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首蛇
【原文】
宣州寧國縣多枳首蛇①,其長盈尺,黑鱗白章,兩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鱗耳。人家庭檻間,動有數十同穴,略如蚯蚓。
【注解】
①寧國縣:今安徽寧國市。枳首蛇:《爾雅》作“軹首蛇”,舊註謂指“歧頭蛇”,即一蛇兩首,而兩首同在一端。此所記則為兩首在兩端的蛇,又稱“兩頭蛇”。
【譯文】
宣州寧國縣多有枳首蛇,長一尺多,有黑鱗和白花紋,兩首的花紋顏色一樣,但有一首的鱗是倒著的。人家庭院門檻之間,動輒有幾十條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膽礬煉銅
【原文】
信州鉛山縣①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亦不測。按《黃帝素問》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亦能生金石,此其驗也。又石穴中,水所滴皆為鍾乳、殷孽②;春秋分③時,汲井泉則結石花;大鹵之下,則生陰精石④:皆濕之所化也。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亦能生火,蓋五行之性也。
【注解】
①鉛(yán)山縣:江西今縣。
②殷孽:鍾乳石的根部。又稱“姜石”,中醫亦稱“通石”。
③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④陰精石:見下卷“太陰玄精石”條。
【譯文】
信州鉛山縣有處泉水叫苦泉,水流成為山間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膽礬,再熬膽礬就能熬成銅。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水能夠變成銅,物質的變化,確也無法推測。按《黃帝素問》一書記載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氣也能生金石,這水變銅的事例就是一種明驗。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來都能形成鍾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時節,從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結成石花;含鹽量很高的鹵水地下,則能生成陰精石:這些都是由濕氣所化成的。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這個樣子。
古之節
【原文】
古之節如今之虎符①,其用則有圭、璋、龍、虎之別,皆櫝將②之,“英蕩③”是也。漢人所持節,乃古之旄④也。予在漢東得一玉琥⑤,美玉而微紅,酣酣⑥如醉肌,溫潤明潔,有人雲即玫瑰⑦也。古人有以為幣⑧者,《春官》“以白琥禮西方”是也;有以為貨者,《左傳》加以玉琥二⑨是也;有以為瑞節者,“山國用虎節⑩”是也。
【注解】
①節:符節,古代用作憑證之物。虎符:古代用以調兵遣將的兵符。銅製,虎形,分作兩半,帝王與統兵官各執一半,調兵時兩半驗合方能生效。
②櫝將:裝在匣子裏攜帶。櫝,木匣。
③英蕩:《周禮·地官司徒·掌節》謂各種金製的節“以英蕩輔之”,舊註或說“英蕩”即“畫函”(有漂亮繪畫裝飾的木匣)。沈括此處用此意,指“英蕩”即“櫝”。
④旄:裝飾氂牛尾的旗子。漢人出使所持的節,在竹竿上綴氂牛尾飾物,又稱“節旄”。
⑤琥:玉製的虎形器。
⑥酣酣:艷麗的樣子。
⑦玫瑰:一種美玉。
⑧幣:禮物。
⑨加以玉琥二:《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賜子家子雙琥”。
⑩山國用虎節:為《周禮·掌節》之文,以為出使山地國家要用虎形的節。
【譯文】
古代的節猶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時有圭節、璋節、龍節、虎節的分別,都裝在木匣裏攜帶,《周禮》所說的“英蕩”就是這種匣。漢人所持的節,其實是古代的旄。我在漢東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發紅,艷艷的就像美人醉後的肌膚,溫潤明潔,有人說這就是玫瑰玉。古人有以玉琥為禮物的,《周禮·春官》篇所說的“以白琥禮西方”就是禮物;有以玉琥為財物的,《左傳》提到以兩件玉琥賜人就是財物;有以玉琥為吉祥的符節的,《周禮》記載的“山國用虎節”就是這種用途。
江湖不遇風之術
【原文】
江湖間唯畏大風。冬月風作有漸,船行可以為備;唯盛夏風起于顧盼間,往往罹難。曾聞江國①賈人有一術,可免此患。大凡夏月風景②,須作于午後。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至于巳時③即止。如此,無復與暴風遇矣。國子博士李元規雲:“平生遊江湖,未嘗遇風,用此術。”
【注解】
①江國:泛指長江沿岸地區。有時也指江淮之間。
②風景:疑當作“風暴”,與下文“暴風”相應。
③巳時:今指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譯文】
