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冬至

冬至民俗經典大盤點

冬至民俗經典大盤點

所謂“冬至一陽升,天氣日漸冷”隨著冷空氣的降臨,很快迎來乙未年的冬至,俗稱“過冬”。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熱鬧非凡。無論是養生飲食還是習俗,冬至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民俗文化淵源和歷史內涵,讓我們一起翻閱冬至的民俗經典。

一、冬至由來傳說。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的時間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要慶賀。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不同的地方習俗有不同的傳說。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二、冬至民俗飲食。

冬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古至今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不同的地方民俗都會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都有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有吃糯米飯團的風俗,讓我們一起細數冬至不同的地方都有哪些傳統食品:

1、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糯糕

在我國台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5、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台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裏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6、釀酒

蘇州人民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7、麻糍

浙江金華一帶有冬至吃麻糍的風俗,麻糍也是閩南、江西傳統的漢族名點,春節等傳統節日食俗,歷史悠久,備受廣大人民民眾歡迎。

8、湯圓

湯圓本是漢族元宵節的團圓食俗,但在廣東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把冬至當作團圓節,有吃湯圓的習俗。

9、南瓜餅

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

三、冬至養生保健。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髒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女性泡腳可保暖養生。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保暖。但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隻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若屬寒性體質的,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于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註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註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御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