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故事

雍正皇帝簡介

雍正,為清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皇帝的年號,從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後共十三年。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胤禛的年號,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後),由貴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後)撫養。與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為同母兄弟。師從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駕崩。胤禛登基,時年45歲。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駕崩,享年58歲。

早年經歷

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烏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持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禛善于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畫西藏于版圖,贏得康熙的信賴。

登基為帝

談起雍正,就會想到他的繼位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他受康熙遺詔繼位,是合法繼承;一種認為康熙並未傳位與他,雍正是矯詔奪位。由于雍正即位,篡改了歷史,銷毀了檔案,現在已找不到他矯詔奪位的確鑿證據。斧聲燭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從各種跡象推斷,他的繼位確實存在很多疑點。

康熙晚年,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鬧得烏煙瘴氣,儲位虛懸,人心不定。當時因準噶爾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給以大權,用正黃旗,稱大將軍王,禮儀隆重,規格極高,康熙當是意有所鍾。康熙稱贊允禵的才能"大將軍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禵為傳人,如皇九子允禟說允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暢春園猝然去世,雍正與時任步軍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勾結密謀,奪取了帝位,而允禵遠在青海,鞭長莫及,故而帝夢成空。雍正後來所講康熙彌留前遺命傳位雍正的情形,仔細推敲,矛盾甚多。如說隆科多為惟一顧命之大臣,而其他諭旨中卻說,康熙死時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說康熙傳詔時皇十七子允禮在寢宮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證明,允禮時在皇宮內值班,並不在暢春園寢宮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臨終傳位的現場,實屬疑問。

上述屬于野史戲說。按照學術界的研究,傳位詔書修改其中的某些字來改變詔書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因為清代的傳位詔書同時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戲說者說的增加漢字比劃來改變意思是做不到的。同時詔書中會直言皇子的名字,而不會隻寫其是第幾子。

由于雍正奪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內部的集體抗爭,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對雍正繼位。允禵是爭奪皇位的對手,被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對頭,雍正痛恨入骨,將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䄉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兒子弘晟均被永遠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貶秩,連雍正的親生兒子弘時也不滿其父的作為,竟站在八叔允祀一邊,被雍正處罰致死。據朝鮮的記載,雍正上台,被殺的宗室、官員達數百人。連康熙身邊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內務府官員趙昌,在康熙死後也立即被殺,引起舉朝震驚,這大概是趙昌太了解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因而得禍。康熙生前長住暢春園,死後葬在東陵,而雍正長住圓明園,別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須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濃厚,如果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就會有這類悖于常理的舉止。雍正後來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說:允祀、允?"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將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譴責的內心表露呢?

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可能出于矯詔篡立。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奪取和鞏固統治,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努爾哈赤都有屠兄弟、殺兒子、逼父親的行為,雍正並不是個例外。他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勤于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飭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啓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于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于"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于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布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于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于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于“是沒有根據的。

雍正之死

關于雍正皇帝的死,歷來史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概括起來總的有以下幾種說法。其一: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其二:被曹雪芹的戀人竺香玉謀殺;其三:被宮女勒死;其四:中風而死;其五:服食丹葯中毒而死。筆者在翻閱相關史料後,認為雍正的死亡原因應屬當下時行的“過勞死”。

《嘯亭雜錄》卷一說雍正“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雍正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剛一登基,即罷鷹犬之貢,表示自己不事遊獵,這和康熙動不動就出巡或圍獵幾乎是判若兩人。雍正當上皇帝後,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他除了去過河北遵化東陵數次外,十三年裏就沒太出過北京城。最開始的時候雍正是怕允禩等政敵發動變亂;後來政局穩定後,他也沒有出遊,主要原因還是政務繁忙,根本沒時間出去享受。

雍正處理朝政,從早到晚,寒暑不斷,年年如此,幾乎沒有停息。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折三萬五千多件,滿文奏折也有六千多件,多是雍正在夜間親筆批寫,從不假手于人。朱批短的兩三字,長的有上千字,累積起來,雍正不到十三年的時間裏,光朱批就寫了有三四百萬字。