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風。冬季的風是漸漸刮起來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備;盛夏的風則轉瞬間就會刮起,行船的人往往會遇難。曾聽說長江岸邊的商人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免此種禍患。大凡夏天的風如果暴烈,必起于午後。要行船的人,夜間五更初刻就起來看天,見天上星月明亮皎潔,四周天際直到地面都無雲氣,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時)就停下來。這樣,就不會再遇上暴風了。國子博士李元規說:“平生遊歷江湖,行船未嘗遇到過大風,用的就是這辦法。”
大薊
【原文】
予使虜至古契丹界,大薊茇①如車蓋,中國無此大者。其地名薊,恐其因此也,如楊州②宜楊、荊州宜荊之類。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
【注解】
①大薊茇(bá):草名,通稱“大薊”,有的方言也稱“大薊菜”。
②楊州:史書一般寫作“揚州”,“揚”很少作“楊”。
【譯文】
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從前居住的地界,見到大薊茇就像車蓋一般大,在中原沒有這麽大的。這地方所以以薊為地名,恐怕就是因為這種大薊茇特別多的緣故,有如揚州適宜楊樹生長、荊州適宜荊木生長之類。荊又稱作楚,楚也是荊木的另一名稱。
契丹語入詩
【原文】
刁約使契丹,戲為四句詩曰:“押燕①移離畢,看房②賀跋支。餞行③三匹裂,密賜十貔狸。”皆紀實也。移離畢,官名,如中國執政官;賀跋支,如執衣、防閤④;匹裂,似小木罌⑤,以色綾木⑥為之,如黃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為珍膳,味如肫⑦子而脆。
【注解】
①押燕:主持宴會。指契丹為使者刁約設宴。
②看房:指護衛使者住處。
③餞行:指設宴為使者送行。
④執衣、防閤:官員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職事官皆有防閤(從事護衛齋閣等),州縣官及在外監官皆有執衣(以隨從執筆硯等)。
⑤罌:小罐。此指契丹人宴會上用的小木罐。
⑥色綾木:一種紋理像綾紋的木料。
⑦肫(tún):亦寫作“豘”、“豚”,小豬。
【譯文】
刁約出使契丹,戲謔地寫了四句詩:“押燕移離畢,看房賀跋支。餞行三匹裂,密賜十貔狸。”這四句詩記錄的都是實事。移離畢,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國的執政官;賀跋支,如同中國官員的役從執衣、防閤;匹裂,是一種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綾木製造,看上去有如用黃漆漆過;貔狸,是一種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獸,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貪吃肉,契丹人以之為珍貴的肉食,味道像小豬而肉更脆。
“天子請客”
【原文】
陳文忠①為樞密,一日日欲沒時,忽有中人宣召。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屈曲行甚久,時見有簾幃燈燭,皆莫知何處。已而到一小殿前,有兩花檻,已有數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簾,蠟燭十餘炬而已。相繼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齊,唯記文忠、丁謂、杜鎬②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鎬時尚為館職。良久,乘輿自宮中出,燈燭亦不過數十而已。宴具甚盛,卷簾,令不拜,升殿就坐。御座設于席東,設文忠之坐于席西,如常人賓主之位。堯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諭不已,堯叟懇陳自古未有君臣齊列之禮,至于再三。上作色曰:“本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思與卿等共樂之。若如此,何如就外朝開宴?今日隻是宮中供辦,未嘗命有司,亦不召中書輔臣。以卿等機密及文館職任,侍臣無嫌,且欲促坐語笑,不須多辭。”堯叟等皆趨下稱謝,上急止之,曰:“此等禮數,且皆置之。”堯叟悚傈危坐,上語笑極歡。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兩絳嚢,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上曰:“時和歲豐,中外康富,恨不得與卿等日夕相會。太平難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費。”群臣欲起謝,上雲:“且坐,更有。”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賜,悉良金重寶。酒罷,已四鼓,時人謂之天子請客。文忠之子述古得于文忠,頗能道其詳,此略記其一二耳。
【注解】
①陳文忠:即陳堯叟(961—1017)。字唐夫,閬中(今屬四川)人。真宗時官至樞密使加同平章事,卒謚文忠。
②杜鎬(938—1013):字文周,無錫(今屬江蘇)人。久任官職,真宗時先後特置龍圖閣直學士、學士使充之,祿秩至禮部侍郎。
【譯文】
