山。山頂有個大池,傳說以為這就是雁蕩;下面有兩個水潭,以為這就是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人借用貫休的詩句為它們起的名字。謝靈運曾經為永嘉太守,凡永嘉一帶的山水,他遊歷殆遍,卻唯獨不曾提到此山,大概當時它還沒有“雁蕩”這個名稱。
我觀察雁蕩諸峰,都峭拔險怪,上聳千尺,高崖巨谷,不似他山,然而它們全都包藏在各個山谷中。自嶺外望去則什麽都看不見,至谷中才發現它們森然聳立,直沖雲霄。推原其形成之理,當是因為山谷中大水的沖激,沙土都被沖走,于是就隻剩下那些巨大的岩石巋然挺立在那裏。如大小龍湫、水簾谷、初月谷之類,都是大水沖鑿出來的坑穴。從下面仰望是高岩峭壁,從上面看去則恰與地面相平,以至于諸峰的峰頂也低于山頂之外的地面。世上的溝壑之中,被大水沖鑿之處都有直立的土龕和土崖,也屬于這一類。如今成皋至陝州西部一帶的大澗中,直立的土崖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也可說就是具體而微的雁蕩山,隻不過這裏是土崖而那裏是石山而已。雁蕩山既非陡峭地立于地面上,就一定被深山峽谷的莽莽叢林所掩蔽,因而古人未見此山,謝靈運也不曾到過,就理應不足為怪了。

木天
【原文】
內諸司①舍屋,唯秘閣最宏壯。閣下穹隆②高敞,相傳謂之“木天③”。

【注解】
①內諸司:設在皇城內的各中央機構。
②穹隆:中間高、四周低之形。此代指殿閣的頂部。
③木天:古人以為天是穹隆形,常稱之為“蒼穹”,故此以“木天”作比。

【譯文】
宮城內各機構的屋舍建築,隻有秘閣最為宏偉壯觀。站在閣下仰望,穹隆形的閣頂高高地向四面敞開,歷來相傳,稱之為“木天”。

指南針
【原文】
方家①以磁石②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③也,水浮多蕩搖。指爪④及碗唇⑤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⑥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⑦中獨繭縷⑧,以芥子許⑨蠟,綴⑩于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餘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猶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解】
①方家:原指道術修養精深的人,後來也泛指飽學之士或精通某一技藝的人,文中當指精通某種技藝之人。
②磁石:磁鐵礦石,天然礦物,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鐵(Fe3O4),有磁性,能吸鐵。中醫也以磁石入葯。
③不全南:不能十分精確地指向南方。這說明沈括當時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現象。
④指爪:指甲。爪:指甲和趾甲的通稱。
⑤碗唇:碗邊,碗的邊沿、邊口。
⑥縷:線,絲線,麻線。
⑦纊:絲棉。
⑧獨繭縷:單根的繭絲。獨:單,單一。
⑨芥子許:芥菜籽大小。許:表示“約略計量”的意思。
⑩綴:連線,拼合,文中指用蠟將繭絲粘到針腰(針的中段,即重心所在之處)上。
指北者:指向北方的。針有針尖和針眼兩端,用磁石磨針後,往往會因為磨的具體部位、方法不盡相同,針尖端有的指南,有的則指北。
柏之指西:古人認為柏樹會指向西方。
原:推求,追究根源。

【譯文】
方術家用磁石磨針尖,則針尖能指南,然而常常微微偏東,不完全指向正南方。讓帶磁的針浮在水上,則多搖蕩;放在指甲上或碗邊上試驗也可以,而且轉動速度更快,但這類物品堅硬光滑,針容易墜落;不如用絲線把針吊起來,這是最好的辦法。其辦法是從新繅出的絲絮中,抽出由一隻繭拉出的絲,用芥末粒大小的一點蠟,把它粘綴于針腰處的平衡點上,在無風的地方懸掛,則針尖常常指南。其中也有針尖磨過之後指北的。我家裏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南的特徵,猶如柏樹的生長偏向西方,現在還無法推究其道理。

鍾馗之設
【原文】
歲首畫鍾馗于門,不知起自何時。皇祐中,金陵①發一冢,有石志②,乃宋宗愨③母鄭夫人。宗愨有妹名鍾馗,則知鍾馗之設亦遠矣。

【注解】
①金陵:今江蘇南京。
②石志:用石板雕刻製作的墓志(記死者生平等)。古人墓志或盛于匣中隨葬,或刻成碑文立于墓道。
③宗愨(?—465):南朝劉宋時人,官至豫州刺史。

【譯文】
每年元旦時在門上畫鍾馗,不知源起于何時。皇祐年間,金陵發掘出一座古墓,有石製的墓志,據此知道這是南朝劉宋時宗愨之母鄭夫人的墓。墓志載宗愨有個妹妹名叫鍾馗,可見有關鍾馗的風俗已經行之久遠了。

茶品
【原文】
茶牙①,古人謂之“雀舌②”、“麥顆③”,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質④素良⑨,而所植之木又美,則新牙一發,便長寸餘,其細如針。唯牙長為上品,以其質幹⑥、土力⑦皆有餘⑧故也。如“雀舌”、“麥顆”者,極下材耳,乃北人⑨不識,誤為品題⑩。餘山居有《茶論》,《嘗茶》詩雲:“誰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注解】
①茶牙:茶樹的嫩芽。牙:通“芽”。
②雀舌:茶葉名,取嫩芽尖製成,因其狀如雀舌而得名。
③麥顆:古代名茶,產于四川一帶,多取中小葉種的早春嫩芽精製而成,因外形似麥顆而得名。
④質:秉性,性質。
⑤素良:一向很好。素:向來,一向。
⑥質幹:指茶樹的性質和枝幹。質:性質。幹:枝幹。
⑦土力:土壤的肥力。
⑧餘:剩餘。
⑨北人:北方人。
⑩品題:評論人物,定其高下,文中指對茶葉的優劣進行評價。
山居:在山中居住,後也指隱居,文中指沈括退居鎮江時。
靈草:詩裏用以代稱茶葉。

