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故事

強娶兒媳:楚平王被從墳裏拖出來鞭

提起楚平王棄疾,大概誰也不會認為他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因為就是他殺了伍子胥之父兄伍奢、伍尚,使伍子胥逃奔吳國,借吳兵攻楚,數次打敗楚兵,最後竟攻入郢都。好在這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不能解恨,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其屍體。如果不是秦國發兵救援,強大的楚國將因此滅亡,這在楚國歷史上可謂第一次奇恥大辱。按理說,像楚平王這樣的君主,可以算是百分之百的昏君了。

可是事情遠不是如此簡單。從史書上看,楚平王不但智商不低,而且為人還很不錯。他是楚共王最小的兒子,在他上面的哥哥,除了老大楚康王繼承君位之外,還有公子圍、公子比、公子子皙,按理說他沒資格繼位為王。但是楚康王死後,公子圍先殺了侄子自立為王,是為楚靈王。這個靈王好大喜功,得罪了很多權臣,又是性情中人,喜歡離開國都,遊山玩水,長年居住在楚國著名的風景區乾溪。趁著這個機會,幾個心懷怨恨的大臣在一起密謀策劃,將他推翻,扶持流亡晉國的公子比即位。

當叛亂的大臣們帶著甲士沖進郢都的時候,楚靈王還在乾溪玩樂。聽到郢都發生政變,自己的兒子全部被殺,他傷心欲絕,從車中撲倒在泥地上,嚎啕大哭。政變的大臣率兵趕到了乾溪,頒下命令,凡是楚靈王身邊的臣屬、衛士,如果及時返回郢都,都可以保留原先的田產、爵位和工資待遇,否則不但家產充公,還要全部割掉鼻子;敢于收留靈王的,誅夷三族。于是靈王的禁衛軍和親信大臣馬上跑得一幹二凈,靈王本人像野鬼一樣,飢餓地在山中徘徊。就在餓得快要死的時候,一個曾經受過他恩惠的大臣申亥收留了他,供給他吃喝,但是也許是想到自己一無所有,復國無望吧,沒過多久,他就悲觀自縊,死在申無宇(申亥之父)家裏。變態的申亥還眼淚汪汪地讓自己的兩個女兒自殺,給靈王殉葬。

楚靈王生前很喜歡自己的幼弟公子棄疾,先後派他率兵滅了陳、蔡兩國,並且慷慨地封他為陳蔡公,管理這兩個大縣。陳、蔡兩縣各擁有一千乘兵車,實力相當于一個中型的諸侯國。那些反叛楚靈王的大臣,正是假借棄疾的命令,仗著棄疾掌握的這些兵力政變成功的。實力如此強大的棄疾,怎麽會甘心讓流亡在外十三年的哥哥公子比當國君呢?他到處散發靈王沒死,將回國報仇的謠言,使郢都空氣緊張,大臣和百姓都因此惶惶不安,最後逼得公子比和令尹子皙先後自殺。他順理成章接替了君位,是為楚平王。

比起他哥哥楚靈王來,楚平王似乎不算壞,這從他們的謚號也看得出來。因為“靈”是惡謚,而“平”卻是美謚。而且,通過出土的竹簡《景平王問鄭疇》,我們還知道了楚平王的謚號不是單謚,而是雙謚,全稱為“楚景平王”:

競(景)平王就鄭疇,訊之于屍廟,曰:“禍敗因重于楚邦,懼鬼神之為怒,使先王無所歸,吾何改而可?”鄭疇辭不敢答,王固訊之,答:“如毀新都戚陵、臨陽,殺左尹宛、少師無忌?”王曰:“不能。”鄭疇曰:“如不能,君王與楚邦懼難。”鄭疇告有疾,不事。明歲,王復見鄭疇。鄭疇出居路,以須王。與之語少少,王笑曰:“前冬言曰,邦必喪,我及,今何若?”答曰:“臣為君王臣,介備名,君王踐處,辱于老夫。君王所改多多,君王保邦。”王笑:“如我得免,後之人何若?”答曰:“弗知。”

簡文的內容是講楚平王問大臣鄭疇:“楚國禍亂頻仍,恐怕鬼神會發怒,怎麽辦?我怎麽改過才會逢凶化吉。”鄭疇勸道:“如果毀掉新增的城邑戚陵、臨陽,殺掉讒佞的大臣左尹卻宛、少師費無忌,大概可以改善國運。”楚平王搖搖頭,說:“我做不到。”鄭疇就警告他:“如果做不到,那君王和楚國都可能遭受不測之災。”之後鄭疇稱疾不上班。第二年,楚平王又召見鄭疇,笑問他:“你曾經告訴我,我們國家會滅亡,我個人也會趕上這個不幸。現在怎麽樣呢?”言下之意鄭疇當時是危言聳聽。鄭疇隻好回答說:“君王已經改了很多,所以國家沒有覆亡。”楚平王又笑問:“如果我能逃脫災禍,接替我的人會怎麽樣?”鄭疇回答:“不知道。”

從這幾段簡文可以得知,楚平王當時對自己國家的危難處境是清楚的。他本來是個名聲很好的人,還在當陳蔡公的時候,晉國貴族叔向就曾贊揚他治政清明,使得朝中苛慝不起,境內盜賊平息,還能控製自己的私欲,以順應民心,很得百姓擁護。這些評價都是很實在的,平王確實因此順利地獲得了國君的位置。可是偏偏在他即位為楚王之後,卻控製不了自己的情欲,最終給國家帶來了滅頂之災。