陳文忠為樞密院長官,有一天將日落時,忽然有宦官傳宣皇上召見。文忠入皇城右掖門後,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宮城內。彎彎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時見有簾幕燈燭,都不知道是什麽地方。然後來到一座小殿前,有兩個雕花的欄桿,已有幾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著竹簾,點燃的蠟燭也不過十幾支。相繼來到的共有七人,掌禮儀的宦官于是奏稱“班齊”,隻記得七人中有文忠、丁謂、杜鎬三人,其餘四人忘記了,杜鎬當時還隻是館職人員。許久,皇上的轎子從宮中出來,燈燭也不過幾十盞。宴會準備得很豐盛,卷起簾子後,皇上令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設在宴席的東面,而設文忠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賓主之位。堯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諭就座,堯叟懇切陳述自古未有君臣並排列坐的禮儀,以至于解釋再三。皇上不高興地說:“本來因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想與卿等共享快樂。如果這樣,哪還比得上就在外朝開宴?今天隻是宮中供給置辦的,未嘗叫有關部門做什麽,也不召中書輔臣參加。以卿等都是擔當機密職事和文館職任的,侍從之臣沒什麽嫌疑,權且想促膝坐坐,說說笑笑,不必再多推辭。”堯叟等都要趨下台階稱謝,皇上急忙製止,說:“此等禮數,暫且都放下。”堯叟等惶悚戰傈,正襟危坐,皇上笑語極歡暢。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間各給放了兩個紅錦囊,置于諸臣之前,都是大珠寶。皇上說:“風調雨順,年景豐收,中外康樂富足,恨不得與卿等每天晚上都聚會。太平世道難遇,這點東西就算贊助你們宴集遊樂的費用。”諸臣欲起立稱謝,皇上說:“且坐,過會兒還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賜予,全是美金重寶。宴會結束,已到了四更天,當時人稱這次是“天子請客”。文忠之子述古得知其事于文忠,頗能道其詳細,這裏隻是略記其一二。
“三不得”宅第
【原文】
丞相陳秀公①治第于潤州,極為閎壯,池館綿亙數百步②。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輿一登西樓而已。人謂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
【注解】
①陳秀公:即陳升之(1011—1079)。神宗熙寧初年為宰相,善附會。
②步:古代度量單位,六尺為步。
【譯文】
丞相陳秀公在潤州修建的宅第,極為宏闊壯麗,園池樓館綿延一二百丈。宅第建成,秀公已病得很嚴重,隻不過讓人用轎子抬著登了一回西樓而已。人稱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
廖恩
【原文】
福建劇賊廖恩①聚徒千餘人,剽掠市邑,殺害將吏,江浙為之騷然。後經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補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②。時坐恩黜免者數十人,一時在銓班敘錄③,其腳色皆理私罪或公罪④,獨恩腳色稱出身以來並無公私過犯。
【注解】
①廖恩:北宋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人。為當地大姓,以經商致富。以曾有軍功,對朝廷賞賜不滿,遂于熙寧十年(1077)聚眾起事,屢敗官軍。不久投降,補右班殿直(低級武臣階官),任鄜延路指揮使。
②差遣:宋人稱官員的實際職務為差遣。
③銓班敘錄:指在吏部有關機構排隊等待考查及調換差遣等。
④腳色:宋人對初入仕或其他官員所寫個人簡歷的稱呼。其內容須寫明有無過犯。私罪、公罪:宋代官員因公務過失觸罪而不涉徇私舞弊者稱“公罪”,不關公務而因私情觸罪或因公務而涉徇私者稱“私罪”。私罪的處罰較公罪為重。
【譯文】
福建大反寇廖恩聚集徒眾千餘人,剽掠城邑,殺害將吏,江浙一帶為之騷動。後經朝廷赦免,遂率領其徒眾服罪投降,朝廷授予廖恩右班殿直的官銜,讓他到三班院等候任命實際職務。當時因受廖恩起事的牽連而被降職和罷免的官員有數十人,一時在吏部銓考機構辦理有關手續,他們的履歷表上都必須寫明因此事被治私罪或公罪,唯獨廖恩的履歷表自稱為官以來沒有公、私過犯。
邊州木圖
【原文】
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寫其情勢于木案上。未幾寒凍,木屑不可為,又鎔蠟為之。皆欲其輕,易齎故也。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皆為木圖,藏于內府。
【譯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邊境事宜,始製作木版地圖,以摹繪邊境的山川道路。起初先走遍了那裏的山川,隨後用面糊和木屑,在木案上塑製當地地形的模型。沒過多久,因為天冷冰凍,用木屑不能做成,又改用熔蠟的辦法製作。這些都是為了使地圖輕便,容易攜帶。回到官署,乃雕刻成木版地圖進獻朝廷。皇上召集輔政大臣一起觀看,于是下詔邊地各州都製作木版地圖,收藏于宮中的有關機構。
李順
【原文】