【譯文】
茶葉的嫩芽,古人叫做“雀舌”、“麥顆”,是說它們特別嫩。如今茶葉中的精品,其質地本來就好,而栽種的土地又肥沃,所以新芽一抽出來就能長到一寸多長,且像針一般細長。隻有長的茶芽才算是上品,因為茶芽長是茶樹本身的養分及土壤肥力都很富足的緣故。像“雀舌”、“麥顆”,其實是最下等級的茶葉,由于北方人不懂,才誤將其品評為好茶。我閒居山鄉時,寫過《茶論》,在《嘗茶》詩中寫道:“誰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未曾嘗。不知靈草天然異,一夜風吹一寸長。”

閩中小核荔枝
【原文】
閩中荔枝,核有小如丁香①者,多肉而甘,土人亦能為之。取荔枝木去其宗根②,仍火燔令焦,復種之,以大石抵其根,但令傍根得生,其核乃小,種之不復牙③。正如六畜去勢,則多肉而不復有子耳。

【注解】
①丁香:指丁香荔,一種小核良種荔枝。
②宗根:最靠近根部的老本和主根。
③牙:同“芽”,發芽。

【譯文】
福建地區的荔枝,核有小得像丁香荔的,肉多而甘甜,當地人也能種植這種荔枝。其辦法是拿普通的荔枝樹,把它的老本和主根取下來,又用火把它烤得焦煳煳的,再栽到地裏去,並用大石頭壓住它的根,隻讓它從旁邊生根,這樣長出來的荔枝核就小,再種這種核也不再發芽。正如家畜被閹割去勢後,就會多長肉而不再能繁殖後代。

芋梗治蜂毒
【原文】
挼 處士劉易①隱居王屋山,嘗于齋中見一大蜂罥②于蛛網,蛛搏之,為蜂所螫③墜地。俄頃,蛛鼓腹欲裂,徐行入草。蛛嚙芋④梗微破,以瘡就嚙處磨之,良久,腹漸消,輕躁如故。自後人有為蜂螫者,挼芋梗傅之則愈。

【注解】
①劉易:忻州(今山西忻縣)人。博學好古,隱居不仕,卒于治平末年。
②罥(juàn):被纏繞掛住。
③螫:舊讀shì,今讀zhé,同“蜇”,指毒蟲用毒刺刺人、畜或其他生物。
④芋:俗稱芋頭。

【譯文】
處士劉易隱居于王屋山,曾在書房內看到一隻大蜂被蛛網掛住,蜘蛛搏擊蜂子,反被蜂子蜇刺而墜落地上。不一會兒,蜘蛛腹部腫脹起來似乎要破裂,就慢慢爬到了草中。蜘蛛微微咬破了一條芋頭的梗,把被毒刺的瘡口靠到芋梗咬破處摩擦,過了一陣子,其腹部的腫脹逐漸消了下去,又和先前一樣輕松狂躁。從那以後,人有被毒蜂蜇了的,揉搓芋梗敷在傷口上就能痊愈。

烏腳溪
【原文】
漳州①界有一水,號烏腳溪,涉者足皆如墨。數十裏間水皆不可飲,飲則病瘴②,行人皆載水自隨。梅龍圖③公儀宦州縣時,沿牒④至漳州,素多病,預憂瘴癘為害。至烏腳溪,使數人肩荷⑤之,以物蒙身,恐為毒水所沾。兢惕過甚,睢盱矍鑠⑥,忽墜水中,至于沒頂乃出之,舉體黑如昆侖⑦。自謂必死,然自此宿病盡除,頓覺康健,無復昔之羸瘵⑧,又不知何也。

【注解】
①漳州:今福建漳州。
②瘴:瘴氣,山林間濕熱有毒、易致疾病的氣。又稱瘴癘。
③梅龍圖:即梅摯。字公儀,成都新繁(今並入新都)人。官至龍圖閣學士。
④沿牒:隨牒,服從上級指派。猶今言職務調動。
⑤肩荷:用肩輿抬著。肩輿,即長竹竿夾椅子的代步工具。
⑥睢盱矍鑠:驚視害怕的樣子。
⑦昆侖:指“昆侖奴”,古人對南洋一帶皮膚黝黑的人及非洲黑人的統稱。按:此水能染黑人體,大約是因為麥角鹼含量過高。此種物質能使人得黑腳病,引起皮膚壞疽。
⑧羸瘵(zhài):病弱。

【譯文】
漳州境內有一條河,叫做烏腳溪,蹚水過河的人,腿腳都會像被墨汁染過。數十裏之間的水都不可飲用,飲用了就會得瘴氣病,路過這裏的人都隨身自己帶著飲用水。梅龍圖公儀在州縣為官時,調動到漳州,他素來多病,來之前就擔心身體會更遭受瘴癘的傷害。至烏腳溪,讓數人用肩輿抬著他過河,並用物品把全身蒙住,恐怕被有毒的水沾染。由于過分警惕,戰戰兢兢的,驚視水中,忽然掉了下去,以至于淹沒了頭頂才被撈出來,全身都黑得像是黑人。自以為必死無疑,然而從此以後,多年的舊病全都沒有了,頓覺身體康健,不再像以前那樣病弱,卻又不明白這是什麽緣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