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話題作文 冬至

小雪節氣——話24節氣灸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古籍《群芳譜》中說: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這就是說,到“小雪”節氣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

小雪是冬季的第二節氣,氣溫繼續下降,陰寒繼續增加。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刮得多了,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但是我們也應該註意防寒保護陽氣。養生重點是“養腎氣,溫暖情緒”。此時艾灸要強調溫補,可調理小腸經。可艾灸腎俞、涌泉、足三裏可養腎,保護陽氣。

什麽是節氣灸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髒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滿、芒種時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時則是預防治療中風的好機會。

艾灸為何擇節氣?

根據中醫“天人合一”思想,“天”的變化自然影響人體,而節氣對人體影響有兩個方面:

1、由于節氣前後氣候變化比較大,一個人如果有舊患或宿疾,他的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就弱,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發病或病情加重。據醫學統計,心髒病、中風、哮喘等疾病多發于節氣前後和半夜。因為當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超過身體的應變能力時,人就會生病。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講的“邪之所腠,其氣必虛”。

2、由于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後變化較大,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運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幹預,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節氣灸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的典範。通過做節氣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陰陽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而產生了寒、熱、溫、涼及晝夜溫差,人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規律變化無疑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換而言之,人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規律變化密切相關。古語有“順四時者昌,逆之則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這個法則而與之相違背,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便如同交通規則,當你違背了交通規則時,不一定會出事故,顯然會大大提高發生危險的幾率。

那麽何謂節氣呢?

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節段,稱為“節”,氣候在演變過程中的氣象和氣候的變化,稱為“氣”。兩者大約相隔半個月變化一次,十二個月也就有了二十四節氣。其順序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嚴格地講,節是節、氣是氣。這裏的“節”,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消長轉歸在某一節段的“節點”。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節段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節的轉捩點為“春分”和“秋分”;陰陽消長的起始為“冬至”和“夏至”。上述四個“立”、兩個“分”和兩個“至”共八個,統稱為“節”,其餘十六個統稱為“氣”,合之稱二十四節氣。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冬至”和“夏至”,冬至的到來標志著陽氣逐漸生長而陰氣漸消,繼而出現陽氣的春生、夏長,即春之溫、夏之熱,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而到了夏至,又發生“夏至一陰生”,由此開始了陽氣的秋收和冬藏,從而出現秋之涼和冬之寒。天地規律如此,與之相應的人體自然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髒病等所謂“冬病”,冬至過後,隨著陽氣的漸生漸長病情會有所減輕,而夏至過後隨陽氣的漸收漸藏便會加重。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熟知的某些公眾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時間,大約都臨近“節”三、五天時發生。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季節交替導變化對人的血色素、白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等生理有著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節”是個轉捩點、節骨眼兒、關鍵點。

艾灸具有溫壯元陽、激發經絡之氣的作用,我國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闢邪、養神安眠、靜心除晦、納福招財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闕、關元等。後人據《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原則,創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諸多方法,即體現了在特定的時機先培陰陽,以固之本的原則,又從一定意義上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節氣灸”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節氣灸的作用

節氣灸是利用燃燒著的艾絨產生的熱刺激和艾葉得溫經止痛作用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建立人體的平衡系統與大自然的系統相適應,從而治愈疾病、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

節氣灸的臨床套用

“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天內進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個預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好時機。節氣灸的套用範圍很廣,既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還是一種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節氣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內科疾病:治療與預防中風;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脹、腹瀉、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膽固醇高、甲亢;陽痿;慢性腎炎。

外科疾病:頸椎病;急、慢性腰扭傷;各種關節炎;蕁麻疹(風瘼)。

婦科病症: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

兒科病症:小兒厭食症;小兒遺尿症;小兒發育遲緩。

五官科病症: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關元”預防中風,感冒,保健強壯;

2、春分灸“曲池”預防眼病;

3、秋分灸“足三裏”強壯脾胃,預防腸胃病。

冬至前後的“關元灸”套用頻率較高。許多人在冬至前後施用關元灸預防中風、感冒等多種疾病並達到助陽保健延衰強壯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復甦充盛,人體可順從自然界的陽升之氣,借助關元灸來強壯元陽。關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景岳全書》說:“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冬至的關元灸恰好滿足了“補必兼溫”的特點,可達到溫壯元陽,從根本上提高人體的強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節氣灸時間表穴點陣圖

小寒(公歷15~7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涌泉、足三裏、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120~21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23~5日)

助陽生發“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鬱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218~20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髒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裏、風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35~7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裏、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歷320~21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裏、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44~6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髒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涌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谷雨(公歷419~21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裏、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55~7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艾灸足三裏、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歷520~22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裏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65~7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酶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歷621~22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註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76~8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722~24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裏、背部俞穴對于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87~8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裏、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822~24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97~9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922~24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于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鬱,皆屬于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裏、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108~9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裏、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歷1023~24日)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麽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裏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于肺,但卻是根于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裏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歷117~8日)

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歷1122~23日)

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裏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涌泉、足三裏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127~8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借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歷1221~23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