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文 散文 經典散文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作品簡介

《激流三部曲》是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製。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製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註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像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像《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撕開封建家族製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僅展現了封建家庭內部的罪惡和腐配、傾軋和迫害,還著力表現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的覺醒和對封建勢力的不妥協鬥爭,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他們叛逆封建家庭、封建製度的革命行動。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紀20年代國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于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沖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啓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凝聚著巴金的經歷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的結果。題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愛憎的鮮明,為巴金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能,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摯濃烈的愛憎感情,隨著流暢而充滿抒情氣質的文字跳蕩,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據塑造的那些藝術典型,鮮明生動,對客觀現實的細致描繪,構成一幅幅真實感人的生活畫面。這部巨著的成就,標志著巴金現實主義創作的新高度。

創作背景

巴金從小就對下層人民有濃厚的同情心。五四運動中接受了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洗禮。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同時還加入了進步組織,參與反封建的宣傳活動,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過《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巴金從成都外語專門學校畢業後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在此期間,巴金積極參加了許多社會活動。1927年初去了法國,在那裏廣泛地涉獵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革命家及無政府主義活動家的著述,開始從事翻譯和創作活動。在法國蒂埃裏堡,巴金感覺“有苦悶無處發泄,心裏有很多話要說,就進行了小說創作”,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繼續從事創作。192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回國後發表在了《小說月報》上。1931年,巴金創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時報》上連載,引起了強烈反響。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民族危機,于是年輕的巴金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運動之中。曾在北京擔任《文學季刊》的編委。1934年,赴日本旅行,次年歸國。而後擔任了上海文化活動出版社總編輯,編輯了《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季刊》,創辦了《文學月刊》。並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御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輾轉于上海、廣州、桂林、昆明、重慶等地,曾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從事過《吶喊》等刊物的編輯工作。這段時期,也是巴金創作的旺盛時期,他的許多小說、散文及雜文就是在這時創作的。“激流三部曲”的另兩部長篇小說《春》和《秋》,分別于1938年和1940年完成出版。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過程長達十年。第一部寫于1931年,以《激流》為題,從當年4月18日起,到第二年5月22日止,斷斷續續地在上海《時報》上連載了一年多,1933年5月出版單行本時,作為《激流》之一改題《家》。《春》的寫作從1936年開始,在《文季月刊》上連載了十章,後因刊物停刊而中止,直到1938年2月才寫完,單行本同年4月出版。《秋》是1939年7月至1940年5月一氣寫成的,這段時間每晚寫五、六個小時,邊寫邊送印刷廠付排,5月初結稿,7月即出書。

內容概述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為背景,描寫了1919年至1924年中國歷史處在轉折時期這一風起雲涌的動蕩時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記述了一個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與衰落,以及青年一代沖破封建宗法束縛,走向新生活的過程,描繪出封建宗法製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變舊生活的偉大力量。此外,《憩園》是《激流三部曲》尾場,主要講述了一座以“憩園”命名的花園的先後兩代主人的命運。

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首次于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家》中描寫了高氏三兄弟的戀愛故事,其中高覺慧與婢女鳴鳳構成了第一個悲劇事件;高覺新與錢梅芬及瑞珏構成了另兩個悲劇事件。她們的不幸都與高老太爺直接間接地相聯系著。作品在描寫青年一代愛情悲劇的同時,揭示了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過程:高覺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創辦雜志,對家中在道德禮法掩蓋下的種種腐敗現象十分厭惡,他的祖父高老太爺是家中的專製魔王,一手包辦兒孫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鳴鳳、瑞珏、覺新等人的悲劇,覺慧不滿大哥覺新的“作揖主義”,積極支持二哥覺民抗婚。最後,當這個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爺死去時,覺慧毅然離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激流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開明書店初版。主要情節是,高克明要把女兒淑英嫁給輕浮浪蕩的陳公子,周伯濤要把女兒蕙嫁給品行惡劣的鄭某。盡管她們都對自己的婚事不滿,但生性懦弱的蕙逆來順受,對她充滿同情愛慕的覺新又不敢幫她擺脫困境,她隻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後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輕人,在覺民、琴等人的鼓舞幫助下,淑英終于逃到上海,重獲新生,迎來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絢麗的春天。這部小說表現了不合理的、醜惡的婚姻製度對婦女的摧殘以及對封建專製的婚姻製度的控訴和批判。

激流三部曲第三部《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7月初版。作品《秋》的從封建家族後繼人的墮落上以及從封建觀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寫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後衰敗。主要情節是:經過一系列事變之後,克明和覺新雖然還想維持高家的門面,但它已經到了千瘡百孔、無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兒子不爭氣,克安、克定公開納妾宿娼,克定的女兒淑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殺。克明死後,克安、克定鬧著分家,最後將高公館賣掉,各家搬出另覓住處,高家徹底崩潰。《秋》是解剖封建社會教育弊病的一本書。巴金在揭示這種愚昧、專製的封建親職教育戕害靈魂的同時,又深入地提示了這種反動教育在怎樣地一步步地傷害那個時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對萬惡的封建製度殺害下一代的血淚控訴。