蜀中劇賊李順陷劍南兩川①,關右②震動,朝廷以為憂。後王師破賊,梟③李順,收復兩川,書功行賞,了無間言④。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仍閤門祗候⑤。文璉泉州人,康定中告歸泉州,予尚識之。文璉家有李順案款⑥,本末甚詳。順本味江王小博⑦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撫其徒眾,乃共推順為主。順初起,悉召鄉裏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⑧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時兩蜀大飢,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去,三十餘年乃始就戮。
【注解】
①李順:北宋淳化四年(993)春隨王小波起義,十二月王小波死後,代為首領。次年正月攻克成都,稱大蜀王,眾至數十萬,又分兵東攻至巫峽。五月被鎮壓。劍南兩川:指劍南西川(治今成都)、劍南東川(治今三台)。唐分設節度使,宋初改府、州。
②關右:關西,今陝西潼關以西地區。
③梟:處以斬刑,懸首示眾。
④間言:嫌疑、懷疑之言。
⑤閤門祗候:閤門司屬宮。僅佐助禮儀事,而為武臣清要之選。
⑥案款:刑事審判案卷。
⑦味江:水名,又為鎮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王小博:即王小波。起義當年十二月戰死。
⑧生齒:指人口。
【譯文】
蜀中大反寇李順攻陷劍南東西川,關西地區震動,朝廷為之憂慮。後官軍破寇兵,殺李順梟首示眾,收復兩川,記功行賞,朝廷內外全無懷疑李順已死的議論。至景祐年間,有人告發說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獲其人,果然是真李順。當時李順已七十多歲,審訊清楚以後,用囚車押赴京師,復核再審,知其事皆屬實。由于朝廷對平蜀將士的論功行賞早已實施,因而不打算公開此事,隻是殺了李順,又給陳文璉加官兩級而使之為閤門祗候了事。文璉是泉州人,康定年間辭職回泉州,我還認識他。他家裏有李順一案的審訊案卷,記錄此案的前後始末甚為詳細。李順本是味江王小波的妻弟,起初王小波在蜀中起兵造反,不能得到部眾的擁戴,其部眾于是共推李順為首領。李順初為首領,即召集鄉裏的所有富人大姓,下令具報其家中全部財產和糧食,除了按他們的家庭人口留下夠用的之外,其餘一切都調發征集,大力救濟貧苦農民;錄用有才幹之士,存撫安分守己的人家,號令嚴明,所到之處一無所犯。其時兩川正遭遇嚴重的飢荒,不過十天半月之間,歸附李順的就達到數萬人,其兵鋒所向,州縣官都開門迎接,討伐檄文傳布之地,沒有不被攻破的城池。到他失敗之後,人們還懷念他,所以李順得以逃脫遠走,直到三十多年後才被捕殺。
諸葛亮能用度外人
【原文】
諸葛亮範文正常③言:“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人②。用人者,莫不欲盡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惡而不自知也。能用度外人,然後能周大事。”
【注解】
①範文正:即範仲淹。常:通“嘗”。
②度外人:不守法度之人。據《宋稗類鈔》記載,範仲淹所說“度外人”特指有氣節而“闊略細故”、“有可用之材”而“不幸陷于吏議深文”之人,大致相當于今天所說有才能而犯過錯誤的人。
【譯文】
範文正曾說過:“史書記載諸葛亮能任用有才能而犯過錯誤的人。凡是用人,沒有不希望天下人才都各盡其能的,所以經常擔心因事用人近乎以個人好惡而不自知。能用犯過錯誤的人,然後才能使得事體周全,成就大事業。”
關中無螃蟹
【原文】
關中①無螃蟹。元豐②中,餘在陝西,聞秦州③人家收得一幹蟹。土人④怖其形狀,以為怪物。每人家有病瘧⑤者,則借去掛門戶上,往往遂差⑥。不但人不識,是鬼亦不識也。
【注解】
①關中:地名,相當于今陝西省。
②元豐: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78—1085)。
③秦州:州名,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
④土人:當地人。
⑤瘧:可能指瘧疾。
⑥差:通“瘥”(chài),指病愈。
【譯文】
關中一帶沒有螃蟹。元豐年間,我在陝西時,聽說秦州一帶有戶人家收藏有一隻幹螃蟹。當地人都害怕它的樣子,認為(它)是怪物。每當誰家有人得了瘧疾,就借去掛在門上,病往往就好了。這東西不僅人不認識,恐怕鬼也不認識。
校書如掃塵
【原文】
宋宣獻①博學,喜藏異書,皆手②自校讎③。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④。”
【注解】
①宋宣獻:即宋綬,字公垂,謚宣獻,通經史百家,喜歡對典籍進行校勘。
②手:親手。
③校讎(chóu):校對,核對書籍文字,糾正錯誤。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讎。
④脫謬:漏校和錯校。
【譯文】
宋綬學識淵博,喜歡收藏奇特的書籍,(對收藏的書)都要親手進行校訂。他經常說:“校書就像清掃灰塵,一邊掃,一邊生。所以有時一本書經過三四次校勘以後,還是會有錯漏訛誤。”
【評析】
《雜志》卷中所錄大約是作者認為不易歸類的材料,故總匯于書末,而稱為雜記。實際全書都是雜記性的,分類隻是相對的,所以各類別之間多有內容性質相近的條目。就材料的重要性而言,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卷絕不低于其他各卷,如有關石油、海陸變遷、雁蕩山、指南針、膽礬煉銅、邊州木圖、李順事跡等條,都在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