正是由于雍正勤于政事,平日除卻睡覺,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批閱奏折,康熙末年,國庫虧空嚴重,隻有八百萬兩左右,而雍正末年,國庫銀兩就增至六千餘萬兩,上升了近十倍,由此可見雍正勤于政事的重大成果。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雍正在二十一日之前的幾天,並沒有什麽異常的情況,他在十八日的時候接見了辦理苗疆事務的大臣們;二十日的時候又接見了寧古塔將軍咨送的補授協領、佐領人員。如此看來,雍正在二十一日發病前似乎身體狀況良好,不然的話他沒有必要接見這些不甚重要的官員。 

另外,袁枚在《鄂爾泰行略》裏也提到,雍正駕崩後,在一片混亂中,鄂爾泰想起當時雍正曾跟他和張廷玉說過傳位遺詔的事情,他見大家都在痛哭,心想老這麽哭下去也不是辦法,國不可一日無君,于是他便拉起張廷玉,對眾人厲聲道:“現在不是哭的時候!大行皇帝曾和我兩人說過有兩份傳位密詔,一份就在宮中,現在事不宜遲,應該馬上請出來!” 

庄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這才醒悟過來,急命總管太監將遺詔請出。那總管太監嚇得要命,慌忙跪下說:“大行皇帝並無交代,奴才實在不知道密詔所在!”張廷玉想了一下,說:“大行皇帝當天的密封之件,也沒有多少,外面用黃紙封住、背後寫有‘封’字的那份就是!”太監們急忙按張廷玉說的時間去找,不久便找到傳位于弘歷的那份遺詔。在皇位繼承問題解決後,鄂爾泰捧著遺詔,急匆匆地從圓明園趕往紫禁城安排乾隆登基和雍正的後事去了。由于當時是半夜三更,一下子也找不到馬,鄂爾泰隻好騎了頭運煤的騾子奔回去,回到皇宮後七天七夜才出來。鄂爾泰出來的時候,家人驚訝的發現他左褲紅濕。原來,那天晚上鄂爾泰騎著那頭劣騾,被弄得肛門開裂,鮮血直流,當時在宮中忙得連換衣服的時間都沒有。

如此看來,雍正死前身體狀況比較正常,並無任何征兆。因此可以認為他的死因可能是下面幾種:一是被刺殺而死;二是服用丹葯中毒而死;三是過分勞累導致的猝死,如中風、腦溢血或者突發心髒病等,即現在所謂的“過勞死”。

首先來排除一下刺殺而死的可能性。雍正時期一個叫呂留良的人在文字獄中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一說是孫女,呂四娘漏網了,她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裏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阿公報了仇。這個傳說很生動,雍正沒有頭怎麽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隻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其次再來排除一下丹葯中毒而死的可能性。不可否認,雍正篤信道教,追求長生不老之術,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葯,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雍正在五年之間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葯,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葯,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系。歷史上服食丹葯的皇帝不少,如拓跋圭服食丹葯中毒的變現是憂慮煩躁,精神失常。他或是數日不食,或是通宵不眠,喜怒無常,經常怪罪臣下,說朝中百官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老是懷疑有人要造反。他回憶以往的成敗得失,或哭或笑,整日整夜地自語不休,好像在與鬼物辯論。對那些前來奏事的朝臣,他一想起其以往的過失,便將其殺掉,朝臣哪怕是表情異常、呼吸不均、言辭欠妥,乃至走路的速度快慢不均,他便認為他們懷恨自己,親手毆擊,被打死的人就擺在天安殿前,任其屍體腐爛發臭。他趁輦車出遊時,常用劍砍擊車夫頭部,砍死即換,有時一天砍死數十人,真鬧得朝野惶惶,人人恐懼。顯然,在清史的各種文獻中還未發現關于雍正丹葯中毒症狀的記載,因此,死于丹毒的說法也就沒有說服力了。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雍正“過勞而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由于他過于勤于政務,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有時候深夜都在閱批奏折,而第二天很早就要去上朝。長年如此,身體怎麽吃得消?雍正不像他的父親康熙懂得如何休息和放松,他也沒有什麽娛樂活動或者特別的愛好,每天就是接見大臣們並和奏折打交道,這都是需要極大的體力和智力。這個工作又沒人能夠替代,也實在是難為他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