作品評論

巴金在談到寫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圖時說道:“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地走上崩潰的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寫包含在那裏面的傾軋、鬥爭和悲劇。我要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怎樣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于不免死亡。我最後還要寫一個叛徒,一個幼稚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

在《激流三部曲》中,作者描寫了一群醜惡殘忍的封建專製的劊子手形象,他說:“在《家》裏我的矛頭針對著高老太爺和馮樂山;在《春》裏我的矛頭針對著馮樂山和周伯濤;在《秋》裏我是針對周伯濤和高克明。”高老太爺這個黑暗王國的統治者的性格既是專製主義製度造成的,又反過來加重了這個製度的黑暗和罪惡性。鄭國光是一個十足的卑瑣和庸俗的怪物。克安、克定、陳大胡子等人,巴金在表現他們的糜爛絕頂的私生活的同時,也表現了他們的人性變態。馮樂山、陳克家之流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衣冠禽獸。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從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命運中可以很集中地反映出社會來。在高家這個大家庭裏,可以看到專製主義的一切典型特征。全部權力、財產高度集中在一個人——高老太爺的手中。處理年輕人生死的大權也捏在他的手裏。他最愛說的話就是:“我說是對,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老太爺舉筷,大家跟著舉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跟著放下”。《家》中吃年夜飯的盛會,把封建等級製度描寫得格外的活靈活現。

巴金有意識地把家庭製度作為社會製度的代表,在“家”裏使人看到一個縮小了的社會。高老太爺庭訓覺慧:“你們學生整天不讀書,隻愛鬧事。現在的學堂真壞極了,隻製造出來一些搗亂人物。我原說不要你們進學堂的,現在的子弟一進學堂就學壞了。”可見這個家庭是多麽的閉關自守,懼怕和敵視新思想、新事物。小說的中心人物覺新,便是專製主義重壓下的病態靈魂。舊的製度把一個原先極有才華、極有希望的青年的前途給葬送了。“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為他的行為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隻給他招來更多的煩惱生更多的敵人。”他是高家的第一個悲劇人物。覺新的典型意義在于,作家通過這個形象,挖掘出了在封建主義重壓下懦弱苟且的國民性。

在兩代人的沖突中,旗幟最鮮明、鬥爭最堅決的是覺慧,第一看出了高家內部的腐朽和統治的不合理性,對現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懷疑和否定。作為高家的第一個掘墓人的覺慧這個形象告訴人們:隻有革命才是惟一的出路,逃離家庭、個性解放,僅僅是第一步。

《激流三部曲》對于封建專製製度的罪惡的揭露主要是通過年輕一代慘遭戕害的情節來完成的。鳴鳳,這個十六歲的婢女愛上了三少爺覺慧。然而也正是從這兒,種下了悲劇的種子:不同的階級出身成為愛情的不可逾越的障礙;鳴鳳是外表非常溫柔平靜,然而內心卻是激蕩起伏的女性,她始終處在極其矛盾的狀態之中。鳴鳳性格中的柔順正是專製製度長期壓抑的結果。愛得膽怯而又熱烈,正是這一內心與外表的矛盾構成鳴鳳的悲劇美。鳴鳳的自殺集中反映了高公館的階級壓迫。在所有被殘害的女性中,隻有鳴鳳表現出最決然的反抗。

作品中除了像鳴鳳那樣表現了直接的階級壓迫外,梅、瑞珏以及蕙都是封建宗法製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在《激流三部曲》中,年輕一代的女性幾乎無一不是品德極為純潔高雅的人,美好的個性相繼的毀滅,才造成作品極其濃重的悲劇氣氛,並給讀者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與中國清代所著的《紅樓夢》十分相似。

《激流三部曲》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倫理觀念對人性的麻痹和毒害。例如書中講到當克明得知女兒淑英和覺民公開外出的訊息後,大發雷霆,將淑英痛罵了一頓,淑英因此被氣病。但是當克明聽說淑英有病時,根本就無動于衷,“他甚至不到淑英的房裏去一趟”。當淑英離家出走後,這個感情麻木、頑固不化的父親又公然表示絕不原諒女兒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並且惡毒的說:“在我看來二女已經死了。”

《激流三部曲》在結構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小說中人物眾多,頭緒紛繁,作者卻安排得有條不紊,起伏有致。往往以事件為主線索,以一個又一個的場面組織起來。每一部分的首尾都落在各部分中同一件事上,因而形成三部獨立完整的著作,而整部《激流》又被這樣一些相似的情節、場景前後呼應,因而又形成一整部完整的作品——這就是《激流》的結構藝術。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歷任中國文聯首屆常委及第三、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及第四、五屆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文藝月報》、《上海文學》、《收獲》雜志主編。中國文聯第二屆至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至第四屆理事,全國第五屆人大常委,全國第六屆至第八屆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在國內,巴金是與茅盾、老舍、曹禺齊名的著名作家;在國外,巴金及其著作同樣享有很高的聲譽,曾被授予1982年義大利國際但丁獎、1983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5年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外國院士稱號及1990年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國際天文聯合會批準了北京天文台的申請,同意以“巴金星”命名為8315號小行星,這是全世界給予巴金的一項崇高而永久的榮譽。

返回頂部