事情的緣起是因為他的太子建,他給太子建配備了兩位師傅,一位太傅,即伍奢;一位少傅,即費無忌。太子建不喜歡費無忌,隻和伍奢關系好,費無忌因此懷恨在心。楚平王即位的第二年,派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迎娶妻子,費無忌回來後就勸平王:“秦女長得非常漂亮,君王不如自己娶了享享艷福,太子那邊,給他另娶一個就是了。”平王一聽當即心動,于是強娶了自己的兒媳,還生了一個孩子,取名為熊珍。

大概是怕太子懷恨,過了四年,平王把十九歲的太子派到邊境城邑城父去守邊。費無忌繼續在平王耳邊讒毀太子:“君王娶了太子的妻子,太子一定會怨恨。現在太子在城父,天天練兵交接諸侯,隻怕有朝一日會帶兵來搶奪君位。”平王害怕了,因為當年他也是為楚國守衛邊境,這個楚王的位置就是這麽搶來的。于是他召見伍奢,責備伍奢沒有教導好太子,將伍奢父子殺死,又派司馬奮揚去城父殺太子建。幸好奮揚同情太子建,早早通風報信,讓太子建逃走了。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逃到了吳國,發憤圖強,天天教吳王練兵,進攻楚國。楚國屢敗,為此疲憊不堪。簡文中平王對鄭疇的抱怨,應當就是在這種時時受到吳國騷擾的處境下發出的。

而且從簡文中可以看到,平王的確不算一位暴君,面對鄭疇的直言不諱,他沒有惱怒。鄭疇因此稱疾抗議,他也沒有在意。要是換個暴君或者昏君,鄭疇肯定性命不保。第二年他召見鄭疇,言語中似乎有些得意,好像證明鄭疇的預言失敗了。但他究竟不敢肯定,因此問鄭疇,即便自己有生之年逃脫了災禍,接替他的太子不知道會怎樣。由此可見,他也知道,這個國家的危機極為深重,絲毫沒有得到解決。果然,在他死後十年,吳兵三戰三敗楚兵,緊追入郢,將他從墳墓裏拖出來鞭屍。他兒子,也就是楚昭王到處流亡,險些性命不保。

奇怪的是,對這位給楚國帶來深重災難的楚平王,楚國人似乎並沒有心懷怨恨。在他剛死的時候,他們不但給了他“景平”兩個字的美謚(按照謚法:治而清省曰平,布義行綱曰景),而且都衷心擁護他幼小的兒子熊珍為王。甚至他的子孫,一直在楚國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以前我們知道,楚國地位最高的貴族是昭、屈、景三家,號稱“三閭”。按照那時的情況,各諸侯國內的貴族大部分都是王族支脈,楚國也是如此。他們的姓氏不少是取自他們所出王的謚號,比如昭氏就是楚昭王的後裔;屈氏是楚武王的後代,因為後裔封在屈這個地方,所以以地為姓;而景氏就是這位楚平王(全稱為楚景平王)的後裔。一般來說,如果一位楚王不是有較好的政聲,他的後裔不會如此顯赫繁茂。楚武王熊通開拓疆土,在楚國歷史上立有赫赫功勛。楚昭王,也就是楚平王的兒子熊珍,因為不肯使巫祝移過于大臣的舉措,曾受到孔子的贊美,是楚國著名的賢君。楚平王的後裔能和他們並駕齊驅,想來在楚國人的心目中,印象不會太差。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楚國人認為,所有的錯都是費無忌造成的。楚平王死後,費無忌向令尹子常進讒言,殺了左尹卻宛全家,引起了國內一片怨言。沈尹戌因此勸子常道:“殺卻宛這件事,你做得太錯了。費無忌這個人人品很差,當年太子建逃亡,伍奢被殺,都是費無忌向平王進讒言,掩蔽了平王的耳目。不然的話,以平王的溫惠恭儉,比楚國的先代賢王楚成王、楚庄王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怎麽會最終搞得和諸侯不睦呢?”

自古以來,政治的敗壞,下層百姓總認為是奸臣的過錯,君王都是好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君王身份太高,不敢否定,而將批判指向大臣,還可以不承擔因之帶來的後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愚昧百姓的真實想法,他們心目中的楚平王,確實是有政績的,而且遠遠算不上暴虐。

客觀地說,楚平王的為人的確不差,史書的記載和上面所引的竹簡簡文皆可以為證。他隻是因為英雄難過美人關,搶了兒子的老婆,從此在內心留下了內疚和陰影,以致不得不在後來處處彌縫,陷入無休止的被動之中,最終殺親子屠良臣,鬧得不可收拾。這其中費無忌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楚平王本人也不可推卸職責。劉備說得好:“勿以惡小而為之。”說起來是容易的,奈何人究竟難以抵御私欲,如果當時楚平王能受到一定的約束,即使想那麽幹也做不到,又何至于有後來的一系列惡果呢?

生搬硬套地評價一下,算是曲終奏雅: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災難,其楚平王之謂乎!

文章摘自 《歷史不是傳說》 作者:史傑鵬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全書購買:京東 當當 亞馬遜

(編輯註: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